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顿吃山芋。煮山芋,烤山芋,蒸山芋,烧山芋。馒头还是山芋面的,要不就吃山芋片子。白面馒头是梦想。逢年过节见一回。吃肉更是梦想。逢年过节看见村长家吃一回。
我生活在北京,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清苦,吃肉也不是每天都有的,像我们家因为父亲走的早,家里就靠我妈一个人支撑,所以在我们家一年也不会吃几次肉,比《情满四合院》里的秦怀如苦多了,记得过年时,我妈会炖点肉,我们几个孩子就像小狗抢食一样,等我们吃完了,我妈就把肉汤和着米饭一起吃了,三十晚上我们也吃饺子,但是我记得好像没吃过全肉的饺子,不过我很小就知道赚钱了,那时候我们家那有个家具店,那时候买家具需要有家具票,有的要排号,我们夏天几个孩子就在家具店排队拿号,然后卖钱,有钱了就倒卖家具票,一个暑假会赚五六十块钱,那个时候可是一大笔钱,家具店的人不想让我们干,就老骂我们,我们就给他们自行车胎扎了,后来慢慢接受我们了,我们就给他们买糖块,有时候一次买半斤一斤的,他们就和我们同流合污了,说实话有点黑社会的样子,就是这个钱一直不敢让我妈知道,也不敢给她,怕挨打,我妈是真打啊!有时候打的我都不敢睡觉,那句话说一天挨三顿打都到不了天黑好像说的就是我。那会儿人都穷,大家关系都比较好,要是谁家有困难,如果不是人缘太次都会有人帮助,像我们家就有很多人帮助。和现在的人际关系根本不能同日而语。那会人比较简单善良。
七十年代。
那个时候,我已近少年。
傍晚,从一家亲戚的葬礼现场回到家中。家里的大人们,还都在外边为生计而忙活着。月亮渐渐地升起来了,雪白的光,撒在门楣下,撒在树影边,撒在家里的院落里,孤寂而清凉。
自己一个人,靠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看着凄冷的月光,眼前不断地影现出白日里装殓死者的棺椁和棺椁罩子的模样。不知觉间,丝丝的恐惧感,像一条条黑色的虫子,又钻又爬的钻进脑海里,怎么挥都挥不去。
终于,还是肚腹的饥饿感,让人从恐惧中清醒过来。借着月光,摸进黑乎乎的厨房,想找一点能赖以充饥的食物。无奈,翻遍了所有可以装盛熟食的家具、容器,个个都空空如也。就连上午让人吃了直泛胃酸的包谷面塌塌也没有了。
没办法,就只有再饿着了。
每天里,饿,似乎成了当时那个年龄阶段最亲密的伴侣。
每到饭点,但凡能有一碗苞谷珍,就着咸菜或酸菜,顿时感觉,这,就是人间的天堂。
家里那仅有的一点点粮票,不到万不得已,是万万不能拿出来胡乱花费的。大人们,从月初到月末,从年初到年末,总在精打细算着每天的粮,每天的油,每天的菜,和家里每个人的穿戴。唯恐那一点、那一次没筹摩谋到位,就得找别家帮衬着拉饥荒。
为了帮衬着干一些家务,尚还年幼的自己和自己的兄弟们,每天晚上,强忍着怎么都撑不起来的眼皮,直到最后一件活计干完,才如释重负般赶紧钻进自己的被窝,几乎在头挨上枕头的瞬间,就已经睡死过去。
那个时候,感觉死人是最幸福的。
死人,至少不用忍受活着的艰难。
死人,至少不用为活着的一切发愁。
死人,再也不会因为会死而恐惧。
住平房,去几家串门家家夜不闭户,家里啥也没有
粮票面票油票猪油票
糖票酒票肉票肥皂票
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
表票布票煤票煤油票
什么东西都要票!有钱也不行!
我的七十年代,我三,四岁,无忧无虑,没有太多玩具也不缺少什么,生活快乐简单,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也没有什么攀比,邻里之间像一家人,物资虽然贫乏,到大家彼此特别友爱,我父亲去赤峰执行任务,回家乘坐一夜的火车扛回来一只羊,内蒙老乡送的,整个楼层家家都漂出羊肉的香味。1976年,家里买了台电子管北京牌电视机,大家晚上都来看《红灯记》,家里提供香烟和毛嗑茶水,喜气洋洋。当然个那时候相比,现在的生活更好,但是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我的回忆就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使祖国强大不受外国欺负,为实现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世界都公认敬佩的政治、军事、文学家等集于一身人民领袖。
那个年代物质是非常匮乏,生活水平非常低,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就连油几乎都没有,家家买肉都买最肥的,因为有油,炼的猪油用罐子储存起来。买衣服?想都别想,买不起,基本都是自己做,衣服鞋子都是,如果有一双黄胶鞋,都舍不得穿,买鸡蛋都是凭票供应,没有票,有钱你也买不到。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了,孩子们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鞭炮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点一万响一分钟没了,都是拆开了,一个一个的放。那个时候的人道德水准很高,人情味很浓,没有拐孩子的,也没啥小偷,都很穷。但是有真要饭的,只要饭,不要钱。那个时候的天很蓝,水很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走后门是一件被人瞧不起的事。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教育,医疗,房子免费。犯罪成本极高,犯罪率很低。几十年物价就没动过,当然工资也不动。连小偷都想抓个小偷争当英雄,所以小偷比大熊猫都少。太多了,哈哈哈
我是七三年出生的中年人,到现在已经是48岁了。对70年代的生活还有一些记忆,虽然模糊,但也很深刻。因为毕竟那时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我知道那时候我的父母就喜欢给我做一种用玉米面儿做的玉米面儿粥。那玉米面儿粥真的是清淡的,让你没有食欲。而且母亲要是高兴了,才会多加一点油,放一些土豆条炝上锅,在煮着玉米面粥,有些咸菜就好吃了。
在那种岁月里,我还记得没有什么好的伙食可以改善,偶尔只是自己有些伤风感冒的时候,母亲才会用纯白面给我做一碗面疙瘩汤,那时候就算是美味了。而且70年代快结束的时候,我记得人们生活的唯一乐趣,也就是大喇叭儿底下听听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真的有一些像人们调侃的那样,联系靠吼,走亲访友靠走。真的是很原始,但是那时候的人真的是很真诚,很善良。所以说,回忆一下70年代的事情还真的有一些怀念呢。
悠然自得,无房贷之压力
七十年代之初,我们上的是农业中学,课程还是开着,但学校一大部分时间搞半工半读,下队劳动,修公路,干其它单位的维修,帮助生产队拉沙压地,倒瓜(因为瓜没有全部分给社员,到冬天还躺在地里,社员顾不上,我们大批学生帮忙采摘,把瓜籽倒出来)等等。有时参加学校附近大队的阶级斗争大会,参加全公社举行的批判省上,县上走资派的大会。记得那山呼海啸的口号,森林般举起的拳头……
那时物质匮乏,人们普遍找吃的。辍学后,参加劳动,扛一把铁锨,十冬腊月北方劲吹,衣着单薄,冷不可当。
曾经随着村里的伙伴扒火车到远在几百里外的宁夏背粮,成群的人背着粮口袋,拥挤不堪,追逐火车,多有跌倒的,非常混乱。也不知为什么,宁夏富足,我们别处困难。在那里买了白花花的大米,去城里和市民换取一比二的玉米面,为什么,就是多点。
也有的人骑了自行车去会宁买高粱,因为价格较低,也有的几个人拉着架子车去,步行把粮买回来,不是夸大,生活困难是当时的最大问题。
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还是高昂的,村里一直有个文艺宣传队,一伙年轻人排练节目,唱革命歌曲,样板戏,心情还是舒畅的。
那时,工人有劳保,看病一分钱都不用花。生重点的病,厂里还要给补助。退休工人也是全劳保,家属子女半劳保。真的是生老病死有保障!大学生有生活费,免费教育。就是只要考上大学,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担。所以,除了物资不夠丰富,但是衣食足,没压力。
人们的生活物质极度匮乏,街面上啥都没有,买任何东西都得凭票供应,缺衣少食,家庭的经济收入连一百元都没有,还得维持6、7口人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各家各户的家庭生活普遍都很艰辛!回首往事、不堪入目!很有记忆的就是:梆梆队的队员们,腰里別着一根梆梆,样子很威风吓人,还有一个市场管委会的瘸子,整天就知道抓投机倒把的人!很恐怖!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不够吃,后来粮食是够吃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于春季往往缺雨,小麦产量低,白面不足,而玉米,红薯等秋粮是绝对够吃的,后来很多水库建成,小麦产量随之提高,杂交水稻也在七十年代出现。总有人抹黑当时,是故意不怀好意。试问,那时河南林县是严重缺水县,还能在那个时期建造人间奇迹红旗渠,何况还有全国八万多个大小水库建成。
九十年代,只有大款有手机、有汽车、有电脑,老百姓能有传呼机、有摩托车、有电视机就不错,不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多无能,而是因为科技产品不丰富。
同样的,七十年代不能顿顿有酒喝、有肉吃,家里更没有汽车、电视机,能有块手表、有辆单车、有台缝纫机和一部收音机就算是很好了,也不是那时候的人多无能,同样是由于社会经济还处于建基础阶段。就算是美国人、日本人,也不是就有手机、电脑的。
所以,把责任归咎于时代是无知的表现。
思想纯朴,单纯,虽说生活苦点,物质上差点,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轮到现在条件也会有大的改善,不可能原地踏步,但道德水平不会下降。
七十年代我家還是生活可以的,能吃飽,只不過那個時候粗糧多些,我也不小了!每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個時候想法簡單,生活就快樂!
七十年代的生活除了物质没有现在充足,其它方面要比现在富有,人一生并不是完全活在物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