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喜欢的“嘎拉哈”怎么玩?

我也不是东北人,是南方人,但是可能是玩具吧。


我们这边叫羊拐骨,就跟抓沙包一样,小时候经常玩,五个小沙包(嘎啦哈有时候玩会砸着关节炎比较疼[捂脸])一个抛起来,落地前把其余四个一个个抓住期间不能碰到其他的沙包抛接过程中不能落地,一关一关的第一关抓一个然后两个,三个,四个,中间不能碰其他子儿


在东北,有一种骨制玩具,曾经是勇敢的象征,又是敏捷力的训练工具,更是女人们女孩时代的珍贵记忆,它就是嘎拉哈。

嘎拉哈,远古人的遗存

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东北的叫法,还有地方叫羊拐、羊拐骨、髀骨、髀石,也曾在一些书籍里被称作“噶什哈”“喀赤哈”“背式骨”“萨克”,多取自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后腿上。清人徐兰《塞上杂记》记载:“喀赤哈者,羊膝骨也。”嘎拉哈被人类认识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文明,在内蒙古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曾发现单独摆放的动物髌骨,应该是原始人类对于这种形状奇特骨骼的最早认知。嘎拉哈作为动物身上较为特殊骨骼,很早就被原始先民单独摘取,加以应用,距今有几千年历史。

据史书上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人铸铁嘎拉哈了,而后其他朝代还有铸铜嘎拉哈的。1955年10月,专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宝贝染山沟中发现北魏砖墓一座,随葬品中有铜制嘎拉哈一枚,长3.1厘米,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铜嘎拉哈。玉质嘎拉哈始于辽代,辽墓出土玉器中有玉嘎拉哈,辽代的一部分铜质、玉质嘎拉哈常在中央有孔,便于佩带。1983年,专家在内蒙古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9枚嘎拉哈,其中牛嘎拉哈1枚、羊嘎拉哈7枚,还有1枚铜铸的嘎拉哈。至金代,又出现了水晶、白玉、玛瑙制成的嘎拉哈,多数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戴,类似汉族童子玉坠,常年佩戴,具吉祥之瑞。

清代纪晓岚《槐西杂志》载:“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为之。”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浙江山阴人杨宾《柳边纪略》记载:满族“童子相戏,多剔獐、狍、麋、鹿前腿前骨(嘎拉哈应取自动物后腿,尚不知此处是否是记述错误),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

嘎拉哈,勇敢者的标志

相传,嘎拉哈与大名鼎鼎的金兀术有关。据说在金兀术的少年时代,父母为了检验他的狩猎能力,要他到山里取得四种野兽后腿的膝盖骨。首先是得到狍子的膝盖骨,考验他的速度;而后要得到黑瞎子的膝盖骨,考验他的力气;再要得到狼的膝盖骨,考验他的智慧;最后要得到野猪的膝盖骨,考验他的勇敢。后来金兀术全部做到了,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金兀术大家在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看到,其实他叫做完颜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生于何年没有记载,只知道逝世于皇统八年(1148年)。天辅五年(1121年)十二月,金太祖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反辽战争,金兀术首次参战,随叔父完颜杲(斜也)出征。而后便他在金朝屡立战功,天会十五年(1137年)升任右副元帅、封梁王。天眷二年(1139年)为都元帅,封越国王。皇统七年(1147年)担任太师,令三省事,都元帅,独掌军政大权。皇统八年(1148年)八月进《太祖实录》。十月,病卒。大定十五年(1175年),金世宗追谥其为忠烈。大定十八年(1178年)得以配享太庙。

女真人各家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像金兀术一样聪慧勇敢,便把野兽的膝盖骨收集起来,作为玩具抓玩,便有了如今的嘎拉哈。过去的东北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嘎拉哈,以羊骨为上品,称为羊拐。东北的女孩子,没有不会用嘎拉哈做游戏的,嘎拉哈也是大姑娘小媳妇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关系密切的闺中密友尤其如此,也曾是东北女孩子们心中的珍贵财富,跟随她们出嫁成为女孩时代的纪念品之一。

嘎拉哈,智慧者的游戏

嘎拉哈是六面体,因两个最小面立不住,游戏中不计算在内,其他四个面都有自己的名字,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包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而抓玩嘎拉哈,就被称作欻嘎拉哈。欻嘎拉哈多以4个为一副,并配有一个口袋。欻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间游戏,是土生土长的地域性儿童游戏,在老百姓中间接受和传播,直到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流传极广。

歘嘎拉哈玩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两种。一种叫搬真儿,用一只手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火炕上或者桌子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翻转到“真儿”一面,然后依次再把四个嘎拉哈翻转到“轮儿”、“坑儿”、“包儿”各一次,最后用一只手抓起四个嘎拉哈和落下的口袋。期间都是在把口袋扔起的时间段完成,口袋落地便不能有所动作,轮到下一个人,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另一种是积分制,用一只手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火炕上或者桌子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抓起散落的嘎拉哈,以两个一样的先抓,没有两个一样的依次选择三个一样的、四个一样的、四个都不一样的,抓起嘎拉哈时候不能碰到不需要抓起的,否则失败。两个一样的是十分、三个一样的是十五分、四个一样的或者不一样的是二十分。最先累计一百分,为胜利。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儿童游戏的丰富,嘎拉哈早已淡出现今孩童的视线,成为歘嘎拉哈那一代人的记忆。但是作为东北人的特色儿童游戏,它的未来将是赋予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遗产以及待流行的怀旧游戏。


游戏规则:一般经常是到羊肉铺买上几个剔干净的羊拐骨,回家用水把油煮出来,四面涂上不同颜色。再用布头和沙子缝个布包就行了。把布包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4个羊拐骨依归定次序翻过面去,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玩家说法:这个游戏手小的人玩不好,只能玩最低级的阶段,始终只会抓一个,接一个,抓到第二个肯定就落败。所以,30岁的晓玲小时候永远只会蹲在地上,崇拜地看着那些小辫儿摇摇的丫头们。“那时候,小伙伴们都是在户外玩,蹲在地上,手脏脏的,就是我对这个游戏最深刻的印象了。”可在晓玲心目中并没有什么趣味性的游戏却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


我就是吉林人,小时候经常玩,就是猪,或是狍子小腿上的一块骨头。在读小学的时候经常玩,到现在还很想玩但是手没有小时候那么会玩了!但是很怀念的。


有猪嘎啦哈,有羊嘎拉哈,猪或羊腿骨关节处的骨头需要四个。把缝制的布口袋里面装上米,有包子大小。把口袋抛到空中,在口袋落下时用手抓起嘎拉哈,抓的越多越好同时接到落下的囗袋。玩法多样,是八十年代的小游戏。现在年轻人不懂,那个年代每家都很穷,很少吃肉,所以攒够四个嘎拉哈很不容易。


首先咱们得认识个字歘(Chua).

欻嘎拉哈,再说一下啊可不是只吉林人玩的呦,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等地都有玩的,一般女孩子玩的多。在说嘎啦哈是什么,哪来的。是动物后腿的膝盖骨。羊和狍子的小巧精致,倍受女孩喜爱。多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以前农村没有过多的文化体育生活,这个就是冬闲女人在家的大型比赛了呢。三五个人聚在一起,锻炼灵活性,眼手脑的协调性。增进沟通,情感交流。不可多得的文体项目。接下来说说怎么玩。你一定看完,有点长。

怎么歘呢?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歘”是这个游戏过程和输赢的结果。歘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只手(另一只不用)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只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抓)。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嘎拉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这只是歘嘎拉哈的一般过程,当然里面还有许多技巧。比如说:在搬真儿时,因为下个是背儿,所以将真儿一字排好,到搬背儿时用手心一压就行了,节省时间和次数。歘嘎拉哈的输赢关键,一是口袋要抛得高(留空时间长),二是抓的过程要快,尽量用少的次数完成全过程。可惜现在没有了。时代把它淘汰了。想想还是时代进步了。


原始地址:/rebang/3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