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结婚双方父母见面的风俗习惯
当两个人确定对方就是自己今生要找的另一半之后,就会约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让双方父母见面了。但是双方父母见面时候的讲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那么,双方父母见面有什么讲究呢?
一、双方父母见面怎么称呼
1.父母之间称呼
小编认为既然已经要变成一家人了,对称呼这件事自然一点就好,可以根据双方的年龄定称呼,让双方父母了解一下年龄都是多大,然后喊哥嫂就可以了;如果双方父母都比较外向开朗的话,自己喊亲家也是可以的,小编的姐姐结婚父母见面的时候就直接喊亲家了。
2.新人与父母之间称呼
新人的话可以喊对方父母为XX爸爸XX妈妈,这样就是比较礼貌的喊法,在上海地区比较特殊,上海的朋友们在父母见面时给双亲奉茶,奉茶时就改口叫爸爸妈妈了。
二、双方父母见面说什么
1.不要直接提彩礼嫁妆
双方父母最好不要上来就直接谈彩礼给多少,嫁妆给多少,这样看起来会特别现实,一般来说,这些问题都是新人需要自己在私下就商议好的,第一次与别人见面的时候就对利益方面涉及太多是不礼貌的。
2.说些家常话
小编见过最多的父母见面的场景都是父母跟对方吐槽自己家孩子的童年趣事或者学生时代这些话题,小编认为谈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方面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另一方面还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增进双方的感情。
父母见面
三、双方父母见面注意事项
1.先对基本状况做出介绍
新人最好在双方父母见面之前就对双方父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这样在见面之前就对对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例如年龄和工作以及个人爱好等等,为第一次见面做些铺垫,保证有话聊,避免出现冷场。
2.吃饭地点选择
双方父母见面就是一个比较正规的事了,所以做好选择一个环境差不多的茶餐厅或者是酒店,保证吃饭地点的气氛安静。
3.吃饭时间
吃饭时间应该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样既可以保证将所有事情交代清楚,又不至于吃饭时间太长导致不知道聊什么的问题。
4.自我介绍
在吃饭之前,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是礼貌的基本要求,一般介绍的顺序是男方先自我介绍,然后介绍自己的家里人,然后女方进行自我介绍和介绍家人。
各地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一,我们这里,女方的父母是不能参加婚礼的,送姑娘是门中的婶娘,和伴娘,(件娘是门中的小姑娘丿,二,自家女儿结婚父母是要回避的,不能眼看着女儿结婚仪式的,感觉不好意思,三,有些地方父母是可以参加女儿的婚礼的,四,在午饭的时候新郎和新娘是要像双方父母长辈们一一敬酒的。
中国古代男婚女嫁,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下,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这种婚姻习俗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
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人情事故的差异,各地对婚礼的安排,习俗,讲究也不尽相同。
有的地方讲究婚礼前男女方不能见面,婚礼当天,女方父母送女儿出门,男方接走新娘。女方父母不去参加婚礼,因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只有等“女儿回门”的日子再能见面。所以婚礼上就不可能见到长辈了。
现今新时代新风尚,婚礼上,男女双方父母欢聚一堂,为一对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也是家长的欣慰。在婚礼上,如果男女方家长的长辈参加,自然也会见面,相互道喜,相互祝福。
爷爷奶奶应该要去参加婚礼的,在宴席上你是可以见到他们的。在宴席上双方的家长和一对新人要挨桌敬酒的,酒桌上跟爷爷奶奶敬酒就可以了。
要现下定金了,哈哈
结婚当天有什么习俗?这个要与当地的惯常习俗为准。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婚俗习惯都不一样。结婚当天双方父母要不要相见?这个也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在我们四川,也因各个区域的风俗习惯而有差异。我所在的川北地区一带,就很有讲究,双方父母在结婚当天是不能见面的。男婚女嫁,在农村人的眼光里,婚姻毕竟是有输赢的。川北农村的传统文化里,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男少女的婚姻大事基本上都是父母安排,媒人牵线搭桥,然后成就一段姻缘。川北民间把男女订婚叫做打亲家。经过媒人的牵线搭桥,双方父母点头同意,那么,这个婚姻就算基本达成。
在川北农村,经媒人牵线搭桥,父母点头同意了的婚姻,基本上就算板上订钉的事了,双方均不得反悔。因为在旧社会,这种婚姻大事均是通过媒人两边撮合,双方父母均听媒人的传话而得到对方的信息,为了把媒说成,媒人难免双方都说了一些假话欺骗对方。俗话说::天上飞的是鹞鹰,地下走的是媒婆。过去在姑娘出嫁的时候,川北农村有座歌堂的习俗,就是本村庄的年轻姑娘们聚在一起,对出嫁的姑娘作最后的欢送和道别。姑娘们往往都会唱一首歌叫作《骂媒婆》,以发泄媒婆对自己婚姻的欺骗。
在媒婆牵线搭桥,双方父母均无意见的情况下,媒婆往往会急不可耐地促成这一桩好事,然后向女方父母征求意见,何时把女儿嫁过去,有什么具体的条件。过去,彩礼是必不可少的。女方父母往往觉得自己把女儿抚养成人不容易,认为自己不划算,嫁过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往往觉得吃亏,所以叫输亲家。于是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便抬高身价,索要更多的彩礼。这一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二是为了女儿嫁过去有身价。今后在婆家不吃亏,不受欺负。
双方父母通过媒婆传话,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男方便准备筹措女方所需的彩礼,而女方则准备女儿的陪嫁用品。往往这方面双方父母都会铆足劲争面子,让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夸赞某某人家女儿贤良淑德,美丽漂亮。称赞父母教子有方,能干持家。如果男方办得更为风光,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便会夸其家宅殷实,父母能干,娶了这么个贤良淑德的儿媳,家里会更加兴旺发达。
按照川北农村习俗,女儿出嫁的那天,女方家要组织两只队伍:一是送亲队,二是秧歌队。送亲队主要以女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及叔伯婶娘和哥嫂等为主,顺便还带一个年幼的小弟弟或者侄子作为押轿娃。押轿娃多选择小男孩,预示其早生贵子的意思。因此,结婚当天女方父母是不能参加送亲的,所以在结婚当天,在川北农村,双方父母是不能见面的。第二支队伍是秧歌队,多以本村的年轻姑娘或出嫁女的闺蜜为主,全都是青一色的未婚女青年,且能歌善舞。如果男方家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要组织盛大的闹新人(有的地方叫闹洞方)晚会。那么,秧歌队会留下来与男方家组织的青年人开展对歌此赛。这往往是川北农村青年男女展示才艺的机会和场所,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认识,谈情说爱的最好机会。
结婚第二天,川北农村把这一天叫作回门。女方家要继续举办一场盛宴,这叫回门宴。一般女方家应早早安排自家的长子或者次子(女儿的哥哥)去女方家接新女婿和女儿回娘家。同时,也会盛情邀请新婿的父母亲一同前往女方家,正式与女方的父母亲见面,这叫上亲家门。男方父母会带上丰厚的礼物前往,而女方父母也会回赠同样丰厚的礼物。这一天,才算双方父母亲的正式见面和认亲,男女双方父母都会格外客套,互拉家常,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表示两家人正式成为了一家亲。
这就是我们四川省川北农村的婚礼习俗,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婚姻习俗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和文明程度而得到了很多改变。结婚前父母亲到底见面与不见面,均因具体而实际的情况而定。人们早遗忘了川北农村那留在记忆里的婚姻礼俗。但是,现代的川北农村,人们结婚又在兴起一股复古的婚礼习俗。比如川北仪陇的客家人,女儿出嫁兴座抬轿子,吹锁呐,唱山歌,骂媒人等习俗。但举办这样的婚俗会此城市里的婚庆公司更奢侈,而且民间传承的这些艺人也不多了。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结婚当天父母亲见与不见,全在你们自己掌握。对川北农村的婚礼习俗,我觉得还是有许多民俗文化的东西值得研究,这对于发展今天的乡村旅游是有意义和好处的。你觉得呢?欢迎你评论并提出不同意见,也希望看不同地域特色的婚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