普通一本和二本,如果不是985,211,双一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和当地考试院有关系
高校实力还可以的前提下,现在的大学招生到底是一批二批,当地考试院怎么处理是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和考试院沟通的好,学校近几年录取分还可以,会放一批招生。否则就在二批了。
学校要想在外省被人了解,接受,是需要做很多宣传工作。
地方保护主义
高校都是有地域属性的,在当地招生人数多,好专业大都在本省招,而一些冷门专业就放在外省。
下面的一个高校在很多省份是一批招生,但在湖南二批招生。18年文科只有4个类,像社会工作、汉语言、旅游管理都是很差的专业。
湖南考试院一看你高校在我们省招的专业这么差,怎么会放到一批招生去;高校你不放一批,我们就不放好专业。恶性循环。
地方照顾
对北京地区尤其明显,很多在本省一批招生的高校在北京市二批。如河北大学在河北怎么说也是排名前三的高校,在其他省份都是一批招生,只有在北京市二批招生。
985和211都可以水,就别提一二本了。都是一些地方小把戏,谁让大家爱看一本率指标的。甲省一本率低就把二本提一本,在本省招一本,外省招二本。乙省一本率太高,放二本省的扎眼。
农夫山泉说,我们不生产水,只是水的不能再水。
所以别看一本二本,一要看学科评估,连个C都没有的一本就是笑话。二是看硕士博士点,没有硕博点的一本水不水?
为什么本省一本到外省变成二本呢?
主要问题是外省不认,你列成一本也是没有学生报名。要是认的话,自然列为一本招生。
例,前六七年前,清华北大部分差专业在北京属于二本招生,但是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属于一本,大家认这个牌子。还有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江苏二本招生。但是除了上海天津北京仍属二本外,基本都在一本招生。
湖南工业大学,在一些省份属于一本。在江苏二本都分数较低,和淮工差不多。
还有现在南京晓庄学院在一本招生,其实比苏北的几个工学院师范学院历史差不少了,民办学校还在九十年代停止办学好几年。
外省人不认,你呆在一本里补招都不一定有人投档。
最主要是受报考生源数量影响。
所有的高校,一般省内报告的学生多,因为离家近;外省报考的学生少,因为离家远。
省内报考学生多,那么可选择就多,从高分开始往低分录取,分数线也就相对较高。
外省报考学生少,可选择不多,如果分数线划得太高,很不容易找到好的学生。
其次的原因就是受到学校的质量和知名度的影响。
如果学校知名度不高,外省一本考生也不愿意报考,只有本省的考生报考。如果学校质量好,一般不会降低自己的要求的,本省外省都是一本招生。
感谢邀请。
学校的办学层次有好多硬性条件规定,但是在国家层面是没有一、二本区别的,只有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区别,重点本科如列入985、211及“双一流”工程的院校,但在国家认定层面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省属重点高校或是本省想扶持发展的院校,而这部分学校正是区别一本、二本招生的最大变数。
所谓一本、二本实质上是指招生的顺序,在本科中属于第一批招生的就是一本,第二批招生的就是二本,究竟招生顺序与学习的实力有没有一定关系?答案是可能的。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全部按实力排序,这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省属的高校。因为招生顺序是由本省考试院确定的。
本省考试院每年都会确定招生计划,划分一本、二本招生层次,国家层面实力强的学校一般会列入招生第一顺序(985、211等),这部分学校实力超群,它们的实力条件让任何一个省份不敢放入二批招生,试想,如果某个省把清华、北大列入了二批招生(实际上也不能这么干),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没有人能承担这个社会压力。所以无论怎么样,首先会把实力强的院校纳入一本招生。之后,到了省属高校的层面,谁能列入一本招生,就不仅仅是学校实力决定的了,更多的机会倾向于本省的高校。
好多学校省内一本招生,省外二本招生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一是扶持本省高校发展。毕竟在社会的默认中,一本学校要好于二本,所以把本省重点学校和相扶持发展的高校纳入一本招生,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也会有更多优秀毕业生留在本省工作,助力本省发展,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是维护本省的教育形象。高校的质量和数量很大程度上能衡量本省的教育质量。如果一个省的没有一本学校或是一本学校数量太少,在对外上非常影响教育形象,也会在本省学生中造成一种印象,本省没有好高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
三是客观上保护学生利益。在本省就读的学生整体上要多于外省就读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省工作的也远远大于到外省的,如果学生毕业于一本学校,在就业时会增加话语权。如果本省的一本学校数量不足,学生为了就读一本院校只好远走外省,就业在外省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大。同时,许多不想离家太远的学生被迫就读二本(其实学校的区别没有多大),就业竞争力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