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为何颇受争议?他有哪些惊世骇俗的言论?

李贽犹如牲口一般,人头畜鸣。

朱熹其他方面有毛病,可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贽攻击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恰恰是乞丐光脚踢墙角,丢人现眼。

李贽反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哭笑不得,李贽这个蠢货驴唇不对马嘴!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到底在说什么?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妇,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天理该不该存这样的人欲该不该灭?


当时,李贽对封建男尊女卑、虚伪、社会腐败和贪官污吏进行了谴责和批判。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让我国儒家思想,得到了正确的传播。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李贽批判了重农抑商,弘扬了商人的成就,倡导了功利价值,符合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明朝的正道。

李智还提出

首先,“衣食住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理学”的命题对“自然法则”理论提出了挑战。

第二,反对孔孟学说的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学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但他的论述并没有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取其精华。

第三,他提出了“绝对虚假纯真”的“童真”论,反对道德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认为当时的官场腐败是一大隐患。

第四,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提倡“诚”,反对当时盛行的抄写古文的风格。

李智最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死。入狱后,他用剃刀在人们离开的间隙割喉。他死后写道:“你想从七十个老人那里得到什么?”我已经结束了我的生命。李智的意见

①在学术上,李贽严厉批判了程朱哲学,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赞扬,否认孔孟学说是历代最高的学说;

②在道德上,李贽批判传统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追求人格发展;

③在哲学上,李贽否定了“自然法则”的存在,提出了“万物皆生于两气”的观点。李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李贽将自己视为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痛斥和批判封建男尊女卑、虚伪、社会腐败和贪官污吏,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创作要“清真无邪”,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头可横截,身不可辱”,毫不退缩。李贽在诗文文体上也提倡“诚”,反对当时流行的“仿古”文体。他的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李贽挑战孔孟正统,鞭挞程朱理学,他提倡自然个性,强调人的正当私欲,倡导男女平等,赞颂古代改革家,肯定农名起义的进步作用。著有《焚书》《藏书》。他质疑孔子、儒经的绝对权威,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人人都是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其次他还否定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倡自然个性,认为人性的需要即是“天理”,并且质疑三从四德,提倡男女平等,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正统思想,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思想,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却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民主色彩和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惊世骇俗!?“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这些算不算惊世骇俗?这是谁说的?就是李贽本人。

后世对李贽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且称李贽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还有人则认为此人过于离经叛道,公开反对儒家思想,公然宣传重商的思想;鼓吹人的私心;居然在书院招收女弟子!

李贽反对程朱理学;不过也不怎么主张道家的无为,晚年潜心佛学,然而还是因为受到牵连身陷囹圄,最后于狱中自尽。

因此,主流的儒家文化容不下李贽;道家也不怎么提及,佛学界对他也是不理不睬——说白了,李贽的历史存在感非常低。

只有研究古代文学史的人,才会参考李贽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同时,李贽还是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第一人。

湖北麻城东北有一个龙感湖;湖畔有一座寺庙叫做芝佛院;;据说,寺里排名圣门第二席”的“异端之尤”就是李贽。


李贽提倡思想自由,男女平等,认为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都是社会的糟粕,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李贽思想的价值或者说争议,在于他充分阐述了孔孟思想的缺陷,点明了人性的虚伪。换言之,李贽揭开了程朱理学,假道学的真面目,所以为世间腐儒所不容。

事实上,李贽才是真正尊崇孔子的儒生,但他拒绝程朱理学对孔子的神化,更反对统治者利用孔子和儒家理论来钳制人性,禁锢思想。他明确指出,世人多是“妄拟圣心为己心“,用圣人的言语解释自己的言行,这是绝对错误的,但是世风如此,无语无奈。

历史上能够不顾世俗眼光,为自己而活的人,没有几个。我们都摆脱不了世俗的眼光,所以,才去埋头去追求名利,汲汲营营不曾停过。每个人都曾怀着疲惫的身心,一次次失败,却不放弃对世俗成功的追求。

因为和世俗对抗的成本实在太大,会被视为异端另类,李贽就是如此,但可笑的是,觉得李贽是异端的人,历史上从来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早就化成粪土,连灰都不剩,反而是李贽光明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照亮了多少代人。


这里是乘风破浪的史海扑通,很高兴为您解答~

李贽是个个性鲜明的思想狂人。

他的很多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惊世骇俗,且他并不吝啬表达自己的观点。李敖说他有”表现锋利的激情”。李贽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惊世骇俗”的根源

一方面是李贽从小个性倔强,不愿意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是李贽在京城为官时,经朋友介绍接触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调任南京时,又听了王阳明弟子的讲学,对他影响颇深。所以李贽是一个坚定的心学支持者。

在此基础上,他又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思想——“童心说”。他认为人的智慧可以深邃高远,知识可以丰富广博,但心中的良知要像小孩子一样,纯净透明。

基于此形成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有很多现代化的观点,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

“惊世骇俗”的言论

首先,是号召思想解放。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尤其应该打破当时社会信奉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不能教条应用。为此他还特意用自己的是否评判标准评价了一番历史人物,编写成书,以示带头示范作用。

为了号召时人冲破思想禁锢,李贽拉踩孔孟学说也比较狠。不仅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进行抨击,还强调孔子并不是什么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行为为导向。也是过于激进了。

其次,是宣扬人人平等,尊重妇女。他认为人不应该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普通草民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贵族也并不高贵到哪儿去。反对歧视女性,对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表示同情。所以他讲学时,有不少女学生来听。

第三,是提倡婚姻自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本来在汉朝是一件美谈,但是后来朱熹认为女子应该守节,导致这件美谈变成了破坏伦理纲常的行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也成了奸夫淫妇。但李贽却认为自由恋爱是对的,说卓文君是觅得佳偶。这种观点在当时非常不能接受。

第四,理学士大夫最是虚伪。他说理学士大夫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嘴上说着“君子不言利”,心里却打着赚钱发财的主意,逼迫商人给他们送礼获利,还嫌送得太少了,最是无耻。嘴上说”终日言扶世,而未尝扶一时“,官场上贪官污吏横行,只有像海瑞这样清正廉洁的好官,才能称得上是在”扶世“。

第五,李贽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也跟当时儒家学者的认知不同,秦始皇由于焚书坑儒早就被儒家学者贴上了暴君的标签。而李贽偏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是伟大的贡献,是千古一帝。

“惊世骇俗”的结局

李贽由于厌倦官场生活,五十三岁时辞去官位,专心著书立说,天天写文章揭露理学士大夫的真面目。这些书在当时还非常畅销,江南地区人们争相传阅,可见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李贽这种行为当然不能被理学士大夫们容忍。万历二十八年,李贽在湖北龙潭寺讲学,湖北按察司佥事冯应京煽动一批地痞流氓冲击龙潭寺,把龙潭寺砸了一通,官府趁机带人以制止暴乱为名,逮捕了一大批李贽的信徒。李贽在别的官员保护下,得以逃脱。

后来,李贽东躲西藏,最后跑到了北京,内阁首辅沈一贯指使言官张文达攻讦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逮捕李贽入狱,焚毁他的著作。最后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享年76岁。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明代官员,二十六岁考中举人,三十岁到四十五岁期间,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云南姚安知府;同时是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初潭集》等。

李贽思想之前卫在当时的社会可谓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为维护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道学家们所忌惮、排斥,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在狱中割喉自杀而亡,享年76岁。

否定程朱理学,贬斥所谓的道学家是伪君子

李贽幼时随父读书,接受儒学教育的同时能够独立思考,不被既定的儒家观念束缚,12岁写就的《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观点讥讽了一番,轰动乡里。

李贽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就是不以孔子的是非观念当作评判是非的标准;提出了“如果一切以孔子的理论为圭臬,那么孔子之前的人都是禽兽么”的质疑;认为《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不全是圣人之言,是当时的门徒弟子随笔记录,即便是圣人之言,也只适用于彼时,是阐述解决彼时问题的言论,不能成为万事之标准。

《中庸》把人分为三等:生知,学知,困知,称此乃先天决定不可变更的,用以强调封建等级制度。

李贽认为: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失之知也。”

这一论断体现的是人人生知,众生平等,是李贽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平等理论。

在李贽看来,孔子不是圣人,不是全民偶像,人人皆是圣人,如果事事都学孔子,无异于东施效颦。这就把孔子从神坛之上拉了下来。

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的延申,被明代官学和知识阶层奉为权威。李贽却抨击程朱理学是伪道学,所谓的道学家是伪君子。道学家们满口仁义道德,“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不过是掩盖“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的遮羞布,“无一厘为人谋者”。

李贽之所以有这般异端言论,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李贽在河南辉县任职期间,因祖父去世回福建泉州守孝,妻女留在辉县,靠几亩田地谋生。那年适逢大旱,官员们想趁机大捞一笔,以运送公粮为由,把通往田间的水全部引入漕河,禁止用来灌溉农田。纵使李贽千里迢迢赶回辉县求情,也无济于事,结果辉县饥荒肆虐,他的两个女儿因饥饿和病魔的纠缠,相继离世。

李贽作为官员,本可以走后门引来水源使自己的田地免于干旱,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从这件事就可看出信奉程朱理学的道学家们自私自利的面目,道学是他们欺世获利的敲门砖,“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宣扬民本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对于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也就是劝诫统治者不对社会生活强加干涉,要顺其自然,顺乎世俗民情,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

李贽的民生关怀还体现在“天之立君,本以为民”,是对专制皇权的挑战,蕴含民本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李贽的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的。李贽反对重农抑商,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他承认个人私欲,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交易合乎天理。针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但把理去神化、具体化,也起到了解放人性、不受顽固思想束缚的作用。

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程朱理学是明王朝的官学,在学术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是统治者维系封建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贽写下了《童心说》。

何为童心?是真心,最初的本心。失却童心,就是失却真心;失却真心,就是失却真人;人一旦失却真诚,就失去了完整的人格。

童心是如何失却的呢?李贽认为,人在启蒙时期和长大以后,会通过耳濡目染学得诸多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这些后天习得的知识占据人的心灵之后,童心就失去了主导地位。随着见闻日益增多,荣辱意识愈加明显,童心便不复存在。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圣人们能守护童心,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一般的书生却做不到圣人那般,读书识理之余童心悄然消失。创作文章要去假存真,若非如此,哪怕写得天花乱坠,也不是好文章。好文章都是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

李贽的“童心说”针对的是当时代圣人立言、无法流露作者真实性情的八股文,其实是主张作者各抒己见,申明观点,但当时僵化的学术风气和八股取士的盛行让作者们不能写出自己的声音,只能沿着古圣先贤铺就的路一遍遍循环反复。

“童心说”是李贽的主张,可时代的局限只得让它成为一种希冀,成为触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孔子把人划分为圣人、凡人、君子、小人等,又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就是将女子和小人划分到与圣人、君子等“上智”相对立的“下愚”里。韩非子更是用“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观点把女子归为男子的附属地位。可以说,封建时期的女子地位十分低下。

李贽认为,万物一体,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有其尊贵的地方;王公贵族并不高贵,有其卑贱的地方。

李贽由人人平等论及男女平等。

“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天地万物共造端于夫妇之间”——《初潭集夫妇篇总论》

这里强调的是男女同等重要,没有妇女,何来父子,何来兄弟,何来天地万物,社会又如何存在。

李贽在麻城讲学时广收学生,男女不限,给予女弟子与男子同样的学习机会并平等相待。妇女当中,以梅衡湘之女澹然最为出色,李贽赞她是“出世丈夫”。由此可知,李贽尊重女性,不以世俗的眼光对其存有偏见,这在当时是相当难得的。

李贽的行为遭到了道学家们的诋毁,他们认为“妇人见短,不堪学道”。对此,李贽写了《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文中,李贽表示闺阁女子足不出户,男子却可浪游四方,见识不同自不消说。所谓见识短浅,是见闻只在闺阁之间;所谓远见,是视线所及的广阔原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见识短和有远见呢?见识短的人只能看到百年以内的事,或者只看到子孙,或者只看到自己;有远见的则超出了身体和生死,达到难以计算和譬喻的境地。街谈巷议、市井小儿的言论是浅见者关注的焦点;远见者则敬畏高贵的人,不轻侮圣人,不迷惑于或真或假、或好或恶的流言蜚语。

因此,女人的见识不一定是浅见,男人的见识不一定是远见。人有男女之分,见识却无男女之别。并非男子的见识就深刻,女子的见识就浅薄。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贽以邑姜、文母作为例证,又以唐代才女薛涛为例,表明女性当中也有远见的“英雄豪杰”,可不能拿“妇人见短”区区四字全盘抹杀女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远见卓识。

总结

在处处弥漫封建保守气息的明代,李贽的言论堪称狂言,他被视为异类在情理之中。

时势造英雄,有时一个时代也会把一个英雄葬送。有着“奇思妙想”的李贽就这样消失在了不适于其生长的时代潮流里,可悲可惜可叹。


李贽(公元1527——160

2),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他祖父曾经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他本人作过二十年小官,晚年专门讲学,著述,对封建礼教和道学家的虚伪有所批判和揭露,因而遭到迫害,自杀于獄中。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早年曾经有自发的反宗教倾向。但后来受了王明阳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接受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否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把“德性”即“心”看成决定一切的本源,把佛家所说的“真空”作为最高的精神性本体,称之为“妙明真心”。李贽说,他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天空,“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焚书•解经文》)但是,在李贽的体系里,也蕴含着某些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如,他在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论时,就认为宇宙最初只有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焚书•夫妇》)。沒有什么凌驾于上的“理”、“太极”,所以他的宇宙观是自相矛盾的,但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李贽也基本上持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焚书•答周西岩》),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他还把“格物致知”说成是空对空的无物无知,既否认了认识对象的真实性,又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李贽在否认孔丘思想为绝对真理的论证中,提出了真理具有相对性的思想,认为正确与错误是相对的,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这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但他不了解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不承认真理有一个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相对主义之中。

李贽坚持功利主义,尖锐地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反动说教。他认为“趋利避害”,“人人同心”,人有私欲,是“自然之理”,认为道学家鼓吹的“无私之说,皆画饼之谈”,是自欺欺人的。他还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它们并不绝对对立。这对批判宋明理学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我在前天《李贽藏书为什么不出版》的问答中己经涉及到此问题。今天结合此问再作回答。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李贽曾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起辞官不做,过着独居讲学的生活。他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曾以“异端自居,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

首先,他猛烈抨击了程朱理学和伪道学。他认为程朱理学将天理同人欲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认为私欲是人所共有的,圣人也不例外。所谓“阳为道学(理学),阴为富贵的道学家是伪君子,是“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在写给耿定向的《答耿司寇》中说:“试观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已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指出那些开口为他人的人,其实是自私自利之徒。他揭穿那些伪道学面貌时,真是针针见血,淋漓痛快。

其次,他反对迷信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作标准。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观念。

第三,他支持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违背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愿。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曰入商贾之肆,时充贪墨之囊,对官私都有好处;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对发展生产有作用,并不是那么“可鄙。他的这些见解代表了市民的要求和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对立的。

第四,他反对八股文和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他提出了文学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也就是说文学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他的这些言论,对八股文和拟古主义者是个打击,也从而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

综上所述,他的思想大胆解放,战斗性强,有些言论确实惊世骇俗。因此,他颇受争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原始地址:/kepu/1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