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搞错了,是卫橐,很多人都把这个名字搞错了。
三国末期说的一计害三贤说的也就是邓艾,钟会和姜维三位一流将才啦。
在邓艾通过奇袭战术逼刘禅不战而降后,钟会才慢慢赶来,贪功的钟会先是写信告发邓艾谋反,在争得司马同意扣押邓艾后在押送的路上将邓艾谋害。
在谋害邓艾后自感功高震主的钟会在姜维的古惑下决定自立为王和魏国对立。但考虑到很多将领都是魏国将领,所以打算一起圈起来看看大家的意思,如果支持自己那自然好说,如果不支持自己则就地解决。
而在扣押的人群里卫瓘也在其中,他通过仆人送信和外界取得联系后成功解决了钟会姜维二人。
自我感觉卫瓘只是运气好罢啦,如果钟会不反,如果没有亲信送信,如果当场就把反对意见的人杀了也就没卫瓘什么事了。说他计策多好真没看出来,只是运气好把信送出去罢啦
s了
卫瓘所在的卫家是东汉时期的儒家世家,卫瓘的父亲叫卫觊,担任过曹魏的尚书,被封过閺乡侯,卫觊死后,卫瓘就爵了这个乡侯,要知道,即使在曹魏,能获得乡侯的爵位也不容易,而且在二十岁的时候,也成为尚书郎。
曹魏的法律是比较严苛的,但是卫瓘主张柔和,用情理让人服,公元260年,卫瓘官拜侍中,后来又担任廷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攻打蜀汉,其中钟会率十几万,是主将,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司马昭还做了一手的安排,那就是让卫瓘持节做为监军,也就是监督钟会、邓艾。
蜀国投降之后,邓艾独断专行,钟会内心有想法,就与卫瓘一起向司马昭告发,说邓艾要造反。
司马昭就让魏元帝下旨,将邓艾押回洛阳,可是钟会想法不仅如此,他想要邓艾死,于是就让卫瓘带着一点人去抓邓艾,他估计邓艾肯定不会束手就擒,会反过来杀死卫瓘,这样邓艾的造反又添了一条证据。
卫瓘很清楚,钟会是让他去送死,卫瓘到夜里到达成都之后,就发出消息,说只抓邓艾,其他的一概不追究,但是得来报告,如果不来报告的话,那就会被灭族。
就这样,邓艾的部下都跑到卫瓘那里,第二天早上,卫瓘一大早来到邓艾的营帐,然后把邓艾的父子给抓,不过邓艾也没有过多的反抗。
邓艾还是有一些忠心的部下的,他们打算来劫囚车,卫瓘很清楚,他就对他们说,他在写奏章,正准备为邓艾辩解呢,大家就相信他了。
钟会打算造反,他与姜维商量一下,打算先把曹魏的胡烈等将先软禁起来,然后再杀掉,可是卫瓘假装上厕所然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胡烈的部下,这个消息就传遍了魏军。
魏军要攻打钟会,钟会让卫瓘去劝大家,卫瓘就装病,转身去做檄文传魏军,讨伐钟会,最后钟会与姜维被杀。
邓艾的部下打算去救邓艾,卫瓘知道他与钟会一起诬陷过邓艾,所以他就派田续把邓艾的父子给杀了。
而卫瓘成为最后的功臣,后来被封为尚书空,司空,司马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卫瓘的儿子,但后来卫氏一族被贾南风,楚王司马玮所灭。
卫瓘在三国中知名度很低,在正史和小说中笔墨也不多,因为他是三国后期的人物,活到了魏朝的建立,但是在曹魏灭蜀的过程中,卫瓘发挥了重要作用。曹魏灭蜀的过程中,邓艾和钟会是主将,这一点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在灭蜀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就是姜维。
卫瓘在谋害姜维这个问题上也起到了至关的作用,其次在灭蜀的过程中,钟会之乱出现,这也导致了灭蜀之战问题不断出现。曹魏想要进攻蜀汉,明显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知道,蜀汉单单凭借地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却违心的投靠了钟会,而在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掌权之后,一直把卫瓘视为自己的心腹,因此这个人的官职自然是越来越高。此时司马昭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兵分两路进攻蜀汉,卫瓘作为监军随行。蜀汉方面的大将姜维在剑阁一带准备迎战,邓艾和钟会做了任务划分。钟会负责率领主力牵制姜维,邓艾率领一支部队绕过剑阁直逼成都。最终邓艾当真是特别的走运,他兵临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主动出来投降。此时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姜维闻讯后暴跳如雷,姜维决定利用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做文章。
于是姜维故意投靠钟会,并假意两个人关系特别好,在言谈举止中,姜维慢慢的发现钟会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姜维绝对不可能错过,于是他便忽悠着钟会造反,不过姜维为了保住千辛万苦占领了根据地,必须先除掉邓艾。
为了不让司马昭怀疑自己,钟会拉上了司马昭的心腹卫瓘,而卫瓘和邓艾有私人过节,现在钟会想弄死他,钟会让卫瓘帮忙,他高高兴兴的应允,卫瓘在司马昭哪里说邓艾反叛,司马昭一听勃然大怒,他立即命令钟会率领大军去成都捉拿邓艾,不过司马昭也不是傻子,他为了保险起见,自己亲自到达了长安。
钟会没有任何挑战性的,在成都抓到了邓艾,随后就把他押解,到了长安去见司马昭,这个时候的钟会见时机已成熟,立即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他要求全体将士和他一起造反。
这个时候的卫瓘表现出了180的高智商,一方面他假意投靠钟会,而另一方面又向司马昭传出了钟会谋反的消息。最终钟会的计划没有成功,钟会和姜维被杀,而卫瓘则成为了成都的新主人。
善泳者必溺于水,善于玩弄权谋的人往往死于权谋斗争,卫瓘最终死于贾南风的手中。
卫瓘在军略方面可能尚不及钟会邓艾,但审时度势,政略超卓,故而晋室开朝,卫瓘位高权重,极得倚重。邓艾以下级而争功于钟会,取死之道,大军远征在外,讯息不达,朝堂之辩往来费时,怎可凭恃?统帅一言,死可立待,不知谦逊一时,恭顺自保,偏要怨谤主帅,专擅施为,何其愚也?钟会利令智昏,听信姜维,以为蜀人归心,可以割据称雄,但大军皆北人,家眷统在故里,岂肯随反?况魏政早归司马氏,钟会本身亦司马氏门徒,何来太后诏?三岁小儿亦欺不过,乃欺远征大军?愚不可及,也是自寻死路。
这段历史很是曲折如果钟会的计谋得以实现,估计他就是蜀汉第一功臣
我对钟会的计划比较感兴趣:
“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姜维等蜀汉降兵在前,钟会大军在后,进入关中,直接攻陷洛阳,灭司马昭控制的曹魏。这招够狠,算得上是翻手成云,覆手为雨。
如果不是司马昭早就防备钟会,钟会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刚刚灭了蜀汉,正在高兴的时候,凯旋归来的军队,摇身一变灭曹魏,重回汉室。
就算中途走漏风声,钟会夺取长安等关中之地也是轻而易举。
但司马昭不信任钟会,就连司马昭派遣汉中乐城防备钟会的贾充,司马昭也未必信任:
“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锺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钟会意欲以凯旋名义偷袭洛阳而灭曹魏,司马昭提前出招,自己率领10万兵马镇守长安,派遣贾充率领1万兵马驻守汉中的乐城。名义是协助钟会捉拿邓艾。
这个理由太荒唐、太荒谬:
钟会军有10万兵马、姜维降军有4、5万、邓艾偷渡江由时只有2、3万人,钟会10万兵马还会怕邓艾3万兵?
但钟会作为一个谋士而非主帅的缺点就体现出来了:
没有听从随从的建议,将胡烈等所有牙门骑督全部处死——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
在随从提出这个建议时,钟会军已经谣言四起、军心浮动,钟会尚且犹豫,而没有当机立断。
处死所有非心腹将领,然后公开伪造的郭太后号令诛杀司马昭的诏书获取支持。曹魏军在将军已死的情况下,又有刚死不久的郭太后的遗诏,自然听从钟会指挥。
即便消息漏出,夺取不了司马昭镇守的关中,保住蜀汉、夺取雍凉地区,还是可行的。
先声夺人、公开伪造的遗诏稳定军心。在司马昭已经有准备的情况,只能公开反叛,想要偷袭就难了。
卫瓘阴毒吗?
只能说他有计谋、适者生存,不能说他阴毒。钟会没有杀卫灌的心,否则卫灌不可能从钟会手里逃出,还能写檄文号召曹魏军攻打钟会。
钟会派遣卫瓘去收押邓艾,是因为卫灌是监军:
“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作为监督钟会、邓艾二军的监军,收押邓艾是卫灌名正言顺的职责。
若钟会真有心杀卫瓘,就不会“会留瓘谋议,乃书版云欲杀胡烈等,举以示瓘,瓘不许”,而是直接处死卫瓘,还和卫瓘商议?
钟会成都反叛的失败,就在于处事不果决:
处死牙门骑督等核心将领,曹魏兵只能以钟会唯命是从;钟会虽然在兵乱时处死了所有被关押的关押的牙门将军和郡守,但兵乱已起,难以挽回。
卫瓘的错就在于怕日后被邓艾打击报复而派田续追杀。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不错不错,三国挺好的,三国为战止战争战止乱乱如麻,品人品茶品酒品书笑哈哈。
书上有。三国志。自己看
Mmmm..:一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卫瓘?说到此人,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这是哪个人,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是的,如果不太了解《三国演义》后期故事的人,可能对卫瓘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不过说到其他人物,你们应该会熟悉,他们就是:姜维、邓艾和钟会。
这三个人可是大名鼎鼎啊,一个是蜀国后期的擎天柱,另外两个是魏国后期的后起之秀。他们之间的争斗可是长达二十多年,可是,他们都死于一个人之手,这个人就是卫瓘。
卫瓘,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威猛大汉、将军,相反,他是一个文弱书生。在蜀国亡国之际,就是他,先后除掉了邓艾、姜维、钟会三人。令人诧异的是,卫瓘可从来就没有带兵打过一次仗,可是居然能够成功诛杀了这三位当世名将。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邓艾父子。他利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借钟会的手,除掉了邓艾。卫瓘在起初是跟钟会一起伐蜀的,而且是以监军的身份,独立掌握千人部队,手持皇帝节杖监视他们二人。作为钟会的副手,卫瓘很清楚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当时邓艾兵临险境,通过阴平小道成功兵临成都城下,迫使后主刘禅投降。这就让兵马多于邓艾的钟会十分生气,因此钟会与卫瓘联合,上奏告邓艾独断专行,最后邓艾父子被卫瓘所杀。
至于姜维和钟会,因为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想要据川自立,结果被卫瓘所知,他通过诈病,让钟会消除了猜疑,之后在军中宣扬钟会造反的事情,以致于当天夜里,钟会和姜维被部下所杀。
事情的经过就是如此,准确来说,他们三人的死,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贪念,当然姜维是为了复国。而卫瓘只是在这当中推波助澜。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的计划是由镇西将军钟会领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军3万进攻沓中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本部三万人马配合邓艾攻击姜维。
司马昭为有效控制这些大将,任命卫瓘为监军,监督三军。
司马昭的如意算盘是:由邓艾拖住姜维,在姜维救援汉中时,诸葛绪在半道截击,邓艾从后面追击,使姜维腹背受敌,钟会乘机由汉中,经剑阁,杀向成都。
只要拖住了姜维,成都便唾手可得。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司马昭没有算到诸葛绪截不住姜维,让姜维夺路去了剑阁,造成钟会孤军深入汉中,粮草不继,无法实现原来的战略意图。
邓艾在危机时刻,显示出了名将本色,带着精锐部队偷渡阴平,直插成都。
蜀军最后一点有生力量在绵竹全军覆没,刘禅开城投降。姜维为了光复大业,故意向钟会投降,留在钟会身边。
邓艾凭小股部队建不世之功,心生骄横,擅自大封蜀人,收买人心。
钟会嫉妒邓艾,认为要不是自己拖住蜀军主力,邓艾哪能成事,现在攻蜀头功居然被邓氏父子夺去,心理上接受不了,便拉着卫瓘密报司马昭,称邓艾有反心。
姜维不断挑动钟会占据四川自立。钟会颇为心动,利用自己书法上的天赋,模防司马昭和邓艾的笔迹,用假信挑拨双方的关系,造成司马昭的疑心,同时造成邓艾的恐惧。
司马昭果然中计,命钟会逮捕邓艾。钟会见目的达到,让卫瓘带人去执行逮捕任务,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借此除去两人,达到完全掌握攻蜀部队的目的。
卫瓘在三国末期是第一等老奸巨滑的人物,一眼看穿了钟会的用意。
但毕竟钟会是主帅,没有理由抗命。
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卫瓘利用攻心之计,“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邓艾的亲信准备营救邓艾,卫瓘骗他们说自己正在写奏章向皇帝解释,向皇帝报告邓艾无罪,于是“诸将皆散去”。
钟会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他给钟会写信说:“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这个举动在钟会看来就是司马昭怀疑自己了。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与姜维商量:“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钟会与姜维定下计划,准备于正月十五日大宴诸将,将他们一网打尽。
不料这个计划在执行时,走露了风声,钟会逼着卫瓘和自己一起造反,卫瓘假意答应,借慰军之名来到军营,利用装病麻痹了钟会,晚上召集人马,告诉大家钟会要造反。
由于魏军家人都在北方,没几个人愿意跟随钟会,所以卫瓘没费吹灰之力就说服了兵士们,带着大家杀进城内。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魏军杀红了眼,连续屠城三日,蜀汉那些投降的大臣的家人基本都被杀光,连关羽的全家都被杀绝了。
只有诸葛亮由于威望太高,魏兵没有人敢进诸葛家大门一步。
卫瓘此时出面稳定了军心,安抚了部队。他想到当初自己也参与了诬陷邓艾,为了斩草除根,派田续追上邓家父子的囚车,将他们杀死灭口。
《晋书》评价卫瓘是“以明识清允见称”,特别长袖善舞,绰号“甯武子”,优游权臣之间,如鱼得水。另外他的书法水平很高,“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卫瓘“疏性严整,以法御下,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
不过他的下场也不太好,晋惠帝时,皇后贾南风对卫瓘有很大的看法,这个恶毒的女人,利用楚王玮杀了这位忠允清识,有文武之才的大书法家
都别抢,我来答。
卫瓘一箭三雕玩得好,玩得溜,虽然他是一个袁世凯式的小人,但不得不承认他这一顿操作玩得相当漂亮。
不仅让姜维的复汉美梦化为云烟,也让钟会的梦想碎为一地。
钟会这个人早年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轨之心,像什么诸葛亮评价魏延“天生反骨,将来必反”简直亮瞎狗眼。
钟会这个人心胸狭隘,杀伐果断,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早年冷落前去拜访他的钟会,结果后来因为得罪司马昭被钟会落井下石。
于是就有了“广陵绝响”的故事。
在伐蜀战争中,钟馗率领十万兵马作为主力向蜀国挺进,在行程中钟馗还杀死了许褚的儿子许仪,他杀伐果断,颇有一点曹操的风范。
他为了独揽军中大权,给司马昭密报说诸葛绪怯战,三言两语就把诸葛绪关进马车里,送往都城去了,而他自己则独揽军权。
可见这时候的钟会可能已经开始打起自己的算盘,当钟会的军队被姜维等人阻挡在剑阁时,邓艾已经攻破绵竹,刘禅出成都投降。
这让钟会很不舒服,毕竟头功被邓艾抢了去。
邓艾平蜀后,在没有司马昭授意的情况下擅自加封刘禅等蜀汉君臣为官员,由于刘禅受降于他,所以邓艾常常自夸说:
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三国志》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因为邓艾才保全了身家性命,姜维虽然厉害,但终究不如自己。
邓艾一时的得意忘形被钟会抓住了把柄,于是联合卫瓘向司马昭密奏说邓艾将要谋反。司马昭于是命令监军卫瓘把邓艾抓回都城。
钟会为了除掉卫瓘,又想了一个一石二鸟之计,让卫瓘带领一小部分士兵到成都去抓邓艾,试图让邓艾在反抗中击杀卫瓘。
这样一来,他也有理由坐实了邓艾谋反的证据。
但邓艾虽然自大,但是并没有谋反之心,所以卫瓘一到那里,就束手就擒了。
彼时还不忘感慨说:
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魏氏春秋》到最后的时刻,邓艾还不忘把自己比作白起,看来确实足够自恋的。
卫瓘知道钟会已经有了谋反之心,所以表面上假意配合他。邓艾被抓后,钟会在司马昭的授意下接管成都。
此时的姜维早已投降钟会,但还不忘策反钟会,加上钟会本身就有谋反之心,两人的想法也就不谋而合,只是目的不同。
钟会在成都正式起兵谋反,这时候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信说他将亲自帅兵十万驻扎在长安,钟会感到很不安,认为司马昭知道了一些风声。
事实正如钟会的预料,卫瓘早已知会司马昭。
钟会当时打定主意说:
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三国志》他软禁了魏国将领,试图发动兵变,这件事引起士兵们的不安,一时间人心浮动。
钟会希望卫瓘能以监军的身份参与谋反,但是卫瓘通过不断的拖延,让事情始终悬而未决。与此同时,士兵们都不愿再打仗,军心开始浮动。
卫瓘通过装病骗过钟会,在夜里发布消息要求全军一起反抗钟会。而钟会由于没有及时策反那些魏将,又不想杀死他们。
导致士兵们人心浮动,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于是,天刚亮的时候,士兵们拥做一团攻击钟会,在这场兵变中。
钟会和姜维一家子尽死,蜀汉许多官员被杀,包括关羽一家也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灭门。
而卫瓘由于之前和钟会一起构陷邓艾,为了避免这件事暴露,便派田续率军追上邓艾的囚车,在绵竹附近将邓艾父子击杀。
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卫瓘历任司马昭、司马炎和司马衷三代,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更是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誉和权利。
同时位极人臣,但是因为得罪了司马玮和晋惠帝的皇后贾后,卫瓘一族被几乎被屠戮殆尽,只有两个儿子幸免于难。
尽管卫瓘的结局不好,但是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
非常奇怪,最阴毒这个说法是怎样得来的?
至少在我看来卫瓘是始终忠于当权者的,他忠于的不是个人,而是皇权,而他的死也正是因为忠诚。
卫瓘也是出生于豪门大族,一个精通儒学的官宦世家。在那个年代只要家境不算很差,终究可以在朝廷里或者一方豪强手下做一个大不小的官职。凭借着家庭的影响里以及父辈的荫护,他年仅20岁就当上了曹魏政权的尚书郎。
在曹魏当政之时,卫瓘就坚持秉公办事不为权臣所动,甚至居高位者、弄权者也不得不对他投去赞赏的目光。
魏元帝曹奂继位,景元四年,曹魏开始策划并实施讨伐蜀汉的战争。任用邓艾和钟会两人同时主持这次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但是问题就在于,邓艾和钟会两人有着极深的矛盾。为了保证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进行,朝廷派出威望颇高的卫瓘出任监军,在过程中调和二人矛盾。他的任务完成的也非常成功,至少在战争过程中,邓艾和钟会二人没有显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
平定蜀汉之后,邓艾和钟会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钟会上书密奏当时还是大将军的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准备谋反,请求魏元帝与司马昭给监军下令命其逮捕邓艾。
但是说到底这不过是钟会和邓艾二人矛盾的一次全面激化,是钟会对邓艾发起的致命一击。他深知邓艾不会束手就擒,还把卫瓘忽悠去抓邓艾,这是要把卫瓘往死地里送,然后再将此事作为邓艾谋反的罪证之一。
但是后来钟会没有想到的是,邓艾居然被卫瓘设计擒住了。
景元五年,钟会忍不住了,决定在成都谋反,还拉上卫瓘一起商议此事。卫瓘忠心耿耿肯定不会啊,还把消息偷偷透露到了军中,军队之中得知此事也是一片哗然,毕竟长期征战且刚取得灭蜀汉的不世之功,谁还愿意跟着钟会干谋反这种会掉脑袋的勾当。
卫瓘平素威望就高,在征讨蜀汉的过程之中,又在军中积累了一定的威信,所以叫什么对他都非常看重。当驻扎在城外的士兵们钟会即将谋反的消息之后,一度想要杀进城中,诛杀钟会,但是一想卫监军还在钟会手里做人质,只好不能轻举妄动。
第2天,钟会又使出了一个昏招,他得知城外士兵愤愤不满甚至准备哗变,于是就想让卫瓘去慰劳军队,安抚士兵。卫瓘正愁着无法脱身,结果钟会给了他这样一个好时机。但他也不知道钟会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还假意推辞了一番,结果引来钟会的不满,强制他马上就去慰劳士兵。这么好一个机会,卫瓘当然是撒丫子就跑。
卫瓘前脚刚离开,钟会一转头就后悔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吗,赶紧派人把他追回来。卫瓘一看,完了,当然不能回去了,回去就彻底完蛋了。于是赶紧扑倒在地装病。卫瓘本来就是个读书人,长得文文弱弱的,得知有追兵过来,赶紧给自己猛灌盐水,灌到呕吐。追兵一看这位“身患重病”的卫大人都病成这样了,看来是命不久矣,也不好意思强制的把他抓回去。
钟会本来也有疑惑,怎么这么巧,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时候病了,还专门派出医生前去核实真假。也不知道医生是真的医术不佳还是被买通了,也向卫监军报告说魏建军估计没多长时间了。
或许终会心里在想,既然卫瓘已经是马上要死的,废物不如废物利用一下,仍然是把“病重”的卫瓘,派去慰劳军队。
结果当然是放虎归山,鱼入大海。卫瓘一出城立刻召集士兵,第二天一早全力攻击钟会,将其擒杀。
(姜维之前因力敌不过已经投降了钟会,本来打算钟会准备谋反的时机再次将蜀汉复国,随着钟会被杀,这一梦想也随之破灭。姜维也死在乱军之中。)
所以说“三国末期最狠毒的将领”,不知道是谁给卫瓘的评价,很不合理,首先他不是一员将领,而仅仅是一位监军,等他做将军那就不是三国末期,而是晋初的事情。另外在整个事件之中,也没有显现出任何心狠手辣的狠毒之处。卫,只是在做忠于君主之事。
卫瓘擒邓艾,是因为君王给他下令说邓艾谋反;他诛钟会,是因为钟会不尊君王准备自己谋反。还有姜维只是顺带着的牺牲品。
卫瓘的死,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掺和了帝王的家事”。当晋武帝准备立后来的晋惠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最著名的言论就是“何不食肉糜”。)当太子时,卫瓘多说了一句“可惜这个位置了”,因而引起晋惠帝身边的利益所得者的记恨。
晋惠帝上台之后,皇后贾南风掌握大权,以“谋图废立”的罪名将卫瓘一家诛杀,仅他的孙子卫玠(被看死的那个)和卫璪逃过一劫。
公元263年,邓艾在伐蜀途中,作了一个怪梦:他坐在山上有流水在旁。朋友解梦说:易经曰,山上有水称蹇,“蹇利西南,不利东北”,换言之,此次伐蜀,往必克,但本人断回不了东北方的老家。结果,邓艾父子俩纷纷惨死在益州,杀他的人便是卫瓘。
卫瓘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官,他处理问题不偏不倚,秉公执法,一步步受到司马昭的重用。
司马昭对邓艾不放心,派卫瓘随行监视邓军,卫统兵一千人,紧跟大部队。
伐蜀取得异常成功,成都不战自降,蜀军统帅姜维随众放弃抵抗。
邓艾自持战功,在成都独断专行。钟告状说邓艾想造反。司马昭下令:监禁邓艾入京。
钟会想到了一条毒计:先派卫瓘以少量兵力先到成都收擒邓艾,想借邓艾之手除掉卫,再把卫瓘之死作为邓艾谋反的罪证。
卫瓘当然知道钟会的阴谋,但又不好捅破。来了个将计就计,到达成都后,他立即向邓手下将领发出檄文,声称“奉诏捉捕邓艾,胁从人员一概不追究。有意投降者,爵位赏赐维持不变;如果顽抗到底,就灭其三族。第二天清晨,邓艾的属下纷纷投到卫瓘营中,只有邓艾还蒙在鼓里。卫瓘乘车赶往邓艾的居所,此时邓艾还在做梦,父子俩当场被擒。邓艾对天叹道:“我邓艾是忠臣啊!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次年的(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暗中勾结姜维,想占山为王。16日,他便以为郭太后致哀为由,将胡烈等将领请至蜀国朝堂,趁机将他们软禁起来,并举兵叛乱。这时所有士卒只想着班师回朝,成都内外骚动不已,人人担心受怕。
城外有消息称:军队已经准备要攻进钟会,但忌惮卫瓘还在里面而不敢出兵。钟会想命卫瓘出去安抚各军,卫故意跟钟会说:“您是各军的头,应该自己亲自去。”钟会说:“你是监军,应该让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卫瓘急忙下殿离开,没多久,钟会就反悔了,叫部下赶紧去追他。
当钟会手下赶到卫瓘住所,正好看见卫蹲在地上大吐。加上卫瓘本身就瘦弱,看起来像不久于世,钟会不信,于是他又派亲信和医师来看他,都说他病重不起。钟会这才打消杀卫瓘的想法。
其实,卫瓘刚赶回家时,就用盐水灌自己,直到呕吐为止。盐是调味品同时也是催吐剂!
此时巴蜀境内的主事关的关,病的病,钟会放肆起来。等天黑城门关闭,卫瓘作檄文宣告诸军。各路兵马早对钟会不满,只等檄文一到,共同讨伐。钟会派兵出城应战,结果全军覆灭,只剩数百名卫兵跟着钟会,他们没逃多远,就被卫瓘军追上,说来也巧,姜维惨死在这次镇压中,他拉着钟会陪葬。
卫瓘担心邓艾回京后会口无遮拦,于是派部下火速赶到绵竹,刺杀邓艾父子于三造亭。
到晋武帝时,卫瓘深感年事已高,几次向朝廷请辞都未能如愿。
后来,卫瓘被贾南风害死。应了民间传闻:自西晋兴起,朝廷三公很少能够善终。
司马昭在分别派出钟会、邓艾两路大军执行灭蜀方略后,因对二人不放心,又派出了监军卫瓘随军行动。卫瓘出身官宦世家,在钟会、邓艾两个封疆大吏的夹缝中当监军,能够审时度势,果断处事,在平蜀战役的结局中较完美的实现了司马昭的意图,然而,人在局中无完人,能在乱军中独善其身,还是体现出了较高的政治军事水平。
冤杀假谋反的邓艾有罪责
司马昭在派出钟会、邓艾灭蜀之初,就已经对他们的结局作出了预判,从派卫瓘当监军、到挟天子到长安御驾亲征,都是司马昭整个灭蜀计划中的一步一步的棋子。而卫瓘只能站在自身所处的高度处理司马昭的指令,他不能也无法洞察清楚全局真相。
邓艾取阴平偷袭成功,让刘禅投降后,邓艾产生了好大喜功的思想,引起了钟会的嫉妒和姜维的仇视,让各怀鬼胎的两人走到了一起。邓艾灭人之国这样巨大的胜利面前,没有及时采取克制心态,而是相当骄傲地以天子的名义擅作主张,任命了大批官吏,按照自己的意图处置刘禅等蜀国旧臣,极尽所能地宣扬自己的武功。邓艾这些不当的作为,给钟会等一帮具有野心的人落实下了口实,也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心。
在钟会的诬告之下,司马昭决心让钟会逮捕邓艾。而钟会更是耍起小聪明,他让卫瓘前去成都收邓艾,以便让二人相争自己坐收渔利。而卫瓘却深有计策,在夜间到达成都后,广发檄文告知诸将自己是奉诏行事,凡事主动来报到的一概不究。结果,当众将都聚集到卫瓘时,蒙在鼓里的邓艾父子还在蒙头大睡,被卫瓘不费吹灰之力的逮捕归案,并派人将其押送回洛阳。至此,卫瓘优秀地完成了司马昭的抓捕意图,然而,接下来对邓艾的处理,就是卫瓘存有私心而明哲保身了。
钟会与姜维到达成都后,真的谋反了。在他与钟会等人斗智斗勇,终于在一阵大乱后平定了钟会的谋反。明白了事情真相的卫瓘,也迅速知道了邓艾的谋反是被冤枉的。当邓艾的部属们准备营救他时,卫瓘派出了与邓艾有仇隙的田续,在绵竹夜袭邓艾于三造亭,杀死了邓艾父子。卫瓘自知有失而明哲保身,杀死了有功之臣邓艾,无疑是有过失的。
剿杀真谋反的钟会有功劳
看到邓艾的成功,钟会心中非常失落和嫉妒,在姜维的撺掇下,打定了谋反的主意。在到达成都之后,他采用了姜维的计谋,把所属众将集中起来,矫诏后逼迫众人谋反。卫瓘在此时,发挥了人所不能及的能力,与钟会虚与委蛇,斗智斗勇。
在谋反的意见上,卫瓘没有同意钟会要求,而是借上厕所之机将钟会软禁众将的消息透露了出去。灭蜀之后,人心思归的魏军将士们坚决不愿随同谋反,只等卫瓘一声令下剿除叛军后,早日回家。
卫瓘在经过与钟会昼夜相持后,终于得到去安抚军队的机会,并在钟会亲信的眼皮底下,精彩地表演了一番又拉又吐的重病模样,成功地骗过了钟会的耳目,让钟会对他失去了戒心,从而逃出了钟会的挟持。卫瓘回到军中后,当夜向诸军发布檄文,宣布了钟会谋反的罪行,吹响了平叛的号角。心怀愤怒的官兵一涌而上,大败钟会、姜维所带之军。乱军中,钟会、姜维皆被杀死。
余怒不息的乱军怒火无处发泄,对成都城内的居民进行了浩劫,在卫瓘的约束下,一场叛乱才平息下来。钟会之乱的平息,卫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动荡中没有失去自己的见解和方向,采取了灵活的手段平息了叛乱,让蜀国纳入到了魏国的版图,卫瓘无毅是居功至伟的。
秉性刚直卷入宫斗遭冤杀
卫瓘在平定蜀国之乱后,并没有居功自傲,仍然谦虚谨慎,不接受各种理由的赏赐。后来,卫瓘转任多地担任要职,由于他勤政为民,所任之处都有不凡的政绩,赢得了朝廷和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在卫瓘的建议下,朝廷在北方设立平州并由他自己亲自主政。任职期间,卫瓘运用计谋,成功的离间了北方鲜卑诸部,为朝廷解决了北部边关侵略之害。
随着卫瓘政绩和名声的日益提高,深得朝野上下的赞誉,卫瓘不仅官居重位,而且让晋武帝将其女繁昌公主下嫁与卫瓘第四子卫宣。成为皇亲国戚后的卫瓘,引来朝野的注目,身居高位的卫瓘也身不由己了。秉性刚直的卫瓘要推行而自己的政见,必然侵害其它皇亲国戚和高官们的既得利益。
卫瓘在作为太子老师时,因酒后言论涉嫌影射太子,引起了后来的皇后贾南风的嫉恨。终于,在朝廷审议诸王回到籓国等大事时,在众人惧怕无人应对的形势下,只有卫瓘附议,在贾后的盛怒之下,卫瓘与其子孙九人一同遇害,享年七十二岁。
结语
卫瓘不是一个阴毒之人,而是一个秉性刚直的人,不仅是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朝廷重臣,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虽然在处理邓艾之事上虽有私心和过错,仍不失为一名能够仗义执言、效力国家的文武之才。
我们都听说一个成语,叫做“看杀卫玠”,讲的是我国著名的美男子卫玠因为长得太好看,经常出街被人围观,而他自己本身就身体虚弱,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
而题主所言的阴毒将领卫瓘就是这位好谈玄理的两晋之际美男子卫阶的祖父。严格意义上讲,卫瓘并不是武将,他出身儒学官宦世家,是个超级官二代,他爹卫觊是曹魏的尚书,而他本人二十岁的时候就做了曹魏的尚书郎。
从《晋书》、《三国志·魏书》的记载来看,卫瓘并不是一个阴毒的人,或者说是个嫉贤妒能的奸臣,相反他的名声很好。曹魏末期,法度严苛,权臣专政,而卫瓘却能坚持秉公办事,不亲不疏,尤其是在他任廷尉时,涉及大大小小的诉讼,总是明之以法。晓之以理。
《晋书·卫瓘传》称其:“学问深情,明习文艺”,他与当时敦煌索靖两人都擅长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而他本人在书法上造诣,也深得后人所推崇,而以他所代表的的卫氏书派影响极其深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卫氏书风影响到了大江南北,在南方,影响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王羲之,王献之家族)瘐氏及魏晋高门郗氏;在北方,影响到了号称“北方第一名门”的清河崔氏以及陈留江氏,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就是卫瓘的后人,而卫夫人与王羲之他爹王旷是中表亲,王羲之幼时学书法于卫夫人。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人书法成就高,不代表他人品就好,风评就好,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宋代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其中的蔡襄在明清以来开始出现争议,一些人人为四大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只是蔡京是个奸臣,为后人所不齿,所以把蔡京换成了蔡襄。
至于这个争议是否有道理,我们姑且不论,但从这个争议上看,名声臭掉,人品不行的人,哪怕书法造诣高,一样是不会被认同的。而卫瓘的书法,在两晋那个谈玄说道德时期,却受到了南北士人的普遍认同,这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包藏祸心,阴毒无比的大奸臣呢?
至于,钟会、邓艾、姜维三个人的死,不能说是卫瓘搞阴谋害死了这三个人,而是这三个人的死,都有自身的原因。而这三个人死,都缘于蜀国灭亡这个事情。
我们知道,钟会是司马昭伐蜀的主帅,邓艾属于伐蜀大军中的一部分,而卫瓘以监军的身份参与了这一次伐蜀。从三个人的身份上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支伐蜀大军里面,最受司马昭信任的其实是卫瓘,监军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而这也说明了,卫瓘是一个坚定的司马派。
钟会与蜀汉主帅姜维对峙于剑阁,而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险谋,最终邓艾成功并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所率领的蜀汉军队,迫使成都直接投降。刘禅都投降了,姜维坚持下去自然没有什么意思,所以索性也投降了钟会。
但是姜维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在看穿了钟会有谋反之心后,他就怂恿钟会先干掉那些阻碍他造反的魏国将领,而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邓艾。
当然,钟会并不敢直接干掉邓艾,而是在司马昭那里设计陷害了邓艾,想要把邓艾从蜀地赶走,以便他造反。邓艾虽然被抓了起来,但并没有直接被干掉,而是被送到洛阳问罪。
而伐蜀大军里发生的这一切,都在卫瓘的注视之下,钟会没来得及举起反旗,就被卫瓘干掉了,而心存易志的姜维本身就是降将,还怂恿钟会,被杀也是情理之中,至于邓艾,确实死的冤枉,他在入京的途中,被卫瓘派田续杀掉。
至于卫瓘为什么要邓艾,一种说法是卫瓘自认为自己跟钟会一起诬陷邓艾,怕邓艾到了洛阳出现变故,自己被牵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也存在说不通的地方,卫瓘本身就是伐蜀大军中最受司马昭信任的人,按道理即便邓艾洗刷清白,也不会把陷害之罪背上身。
当然,如果从整个伐蜀之战,最后的受益者来看,似乎卫瓘成了大赢家,他又有理由干掉功劳比他大的钟、邓二人,但这么想法太阴谋论了。如果钟会不造反,不诬陷邓艾,姜维不怂恿,卫瓘又能做什么呢?
邓艾的死,卫瓘有责任,但笔者相信,卫瓘在这件事情的不太可能有多大的私心,他回洛阳后,朝廷打算按封赏他,却被他以“克蜀之功,是诸将功劳”给拒绝了。或许这看起来是故作谦辞,但其实不然。
看一个人,不能单单看一件事。
卫瓘是西晋开国重臣,本身也是晋惠帝的老师,而卫瓘的下场却很惨,被贾南风干掉,有人说他是争权夺利,自取其祸,但实际上卫瓘在晋武帝时候就想急流勇退,善始善终了,只是晋武帝没有允许,后来因为借酒隐射当时还是太子的晋惠帝智商不高的问题,被贾南风所嫉恨,最终落得满门遇害的下场。
如果大家对卫瓘的道德水平有怀疑,我们不如看看后世怎么评价他的。唐朝一代名相房玄龄在《晋书》里,评卫瓘有这么一句话:“卫以贾灭,张由赵残。忠于乱世,自古为难。”,在房玄龄眼中,卫瓘可是个忠臣呀。
后三国时代,最精彩的一次对决,就是魏灭蜀之战。但战后的结局,并没有皆大欢喜。战争中的三个主角:姜维、邓艾、钟会都惨死,反而让配角卫瓘,成为最大的赢家。邓艾被认为密谋造反,先被抓,后被杀。钟会和姜维是真的密谋造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确,他们都算死于卫瓘之手。有人为姜维叹息、有人为邓艾鸣不平,甚至有人认为,卫瓘阴毒,害死了这三个主角。本人认为,这三人都是自取灭亡,跟别人没关系,即使卫瓘不出手,也有人灭他们。
姜维败军之将,寄希望于伙同钟会密谋割据,可惜遇到个猪队友钟会错失良机,天命不在、大势已去,最后的挣扎也很无力,抱憾而亡,没什么说的。但是,他想要活下去也很简单,只要不参与钟会的造反就可以。看看蜀国亡国后,司马昭对蜀国老臣基本优待有加,刘禅做着安乐公一直老死,姜维要是去了洛阳,也能得个一官半职,做魏臣或者晋臣,安度晚年。起码,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例子,蜀臣摇身一变成魏臣、晋臣。
邓艾,他的死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他功高震主,必须死;有人认为,他一心为国,刚灭蜀就筹划着灭吴,死的冤。咱们是马后炮,也是局外人,当然知道他没想要造反。但是,那个时候的局中人怎么想呢?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邓艾的军事能力,毋容置疑,靠着军功一步步起来,最后,阴平小道出奇兵,一锤定音灭蜀成功。邓艾对司马家的忠诚,也毋容置疑,司马师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在司马师的提拔栽培下成长,并且帮助司马师剿灭“诸葛诞之乱”。
灭蜀他的功劳当然大,但是,假如没有钟会的魏军主力与姜维纠缠,邓艾能不能成事还不一定吧。灭蜀之后,邓艾自诩灭蜀第一功臣,以蜀国“救世主”自吹,独断专权,不经上面批准,就以天子名义,给蜀国旧臣大量封官加爵。这让同样功劳甚大的钟会情何以堪,何况钟会才是带着魏军主力作战的人。
邓艾的这些做法,的确不合规矩,独断专权也就算了,擅自封赏也就算了,关键是他还不上报司马昭批准就自己做主了,他的领导会怎么想?司马昭其实已经很生气了,他派监军卫瓘告诫邓艾:有事要报备,不要自作主张。
(昭使监军卫瓘谕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邓艾受到司马昭责备,还是执迷不悟。于是乎,钟会抓住机会告他的黑状,作为监军的卫瓘,当然也认为邓艾作风有问题,毕竟邓艾这作风会不会发展到谋反?谁也不敢保证。司马昭终于忍不住了,这样的刺头得收拾掉,命令收押邓艾带回洛阳。邓艾真的“功高震主”了,对于收押邓艾这事,司马昭表现的很紧张——自己亲自率军到长安、命钟会带兵进成都、命贾充带兵进斜谷。
钟会用的是“一石二鸟”,让兵力少的卫瓘去抓捕邓艾,邓艾要是反杀卫瓘,那么邓艾谋反就坐实了,钟会在出兵攻打邓艾,一下就能除去两个人,自己可以大权独揽。卫瓘抓捕邓艾的行动其实很凶险,弄不好就小命不保,还好邓艾自认为清白,束手就擒。钟会大权独揽,手下拥兵20多万,就开始筹谋占蜀为王、甚至进军中原的计划。
姜维鼓动钟会杀掉魏军将领,钟会则犹豫不决,导致消息泄露,群情激昂的魏军将士,冲入城中,钟会、姜维死在乱刀之下。卫瓘则是仅存的高管,稳定局面就靠他了。正好,邓艾属下劫走了邓艾的囚车,卫瓘派出田续追杀了邓艾和他的一个儿子。史料里面说是,卫瓘杀邓艾,是因为害怕诬陷邓艾的事泄露。其实这个事,应该是卫瓘给司马昭背锅了——卫瓘应该是接收到司马昭的指令杀人的。证据就是,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邓艾在洛阳的好几个儿子,事后,都惨遭司马昭毒手。
卫瓘,成为灭蜀大功劳中仅存的一位,在司马昭、司马炎两朝都深受重用。一度任职征东大将军、征北大将军,解决了乌桓、鲜卑的边患。后来入朝人司空、太子少傅,位高权重。他的四子卫宣还娶了司马炎的女儿繁昌公主。
在晋惠帝司马衷时,辅政大臣杨骏被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合谋害死。作为三朝元老的卫瓘,与汝南王司马亮一起辅政。贾南风掌权路上的绊脚石,卫瓘和司马亮,也被贾南风忽悠愣头青司马玮杀掉。接着,司马玮也被贾南风弄死,从此妖后贾南风独霸晋朝朝政十多年。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派出邓艾、钟会伐蜀,同时还派出一个监军,这个监军就是卫瓘。他有1000亲兵,职责就是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如果这两位在伐蜀过程中,有懈怠、不轨行为,他都可以向司马昭反应,甚至先斩后奏。
邓艾和钟会伐蜀胜利之后,结果却双双毙命,就连蜀汉降将姜维,也死于非命,这一切,都离不开卫罐。那么,卫罐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姜维这三个当世一流武将的?个人认为主要是邓艾、钟会、姜维这三人自作孽,自己作死,而卫罐只是顺应形势,推波助澜,分析如下。
邓艾遭擒
邓艾偷渡阴平,是第一个攻入蜀汉腹地,接受刘禅投降的,居首功。可是,他在灭蜀后,居功自傲,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如邓艾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这些行为,早已超出了邓艾的职责范围。可是邓艾还是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深渊。
成都城外的钟会和卫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们分别写密信给大将军司马昭,反应邓艾有不臣之心。司马昭以魏元帝名义下诏,将邓艾押送回京城,接受审判。此时,钟会对卫瓘说道,你是监军,擒拿邓艾,责无旁贷,于是给予他少量兵力,让卫罐先到成都,收擒邓艾。钟会企图借邓艾之手将卫罐杀死,他再进成都擒拿邓艾,达到一石二鸟之计。
卫瓘虽然心知肚明,但没办法,便去了成都。卫瓘是在夜里进达成都的,在天亮前控制了邓艾的军队,顺利擒获邓艾父子。这时,邓艾手下亲信想要营救邓艾,卫瓘出来劝阻,假称正在写奏章,要为邓艾申冤,这才制止了兵变。
钟会和姜维作死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日,伐蜀主将钟会来到成都,在姜维的引诱下,他的个人欲望膨胀了,是真的想要谋反。邓艾和姜维以为郭太后致哀为由,将胡烈等将领软禁起来,并举兵叛乱。卫罐作为监军,是不会答应的,两人便开始互相猜忌。卫瓘在上厕所时,告诉了胡烈的亲信丘建,要他把钟会谋反的消息传到军中。
后来,卫瓘借口出去慰劳各军,打算趁此机脱身,来到城外后,他作檄文宣告诸军,准备一起讨伐钟会。钟会不得人心,只有数百亲兵跟随他作乱,很快被杀死。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之后,连原蜀汉太子也未能幸免,可见成都血流成河。卫瓘约束诸将,才逐渐平息下来。《晋书》中记载如下:
会率左右距战,诸将击败之,唯帐下数百人随会绕殿而走,尽杀之。瓘于是部分诸将,群情肃然。
邓艾之死
钟会和姜维作死,死于乱军之后,邓艾的亲信们想要追上囚车,救出自己的主帅邓艾,迎接他回成都。而卫瓘怕邓艾脱困后找自己的麻烦,再怎么说,邓艾都是卫罐抓捕的。卫罐于是派遣护军田续,快马加鞭,到达绵竹,杀死刚刚脱困的邓艾父子。原来,邓艾偷渡阴平,进入江油时,因田续胆小畏战,差点被邓艾杀了。因此,魏续一直记恨邓艾父子,现在,田续前去杀害邓艾,正是报江油之辱了。《晋书》中记载如下:
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总结:邓艾、钟会两人都是占据成都,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失去了理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才自己作死的。不同的是,邓艾只是干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权限,并没有证据证明他谋反,他在公元273年被平反,而钟会就是板上钉钉的谋反,他为了一己私欲,想要割据蜀汉。至于姜维,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野心家,他难以接受蜀汉灭亡的事实,挑唆钟会作乱,才死于战乱的。
其中最大的赢家卫罐,本来就是伐蜀大军的监军,有责任,也有义务监督邓艾和钟会,如果哪个有不臣之心,他就可以向司马昭密报,关键时候可以代替执法。钟会和姜维完全是自己作死,不切实际想要谋反,被杀是属于正常的,而邓艾,就比较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