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归朱棣,故王阳明不可能出现在朱棣的世界里,出现了,就是拼谁的天命大,或许朱棣在王阳明面前无计可施,但他会让建文帝顺他的意撤换王阳明,看看越不会打的李景隆越败越让建文帝重用,就说明建文帝用人方面有大问题,风雨飘摇时竟然荒唐得只要表面忠心就是忠臣了,最后李景隆毫无悬念地开南京城门降了朱棣,最重要的将帅之才统兵打仗能力竟然不是重视的重点,反之王阳明越会打越容易越不让建文帝待见,朱棣越容易顺利夺取宝位。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圣人,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的立功就是平定宁王叛乱,但是王阳明所处的那个时代,藩王的势力已经被完全削弱,甚至藩王都没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了,宁王叛乱也是凑拼凑起来的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是明朝正规军的对手,朱棣就不一样了,朱棣从小跟着朱元璋平定天下,本身就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再加上明超刚开国的时候,各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这些军队常年驻守边关与蒙古作战,就具有强悍的作战能力,所以说王阳明与朱棣碰在一起绝对是必败无疑
朱棣必败!!历史影响力上看,王阳明要比朱棣大的多!王阳明被称为明朝第一人!文武双全!立言,立德,立功!!
先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朱允炆的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的意思吧?那朱棣就挂了。
可是成就先生的那些境遇似乎就没了,好比没有刘瑾,去不了龙场,没了生死边缘的刻骨体会,先生还能成为先生吗?
时也,命也。道的运转不存在如果。
小白丁认为这个应该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王阳明会怎么样,另一个就是朱棣会怎样。
先来说说王阳明会怎么样。
王阳明的军事水平究竟如何,小白丁认为被现代人夸大了。王阳明的一生主要造诣在哲学方面,其军事指挥水平主要体现在镇压打仗也就是镇压江西盗贼以及平定宁王叛乱两个主要动作上。
首先是镇压江西盗贼,这个实际上算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行动,盗贼之武力水平在正规军面前可以忽略不计。其次就平定宁王叛乱时间,严格说起来,宁王叛乱就是一场闹剧,经过100多年的演变,此时的藩王根本就掀不起大浪,朱宸濠叛乱实际上就是一群幻想改朝换代的乌合之众,王阳明能迅速平叛也是得益于宁王内部的泄密所致。
因此,我认为,从王阳明角度来看,如果遇到了反叛的燕王,根本无力改变局势,那么就要看他是选择做方孝孺还是解缙了。
再来从朱棣角度来看看。
朱棣之才,明代诸帝中仅次于太祖朱元璋。以他的军事造诣水平,即使王阳明领军对阵,也无力改变战局。在对待士子的态度上,在朱棣的王霸思想下,文人士子都是为他服务的,如果不能为他所用,得到的后果只有一个死子,一代大儒方孝孺被诛十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朱棣一代,文人士子层出不穷,但得到信任重用之人不多,一代才子解缙虽曾经高居内阁首辅,但终究因“无人臣礼”被下狱,最后被活活的冻死。可以说,在朱棣时代,王阳明的思想性格是不符合朱棣的认同的,也许也只能活在自己的思想里一生。或许,如果王阳明生活在朱棣时代,那么也不会有后世对其如此高的评价。
按照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他把眼一闭,于是反叛的燕王朱棣就不存在了,因为朱棣和花一样,只要王阳明不看,他就是沉寂不反叛的;他把心一横,朱棣的军队就不存在了,反正心外无物;他把良知一讲,朱棣的军队就放下武器了,这不扯谈吗?!
毫无疑问,王阳明会把朱棣摁在地上一顿摩擦。
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秘诀无非是三个:首先,持续不断的忽悠。一方面要给自己起兵找一个理由,说服天下人,不要联合起来反抗自己;另一方面要说服自己的下属,让他们相信跟着自己干是有前途的。其次,以少胜多的能力。朱棣所掌握的兵力与朝廷相比其实很少,而且兵源又没有什么补充渠道,如果不能做到以少胜多,朝廷就是耗也能把朱棣耗死。最后,朱允炆的间接配合。平叛大军出发前,朱允炆弱弱一句“勿让我背上杀叔叔之名”就让朱棣陷入了不败之地,耿炳文步步为营将朱棣围困的没脾气的时候,朱元璋又把耿炳文给撤了,换了个中看不重要的李景隆,李景隆上去一通操作把朝廷大军败坏完了,本该杀之以安抚三军,结果又只是象征性的责罚了一下,最后李景隆给朱棣打开了城门。
然而巧合的是,朱棣这三条成功秘诀,在王阳明面前刚好被完克:
首先,来说忽悠能力,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没事会讲讲学教教徒弟,论忽悠能力基本是同时代无敌般的存在。朝廷派他做南赣汀漳巡抚的时候,流匪猖獗,朝廷多次征剿无果,他的上任就因为怕这个而拒绝上任,结果王阳明过去,轻飘飘的写了一封劝降信,浰头的流民就纷纷归降,就连实力最为强劲的池仲容也是如此,朱棣的那点忽悠水平在王阳明面前基本是小巫见大巫。
其次,来说说军事能力。王阳明虽然是一代文人但是还顶着个军事家的头衔,而且是明朝唯一一个封爵的文人,就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太过于出众,经他指挥的战斗基本就没有输过,而且还都是属于完胜的那种。当初宁王叛乱,王阳明刚好路过,在朝廷还在犹豫派谁去平乱的时候,王阳明就已经带着临时组建的杂牌军给解决了战斗,生擒了宁王。朱棣指挥能力确实不错,毕竟跟着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学习多年,但是想要斗过王阳明还是比较困难的,何况两人背后的资源又不相等。
最后,来说说朱允炆的瞎指挥。王阳明讲究的无愧于心,升官发财于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的目的只是拿下叛军,造福百姓,其余的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皇帝的命令。当初在赣南剿匪时,王阳明势如破竹的收拾了詹师富为首的漳南地区的流民,准备征剿江西大余、南康、上犹等地流民时,朝廷突然横加指挥,结果呢,王阳明表面顺从,暗地里却坚持自己的作战方案,一鼓作气拿下30多个匪窝,朝廷对此也没有办法。因此,对于朱允炆加在朝廷平叛大军上的那些枷锁,在王阳明这基本是形同虚设。
综合来说,朱棣如果碰上王阳明最有可能的剧本是:王阳明一封书信,惹得判断军心打大乱,不攻自破;如果朱棣勉强还能笼络起来一支队伍,王阳明会使出他变幻莫测的指挥艺术,根本不需要动用几十万的征剿大军,即便是数量相等也能让朱棣寸步难行,很可能连湖北都出不了;如果朱棣想着有朱允炆的口谕做护身符,亲自到阵地前侦察,只可能有一个结果——被射成筛子,因为对王阳明来说,你就是叛军,即便是穿再多的马甲也一样。
1、不服就干的朱棣无疑“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勇于用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认识,有所认识就会体现到实践中去!
2、朱棣的作为也处处体现他对其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即“致良知”。
由此可见,王阳明要是遇见朱棣定视其为雄主,而朱棣也需要王阳明的理论为其洗白。
在靖难时期,朝廷一方的主帅若是王阳明,估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永乐盛世”和其缔造者:“永乐大帝”了。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家与军事家的二合一,三百年大明的唯一圣人。
“知行合一”的创造者,最成功的实践者
正德元年(1506年),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的王守仁忽然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在贵州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何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单讲就是:““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通俗一点来说的话,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只要我的意志足够坚定,那么我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真实。”
按照当年明月的解读就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我想,用另外一句话可以更好的诠释这四个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守仁的意志当然是足够坚定的;同样,作为军事上的奇才,王守仁在后来的三次征战,将其哲学理念融汇到了军事作战之中,往往无往而不利。
军事上的奇才
日本明治时期的海军大将、在明治时代被誉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随时随身都佩戴着一颗印章,上面刻着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第一次作战: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剿灭困扰朝廷十几年的江西匪患。
第二次作战:用了三十天左右的时间平定了宁王之乱。
第三次作战: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平定了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这三次作战均是王氏理论融汇于军事作战中的最好体现;这里的“知”即是打赢这次战争;“行”就是打赢的办法;最终的结果就是为朝廷分忧,救百姓于水火。
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三个字:“致良知”
对于王阳明来说,良知就是扫清叛匪,救百姓于水火;即使其中做了一些有违良知的事情(如兵不厌诈,对于匪徒等人建立十家牌法、即保甲连坐制等等),不过这是为了更大的良知,那就是从大环境改变这些人(江西的匪患经剿不绝正是因此),人人心中有了良知,就不可能会再有匪徒作恶之患。从王阳明心学思想来看,圣人不止是高高在上的人,真正的圣人即使在花街柳巷也能够清白为人,即使是在强盗窝里也能正身修心;最重要的在于是否有良知。
既然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如此厉害,对上朱棣又如何?
以我来看,王朱二人皆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王阳明是军事上的奇才,特别是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通常能够以最小的损耗赢得战争的胜利;
朱棣从小便随军出征,后跟随多位名将(如徐达)学习本领,且其本身也已身经百战,同样是兵家之大才。
因此,这二人若临阵对战,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不过,这种局面是有一个先提条件的:“那就是在同等的兵力装备情况下”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的削藩政策下,燕王借“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
朱棣起兵时的兵力仅八百余人,收编宁王部队后约有数万人,先与耿炳文统率的十三万兵马对战,大胜;后与李景隆统率的五十万兵马对战,同样大胜。
对于靖难之役早有定论,耿炳文擅长守而不善于攻,李景隆更是毫无指挥能力,此二人对上身经百战的朱棣及其军队如何能赢?
如果换成王阳明统率着五十万大军攻打朱棣呢?即使王阳明胜不了朱棣,也能拖上个几年吧?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朱棣什么都不怕,就是怕拖;造反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特别是在和平时期造反,朱棣对抗的是朝廷、是整个大明;不论从粮草还是兵马,朱棣都耗不过朝廷;而且造反这种事情就是凭着一时的热血,这热血延续再长,三年五载也该耗没了,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朱棣的末日了。”
因此,建文朝的主帅若是王阳明,朱棣靖难绝不可能成功。
结语
这二人都是军事天才,杰出的军事统帅;
王阳明用兵以“诡、奇”出名,朱棣同样能力出众;
若是在同等的条件下,这两人的对战情况必定会精彩至极、流传千古。
可惜,在当时的局势和情况下,朱棣对上的若是王阳明,是不会有任何胜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