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有哪些形式?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一举一动,为人处事,孩子都看到眼里,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父母的影子,所以,身教更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给孩子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做人,首先,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先做人后做事,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大国,教育也是从小抓起,就像是我们今天的孩子从小不仅仅满足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还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而古人呢?

先前的教育条件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好,也会承办学堂,先生身传受教。而学生也因为条件原因入学年龄不一。就像是我们看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所演,性别也成了入学的一个限制。

由于种种限制条件进不来学堂的,父母的教育就会显的特别重要了,会教她们一些基本的道德礼仪。还有一句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揭露了女子受教育的限制。

三纲五常又成了女子的必经之路,而唐朝的科举制“状元”似乎又成为了人们从小教育的追求,父亲在自己身上得不到的,似乎也会强加给下一代。

总之,相比较今天的我们而言,古代的种种教育体质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多,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吧。




古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都是很严格的,所谓的“父为子纲”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是必须的。

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骄惯的多,忽视了对《弟子规》的学习,不让孩子受苦受累,忽视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优秀国学教育,而是崇洋媚外,学习外国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这些现象都是很不好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相当重要,孩子模仿能力极强,父母最好是爱学习的榜样,孩子自然就爱学习;父母性恪温和,孩子性恪就会温和;父母性恪暴燥,孩子性恪自然就会暴燥。父母应当做学习型的父母,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从小鼓励孩子爱学习勤学习。在当今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以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或者父母每天忙着赚钱而忽视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殊不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养孩子阅读从孩子喜欢的书开始,比如童话、图画书和故事书等,千万不要读难懂的哲学等书籍,但唐诗宋词也有难懂的,但不影响可以让孩子背诵为好。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玩阅读软件工具,比如有个精英特速读记忆工具安装于电脑上让孩子玩,里面有许多舒尔特表、记忆图片训练游戏很好玩很有趣味性,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孩子会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和记忆,不知不觉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学孔子之学




哈哈,说一个耳熟能详的,曾国藩家书,远在千里之外,还天天写信教育儿子




无论在哪个朝代,我最信服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宽严相济,言传身教!孟母三迁址,曾子舆杀猪。官宦之家,常出帝王将相,茅屋低檐,也有才子佳人!忠于君,孝于亲,这恐怕是古代教育后代最成功的地方吧……




無論古今,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古人教育子女、主要是从忠孝节义四方面来要求。1、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第一要义。教育子女要尽孝。2、如果国家有难,忠孝难两全时,要以大义为重,大义就是尽忠,就是在忠孝选择时,要以忠为优先。教育子女要尽忠。3、节是指,做事讲信用、守规矩,古人对礼上的规矩要求很严。没信用,没规矩是很严重的事。教育子女要讲信用。4、义,指义气、情义。教育子女要做人要情义。另外,古人对孩子的教育还更体现在,环境方面(教育子女要向好人学习):如,大多数人的孩子求学,要求道德家(品德好),而不是名家(富贵人家多求名家)。谢谢




前面回答者中唯″执笔写春秋”所答比较靠谱,其中第四点说法正确。但是,还没有说出经历几千年教育方法的积累和总结,先贤们找到的″循序渐进的规律(或称模式)是什么!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极大不足之处。这个模式我认为是按年龄段:诵读、涉猎、学贯六个字育人。这里只提个头,还有相当多的佐证之话不附加了。




古代教育子女有非常明显的男尊女卑的差异

古代的从小给女子灌输的是三从四德即“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的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的规范要求。

古代从小给男子输送的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从这看的出来古代女孩子从小被父母树立了要相夫教子,男孩子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欢迎讨论哦!!!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呻吟语》中提到: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卑幼的人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对众不责:

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古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是不会责备孩子的,会给孩子留有尊严。但我们看现代人,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商场、火车站等低,大声批评孩子。

愧悔不责:

在孩子知道错误后,就不要再“乘胜追击”了。尤其是孩子能主动承认错误的。

暮夜不责:

孩子晚上带着情绪睡觉(比如含泪睡觉等),对孩子成长不好,所以不应该在睡觉前责备孩子,或者责备完后不要让孩子马上睡觉,要调整完情绪再睡。

饮食不责:

吃饭时责备孩子对孩子的脾胃不好,所以不要在吃饭是责备孩子。

欢庆不责:

人在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此时说孩子,孩子会由一种状态瞬间转移到另一种状态,对身体损伤非常大。

悲忧不责:

孩子哭得上不来气后,不要再说孩子了,尤其是大喊“憋回去”更是不可取。

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时不要责备。这个一般家长都能做到。

以上是古人对7不责。

可见,古人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一点都不落后。对于古人的教育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呢?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万事之表-春秋时期的孔丘。他主张周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文武兼备。

其中的孝道尤为突出,家喻户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与乐乎。可见是很重视行动力的,我很喜欢和认可这样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颜子等72位大儒。

我还需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孙武”,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古代的军事,军事理论家,他写的孙子兵法至今都是世界研究,并运用实战的军事理论思想,一样的了不起,同样教育后人“非危不战,非利不动”的实际出发的现实军事伦理,很接地气。让后人重视战争请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具体的内容在这里就不细讲了,希望这样的回答领导能满意并通过,感恩您!




原始地址:/faxian/6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