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明,无异于在痛苦边缘徘徊”,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首先论语中的“学”与现在的学有些差别,这里的学包括了实践和知识获取,是一个让自己悟道的过程(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还要强调“思”,也就是对大道的体会与反思,让自己的学不离大道,所以一味地打坐参禅而不注意观照内心是不行的,反之仅仅反思观照,而不身体力行(学)也是不能明明德的,学与思合起来才是修行,知行合一才能够逐渐接近大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谢邀请!这是孔子《论语》中的两句话,是劝戒学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思考!至于思而不明确实痛苦!学后而百思不得其解费心费神!生活是本百科全书,人生是个大课堂!专心学习之后结合现实自然迎刃而解!


谢邀答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篇第二·第十五章》)

这是孔子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提倡学与思结合。《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人师矣。”杨树达《论语疏证》:“此章与上温故知新章相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①罔,通“惘”,迷惑貌。引申为诬罔,受欺骗的意思。一说犹罔罔,无知貌。均说得通。②殆(怠):危险;疑惑。

问题来了,学也学了,思也思了,还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辗转反侧,思而不得。怎么办?

悟,或者顿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强调悟性教育的最好说明。老子强调无中生有,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十一章》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即意不可言传: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过以言传者。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天道》这些思想令中国人重领悟,重微言大义,重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法有着重大影响。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最后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是佛教教义加上老庄思想的产物,其要旨在于不设文字,强调顿悟;其后盛行偈语,话含机锋,开始背离禅宗本意,但对启发人的悟性,促成思想跳跃,却很有用。

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评论他悟性高不高的原因。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不要别人马上知道,而要人想一想后悟出来。表现在文学上,贵含蓄,忌直白;绘画上,贵泼墨写义,而把工笔勾勒视为画匠而乏大家风度;戏剧上,提炼了许多程式,而忌生活化的写实;园林建筑上,贵曲折,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说起来,都是文人哲学家的哲思,其实也影响到了所有的凡夫俗子。语言表现上出来意和以外,流行于民间的歇后语更是老百姓的智慧。光说前半段,让听话人去顿悟,说话人得到快感与满足。光有学与思远远不够,还需要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人之言,大道理,我们一生之学,我们一生之思,当尽心学思,并实践之。

唯:“思而不明,无异于在痛苦边缘徘徊。”想一诉。三点:一、思而不明常有,实属正常,无需苦恼,不要恢心畏惧;二、思而不明而知痛苦,值得珍贵,此君必是认真、不服输之人,会“知耻而后勇”的。三、解决的方法:多学,多看,多问,多实践。


原始地址:/qinggan/1684.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