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古代行军战士们只认兵符不认人。为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因为古代一些战士们参军多半是为了养家糊口,像那种精忠报国的思想,离他们很远。他们只认识一些他们所在队伍的头目,上面的领导估计见都没见过。所以,才出来了兵符这东西。这些底层的战士,肯定就只认兵符不认皇帝了。但是像那些皇帝身边的亲卫军,看到过皇上的,也当然会只认皇上不认兵符了
因为在古代兵符代表着权利,因为兵太多,有些底层将领都没见过君王一面,所以只能用兵符来代替君王的权利。兵只认兵符这样君王就不怕大将军造反,因为收回兵符,大将军的称号就会被架空,没有兵符的将军是调不动三军的。大大的增强了君王的权利,和将军造反的几率。这也是古代人聪明的一点。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兵符(又称虎符)是皇帝授权给某个臣子调动和指挥军队的最重要凭证,有时候甚至是唯一凭证。兵符上透露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如朕亲临!那就是见兵符如见皇帝本人,持兵符者的命令即代表皇帝的命令。
古时候通信水平不发达,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当有人手持兵符到兵营调兵时,领军的将领往往是只认兵符不认人。但也有例外的,如魏公子无忌为了救赵国,持盗来的兵符到军营调兵,领军将领晋鄙因怀疑而拒绝配合,于是公子无忌的随员当场将晋鄙击杀,成功调用了军队。
鉴于兵符的神圣性及重要性,对于手握重兵的韩信,吕后在擒杀他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收缴他的兵符和印信,否则一旦被韩信先用来调动军队造反,那就后患无穷了。
兵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主要信物。没有兵符,仅凭口头传达不能起到调离军队的作用,只有兵符左右相合,才说明是皇帝命令。
再说帅印,兵符是领兵者必有的两大皇帝所赐物证,手里有了两大物证,军队才听其指挥。离开两大物证,其人就没有指挥调遣权力。
当时刘邦因吃了败仗,领了几个随从便去韩信军中借兵。当时刘邦等人去得早,也没有要求守卫进去报信,直接进入韩信军帐总部。当时韩信还没睡醒,刘邦把他的将印与兵符拿在手里的时候,才让守卫喊他。韩信听说刘邦到了,没穿戴好军服,见了刘邦赶忙磕头请罪。当时刘邦定了个罪名,把韩信反绑。等所有军官在军帐会齐,刘邦发表番慷慨激昂训话后,亲自给韩信松绑。让他继续统领军队,自己来此目的是为了调遣军队,前去剿灭叛军。
通过这件事,可以说明兵符在军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邦通过兵符可以随时调遣军队,解除军权。记得兵符是将军随身携带的重要之物,既使睡觉也不离其身,韩信为啥疏忽竟然让忽然驾到的刘邦获得。仅此一点,当时杀他的头,也名正言顺。
在当时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兵符是将军除皇帝外调动兵马的唯一途径,汉高祖要对韩信下手,肯定事先怕韩信持兵符造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谁打的过韩信?其次韩信当时作为汉朝开国最有功劳的人之一,而且被登坛拜将,国家建立了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就对兵马大元帅下手恐激起兵变和民心不稳,让别人以为真的狡兔死,走狗烹,先将兵符解除,相当于失去军队控制权,也就变相了撤了韩信的最大依靠,想怎么安罪名不也是动动嘴的事么?
中国古代有个神圣的东西,除了玉玺它最重要,那就是兵符,又叫虎符。作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市井最低层的人,曾受胯下之辱,突然间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执掌汉军的军队帅印和兵符,成了一人讠下万人讠上的人物,夺帅和兵符也有令韩难堪之意,不听我的调度就将你打回原形。因为成为大将军后的韩信打了几场打胜仗。逐渐骄傲养兵自重了,荥阳之战,刘邦被困,居然见死不救,刘邦能不怒吗??
帝王三道旨,不如将帅一抖袍,兵只认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