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对吗?

孔子是我国一位很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政治学说和教育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治学严谨,对自己对学生都要求非常严格,正因为如此,孔子所教育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成历史上的贤能名人。从孔子所著的《论语》中,就可以看到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宰予时说:人学习做学问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就会荒废学业堕落,像朽木一样不可雕琢而没有作为。

那么,孔子的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对不对呢?这还要看孔子对学生宰予的说服教育到底起没起到作用,从历史记载上看,宰予是虚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教育,从不好好学到变得勤奋努力,以至宰予后来出仕为官成为历史上的一位名人,这都与老师孔子的教育有方分不开的,孔子说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


一如既往,先看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关于宰予白天为什么睡觉,我们不知道,普遍的理解是宰予偷懒,理由也很简单,孔子本身是很有容人之量的,不会因为一点小错误而发怒,从后面孔子说宰予教给了他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来看,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必须要强调一句,孔子并不是在刻意侮辱他的学生。

责之愈切,爱之愈深

宰予在孔子门下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和子贡一样,以言语出名。但与子贡不同,子贡专业是经商,练就的表达能力,会说也敢说。

而宰予不同,他常常是在转换思路来学习,其思维之活跃,为其他人所不及。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例如上面这一段,宰予设置了道德上的“囚徒困境”,给孔子出难题,而孔子也耐心地解答。张居正在此评价道:“有智以行仁,而后仁为无蔽,宰我忧为仁之陷害,其不智可知,故孔子晓之如此。”

孔子不会讨厌一个给他出难题的学生,反而会因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开心,因为这证明他好学,只要他好学,孔子就有信心能教好。但宰予最大的问题是,能说会道。

如前文所说,孔子以前看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但自从碰到了宰予,他知道了还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可以说,宰予完全刷新了孔子的世界观。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在这里宰予对三年丧礼提出了质疑,孔子最后批评了他,但要注意,孔子首先是顺着宰予的性格在解答他,说“女安则为之”,孔子的仁道,求的就是心无所惧,安济天下。而等宰予走后,孔子在向旁人说这句话是想让别人去骂宰予吗?

显然不是。

他的用意就在于使宰予听到这句话,但这句话却不能当着宰予的面说,因为当面这样说就失去了教导的意义,孔子想给宰予传达的,其实是先王作礼的意义。宰予是个聪明人,当他听到这句话,也必然会私下里默默思索,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宰予思维如此跳脱,孔子都能容忍下来,只有一件事孔子无法容忍,就是偷懒!

作为一名教师,最心痛的事莫过于学生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孔子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纵观《论语》,孔子的批评没有再比这个更狠的了,他的目的,就是警告宰予,努力用功,不要耽误自己!

所谓责之愈切,爱之愈深,大概就是如此!

宰予的成绩

很多人从宰予后来位列孔门十哲来判断宰予学习很好,但这是他最终的成就,不是他一开始的成就。比如《论语》中有一处记载: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并不满意宰予回复哀公的答案,但宰予话已经说出口,孔子也无可奈何,只能留下警示语。这也显示出宰予的学习确实不够深入,张居正就对此提出严厉的指责:

“夫祭地以报其功,乃立社之本意,至于所栽的树木,则各因其土之所宜,而非有取义于其间也。宰我不知而对,谬妄甚矣。”

这就是差别,宰予虽然以言语见长,但深度思考却不足,所以孔子才会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因为一个随便就把自己观点表达出去的人,必然是没有做过深度思考的。而这也是孔子一直对宰予进行批评警示的地方。

孔门十哲,各有特点,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孔子,但他们都对孔子心悦诚服,称一声“老师”。不是因为他们学到了谋生的本领,也不是掌握了更多的东西,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敬佩与仰望。


朽木不可雕也

意思是:木头腐朽了匠人是不会用它来做材料雕刻艺术品。

用在人的身上是比喻:

做人就要做一个可利用的料材,让让人把他雕刻成一件工艺品。不要做一个腐朽的木头被淘汰。

很多人人为这句话不对,为什么就不能向阳光的一面去看呢?即使是偏向阴暗,老师难道对每一个学生都这样说?


朽木有朽木的用处,正所谓物尽其用啊!我记得有篇文言文讲过:弃而舍之朽木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事物是有两面性的,我们看问题也应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判断。


《论语》中的原话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见宰予大白天睡觉,就气不打一出来,声色俱厉地骂道,腐烂的木头就无法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墙,怎么再去粉刷他呢?你呀,你呀,我还能责备什么呢?

孔子这样骂学生对吗?

自古以来,就很有争论,意见不一。翻开《论语》看看,这是孔子骂学生最凶的两句话。一些古人认为,这样骂太苛刻了,是求全责备,从后面看,孔子对宰予的整体评价也是很高的,把他称为言语课的高材生,排在子贡前面,他们认为一个成就这样高的人,却遭到孔子如此评价,不是有点过分吗?

还有一些人认为,圣人怎么能这样呢?其中南怀瑾先生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宰予昼寝,是身体的原因,其实《吕氏春秋》上也有相关记载,说宰予这个人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一次,孔子没见他来上课,就找到他家里出,一看,宰予正病恹恹地躺在那里,于是说,朽木不可雕也,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行呢?又怎能做出一番事业,这样,孔子就没有骂的意思了,他只是感叹宰予的身体不行。

不过,联系上下文一看,这样说有点勉强。

因为孔子骂了之后,自己还及时总结了评价一个人的方法。过去呀,我看一个人,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是宰予警示了我,我不仅要观其言,还要信其行。如果理解成,我不仅要听其言,还要看他的身体咋样,不就太勉强了。

孔子为什么这么严厉的骂宰予?

宰予是孔子言语科的第一名,聪明伶俐,很会说话。而孔子强调的是,敏于事而讷于言,况且孔子本人也有一点口吃,他不待见说话漂亮的人。他认为宰予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又看见他有所懈怠,不能用意志去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着急上火,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破口骂了宰予。说不定正是这一骂,激励了宰予,激发他今后谨慎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实际上,教育学生是一门最复杂的学问。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对错,每一个问题都有其复杂的背景。

如果一味地打击学生,贬低学生,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如果你连续对一个学生说,你笨极了,一个月后,学生就会真变笨了。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其重要。

但对于一个言行过分,不听劝告的学生来说,一味迁就反而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有时,严厉呵斥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毕竟,严厉批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必须的营养。


如果是朽木确实不可雕,出力不落好。


原始地址:/redian/1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