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现在标准,人格高尚,道德操守优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仁厚慈爱,光明磊落……谓之君子。


君子是《论语》中比较核心的一个概念,看《论语》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什么是君子?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过完整地阐释,但只要认真地看过《论语》,从只言片语中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论语》中对君子有很多描述,不妨罗列出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贞而不谅”。

对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君子是: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喻于义,文质彬彬,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怀德、怀刑,坦荡荡,贞而不谅,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不忧、不惑、不惧,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上面这些话什么意思呢?虽然能力有限,也试着解释一下。君子就是: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君子说话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是谨慎的意思,可不是于教授说的“木讷”),先做后说,明白大义,文质彬彬,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经常思考着道德和法制,心胸宽广,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不忧、不惑、不惧,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君子形象是很丰满的,它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但也绝非是一个没有担忧和恐惧的傻瓜好人加上伟大、高尚、好处事,再另外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白痴君子。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既是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也是为了最高原则可以变通、可以使用策略的人。在宪问第36章写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的是,有个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反问道:“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反对“好处事”的,而在宪问篇的第46章孔子将他爱憎分明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写道,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鲁国有个人,叫原壤,是孔子的旧友,他的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看到他后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看看,一个个性耿介爱憎分明的倔老头就这么跃然纸上,难道我们的教授没看到?还是认为这不是君子之行?

孔子是反对僵化保守的斤斤计较节操和信用的,在卫灵公篇第36章说“君子贞而不谅”,告诉我们君子要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孔子在子路篇与子贡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对这一问题的阐述《论语》中的观点是很鲜明的,在宪问篇第18章写道,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翻译一下就是,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学习《论语》不应该摘章引句的去学,那样只能断章取义。比如在颜渊篇中,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对孔子这一关于君子得回答就得联系得去看。这一篇中先后有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在下一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把这几章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明白孔子为什么那样回答司马牛了。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结合司马牛问君子的上下几章就会看出,孔子的回答是有针对性,只针对司马牛一个人,或者说司马牛所代表的一类人,而不是于教授所说的没有担忧和恐惧的现代智障傻瓜。


在孔子的眼中,或在孔子所处的年代,人,被人为的分成了“君子”和“小人”。君子,既“上位人”,王公贵族,也许还有“儒”。(孔子将“儒”也分成了“君子儒”,“小人儒”。)小人,既“下位人”,芸芸众生。没想到过了两千年,还有人在寻觅“君子”,君子,只不过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君子应该“敏于行,讷于言”,君子还会来“”!


君、臣、父、子。君子即君主的子民。又把不遵守道德、法纪者称之为小人。是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制定的社会制度,道德标准。


真正的君子可望而不可及,要真做到那就不是凡人了,现在有些人自命为正人君子,其实干着一些不够光明正大的事。咱也不愿做什么君子,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无愧于心的普通人即可。


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这是中国古代人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司马光用德和才为标准来区分,他认为有才有德的人是圣人,如尧舜;有德无才的是君子;有才无德的是小人,小人当道会引起天下大乱,如三国时;无才无德是谓愚人。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量小非君子!在人和人相处之中,常常会有君子而为的人。他们在人前遇事遇人宽容大度,遇人宠辱不惊,做事认真努力,为人真诚不计较。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多了。我的哥哥就是做事为人不计较的真君子!


大凡知识俗化,原义尽失。古人说的君子,标准定义应该是:

有才而坦荡,是君子。

君子因何而称君子?因为有当君子的成本!若没有让人顾忌的能力成本,没有优而不邪的让人佩服的实力,谁管他叫君子?直接笑称无能之辈!这是许多人只以为君子为正直的人,而不考虑君子有让小人忌惮的实力,人家才敬称君子。

君子坦荡,包含诚信,正直,无藏。言出必行,行必果;人有公德;无暗昧事。

总之君子是褒义词,有让人佩服羡慕的才能,而不利用自己才能优势谋私的强者,美其名曰君子。


无论说话或做事,光明磊落,背后不评价别人的长短。


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君子,百善孝为先,孝尽自己的父母,老人,这样君子所为,对自己妻儿,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责任,这叫君子君子做事,从不透露近双华,是有责任心的去对待每件事情,这一叫君子所为,这样的人才成为君子。


君子堂堂正正,心胸宽广,管他处理什么事都会大方得体。从不会和小人一样,做一个君子他出事木好还是坏都会把事情摆到明面上。我不会藏着掖着,去跟你说。而且也不会和你耍心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出事永远都是坦坦荡荡。从不会被任何事情困扰。我从不会用嗯,下来的手段去对付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君子。


所谓的君子就是把什么事情都会快快不会以各种手段去报复,你这样的就是君子。有什么事情和你当面的说不会在背后我给你捅刀子。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正的君子。君子不会当别人的面说你的不好。今日做什么事情都是光明正大的谈坦荡荡的,能对得起自己的。


我认为,就是那些光明磊落,做事情从来都是明面上的,不会背地里下手脚,做任何事情都是心里不会觉得愧疚,然后人特别正直,不会做坏事的人我认为是君子,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很现实,所以社会逼迫的人心都变坏了。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话题太多了,比如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人们经常赞美君子,是因为君子稀少。有诗为证:

高山石广金银少,世上人多君子稀。

相交不比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

这首诗作者:是,“宋人”苏东坡。可见世上君子之稀少啊!

那么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君子呢?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意思是说,君子虽然生活在患难恶劣的环境中绝对不会忧愁,可是当他参加宴饮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警惕,以兔无意中溪入坠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有权有势蛮不讲理的人也绝不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的人却具有同情救助之心。

所谓的君子也要吃饭穿衣养家糊口,君子也爱财。但君子从来不取不义之财,所以君子爱才爱之有道。君子必定是善良的人。君子是孝顺的人,因为君子懂得感恩,甚至直到今天,是否孝顺父母?依然是评判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指标。君子很注重自身修养,懂得尊重生命,君子从不炫耀自己的优势。

君子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经艰险而益固。所以人一生能交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是莫大的幸运,定当珍惜。


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易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矛盾吗?不!

君子不是盲目乐观,而是随遇而安。

君子知道问题,并且知道如何解决。

小人只会被问题困住,郁郁寡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君子与小人的混合体,每个人都有难处。

区别是,我们分清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此而已。


君子宽宏大量,有容人之心。

小人多急燥,无所不用其极。

我认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用再啰嗦。

江山,能改,不易改。人力小改,自然大改。

本性,难移,也能移。可以涂抹,可以清洗。

没什么不能改变。


哈哈哈,君子者,与世无争,谦谦待人,无害人之心。与之背道而驰的,即可视为小人。至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是个比喻而已,意思是说,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比改朝换代都难,形容人的本性的根深蒂固性。这真的不假。农民种地要依赖好种子,优良品种能事半功倍的高产丰收,种子不好,一年白辛苦。人也是如此,本性优良的孩子,长大就有可能成才。本性恶劣的从小就品行败坏,俗称孬种。要教育这种人改好,真的比登天还难。这也就是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监狱的根本原因。


谢邀

题主的问题分为两个,我也就分开解答。

首先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君子最开始的含义指君王之子,也带指那些地位崇高的掌权者,后来孔子对君子进行了道德化的释义。作为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这也是君子最主要的含义。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因为行事正直,仁义之名远传而被尊为君的名字。

再来说小人,小人的含义跟君子是一同变化的,两者一直保持着对立。最开始君子是地位崇高的掌权者,小人就是在野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当君子的含义是有道德的人的时候,小人的含义就是喜欢明争暗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品德败坏之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再来说一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以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我是很认同这一点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所谓本性就是人格,人格由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共同长期作用而产生,具有稳定性,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除非一些大事情刺激到了内心,所以说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这句话理应出自周朝的形容词汇,它的目的性是针对那些后殷时代的子嗣们说的话。

意即一个血缘关系统治阶级的权益,有没做到玄黄血缘核心价值观集中统一性?意即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乎离心离德的重大问题。当时实际情况是关乎天下的安危,玄黄血缘要不要为公的争执不断也。

话说,那些后殷子嗣们,要么就是君子的人物,讲求信誉的人生观,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要么就是反口腹舌的小人,讲话不算数且不说,甚至乎,做起了受益者之始作俑者的居心云云。

故而,后来才有关于周朝统治之时期,虽然已经易换和改变了前殷的江山,但是沦为民方的后殷子嗣们,某些“小人”存在着“本性难移”的恶作剧等等,实际企图干扰周室天下为公之,正常统治下去的事业过程。

当然也有许多贤能义气之君子,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坚决支持伟大祖业的“千秋万代”。

这大概就是此句话的最好解析到位了。

那么,问题是现实生活当中,有无“君子”?有无“小人”呢?

这是大家心中有数了的问题,有时候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形容一下,恐怕是一个比较贴切的说法,意即亦不为过。。。

谢谢相邀回答此个问题!


原始地址:/qinggan/2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