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了防止后宫干预政治,皇帝的儿子或女儿出生后,母子或母女会被分开,孩子会被奶妈扶养长大。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与亲妈在一起的时光很短,不会有什么感情。这样,在这些孩子长大后,亲妈及其家族(即姥爷,舅舅等家族成员)很难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这样,确保了未来皇帝在制定政策和做出指令时,处于尽可能公正和中立的超然态势!
不是我订的规定,不知道。
我觉得这和汉武帝传位给昭帝,而又把昭帝母亲赐死的动机是一样的——防止储君的母亲预政。而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清朝又不一样,清朝可以说由皇帝独裁,而汉朝政府的实际首脑是宰相。
汉武帝雄才大略至使宰相无权,但是他死后却没人能有他的权威,而他又怕出现政府出现动荡,所以先把小儿子的母亲赐死,又设立一个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来代表皇家辅政。
而清朝宰相的权力在皇帝手里,皇帝是独裁的,所以皇帝的亲人对政治的影响可能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让生母和孩子关系紧密,因为毕竟血浓于水,皇帝的母家干政并至使政权被别人操纵的事历史上有不少。
而且是在清朝这种政治制度下,如果出现争权与干政,后果比此前任何一个朝代都大,因为明清可以说是专治的,而且权力越来越集中,但是汉唐其实皇室与政府是有分别的。
(军机处)
这些制度往往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考虑的,因为历史上经常“主少母壮”到后来专权骄蹇。
清朝时期的皇宫之中有个特别的地方,叫做“阿哥所”,也就是宫中的南三所,其功能比较类似现代的托儿所,与寄宿制学校的结合体,在清朝,皇子与公主大多数都要集中于阿哥所进行教养,并不准许其生母亲自教导抚育,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是清朝所独有的。
而清朝之所以如此做法,既有当时集中皇权的考虑,也是有鉴于之前历朝历代的教训,最终综合做出的决定。
第一,防止生母与子嗣之间感情太深
在古代,外戚干政一直都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若是干政的外戚有能力,能够推动王朝的兴盛繁荣,也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情况是,干政的外戚凭借一己好恶来处理事情,最终引发了诸多祸患,比如东汉时期非常突出的外戚干政现象。
而更让历代皇室警惕的是,外戚一旦做大,很可能威胁到皇族的地位,比如汉初的吕氏、西汉末期的王氏、北周的杨氏、唐朝的武氏等等。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历代也是想出了各种方法,像汉武帝时期,与北魏时期,甚至用上了“立子去母”这种极其残忍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实在是太过残忍,非议很多,最终用的也不是很多,而清朝,则另辟蹊径,不准生母亲自养孩子。
清朝时期,规定嫔位以下的庶妃不准养育子嗣,一旦生育子嗣,就要交给高品阶的妃嫔养育,当然,也只是名义上交给高阶妃嫔作为子女,实际上,所有的子嗣都要送去南三所集中教养抚育,用不着后妃们自己照顾。
在南三所之中,公主们还好,而皇子们甚少能够与自己的母亲有所交集,平日里忙于功课和练武,直到成年成婚之后,就会封爵开府,如此情况之下,皇子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也很难有什么感情,如此一来,也就大大减少了将来继位的皇子受到其母亲的牵绊影响的可能。
皇子们都在阿哥所成长,与生母之间的感情自然淡薄,清朝的乾隆帝对自己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道光帝对自己的养母孝静成皇后,都相当孝顺,但孝顺归孝顺,这两位皇太后对于朝政,无法沾染分毫,乾隆帝从不让生母过问朝政之事。
第二,不用照顾孩子,后妃能专心侍奉皇帝
就算是现代,带孩子也是一种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折腾起来非常折磨人,而孩子的生母听到孩子的啼哭之声,就算有人帮忙,通常心中也会非常不安,所以很多的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会相当憔悴,容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今天的女性,有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弥补,可是在古代,没有这么多方法,尤其是皇帝后宫之中的女子,容颜对她们来说,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生命,一旦容颜有损,可能就断绝了恩宠,在后宫之中的生活就相当艰难了。
皇子公主们,出生之后就要送去阿哥所集中起来,由保姆嬷嬷们照顾抚养,清代的阿哥所即宫中的南三所,有大小殿阁屋舍两百多间,皇子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全都集中在这里,每年只有五天的假期。
而皇子公主的生母们并不需要担心,就算担心也是无济于事,能够前往阿哥所经常看望自己子嗣的,通常也只有皇后与贵妃、妃之类的高阶妃嫔。
古代皇家后宫,以绵延子嗣为上,如果后宫妃嫔还需要亲自照顾孩子,损伤容颜不算,也没什么功夫去服侍皇帝了。
而将孩子送去阿哥所照顾,也是为了让后妃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侍奉皇帝,生育更多的皇嗣,这在古代的宫廷之中,对于后妃们来说,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以乾隆帝的令皇贵妃,也就是后来的孝仪纯皇后魏氏为例,其一共生育六个儿女,其中四个皇子两个公主,若是全都需要其亲自来照顾,在自己的宫中抚养,那又有何闲工夫去伺候皇帝,再者,若真的如此,魏氏也没什么机会能生下这么多的孩子。
所以,从不准生母照顾亲生儿女这件事上,也看得出古代女子的处境,即便是宫廷之内,她们的高贵也只不过是相对于宫人而已,实际上,后宫女眷对于皇帝而言,只是用于绵延子嗣。
第三,培养皇子性情,防止其母溺爱
慈母多娇儿,父母的过度溺爱总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皇帝平日里处理朝政,也没什么工夫去搭理儿女,主要影响还是在皇嗣们的母亲。
满洲原本就是关外的渔猎半牧族群,崇尚勇猛武力,所以自然也是不希望子嗣们被生母过度溺爱,如此,也就有了不准生母抚养亲生子女的制度。将皇嗣们集中起来照顾,生母们就算是想要照顾想要溺爱,也有心无力,没办法插手。
而那些低阶庶妃,不能亲自抚养自己的子女,而要交给高阶妃嫔,可对于那些高阶妃嫔来说,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也不是一直养在身边的,也着实没什么感情,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溺爱之说。
再者,南三所虽然有照顾皇子起居的保姆嬷嬷,但终究也无法面面俱到,随着皇子们的年岁渐长,有些事情还是只能靠自己,这对于磨炼皇子们的自立能力也是有好处的。
清朝不准生母亲自养育皇嗣,最终的目的终究还是为了培养继承人。
由于封建时代由于女性地位很低,皇帝的后宫也像当时富贵人家一样,三妻四妾。除了皇帝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作为妾们的大量嫔妃存在。
理论上皇帝的妻子只有一名,而“妾”的数量没有定数,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有牌位,分居东、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
《汇苑》中说:“妾者,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为伉俪也。”清代后宫作为妾存在的大量嫔妃来说,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侍寝和生孩子,对于她们来说生下的孩子“不是”自己的骨肉,而是天之骄子,社稷的未来,其生母不过是把他生出来的工具。
很多人认为清代有规定,庶妃(没有明确地位的小老婆)没有资格抚养自己所生的孩子,其实也对,在庶妃最多的康熙朝,比如雍正的生母乌雅氏,胤祉的生母马佳氏,胤禩的生母卫氏,甚至大阿哥胤禔(保清)生母纳喇氏在刚入宫时都是庶妃,身份及其低微,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宫室,恩赏更少的可怜,她们确实没有无力抚养自己生的“龙子”。直到她们后来晋升为妃后才可以“抚养”皇子,比如雍正帝胤禛被其母“庶妃”乌雅氏诞下之后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再比如皇十三子胤祥在生母死后,就被雍正的生母已经晋位为德妃的乌雅氏收养。
但这种“抚养”关系并不是生活在一起,而是建立一种所谓“母子”关系,在这个禁闭森严,等级明确的皇宫之中,这种关系并不是哺育,抚养,管束的关系,而是一种“认家门”,甚至是“拜码头”的关系。由身份更加高贵的“母亲”抚养,一是高贵的养母有能力“照顾”皇子,二也可以提升皇子的身份,但这种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抚养孩子的情况多发生于清朝初年。
自康熙立嫡子(胤礽,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为储君的计划失败之后,逐渐的转向“无嫡立贤”的立储思路上来,后世帝王也采取提升闲者的身份来变为嫡子(如乾隆追封妃魏佳氏为皇后,其子永琰为嫡子继位)的方式来确立储君,并创立了秘密立储制,所以之后嫔妃生的庶子的身份也可以成为皇帝。但是清朝嫔妃生下的皇子并不是被嫔妃自己或者其他嫔妃甚至皇后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的(除了胤礽和弘历)。
嫔妃临盆生产,接生嬷嬷在一旁唱喜歌,在宫门内挖“喜坑”掩埋小皇子胎盘并把寓意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安放在喜坑内。孩子生出来后由乳母哺育,在短暂的相处之后,一般是满月,孩子就要被抱到乾东、西五所(清初皇子居所,还珠格格的漱芳斋就在乾东五所)喂养,生母嫔妃可定期前去探视。
之后的清代皇子居毓庆宫,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胤礽所建,雍正以后不再预立皇太子,改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直到乾隆十一年紫禁城外朝东路建成供皇子们居住的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一般是皇子幼年时先住在毓庆宫,成婚后移居南三所,直到封爵赐府,出宫居住。此后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统年间,这里曾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起居所。
那么为什么清朝后宫“不允许”生母抚养亲生孩子呢,个人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嫔妃虽被皇帝宠爱,但实际上她们也是皇帝的生育工具,生的“孩子”的身份是皇子,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国之君,皇子的出身远在嫔妃之上,是江山社稷的根本,必须交由“国家”来抚养。
第二,嫔妃需要侍寝(翻牌子),更需要争宠,也不可能抚育孩子。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十二至十六年四年连生了四个孩子,胤禛的乌雅氏更是十年生了六个孩子,令妃魏佳氏也是十年生了六个孩子。如果一个一个哺育抚养孩子的话,那就什么都别干了,直接变成冷宫哄孩子去吧。
第三,避免皇子与生母关系过于亲近,从而杜绝嫔妃参与到争储中来,也避免了母“依”子贵,恃“子”而骄的情况发生。让皇子和生母的感情淡漠,也可以防止以后“主少母壮,淫乱自恣”或后宫干政的事件。
第四,防止外戚专权,皇子如果长时间的生活在母亲的身边,不可避免的接触母族外戚,建立起亲近信任的关系,从而影响朝政,危害社稷。胤礽的叔姥爷索额图作为外戚,就是太子一党的核心,严重影响朝局。
第五,皇子有一套独立的教育体系,为了不受生母的影响,也避免被溺爱,所以从小就要独立的生活和学习,锻炼皇子的能力,共同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大局观念。
第六,皇子的安全,在皇子的居所守卫森严,除了固定的服务人员,授业师傅,皇帝之外,其他人严禁出入,从而避免皇子被人谋害或利用。
所以看似残忍的母子分离,也是清廷为了皇子教育,政治考量和后宫生活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方式,这种独特而严格的培养方法,毕竟超出了咱们平民百姓“母子团圆”思维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