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在于方方面面,很难摆脱。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慢慢走出来。对于婚姻的影响也很大,从性格到择偶到教育孩子方方面面。很多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长大后会惊觉的发现自己慢慢变成了自己害怕或者讨厌,厌恶的那个人。虽然有时候真的不愿承认。想完全摆脱,基本不可能。因为它已经融入你的骨血深入你的头脑。可怕的是你明明很想摆脱这个框架可就是跳不出来充满无力感。
要先说一句题外话吧:希望你以后不要造或传一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懂得的字和词”(这是鲁迅先生的话)下面是回答:家庭文化如家风等(不论“原生”与否)不单单对婚姻有影响,它的影响是各方面的。你成人后,随着年龄,时间的积累,你的能力和成就可能会超过前辈,但为什么要全部否定家传呢?用你的说法是“摆脱”,家传精华颇多,未必都是糟粕。你应常常自问一下:身从哪里来,功自何方至?短短数言,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生家庭对人婚姻,性格,人格,都会有大的影响。
影响太大了,既然结婚了,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小两口就与时俱进,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最近热播剧《安家》进度条已经过半,
房似锦(孙俪饰)在卖房过程中,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故事,
这当中最吸引小编注意的是一对上了热搜的夫妇——“老严夫妇”。
老严夫妇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包子铺,育有一子。
本着“只要儿子好,就好”的原则,老两口一辈子省吃俭用,从不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为的就是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儿子。他们供儿子上完大学,接着又全款给他买了一套两居室。
当他们骑着三轮车,背着行李,满怀欣喜去儿子家,准备过上抱孙子的幸福晚年时,亲家母已先住了进来,更揪心的是,儿子从头到尾都没让他们踏进房门一步,一脸嫌弃地催着他们赶紧走。
老严夫妇只好扛着大包小包,落寞离开。
无处可去的老两口,最后只能住进狭小的包子铺。
很多网友对此气愤不已:
“太忘恩负义了!”
“不孝子,白养那么大了……”
“老严夫妇太惨了,好心疼他们啊……”
#心疼老严夫妇#的话题也因此上了微博热搜。
确实,老严夫妇的经历令人倍感同情,但小编同时也觉得,这样的后果其实不难猜到。
小编反复强调多次: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会追溯一生。
而这当中,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影响最大。
心理学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独裁型、权威型。
老严夫妇是典型的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会尽自己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且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因此孩子比较自我,缺乏规则意识,独立性差。又因为父母过于宠爱、过度保护,孩子往往自尊心强,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脆弱敏感。
因为觉得父母可以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孩子通常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家他不缺安全感,但到了外界就很难适应,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容易和他人发生摩擦,对父母也缺乏孝心。
就像《安家》里的老严夫妇,从小到大,最好的都给儿子,尽全力满足他的需求,一味宠溺儿子,甚至在被儿子那样对待后,依然毫无怨言,死心塌地地维护他。儿子也觉得理所当然,对父母毫无内疚愧疚之情。
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对孩子选择忽视。这类父母要么拒绝孩子所有的要求,要么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类家庭教养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依恋关系,极少在家庭中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极度缺乏安全感,会比较低自尊,生活态度消极、负面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怒、敌意、对立违抗、逆反等,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养方式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疲于外出打工,极少能抽出时间陪伴、关心孩子,孩子缺爱又缺规矩,是非观、价值观发展受到影响。
独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较强,且缺乏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即使爱孩子也很少表达出来。他们对孩子过多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且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顺从。他们很少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于他们。
这类家庭教养下的孩子在父母的各种指令中,往往显得很顺从,并且机械式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习惯“被下指令”,孩子做事情往往比较被动,并且由于对自我发展受限,常常表现出胆怯、退缩,不愿意尝试和学习新事物,害怕犯错误和被批评的特点。这类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退缩等品质。
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母亲,对英子很严厉,在学习上提出很高的标准,甚至为英子规划好所有的事情,只需英子照做,而英子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郁,一度想自杀。到了这个严重的地步,她的父母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也是心理学家比较推崇的教养方式。父母既控制又灵活,他们给孩子设定明确的界限,要求他们遵守规则,同时也关心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
这类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身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在婴幼儿时期体验到了被信任的感觉,有满满的安全感,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体会到自己被爱、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多具有自信、独立、积极乐观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结语:
家庭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十分重要,如果你为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感到困扰,或深受原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妨来听说吧心理咨询,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获得专业咨询帮助。
当然会有影响!只不过有的是把父母的反面教材为我所用(就比如我,从小就从父母的十天一小吵丶一月一大吵的恶习所带来受的伤害后,立志结婚后一定要做一对和谐、恩爱的夫妻,也还真走运,我和宝贝的爱就像是先结婚后恋爱一样,恩爱远胜二十年前的程度!),有的虽有反抗,却还是在父母的行为习性地潜移默化地薰陶下无法跳出熟不知礼、甚至互相伤害的怪圈。
影响真的很大,但是如果你不想继续这个轮回,那么你要去察觉去接纳,而不是抗拒
大,我是活生生的例子,爸妈从小因为奶奶的蛮横,总是吵架,甚至打架,我从小特别讨厌吵架,向往家庭和睦,结果闪婚,又嫁到公婆爱吵架的人家,老公也跟他爹妈一样,经过里几年的委屈,我彻底的逃离了,结果坑了自己的娃,总有一天,我要把自己的娃带出来!
谢邀,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由于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导致我们的不同点比共同点还要多。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婆媳关系,这是两种家庭最容易着火的地方。
婚姻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而非亲子关系。自己家庭和睦的婆婆会将媳妇作为女儿看待,并给她自主权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在四川有一句方言,女儿出嫁了,丈母娘会跟婆婆说一些客情话,有一句这样说的,她还年轻,你当婆婆的要带惜,既要带着她往前走,又要爱惜她。
有些婆婆,还没到懂事的时候就已经老了,自己的婚姻不顺,就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儿子结婚后,情感没有寄托,就插手儿子儿媳的生活。
在传统观念中,讲究百善孝为先,母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婆婆的干涉,使得儿媳得不到丈夫的情感关怀,这是妻子们不会接受的,最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为了避免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需要做到,家庭各成员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成长空间。互相尊重,最好是分开住。
原生家庭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是一种“诅咒”,如影随形。想摆脱?非常困难。就像是一种思维、行为方式的刻录,你会在你的婚姻和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或多或少无意识的去让自己和孩子重复经历,过后猛然才发现竟然重现了原生家庭的那些行为模式。
多数人不是没有挣扎过,但最终会发现似乎怎么努力都是徒劳。除非你有能力改命。
特别大啊~
一个人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形成性格,所以结婚的话不单单看个人哦,一定要综合考量对方的家庭构成以及父母性格以及父母感情。
20岁以前从没想过原生家庭的概念,只是觉得人有不同的性格,结婚嘛找个性格合得来的就可以,家庭贫富不重要,家庭关系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眼前人。
幼稚且愚蠢吧。
怎么摆脱?你能与父母兄弟绝交不再往来吗,还是你能让你的另一半做到如此。
只能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性格造成的不好之处,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尽量注意。
还有就是我会尽量去给自己的孩子营造好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婚姻影响太大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人生的前几年,也也就是你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都是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自然也就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俩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在于俩人的价值观和性格是否合得来。而这两点在成人后是比较难以改变的。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姑娘的原生家庭原本很穷,后来做生意发了家。认识了个富二代,那个富二代是从小一直生活富裕的。俩人谈了一段时间,富二代委婉的表示,姑娘在金钱上有些小气,对自己太苛刻,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所以分手了。
你看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倒不是俩人没什么不好,就是价值观不一样。毕竟一个从小穷惯了的和一个从来不为金钱发愁的,差距在那儿摆着呢。
古人云门当户对就是这个道理。相对的不仅是地位权势,还有观念。
简直是诅咒,我就是一个受原生态家庭影响,走不出来痛苦的人
父母婚姻不幸多少都有D影响,不是主要,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通过读书学习见识,自己有自己的圈子,形成性格上的改变,父母的不幸我想也无为能力,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关键的。
如果真的受父母不幸所影响的人,我想脑子转弯差了点,点解咁说,时代不同的跨越,接受不了外界事物,思想受身边的人影响,脚步上都比别人慢,失去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个性,真的惨。
但是人生存不同的空间,都应具备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避免重复父母不幸的路。仅个人见解,谢啦。
这种影响当然很大。婴儿是没有辨别是非和反抗能力的,而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必然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真理强加给孩子,孩子必然深受影响。如果父母睿智,孩子必然也洞察世事人情;如果父母本身认知能力有缺陷的话,必然导致孩子在社会步履维艰,因为其价值观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有些人会因此抑郁,因为父母是书呆子,并不能告知人性利己和人心险恶,可孩子只学会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却发现身边充满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动辄与人发生龃龉却无力改变。还有些人会走极端,因为其价值观中容不得自己吃半点亏却又总觉得被冒犯……
鉴于价值观深入骨髓,其实自己都未必知道要改变的。能改变的前提是自己知道需要改变,且知道哪个人是既明事理又可靠的人,虚心向其请教。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恐怕很大程度要看天意了,毕竟投胎在谁家本来就是天意。
原生家庭并不能直接影响婚姻,它是外因,会影响模式,模式的内因是个人如何选择,怎样控制,模式影响婚姻。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互动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会把父母的人际互动慢慢内化在心里。甚至不知不觉反应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
一位女士父亲特别严厉,爱控制。
她从小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将来当父母的时候,绝对不要像父亲这样!
终于,她自己做了母亲。有一天她儿子在弹琴的时候,不小心弹错了一个音,她突然怒火中烧,马上就扬起手掌。
正当她动手打骂时,她突然愣住了——
因为她想起来,她自己的这个行为,就是小时候她爸爸指着她的神情。
虽然她曾经暗暗发誓,不要像她的父亲那样,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她已经把爸爸的形象内化了。
好在这位女士是懂得学习的人,她懂得跳出自己察觉自我,没有顺着自己过去的模式发展下去,而是开始自我觉察反省。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我们常常不是模仿我们的原生家庭,就是反其道而行。一个从小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看到爸爸经常骂人、打人,当他长大有了自己的家以后,可能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认同施暴者或是认同受害者。
这些都是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有很多是不知不觉内化在我们心中的。
我们需要了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自己,然后才能去改变,寻求医治,不再重复过去的互动模式,这是我们人生的目标。
2、生活习惯
原生家庭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互动方式会影响我们将来的亲密关系。
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互动方式,并形成一些显形规则或隐形规则。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双方原生家庭的隐形规则,带着双方各自的隐形规则组建新的家庭,会形成很多的差异与冲突,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
我认识一位先生,他每次回家换完鞋坐下来,就两只脚一甩,拖鞋一只向东飞,一只向西飞。他的妻子完全受不了,经常抱怨他。
原来,这位先生自己的原生家庭就非常乱,没有界限感。
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去洗手间不用关门,家人的抽屉可以随便打开,没有秘密,家人都无所谓。
而妻子正好是来自一个非常严谨,讲究隐私的家庭,因此两个人在一起,经常产生问题。
原生家庭中很多小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婚姻冲突的起因。
比如一位妻子从小就是从底端整齐地挤牙膏。而先生的原生家庭没有这个规矩,他挤牙膏是从中间拦腰一掐。
妻子就觉得非常受不了,她就说:“本来挤牙膏就是要从底下开始挤!”
先生说:“你的本来跟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丈夫的这句话说得很精辟,“本来”就跟原生家庭有关。
就连这样生活中的小事情,都可能造成彼此的冲突,就不用说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需要了。
3、表达爱的方式
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如何去表达爱和感受爱,我们爱的语言也是受原生家庭影响。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个案,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
在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暗暗地省下钱,给丈夫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
她在准备的过程中,充满了温馨和喜悦,想象着丈夫拿到手表的时候,一定非常开心。
但是,没想到丈夫生日那天,打开礼物看到劳力士手表却勃然大怒:“你怎么能花这么多钱,买这么贵的表?你看看,我这副手套都戴了10年,这件衣服穿好久,还舍不得买新的,你怎么能这样浪费?”
原来,这位丈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过去穷怕了,所以就很会省钱。
他们家里人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你爱我,就要为我省钱。
他自己有了家,也依然是这样,未雨绸缪,处处节俭。所以,当他看到太太花这么多的钱给自己买手表的时候,反而觉得不被爱。
但是,妻子的原生家庭却跟丈夫不一样。
在妻子的家里,你爱我,就要肯为我花钱。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妻子得到礼物就感受到被爱,礼物是妻子爱的语言。
妻子从小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感受爱,表达爱,所以,进入自己的家庭,她也这样向丈夫表达自己的爱。
但是没想到,两个原生家庭表达爱、感受爱的方式正好相反,因此带来很多误解和冲突。
4、处理冲突的方式
原生家庭也会影响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
一对夫妻刚结婚不久,妻子就感到非常受伤。因为丈夫说话声音很大,她觉得丈夫像在跟自己吵架一样。
原来,妻子成长的家庭很讲究礼数,父母很会疼惜孩子。在她小时候,爸爸早上叫醒她不会像一般的爸爸那样“啪啦”一下打开窗帘,肚子上“嘭”地打一下。
她的爸爸会轻轻走进她的房间,慢慢打开古典音乐,先摸摸她的头,再放古典音乐,慢慢把她唤醒。她觉得轻声细语是一种爱和尊重。
当她结了婚,听到丈夫说话声音很大时,就会以为丈夫在生气,叫丈夫不要这样大声说话。而丈夫觉得自己明明没有生气,妻子却说自己生气了,心中也觉得很委屈。
妻子觉得丈夫不懂得爱,丈夫觉得妻子太敏感,两个人的关系一度陷入了死循环。
直到有一天,妻子跟丈夫到公公家里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她发现丈夫全家人说话都是扯开嗓子嚷,好像生气的样子。
原来公公是一个工厂的厂长,厂里很嘈杂,厂长扯着嗓子说话,工人才能听得到,所以,他不知不觉中就养成这种说话的习惯。他把这个习惯带回家,以至于,家里每一个人说话都嚷来嚷去的,但家人心里并没有不好的感觉。
当妻子到丈夫家看到这一切,明白丈夫成长的环境时,心中就释然了。
我们从小成长的经历,会不知不觉影响到我们今天的亲密关系。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也会把自己原生家庭的情感互动模式不知不觉带入新的家庭,当我们对对方的原生家庭不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误解和冲突。
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就需要去了解原生家庭的文化,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要了解配偶的原生家庭。
一个人对双方的原生家庭越了解,将来进入婚姻以后,就越容易跟自己的配偶相处。
这两天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引发大众对原生家庭的极大关注。原生家庭到底对你影响有多大呢?
埃里克·特克海默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及其含义》的文章,试图终结先天与后天之争:
1.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2.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3.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上面这项研究,是行为遗传学可以被重复试验的的10大科学研究之一。
在科学界只有被可重复试验的才能被称作是科学。
那么除去遗传因素和原生家庭中的共享环境因素。父母们应该重视孩子发育过程中的非共享环境。这些非共享环境包括孩子独特的同伴,独特的学校经历,际遇等等。
那么现在的问题在于,真正的可重复试验的科学结论却得不到传播。靠个人经验生成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却畅销于国内,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心理咨询界,不愿意传播这样的科学结论。因为就会使得大家的收入减少,因此在商业和科学面前当然科学让道。
那么你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也不相信科学呢?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会忽视孩子在你生家庭环境之外的非共享环境。这些非共享环境包括孩子独特的同伴,独特的学校经历,际遇等等。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在三岁之后,就极大的受到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影响。在7岁之后就更大的受到学校和同伴的互动影响。
在小明做过的多数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咨询中,很多人产生的创伤都不是来自童年的原生家庭,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之外的这些独特经历。
你可以不为科学,但是至少为你的孩子负责,多关注他的原生家庭之外的点点滴滴吧。
~~小明讲育儿心理学
如果遇到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婚姻变幸福?
原生家庭与一个人的婚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性?
弗里曼(DavidS.Frean)在FamilyTherapywithCouples-TheFamily-of-originApproach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让我们了解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1.一个个体在TA的家庭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的需要,就好比如,我们常说的安全感,事实证明,一个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人,会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我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往往会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比如,父母的肯定,自己的个性等。
3.我们都带着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关系或家庭中得到解决。
4.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伴侣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5.关系上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原生家庭未解的结,而多于因为缺乏委身、关心和爱。这种看法或许带有谅解和盼望,当然背后不是鼓励你将埋怨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鼓励你去正视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
针对原生家庭中的这些不良影响,究竟该如何在婚姻中去避免,乃至幸福?
事实上,几乎很少人能够明确婚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所以当婚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错的往往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走进两性关系,走进婚姻?
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意识在作祟?
是为了合理合法地释放荷尔蒙?
还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所谓的安全感?
兴许在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有不少人因为上述的某个原因然后结婚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的关系都不会无缘无故存在,所有生活与经历的背后,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所在。在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中,除了遇人不淑之外,当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认知到婚姻本质所在的话,往往我们就会在其中受挫,受伤。
而婚姻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了满足我们深层次的需求,为了帮助我们看清真实的那个自己,为了让自己在婚姻家庭的这场大修行中,成就更好的自我。
而当一个问题存在的时候,要更好地去解决,那么这个个体一定是需要有明确的意识在地。就比如说你想要在婚姻中感受幸福,那么你就必须正视对待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不良影响,正视自己真实存在的需求。
是的,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而伴侣可以在你的请求下帮助你,但不对你的一切负责。
1.首先,婚姻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走到一起生活的过程。“我们”都是从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可能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一起生活,就意味着终有一方需要作出妥协,并作出适当的改变,去掉你有的,接纳TA有的。而对于这一点,你需要知道的是“谁难受谁改变”,“谁意识到问题谁就要去积极解决”。在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中,爱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接受对方的差异。
2.其次,在任何关系中,成功快乐都是自己的责任,没有谁为你的成功,为你的快乐负责。在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中,爱就是在最大可能的时间与空间里,允许你跟他做自己的事情。
3.再者,在婚姻中,不要随便抱怨随便吐槽,用有爱的沟通方式去交流,去沟通,拥有自己的关键价值和附加值的同时,也让对方找到他的价值感,如此也可以更好地跟对方分享彼此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彼此拥有共同磁场,分享并表达出你的真实感受,如此能让亲密关系更为真实。在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中,爱是为对方做什么的动力,绝非是控制对方的权力。
婚姻的一路,有鲜花满地,也有荆棘泥泞的路途,无论你现在的生活如何,你都要相信,每一段人生体验都是一份生命礼物。原生家庭给予你的不良影响,你在能意识到问题并选择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一大突破了,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愈是想拥有好的两性关系与婚姻家庭,愈是需要懂得婚姻的真正意义所在,愈是需要学会接纳对方与寻求自我改变的方法,愈是要学会丰富自我与学会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而长久婚姻,必然是需要两个人同频的,相互成就的。且行且珍惜!
答者:郑燕云,欢迎关注女子印象,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会美是女人的修行~谢邀。
很大。几乎无法通过短时间摆脱,这个影响是终身的,可以把影响降低到一定范围,但是摆脱没有可能。
很多鸡汤会教如何摆脱,但是那只是文字,那种力量只是限于给你希望。但是,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一些自称心理学专家或者情感专家的,也号称可以改变……真实的情况挺残忍,他们绝大多数也是煲鸡汤的。剩下的也会很诚实的说,不能。
我不是提倡宿命论的。但是,我想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巨大。
从是不是选择婚姻,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如何在恋爱中和婚姻中处理关系,等等,无比被原生家庭束缚着。
摆脱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改变自己的状态,尽可能把影响降低。
比如通过学历提升自我,改变原生家庭择偶的范围。通过能力证明自己,改变原生家庭带给自己对于婚姻消费的看法,等等。这些需要时间,甚至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