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带在身上。
我以一个现代军人的角度来说一下随身财产的问题吧,跟古代肯定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大致接近,并且也有第一手最准确的看法。
首先,军人行李分携行,运行,随行。随行就是带在身上和包裹里的战斗物资,还有少量的贵重物品。携行就是拎在手中跟在部队行军中的物资,比如多余的袄子,被子,床单衣物之类。运行就是士兵个人拿不了物资,需要放在车上来跟随部队进行搬运的。现代军人的不说,古代的重型铠甲,粮草等等,是肯定要车载的。
其次,每个部队根据单位大小,都会有类似于司务长之类的后勤人员。对各自单位的将士,进行财产登记和保管,特别是冲在一线的士兵,后勤保管人员会更加严格对待,不然那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士兵,真的会为了财产拿刀拼命的。
最后,那些士兵也不笨,最贵重的肯定都会兑换成又小又保值的进行随身携带。比如铜钱会换成银子,银子多了换金首饰。确保安心放心。做将军的都知道,也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了维系战斗力而鼓励大家攒钱,比如古代攻城战之后的放手劫掠,就是对士兵卖命的奖励回报。士兵们往往也更青睐抢掠金银首饰来进行财产的快速提升。
古代士兵那是刀剑上耍跟头,剑尖上舔血,是玩命的事,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上战场(意志力超强的除外)。很多家庭为了不上战场,宁愿花钱免兵役。
古代国家用兵,要么征兵,要么募兵,最基本这两种方式。征兵,那就是国家出台相关政令,每个家庭有成年男丁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服兵役。这是项制度,每个人都必须执行,现在还有很多国家还实行征兵制。比如,韩国,他们现在还在实行严格的征兵制。征兵吗,是项制度,按照一般的理论是义务兵,是没有工资的。不过很多国家为了鼓励征兵,还是会给很多的补贴福利,这些钱基本上都会给士兵家属。士兵有了荣誉家庭也能得到褒奖。征兵时,政府给家庭一定的补贴,要是战士在战场上额外的军饷,一般会邮寄到家中,毕竟出生入死,还是想家里生活更好些。古代军队中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邮寄人员,负责物质和信件的运输,大多数士兵都是通过他们把钱送回家。
古代士兵另一种途径就是募兵了。我出钱你打仗,按照事先的约定给钱。士兵战死,一般会给写补助,毕竟是国家信用,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相信的。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部队待遇非常好,不仅有高工资拿,吃喝住行都会由部队包。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军人们的付出非常多,因此才会有这么高的回报。在古时候的士兵们,待遇也是这样好。那时候的穷人很多,大部分人吃不起饭时,就会选择主动参军。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朝廷征收,所以不得不参军。但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去到军队上,这些人的确是受到了好的待遇。除了每个月固定发放工资之外,他们若是在战场上立了功,还会有额外的奖赏。
但是古代的士兵们领工资可不像现如今这么方便,如今的军人领工资,都是由国家直接将钱打在账号上。但古代没有这种账号,他们的工资都只能发到个人的手上。但是发在这些古代士兵手上的钱,基本上都是以铜板或者银子,不可能给他们银票,因为银票数量太大。既然如此,士兵们收到了这些钱财,难道一路携带吗?这会给他们增加负担,甚至会影响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代士兵们也是想到了解决之法。他们的工资通常有三种途径解决,不会成为累赘。
第一,邮寄回家。军队里有专门邮寄物资的地方,当士兵们领到了钱,或者领到了发放的衣服之类的。他们觉得有用的就留下,用不了的就可以全部邮寄回家中。古人们非常注重孝道,虽然远在他乡拼搏,很多人却也没有忘记家乡中的亲人。有了好东西,他们就希望寄给家里人,让他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毕竟在部队中,他们会用到银子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第二,如果士兵并没有什么亲人,那么这些东西他们当然就不会邮寄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先不领工资,直接在朝廷那边寄放着。等他们退伍以后,这些工资会一次性全部给他们结清。如此一来,这就等于存钱。等退伍回家,就能利用这一笔钱娶妻生子,过上平凡的生活。
第三,领了钱就留着用,用不完的在打仗的时候,可以寄放在军队里。在军队中生活,虽然不用担心吃穿住行,但他们也有要娱乐的时候。想要进行娱乐活动,那自然就得用到银子,所以领了工资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留着自己用。而用不完的,等到了要开战之前,可以选择寄回家,或者选择寄放在军队,等打完仗,再问军队要。
当兵前先兑换部份
一年薪水几两银子的事,带在身上一点不费事。
古代军队士兵军饷是相当低的,军饷的意思就是军队吃饭的钱,这钱要士兵承担全部或大部。而主要收入是根据任务和结果发放的。比如,军队出征要发安家费,开拔费。打赢自然有赏钱,这些在驻地就能得到。夺取抢劫敌方?民间的财物也是重要来源。汉唐时代,军队还能通过军功达到社会上层,对于财物的热情还能压制在战斗任务之下。宋以后,军队上升通道完全关闭。打仗越来越差,自然没了奖励,对于自己吃空饷喝兵血成了惯例。这样一直恶性循环着。中国军队越来越不善于远征,而是盘踞在大小的坚固关隘中。将领将自己的领地彻底商业市场化,行商抽税和用黄赌抽空轮休士兵的积蓄,发了大财。总而言之,古代当兵越早越好,越近越惨。带着自己的积蓄上战场,这种战死率更高的行为,军队管不了,历史肯定带走。
那是必须的,那时又没有微信,支付宝可以异地支付粮草。
军饷,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朝廷发给招募军队士兵的工资。这里要说一下,在唐代之前,基本实行的是兵农合一的政策,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这种兵役制度,虽然能解决战时动员的问题,但是一旦长期战争对农耕生产无疑是致命打击。后来,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摧毁了这种义务兵役制度,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无奈之举,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士兵就比较专业了,他们是朝廷拿军饷养活的职业军人,不再从事生产活动,而是专心拿钱练兵打仗。当时北宋禁军人数众多,军中有三个等级,分别为上等、中等、下等。他们各自之间的俸禄也天差地别,上等禁军一个月俸禄足足有一贯,而中等禁军一个月俸禄只有500文,下等禁军最惨,只有300文。地方军的情况还要差,他们之中最低等的士兵,一个月只能拿点咸菜、馒头,连钱都没得发。当然,只要你当兵了,衣服裤子这种都不需要自己掏钱买,从头巾到系腰,北宋朝廷都想到了,相关人员分发给你一套“全身装”。其实当时的宋朝人也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士兵在军队中,基本上很少会用到钱,所以军队有时候会直接将军饷直接送到士兵的家中,但是也有时候会应士兵的要求给他们留一半,另一半送到他们的家里士兵们每月也是会有时间可以外出的,所以他们可以趁此机会,去外面的镇上购买物品,或者消遣,有一些老实的,不会花钱的士兵,会将军饷存入钱庄,这样方便自己随时使用,放在身上随身携带也很麻烦。军营会承包士兵的衣食住行,对于新入伍的士兵会给一万钱,同时发放装备。如果可以大胜仗,还可以得到一些赏赐,这是额外的奖励。到了明朝,士兵们逃亡的人数增多,最后只能改为募兵制。给士兵发放军饷,令他们可以安心去打仗。当士兵们得到了军饷会做什么呢?宋朝的士兵还是非常聪明的,用军饷去买敌人的首级,争取立功的机会。也有一些士兵会卖首级,换取一些金银财宝。一旦立功了,得到的奖金肯定比投资的成本多很多倍,甚至可以升官。古代士兵军饷不便携带,那他们发了军饷会放哪?宋朝方法最机智
随身带是不可能随身带的啦,一般都花掉啦!所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古代打仗能够活下来的基本上没有几个,能够活着回来的不是残疾就是升官了,所以打仗时就奉行一个原则“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享受当下,命明天都可能没有,还管钱?
那他们钱怎么用呢?吃喝嫖赌抽,当然了,古代没有抽,他们最爱的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许多人下禁酒令都禁不了,张飞在出征前,刘备三令五申不能喝酒,可是最后还是醉酒被人所杀。塞外征战,异常艰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苦寒之地,士兵闲暇之余也只能拿军饷买买酒喝。
当然了,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妓院,如果你在关城内驻扎,自然会有民营妓院,但是如果随军出征,可能就只剩下营妓,虽然质量不行,但是聊胜于无,士兵年轻力壮,无处发泄,银子许多也花在了这里。
除了花,如果还有军饷没用完怎么办?其实可以带在身上,因为士兵军饷普遍不多,最多也就是月银几两罢了,一斤不到的东西,装在身上也无碍大事,照样可以活蹦乱跳,打的嗨皮。
如果一些顾家的,在城里驻扎时,可以把钱存到钱庄,换成银票,这样更利于携带,也可以找人带回家或者探亲退伍时自己带回去。不过要是存,最好也找连锁店,这样你回家也可以拿银票换银子,不然身上带个几斤银子,中途遇到强盗,肯定就GG了。
这种事情确实也有,不过一般来讲,树挪死,人挪活,要因为这屁大点事儿,弄得当兵都当不了,这是不可能的。
古代当兵更多的时候是冲着军饷过去的,也就是什么时候发响了,这个时候当兵的人也就变多,或者也可以这么说着兵的时候,就一开始吧,一定的军饷直接给发了,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拿着两块大洋说当兵就直接能够领钱了,实际上这两块大洋相当于提前透支了。
自然我们说的是古代,在古代的话,唐朝之前那是没有雇佣兵的,当兵之前肯定也是在就地集结军队,然后招兵买马,这些军队进入军队以前总会拿到一定的军饷,这些军饷那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当地人家的手里面。
如果说在打仗的时候,因为斩杀敌方人头拿到那些军饷,那也不可能一直带在自己的身边,被人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就有可能死掉的危险,那这个军饷自然是能够挥霍掉就挥霍掉,比如说赌博……
不过对于那个时候的非雇佣兵来讲,他们为国家作战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图得一个自己家庭免税几年这样一个优惠政策,我已真正想要拿到的钱并不多,况且的那个时候粮食是主流,有粮食有吃的,那才是真正的当兵。
但是等到了唐朝出现了一批雇佣兵,这些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对于他们来讲,这个政策它的优惠性大打折扣,他们需要的是钱,打仗,杀人我需要钱,调动我的积极性也必须需要钱,一些人的军饷现在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或者是各种各样的珍贵物资。
这些人的钱,到底是怎么用的呢?第一,如果挣得了军饷,和自己的家属平分就是封建王朝时期一段时间的规定,由于那个时候当兵是一种雇佣兵的工作,他挣得的所有收入也跟自己家属有很多的关系,(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所以在宋朝那个历史时期,家属是可以进入军营生活的,比如说你这不对可能有5万人,但事实上有十几万,其中多出来的人全是家属。
那士兵拿到的军饷很大一部分就直接交给自己的家属,或者是直接分一些给自己的家属,反正都没区别,都是自己人花嘛!这算得上是一种军饷的处理方式。
第二种,钱庄,那也算得上是被现代人所接受的一种方式,唐代的时候出现的交子也就是名义上面的纸币,在各之前装之间,你将钱存到了这个钱庄,拿到了一定的凭证以后,再过一段时间或者到其他地方也可以凭借这个凭证来获得一些钱了,而且这个凭证无论是时间地点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也不怕有人过来冒领。
对于这些士兵来讲,钱财带在自己的身边极有可能丢失,或者是被别人给掠夺到,还不如存在钱庄里面,如果能够活下来那自然就有一份钱可以花。如果活不下来钱就便宜了钱庄,但是也便宜不了自己的敌人,所以也算不上太亏。
当然士兵也可以有自己的假期,去把这些钱拿到自己的家里面去,这些假期也是军方特意批给这些军人,让他们可以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当然更多的对于这些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面的人来讲,他们拿到这些钱很多的时候就是能够花掉就花掉,不然自己拼了命拿到这些钱有什么用?
古代士兵在塞外领完军饷后,肯定不可能立马打仗,也不可能出现电视剧中那种拉着军饷打仗的情况,这之间肯定会存在一个时间段,而这段时间正是处理军饷的时间!当然,前提是打仗有军饷拿才行!
秦汉时期,士兵大多时候是没有军饷一说的!
秦时期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士兵打仗是没有军饷拿的,那要如何保证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呢,答案就是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是指你杀的敌数量到达指定数量,你就能得到指定的爵位。汉朝末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艰难,所以很多人都是为了一口饭,为了活命才参军的,这个时候大多数士兵是没有军饷一说的,能保证不被饿死就算好的了!
唐以后有军饷的士兵处理军饷的三种方式!
1、有家的托人带回家里,或者亲自带回家里。古代塞外士兵也是有探亲假的,所以每当发放军饷以后,家里有人的,并且惦记家里的便会借着回乡的机会把军饷带回家里一部分,即使自己不能亲自回去,也会托信得住的同乡战友帮忙带回!
2、没有家人的士兵大多数会在发放军饷后挥霍一空,边塞也是有城镇的,有城镇的地方便少不了“吃喝玩乐”,特别是赌,几日便可把到手的军饷挥霍一空!
3、最后一个便是攒起来,古代贫民百姓很少会把钱存入钱庄,往往钱在自己身边才最踏实,所以大部分士兵在存钱的时候都是把钱藏起来,存钱的理由有很多种,很大可能是为了娶媳妇吧!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古代兵种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征兵制和募兵制。下面就说说这两种兵制下,士兵们的军饷是如何处置的。
征兵制
我们以秦朝为例,那时候的士兵就是征兵制。当国家需要打仗的时候会进行征兵,被录取的士兵家庭可以免除徭役,但是军营里需要用到的生活物品都要自己准备,国家只提供武器,包括钱粮都要自备!
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两封秦朝士兵的书信,内容是向家里要衣服、布匹和钱。从这两封书信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士兵是需要自备钱粮的。因此在这种兵制下,士兵们就必须要随身携带钱财了,不过这时候士兵们带的钱也不会很多,能够满足短期的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像这种自己掏腰包打仗的制度,对于士兵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那么吸引大家当兵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秦朝的《军功爵制》。
商秧给秦朝制定的军功爵制规定,凡士兵斩杀敌人首级一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然后这个爵位可以享受相对应的福利,如田地、房子、奴隶,也可以选择做官。按这种制度,斩获敌方的人头越多,爵位就越高,对应的福利也就越好。这有点像积分制一样,用人头来计算积分,然后拿积分去换取对应的福利。
因此,秦朝的征兵制虽然是需要士兵自备钱粮,但士兵们都是斗志昂扬,因为军功爵制度可以使他们有机会翻身。
募兵制
募兵制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多起来,宋朝的时候最达到顶峰。
募兵制招收的士兵是由国家发工资的,还有衣食也是国家提供,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约一点的士兵们可以把工资存下来养家糊口。那么在战场上,士兵们是如何安置军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塞外服役的士兵,他们的工资有一半是直接发给家里的。宋真宗时期有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还有另一半工资留在士兵身上,他们可以在服役地区消费,也可以存起来托人带回家,或者是委托军中专门运送物资的人员带回来;
2、对于没有战争的区域,士兵的家属是可以随军的。比如长期在塞外边关驻守的时候,家属也可以跟着过去。《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里说的是守在边塞的士兵一年换一次,很难摸清胡人的情况,不如让士兵长期居然在那里,让他们的家室也跟着过去,在那里耕作生活,也可以作防备之用。
3、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很多都是灾民,有些还是单身汉一个,这些人拿到军饷后一般就拿来挥霍了。在王翰的《凉州词》里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战火弥漫的沙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因此单身的士兵没有家室的牵挂,拿到军饷后挥霍一空,这也是一种无奈。
古代军饷是战前发还是战后发?
这个问题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认为是战后发,这样就避免了军饷的保管问题。不过士兵们愿意拿着空头支票去战场上拼命吗?我认为军饷应该是在战前发,因为历史上有出现过军饷不够而士兵解散的情况。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只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于是士皆怨愤,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余将士退保平定军。”当时宋朝与金人对战的时候,宋军采用“神臂弓”进行攻击,并且用银碗来奖赏有功的射手。结果银碗不够,士兵就产生了怨愤的情绪,纷纷散去了。最后领军将士被对方射中,剩下的士兵只能撤退了。因为军饷不足而导致士兵哗变的还有明朝的关宁军,也是因为钱的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时候军队要考虑粮草问题,士兵也要考虑军饷问题,这是一个严肃且实际的问题!
以前很少有野战的吧,野战以前属于遭遇战,军饷这东西,估计是战后一起结算的吧,不然那些兵的钱估计都被军官罚光了,所谓的军饷只是记数而已
肯定不是了!古代发军饷主要是看部队的类型,当时的部队组成主要是分三种方式,一种是纯职业化的部队,这种部队只有在清朝的时候才存在过,清朝为了解决藩镇问题特地从全国范围内征兵,然后再把这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混到一起去,这是防止部队拉山头结党结派。清朝在发军饷的时候是按月发放的,但是发放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发的真金白银,而是发一张凭证,士兵们拿着这张凭证去后勤部领军饷,领钱的时候可以选择就地汇走,邮寄给家人,也可以领出来自己花,所以呢,也就不难理解为啥雍正可以在国库里没有半分钱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打仗,因为士兵们只是拿走了领军饷的凭条,这真金白银存在军队里的,这是最早的国有银行;
一种是半职业军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兵团,明朝以前所有的养兵方法都是用这种办法,这些人是与军户挂钩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就是士兵们去当兵了,但是他们的家属则被编为了军户,士兵在前线打仗,他们的家属则负责农业生产,所产所得再由国家统一收购,这种方法军饷不是发给个人的人,而是按月发给家属的。所以经常会出现家属反过来寄钱给前线士兵的事,不是因为家里富有,只是因为工资直接发给家属了。
最后一种就是义务兵,壮丁兵了。这种士兵往往是国家危急时刻临时被征发的,这种士兵基本上是没有军饷的,反正就是卫国尽忠就是了。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部队待遇非常好,不仅有高工资拿,吃喝住行都会由部队包。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军人们的付出非常多,因此才会有这么高的回报。在古时候的士兵们,待遇也是这样好。那时候的穷人很多,大部分人吃不起饭时,就会选择主动参军。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朝廷征收,所以不得不参军。但不管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去到军队上,这些人的确是受到了好的待遇。除了每个月固定发放工资之外,他们若是在战场上立了功,还会有额外的奖赏。
但是古代的士兵们领工资可不像现如今这么方便,如今的军人领工资,都是由国家直接将钱打在账号上。但古代没有这种账号,他们的工资都只能发到个人的手上。但是发在这些古代士兵手上的钱,基本上都是以铜板或者银子,不可能给他们银票,因为银票数量太大。既然如此,士兵们收到了这些钱财,难道一路携带吗?这会给他们增加负担,甚至会影响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古代士兵们也是想到了解决之法。他们的工资通常有三种途径解决,不会成为累赘。
第一,邮寄回家。军队里有专门邮寄物资的地方,当士兵们领到了钱,或者领到了发放的衣服之类的。他们觉得有用的就留下,用不了的就可以全部邮寄回家中。古人们非常注重孝道,虽然远在他乡拼搏,很多人却也没有忘记家乡中的亲人。有了好东西,他们就希望寄给家里人,让他们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毕竟在部队中,他们会用到银子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第二,如果士兵并没有什么亲人,那么这些东西他们当然就不会邮寄出去。他们可以选择先不领工资,直接在朝廷那边寄放着。等他们退伍以后,这些工资会一次性全部给他们结清。如此一来,这就等于存钱。等退伍回家,就能利用这一笔钱娶妻生子,过上平凡的生活。
第三,领了钱就留着用,用不完的在打仗的时候,可以寄放在军队里。在军队中生活,虽然不用担心吃穿住行,但他们也有要娱乐的时候。想要进行娱乐活动,那自然就得用到银子,所以领了工资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留着自己用。而用不完的,等到了要开战之前,可以选择寄回家,或者选择寄放在军队,等打完仗,再问军队要。
在古代因为战争会比较多,所以各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士兵很重视,那时候不像现代有高科技,基本上打仗都是靠人数和武力的。所以,一般普通的士兵过得都会比老百姓好一点,这些士兵要是在战场上能够多杀几个人头的话,还有机会可以升官,做个队长之类的。
但是即便是获得的军饷再怎么多,前提是你要有命拿,要知道一次大的战役最起码也要死好几万人,别搞得你钱还没拿到手命就丢了。
那时候的普通士兵考虑到这一点,于是他们通常就会将自己的军饷提前领到,然后留给家里,毕竟在打仗的时候都是有军粮的,而且基本上不用自己花钱,所以带着也没什么用。
要是带军饷在自己身边的话,万一死了,也不能保证有人会帮你送到家里,当然了,要是实在不方便的话,可以存到专门的钱庄里面。
那么,要是有普通士兵在塞外打仗的话那么军饷该怎么办呢?
要知道,在古代的话有很多士兵会被分配到塞外去打仗,而在那里不仅仅是距离他们各自的家乡很遥远,而且通常没有一个专门的钱庄,那么,在塞外打战的士兵要是领到军饷了,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去处置呢?
首先,在任何一个朝代包括秦朝,对最基层的士兵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他们每年仅仅只有一次探亲假,其余的时间都必须生活在军队里,当然了,如果你选择退伍的话就会有退伍金。
那些驻扎在塞外的士兵便会利用这一次的探亲时间将全部赚到的钱都寄回到家里,因为塞外的士兵工资普遍都很高所以每年都能够寄回去一笔不小的收入。
要是有的士兵还没有到探亲假的时候就战死了,那么这支军队的长官便会命令同乡会的人帮忙寄回去。所以,古代的军队也还是非常人性化的,至少不会出现士兵白死的这种情况,而且战死的士兵获得的军饷也会更多。
在古代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面,要是生下来一个男儿的话,读书不好当兵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虽然说大部分当兵的都要出生入死,很可能会丢掉自己的性命。但是在你砍了无数个人头之后,就会建立军功然后拿到额外的军饷和赏赐,虽然不奢望你会战功赫赫升官加爵之类的,但是最起码你也能拿这些钱会到自己的家乡买地,然后再娶个老婆生个孩子,至少也能摆脱贫困过上较为舒服的生活。
记得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士兵,他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想着依靠人头数量来赚钱,然后退伍回家生孩子。他的名字叫满桂,本来他的人生跟他身边的大多数人会一样,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家种地,可是直到他遇见了一个高官。
这个高官想为自己培养一个手下,于是就问满桂:“你是想当官还是想领银子?”满桂想都没想就答道:“官有什么好当的,我多杀几个人就能领更多的银子好回家娶老婆”结果这个高官就告诉他当官可以领更多银子而且不用杀人,满桂一听还有这么好的事,于是就答应了。
结果满桂很快就当上了总兵,再也不用上战场杀敌,只需要坐在后面指挥就可以了,不过前提是必须要听那位高官的话,这时候他才明白了自己以前赚的钱究竟有多么的辛苦。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唐代文学家李筌有一篇散文叫《军资篇》开篇就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夫兴师不有财帛,何以结人之心哉!”可见古代行军打仗的士兵都有军饷,没有军饷拿就没有动力。就像明朝末年,守卫京城的十万禁卫军5个月没有领军饷,打仗的时候都不积极,一些士兵直接投降了李自成。可见,皇帝亏了自己,也不能亏待了手底下的士兵。
根据唐朝《军资篇》的记载:“军士1年1人支绢布12匹、绢75000匹、布75000匹。”除了绢布,还有田产、马匹、马具、衣袍连床都有奖赏。这么丰厚的奖赏应该是奖励给将军和士官的,普通士兵应该没有这么多。不过,从将领丰厚的奖励来看,普通士兵应该也不会很差。
在古代,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每年的兑换比率都在变动,但是不会太大。以宋朝的禁军为例,宋朝禁军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禁军月俸1贯,中等700-500文,下等士兵300-500文不等。普通士兵因为不满1贯,一般领铜是钱,就按照普通的500文来算。一文的重量大约1.3克,按照1克算,那么500克就等于1斤。古代的铜钱中间有孔,用线串起来的很笨重,不像现在的纸币,那么轻巧,如果把这些军饷携带在身上的确是个累赘。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肯定不方便,那么他们的军饷到底如何保管呢?
首先,士兵的军饷肯定不会常年带在身上,有一半会留给家人,一半留作自用。宋真宗时就有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军士在外打仗,很多家属会探营,士兵会将一半的钱拿给家人。
其次,路途遥远镇守边塞的士兵,肯定会把一些钱邮寄给家人。古代除了家属探营,士兵也有探亲假,很多士兵在回家的时候,就会将钱带回家。或者同乡回家,让其带回去。唐太宗时期,还允许犯人回家过春节,更别说普通士兵了。
再次,无论边塞还是内地,各地都有钱庄,他们会把钱存入钱庄。即便是自己到不了,也会委托信任的人,到钱庄去存钱,等到退役的时候用作养老的钱,到那时他们就会把钱取出来。
最后,军营里面可能存在赌博的情况,虽然禁止,但也有顶风作案的。古代士兵没有娱乐,肯定会想办法消费,有些士兵说不定刚到手,就花光了,还存什么钱。
不过古代的钱用处非常大,在古代一旦犯法,可以用钱赎罪,所以钱的用处非常大。所以,大多数的士兵都会把钱存下来,有家属的除了留作自用,全部会寄给家里的人。
你还别说,这确实是个问题,毕竟是拿命拼来的,放哪都不放心啊!
古代条件落后,不像现在交通方式多样,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如果哪里发生灾害,用飞机就可以立马把物资送到救灾现场,如果出了重大事件也可以直接筹资捐款,一切都得靠人力。
就连工资放哪都是个麻烦事儿,因为古代的军饷都是些银子或者是铜钱,又重又占地方,不可能把它们老是带在身上,又不能立马把它花了。拿到现代来说,现在的军人工资一般都发在银行卡里面,而且又能很快送到家人手里,但是古代却没有科学技术支持。
那么重的像一个个石头的东西,总不可能把它存在银行里面吧,况且古代的钱庄可没现在的银行那么普及和通用,更没有现在的银行靠谱那些边关将士们,存钱可事个麻烦事儿。
而且不仅没地方存放,又不能随身携带,这样不便于士兵打仗,那么士兵们的军饷到底放在哪里呢?这真是个伤脑子的问题。
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用智慧解决这个问题的吧!士兵们在军队里面不能经常用到钱,毕竟吃喝拉撒都是由国家负责,所以时间越久,那么银子攒的也越多。所以在古代国家对士兵军饷的存放下了命令,一般在士兵们参军入伍前,国家会把银子分两批,一部分发给士兵,另外一部分会提前发放给士兵的家属。
这样的话,如果士兵在战场上牺牲,也有一部分的银子会分发给他们的家人。当然在古代不管是边关还是内地,都有可以存放钱财的地方,也就是古代俗称的“钱庄”。每到发放俸禄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士兵就会去军营附近镇上的钱庄存着,这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士兵们。
如果附近没有钱庄怎么办?
没事儿啊,有邮局啊,军方会有专人负责收集士兵要送回家的财物,就像邮政快递一样,帮助您把工资送回家。不光事送钱,衣服信件这些都会送,不然哪来的家书读!
而且一般来说边关将士们,大都会有家属随行,比如北魏的平城六镇那就是军人城镇,如此一来钱就可以放家里了。
当年的花木兰应该就是一名军镇的居民!
当然不是说士兵不用钱,有钱谁会不用呢?士兵有时也会花点钱买点东西,特别是在边关将士,生活非常艰苦,所以士兵也会在闲暇的时候拿着军饷买的小酒喝解一下馋。当然花钱的地方多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一般小说里描绘的,如果士兵遇到了生理上的需要,军营里面也会设立军妓,来解决士兵们的需要。
但是这不是免费去消费的,这时士兵们的钱就产生作用了,那么在边关的士兵又都是一下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这时他们就会拿着军饷去消费。当然,等到士兵退伍的时候或者回家探亲的时候,一次性把没有拿到的军饷拿回来,然后带回家。
但其实士兵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了养家糊口,离开家乡报效祖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刀枪不长眼,活着军饷能拿,死了除了一个虚名,就什么也没有了。
军饷肯定有存放的办法。任何一支正规军队,都不会允许士兵在战斗时随身背着一大包金银钱帛去上阵打仗。那样,岂不是如同作死?
军队与土匪的根本区别,就是军队的一切,行走坐卧到吃喝拉撒,皆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可循。这一点,从西周开始直到现代,都是一样的。
既然如此,那么驻塞外的古代士兵军饷问题,怎么安排,自然也有相关制度规定。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王朝,才有资格驻军在塞外?
那就唯有汉唐,或者北朝、元、清等大一统、或者进攻型王朝的军队,才有资格驻军在塞外。
一:
既然能驻军塞外,那么塞外士兵的军饷也必然能寄回家中。
能驻军于塞外,那么从内地到塞外,必然有畅通的交通补给线,哪怕路途遥远,终归也是畅通的。
沿途驿站,堡寨、城池等等,五十里一驿站座,百里一堡寨、或百五十里一城等等,也皆有规划。
(汉朝西域都护府图)
二:
塞外驻军部队的士兵,必然也有存放军饷的办法与地方。
驻军塞外的部队,驻地肯定有堡寨城池,也有营房,有城之处当然也还有集市。
如果士兵的军饷是钱帛实物发放。
那么士兵领饷后会消费,多余财物或者放在营房自行保管,或军中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等等事项,必然都有专门制度妥善解决军饷的发放、保管诸事。
有人问:专人保管,就不怕被吞了?
这种事,或许会发生,但绝不会普遍性大规模发生!
总之,如果某个王朝连塞外驻军士兵的军饷发放保管问题解决不好了,那么,这个王朝马上就快要失去在塞外驻兵的资格了。
因为军饷被贪没,愤怒的士兵们快要哗变了,地盘也要丢了!
例如明末,当克扣军饷成了常例之后,士兵的战斗力成什么样了?
连守个国门都摇摇晃晃了,你还能指望去塞外驻军?
古代有军邮吗,边塞士兵能把钱帛财物寄回家吗?
肯定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历史之精彩,全在片言只语间的细节之中。
唐朝大诗人杜甫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由此可知,古代边塞军人,是可以收到家书的。
塞外的士兵既然能收家书,那也当然能往家中寄送钱物。
那么,古代的帝王将相会关心士兵军饷这种琐事吗?
军饷,那是军国大事,绝不是琐事!
士兵的军饷,事关军心士气安稳与否。在历代名将眼中,这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伟人云:“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个问题不解决,军队哪来战斗力!
古代士兵,就是为军饷、军功赏赐而战的。
对将军而言,如果没有敢战的精兵悍卒,就算百战名将就成了无牙老虎,徒有其表而已。
所以,凡能率一军远驻于万里之外的将军,一般都不会打自己麾下士兵们军饷的主意,且一定会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
因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若有哪个将军,如果胆敢让士兵失了军饷。那么,那些失了军饷的士兵就必定敢让那个将军丢了性命,信不信?
因此,善待士卒,就是在战斗爆发时善待自己的性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