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这部书有四千三百多人完成的。总共有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这本书几乎包含了蕴含了所有的学科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的诞生起因是:乾隆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下令“征集天下群书”。其实他是感觉“内府藏书不富”,而想满足自己的私心,当时并没有考虑到编纂《四库全书》,也没有在广泛征集图书后,开馆校书的意思。可是安徽学政朱筠的一折奏疏,让乾隆帝眼前一亮,于是下令让军机大臣们议行,并旨派修书大臣将《永乐大典》逐一详查,认为《永乐大典》的体例不好,决定编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文学价值来说:《四库全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的一部空前的巨著。它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对保存中国古代文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学术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东方乃至整个世界都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实苦干,治学严谨,每当得到一部书时,他都叫人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书籍的版本、内容及简单的评价,汇编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便于人们阅读。
为了表彰纪昀等人的功劳,乾隆皇帝先任命总编纂纪昀等人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又授给纪昀礼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事后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检查《四库全书》,发现抄错的地方很多,他又大发雷霆,命令纪昀等人校正,全部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有的官员被活活气死了,有的参加编写的官员还被抄了家。
《四库全书》编成后,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热河、沈阳、杭州、镇江、扬州等地修建起文渊阁(宫中)、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避暑山庄)、文溯阁(沈阳)、文澜阁(杭州)、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来收藏这些图书。存放在北方文渊阁等四处的《四库全书》称内廷四阁,在南方文澜阁等三处的称江浙三阁。乾隆皇帝下令开放江浙三阁,让各地文人查阅、抄写。江浙三阁在当时实际上起到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对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库全书不是一本书,是一套书,在乾隆时期编辑而成的。(好比《永乐大典》一个意思)
主要负责人就是纪晓岚(电视剧天天演的那个人)。
据说有3800多人编辑,用时13年(也有说20年的)。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也是四库的由来。
乾隆历来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皇帝,真迹被他在上面随意盖章。
四库全书听起来高大上,十分有档次的样子,简直是那个年代的百科全书,人类文化的瑰宝。
据说乾隆特意开设“四库全馆”。设总纂官、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约400余人。
书编好了还需要一个放书的地方呀,右建了一个“南北七阁”。
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其实你都知道的。
即北四阁,又称内廷四阁: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奉天故宫的文溯阁;
南三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区别在于北四阁藏书基本为皇家御用,但南三阁则可以对百姓公开。
但是四库全书有很多秘密,乾隆的目的在于搜集资料的时候,把不利于清朝的删除掉,接着编书的名义修改历史文化,用心不可谓不险恶呀。
乾隆还编辑了《大藏经》等等,都说开卷有益,不过乾隆编辑的书还是要小心辨别呀。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博而化易】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四库全书八亿字。
四库全书中选录了大概3000多种书。
四库全书前后制成七部。
四库全书是丛书式大百科全书,编纂时斧劈刀削,添枝加叶,改编后再录入。
四库全书在北京创造。
四库全书的实际执行人纪大烟袋比电视上的有眼色多了,官场熬得久的多,八十一才卒。
四库全书是一部中国最大的再创作文化工程,让后人基本没法读到收录书时那一刻的原始版本内容。
乾隆年间的文学巨著
乾隆皇帝在位年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翰林院的一些翰林们认为明朝的《永乐大典》虽将许多当时已经散失的古籍保存了下来,但它毕竟是一部类书,许多珍贵的文献被拆散,分类容纳,无法看清许多书籍的全貌,于是就上书乾隆皇帝,建议将原书抄写还原。
乾隆皇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这时国库充足,有力办这件事,他也想通过编纂图书把国内著名学者都笼络在自己身边,免得他们再在社会上散布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言论,便下令编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取名《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成立《四库全书》馆。总裁由乾隆皇帝的几个儿子和大学士担任,副总裁由六部尚书和侍郎担任,还有总纂、总校,大大小小的官员共有360人之多。再加上负责抄写和打杂的,先后共组织了3800多人的庞大队伍参加这项宏大的工程。
《四库全书》馆的大小官员、差役不分酷暑严寒,搜集、挖掘各种书籍资料,精心组织抄写、校对。他们从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中将零星的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写下来,然后拼凑起来,恢复了500多部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被称为《永乐大典》本。另外,还有敕撰本(清朝建立以后,历代皇帝下令编写的图书叫敕撰)、内廷本(皇宫里明朝以来的藏书)、采进本(各省先后买进的图书)、私人进献本。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整理,收入了3475部书,共计79000卷。历时整整10年时间,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这部大型丛书才编成。
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威严,乾隆皇帝下令,凡涉及明末清初历史而又不利于清朝的书籍,都要彻底销毁。甚至一些提倡民族大义的书,也都被烧掉。更为滑稽的是,像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之类根本没涉及政治的书籍都被连版销毁。被销毁的书中,有些还侥幸保存了一个书目,仅存目的书就达6700多部、93500多卷。
《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实苦干,治学严谨,每当得到一部书时,他都叫人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书籍的版本、内容及简单的评价,汇编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便于人们阅读。
为了表彰纪昀等人的功劳,乾隆皇帝先任命总编纂纪昀等人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又授给纪昀礼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事后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检查《四库全书》,发现抄错的地方很多,他又大发雷霆,命令纪昀等人校正,全部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有的官员被活活气死了,有的参加编写的官员还被抄了家。
《四库全书》编成后,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热河、沈阳、杭州、镇江、扬州等地修建起文渊阁(宫中)、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避暑山庄)、文溯阁(沈阳)、文澜阁(杭州)、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来收藏这些图书。存放在北方文渊阁等四处的《四库全书》称内廷四阁,在南方文澜阁等三处的称江浙三阁。乾隆皇帝下令开放江浙三阁,让各地文人查阅、抄写。江浙三阁在当时实际上起到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对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惜的是,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的藏书在太平天国时散失了;北京圆明园文源阁的书,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被侵略者放火焚烧了;翰林院中藏的底本,一部分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抢走,一部分被烧毁;其他阁内藏书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空前宏大的丛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将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四库全书》是在皇帝的亲自组织下编撰而成,该书共有三种版本。
一、文津阁本,有36275册。文津阁本1920年清点时为36275册,1928年清点时为36300册,(含25册简目),解放后清点文津阁本实为3503种,7933卷,36304册(含简目录17册)。三次清点数目不一,或许过去清点有误。
二、文渊阁本:有36078册。文渊阁本据据嘉庆6年(公元1801年)《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文渊阁图说)记载:原藏书35990册,另有总目和考证227册。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文渊阁藏书全部散失。后由藏书家丁丙、丁申弟兄搜集购回9062册。此后丁氏兄弟又发起补抄,残篇配挑选得891种,全书补抄2174种,连同原抄本尚存全抄者331种,共计3396种,34769册。光绪后,文渊阁本即归浙江图书馆收藏。民国时期浙江又前后发起过“乙卯补炒之役(1915年——1922年)”和“葵亥补炒之役(1923年—1926年)”1926年补炒结束后,文渊阁本已达3459种,36278册,超过原藏书35990册,解放后又购回原抄本若干册。
三、文溯阁本,有36318册。文溯阁本据《钦定盛京通志》记载文溯阁共藏书36000册。文溯阁本于1914年运至北京,1925年又运回沈阳,查点时发现经部有损。1926年—1927年间依据文渊阁本补抄,当时总数为36318册。1966年文溯阁本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据1979年10月甘肃省图书馆资料统计,“该书至今完整无缺,计3578种,36315册”所谓无缺,实际上较之当初已经少了3册,原因不详。
谢谢邀答,一部清乾隆年间编写的文化百科全书。
可以说是中国最全的百科全书。
说起《四库全书》,就必须说一下图书的分类。图书分类是指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等等。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例如哲学类、历史类、科普类等等。
相应的,我国古代也有一套图书分类方法。在汉代,以刘歆、班固为代表的,是六分法;从隋唐开始,一直到清代,基本都是采用的四分法,也即《四库全书》中四库所指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
刘歆、班固时代把图书分为六艺、诸子、兵家、诗赋、术数、方技六大类。西晋荀勖首先将六略改为四部,他在《晋中经簿》中分群书为甲乙丙丁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隋书·经籍志》分群书为四部,并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清修《四库全书》,就是分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再分四十四类。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当时由乾隆皇帝亲下诏令,以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当时诸多一流学者,如戴震、王念孙、姚鼐、朱筠等均参与编写。编纂工程巨大,仅抄写就达3800多人,耗时十三年方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经部——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著作。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收录各类史书,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
子部——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等。
集部——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重要书目如:《楚辞》、《文选》、《乐府诗集》、《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
《四库全书》是在清代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一部丛书。全书共有3500多种,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为什么叫《四库全书》?
在初唐时期,有四个贮藏图书的仓库:四个书库的名称分别是:经.史.子.集。同时,经史子集也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个标准。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叫做《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四库全书》的主要影响和艺术价值
主要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但是,乾隆一朝借编修《四库全书》,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艺术价值
1.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2.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3.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4.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写道,好大喜功的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雕刻在承德的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处处洋溢着中华帝国的自得情绪,再下令编一部综览全部典籍的《四库全书》在这里存放,就什么都不缺了。
不错,编纂巜四库全书》工程浩大,由纪昀牵头,众多著名学者参入,分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3457种,共79070卷,36000余册,为我国最大一部丛书。共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热河、沈阳、扬州、镇江、杭州。现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部,可说是国之瑰宝,宏篇巨著,彪炳千秋。
然而,著名历史学家、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同志却断言:”清人簒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他为什么这样说呢?鲁迅也痛斥过乾隆”全毁、抽毁”古书,”剜去之类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更有人指出留下的所谓全书尽是糟粕,不足为训,是否言过其实了呢?
历史真相应该是乾隆编纂目的就是一统封建思想,愚民大众。在这点上,乾隆较之以前封建帝王,表现出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一生喜欢用武力炫耀华夏威仪,这方面正面居多,也有傲慢与偏见,锁国自闭。二是文化高压,用全书拑制思想,行动上稍有微词,即大兴文字狱。为一部巜四库全书》,烧了几倍于此书数量的古书史料,连著名的巜天工开物》这样纯科技的书也付之一炬,众多的秘籍、杂志更不能幸免,这是造了多大的孽呀,简直罪不可恕!比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始皇焚书比之乾隆皇帝烧书是小巫见大巫;秦始皇坑儒不过460人,康雍乾祖孙三代杀了多少文人,何止成千上万,罄竹难书啊!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名句,你若吟诵,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的”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句,涉嫌影射,被扒坟鞭尸,株连子孙及有关人等,一律处死。胡中藻案更是乾隆时期触目惊心的文字狱,令人战栗!在这种可怖的历史氛围中,经过几经篡改、删削而成的巜四库全书》到底还有多少学术价值,天知道?!与其说是功德圆满,宏篇巨著,倒不如说造成了古籍不可估量的损失,”古书亡矣”,犹如一场文化浩劫。
总括一句话,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毁誉参半,功过相当,公正评价,才是王道。你说对不?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1]。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为丛书名,是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下谕开设四库馆修书,至五十八年(1793)全部完成(《四库全书》工程浩大,成书时间说法不一)。永瑢(乾隆帝六子)领衔编撰,总纂官纪昀。
《四库全书》将古代重要典籍进行完整抄录,按照西汉以来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编纂,每大部又分若干类,类下细别为属。四部之下分为四十四类,共收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一说为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零七十卷(一说为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另有存目书六千七百六十六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四库全书》丰富浩瀚,包罗宏大,实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除收录中国历代各种典籍之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际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述。但修书与毁书并行,修书过程中,清廷还查禁、销毁了大批书籍。毁书总数十分可观,但历来无准确统计,大约有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悖逆”、“违碍”书籍,种数几与全书现收书籍相等。并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又对不少书籍的内容做了删改。
《四库全书》共缮写七部,分别贮藏于北京内廷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亦各珍藏抄本一部;另有副本一部珍存于京师翰林院。鉴于全书卷帙繁多,翻阅不便,当时曾选录其中一部分,计有四百六十三种,编为《四库全书荟要》;后又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其编简本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二十卷。
《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如于敏中、金简、纪昀、陆锡熊、任大椿、戴震、邵晋涵、程晋芳、周永年、朱筠、姚鼐、翁方纲、王念孙等大家,均参与纂修,撰写提要。
《四库全书》缮写七部藏书中,文源、文宗、文汇三部藏书,连同原翰林院副本,已经全部毁于战火。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贮于台湾,余均在大陆。
谢谢邀请,对于历史书籍我只是了解,而不精通,所以无法更深层次回答
多谢邀请,《四库全书》指经,史,子,集四大类,故称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倡议修建的。在和珅主持下历时十多年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这套书收集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的所有的重要古籍,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5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现珍臧于甘肃省。沈阳人民热切盼望这部《四库全书》早曰回归文溯阁。
博而化易讲的很细了。
《四库全书》就是经,史,子,集的汇偏。
是成套的。
现在出售的版本不一样,内容都是一样的。
《四库全书》是属于查书目一类的书,书目是按一定体系编排的图书目录。一般记载书名,卷数,作者,出版者及版本等项,有的还有内容提要,是公认的读书治学的门径。
四库全书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全二册。清代永瑢,纪昀主编。清朝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用10年左右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篡修成一部丛书,名《四库全书》,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丛书之一。
在纂修时,对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称“著录书”〉和没有收入的书籍(称“存目书”)分别编写了内容提要。提要的内容,除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等。后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汇编成本书。本书收著录书3461种,79309卷;存目书6793种,93551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罗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更为完备)。
这10254篇提要,按经,史,子,集四类编排,每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全书分44个小类,67个子目。每类及小类前有序,子目后有按语,扼要说明这一类书籍的源流及为什么要分这一类目。中华书局1965年及1981年影印本附《四库撤毁书提要》(9篇),《四库未收书提要》(清阮元编,5卷,174篇),《四库全书总目校记》等。书后另附按四角号码编排的“四库全书总目录书名及著作者姓名索引”和“索引字头笔画检字”,查检方便。但要注意,使用本书时,要参照《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24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撰,王欣夫辑,60卷,补遗一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两书,方能避免出错。因前者考证古籍近500种,后者考证古籍达2300余种。
《四库全书》,丛书名。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起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但其编纂目的,在于宣扬有利清王朝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图书,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著作,多实施抽毁和窜改,以至排斥不录,并加禁毁。全书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文汇,文宗都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所藏亦多散失,经补抄得全。1934年,商务印书馆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乾隆命人编纂《四库全书》,从全国各地搜集资料。据后来媒体报导,位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那是江南最古最老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皇命不可违,被迫送京不少珍孤善本。可见当时调动了多少人力物力,对民间藏书采取了非常手段。
名义上皇帝为了保留古籍,传承文化。其真实目的还是从文化上控制人民。凡是符合统治者意图的书能收尽收,凡是不利统治阶级利益的书能毁就毁,毁不了也给窜改。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人们只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还有人们不知的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史书文献方面的取舍。尤其是清朝大兴文字狱,对人们的文化控制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说,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满足统治人民的政治需要,并非是为了继承文化那么简单。(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