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起笔都要顿笔吗?

顿与不顿都在哪里


写字可以不顿笔,但楷书必须要顿笔的,楷书讲究方正,有棱角才是楷,不顿是写不出楷的感觉,笔法讲究起笔行笔收笔,起笔就是顿


楷书的起笔,是起势。大部分都有逆锋起笔,然后有轻重缓急之分


楷书的起笔未必需要顿笔的,就以欧阳询的楷书为例,如横画,虽然是逆锋起笔,但是讲究的是笔意,未必需要去刻意顿笔。

楷书初学者建议可以去学习欧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此帖笔法森严,险劲瘦硬,骨骼嶙峋,端庄工稳,笔力内敛,技巧娴熟,清雅之至,显示出从容与练达,可说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为千古楷之精品也!


一提到写字大家的感觉是“写不好”,若让你认真仔细地写写,你肯定会用上你的绝招“起笔、顿笔”,但事与愿违大部分情况下你写的字反而更丑了!很多孩子在写字时,刻意的追求起笔顿笔,导致写出来的字很怪。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在学习写字上可能已经误入歧途了。

一、起笔顿笔从何而来

一个完整的毛笔笔画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部分。简单点可以说就是“起行收”,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起笔、顿笔”。这个“顿笔”是怎么回事?

书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唐代楷书。今人学习书法主要从楷书学起,“颜欧赵柳”楷书四大家中以欧阳询楷书为最(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欧阳询76岁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是其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被视为“楷书法之极则”,世称“欧体”。但欧体笔画为平起平收不用顿笔。见图

▲欧阳询《九成宫碑》

顿笔之说或源于晚欧阳询150多年的颜真卿,其可谓“顿笔之祖”。这“顿笔”的代表作应是其44岁书写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简称多宝塔碑),此碑是颜真卿早期之作,书法不够成熟,顿笔习气严重。笔笔有顿,严重雷同——犯忌。见图

▲颜真卿《多宝塔碑》

学颜有成的柳公权也能看出颜体“顿笔”风格。但短笔画写得比较干净了,仅保留末笔顿。见图

▲柳公权《玄秘塔碑》

由颜体入手学习书法者,自然知道顿笔,顿笔更是其招牌动作。正如米芾所言顿笔与古法相悖——入俗,所以提醒大家——学书莫学多宝塔,顿笔入俗误生涯。学习楷书书法从欧楷学起更佳,因此由中书协为小学生编写的毛笔楷书书法教材也遵循这个规律选用的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入门。

二、语文楷书字库是欧体

众所周知,语文课本正文用的是印刷楷体,它是怎么来的可能大家并不清楚。据我所知,90年代前后电脑进入我国,国家为了汉字信息化发展需要建立楷体字库,于是搞了个楷书大赛选拔书家书写楷体字模,此次入选者为欧楷世家出身的某先生,是他写了这套楷书字模。后来又经过字体专家们的修改便成就了如今的楷体字库。如图例

▲楷体_2312字库

所以从本源上讲语文课本上的楷体就是欧楷,其笔画皆是平起、平收,没有顿笔的特点没有变。

三、当代起笔、顿笔之源

顿笔的“老根”找到了,我们继续再找“新梢”,顿笔这招现在是从哪来的呢?你懂得:语文教师要参考语文教师用书(简称:教参)进行教学,然语文教参就是起笔、顿笔当代之源。且看:【2001版教师用书】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起笔来了)收笔时稍按一下(顿笔来了)。【2016版教师用书】看图吧。

▲2016版教师用书

起笔、顿笔致使学生写出怪字。这将限制其将来的书写水平的提高,这难道不是误人子弟吗?不是误人一生吗?

那么书法起笔、收笔,该不该有?该不该教?

一、遵循实用性原则

书法的起笔、收笔该不该有?看用途!

有的起笔、收笔的笔画才是艺术的、华丽的,但这些是花招,实用层面根本不需要。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是:听说读(识)写。其中什么最重要——读写最重要!这是一个文盲与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识字容易,写字难,写好更难,成书法家是难上加难”,我们要明白你培养学生写字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不是为了艺术来教学写字。写字的目的只是实用层面,达到“美观、大方、整洁、快速”要求即可。你非得按颜体书法家来教不是方向性错误吗?

二、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如果以学习书法艺术为目的的人——该教。

那对于6、7、8岁的孩子呢?他们刚从幼儿园出来不久就上套了!手指骨骼、肌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就要写8-9毫米见方的字了,怎么能写好!!!铅笔还得使劲才能写得黑,错误的执笔姿势也跟着“使劲”诞生了。

这样的年龄是玩艺术的阶段吗?所以针对他们——不该教。

她们是学这个的时候吗?生活习惯都没养成,学这些不是误入歧途吗?

对于初高中的孩子,孩子不写好、写快字,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有了顿笔、收笔能写快字么?

所以对于要学写字的人,上来就起笔、顿笔的教(顿笔还是个错误观念),就是违背教育学、心理学、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表现。教学要看对象,因材施教,否则就是对牛弹琴,误人子弟!

三、区别书写工具特性

毛笔锋长3—4厘米,毛头直径1厘米且笔锋软。由于毛笔锋长且软,写的字大如拳头,所以书写时必需先将笔尖撂倒,然后铺毫行笔,最后再提锋收笔,方能完成一个笔画,否则笔画丑陋,整个字不堪入目,所以学习毛笔必教起笔、行笔、收笔。

那硬笔呢?硬笔包括铅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其笔尖通常为0.7~0.5毫米以0.5毫米居多。这么小的硬笔尖要写多大的字呢?9毫米左右不足1厘米,可见由于工具的改变,写字由厘米级变成了毫米级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这么小的字还要作出毛笔效果的起笔、收笔需要达到微米级则是难上加难。无疑这是对少年儿童的摧残!!!所以硬笔书写根本不需要教这些东西,先把笔画主体与汉字结构处理好再谈。如果把起笔、收笔写到几毫米长简直是画蛇添足的怪物!

最后希望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不要片面强调起笔、顿笔,把字写的“干净”点,不要以为“画蛇添足”就是美!


顿笔,是楷书的一个先要笔法,但楷书的起笔却不一定必须顿笔。相反,我感觉楷书的起笔很少有用顿笔的写法。

顿笔,是指将笔向笔锋的反方向下顿,稍作停留,起到强化和加重的作用,一般在楷书中用于一个笔画的末尾,通常是一个收笔的动作,如颜体字的长横结尾大多用顿笔来形成一个明显的收笔。

楷书的起笔大致主要有三种:

一是顺势起笔。

就是下笔后立即沿着笔锋的反方向行笔,能清晰地看到笔锋的尖豪留下的痕迹。如王羲之的小短横、点的起笔多是这样;

二是逆锋起笔。

颜柳体的笔画多是这样,一般不出锋。但是这个藏锋起笔的动作不是顿笔,一旦过重就会出现墨疙瘩;

三是揭笔起笔。

顺势入笔后原地逆势将笔立起,按一定角度改变原行笔方向运笔。这其实是一个调锋动作,要干净利索,也不可在这里顿笔。


原始地址:/kepu/3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