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习阶段好比堰塞湖减负好比疏通了一个阶段,别的阶段仍在堵塞,要想疏通应该整体清淤清障,就是从小学阶段直到大学一站式彻底疏通清障才是根本,才能见效,根本实现减负令的执行力度
实行应试教育的社会,都拿分数说话,减负就是减分,要从根本减负才能转变
因为要应付考试。谁都不愿意落后。因为所以.......看来有些小丑语文学的不好。想象一下考试难度下降。修改精化教材。实践和书本相结合。强大技校培养。教师资源多配置。一个班不超过25个孩子。哪怕只实现其中一条会怎么样.....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我都快辅导不来了。想用个除法可是娃还没学。又怕把孩子辅导错。我们家长真是抓肝挠肺....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好不容易熬完学生生涯。生完孩子又开始轮回了。啥时候是个头.........上级领导只需要一分钟喊个口号。开个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的药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啊。虽然初衷是好的。可是不治病啊。领导前脚学校检查完工作。后脚学校依然涛声依旧。老师也有苦衷。不留作业怎么复习考试。不考个好成绩怎么上个好中学。不考个好中学怎么上个好高中。不上个好高中怎么考个985211。不考个985211怎么找份好工作。不找份好工作以后怎么生计。这就是果吗。一环套一环。我想这是稍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能想到的的啦。是真的傻还是在装傻啦。.........90后00后这代孩子太重要了。小树苗要从小修剪好好浇水施肥呵护方才长成大树。大树多了民族才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家强。撸起袖子加油干
只要有考试,只要看分数,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教育局,校外辅导机构甚至是当地政府都在加倍努力学、加油练!谁都不愿输在那关键的“1分”!
负担都是家长和孩子自己制造的,特别是父母,如果他们的思想不转变,根本就不可能实施好。
因为指挥棒不改永远没有减负的那一天除非你不想上大学
因为人民不需要
没有从根源上减负,没啥用。分数是一切。
因为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家长,大家的竞争意识特别强烈。
现在中国的教育在还债,以前的某个年代,根本就是假大空,什么都像打鸡血一样兴奋其实都是严重的错误,有文化的人说句真话都得下放到农村改造,多少人因此毁了一生,至于教育社会发展都严重落后甚至倒退,而近些年为了追赶世界的脚步只能逼一届一届的孩子们抓紧追赶,都是普通人怎么追赶,只能是加深教材的难度,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可是在学习上是吃了大苦,真是一代有一代人的苦,想生活幸福学习负担不重还得等。
本来在积极努力的孩子的家庭,没人会同意减负,因为根本就没把学习当作负担。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己,只有学渣才当作负担和要减负。
你是位开明有见识的家长,你的孩子一定是减负的先行者吧。继续努力。其它家长,没有你这水平,不懂得给孩子指点迷津,让孩子有好的未来。失职。等孩子长大成人,看谁的孩子有出息。
考试、选拔方式才是指挥棒,其它指示、方针都是白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减负问题得不到落实也是如此。
一是学生和家长的利益。绝大部分家长都盼望望子成龙,在现今社会体制下,最快的捷径莫过于考一个好的学校,那当你的孩子在减负,少做作业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却在埋头做题,最后上重点大学,学生和家长能甘心吗?
二是学校的利益。目前评价学校好不好的标准,更多的是看的教学质量,简而言之,看的是升学率,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学校减负看到别的学校靠题海战术提升了升学率,名气越来越大,校长还能坚持减负吗?
三是相关链条的利益。不管是补课链条,教育题本利益链条,都不想看着生意惨淡,会想方设法鼓励本该减负的学生重新投入到题海战术中去的。
所以,减负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达到减负的目的。
面对减负的问题,我们把它说得很很复杂,好像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我们都学过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管矛盾再多,再复杂,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加重学生沉重学习负担的是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就是主要矛盾,而非高考制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育行政。教师吃的国家财政,依附的是教育行政。教育行政要是真减负,他们敢冒着丢饭碗的危险去加负吗?如果不信,可以把近40年来,包括今年的各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考核学校和教师办法及结果,拿出来一看,就一请二楚了。
每年高考结果一出,高考状元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这很正常。我们的基层政府,教育行政也跟着来炒作这个状元,这很不正常。君不见父母官们亲自给本地的高考状元戴红花,发奖金……
高考状元只是考了高分数,对国家、社会没有半点贡献,凭什么戴红花,得奖金,把他们树立为学习的榜样?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考试升学吗?作为考生个体,为了考试忘了学习的目的,可以谅解,但作为教育者或者关心教育的人,应该去纠正这种偏向。但我们不去纠正这种偏向,而且还去推波助澜,我们的目的何在?
就是现在我们还拿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幌子为增加学生负担开脱:“如果考试分数不高,升学率上不去,群众不满意怎么办?”但作为教育的行政部门,难道不知道只要排名次就有高有低吗?我们高,其他地方就低,其他地方高,我们这个地方就低。正是我们的这种为了自身眼前的名利的攀比,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我们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群众们对学生过重的负担的怨声载道呢?教育行政的当权者们,当你们回到家看到子孙们被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时候,你们也不是满肚子怨气吗?但为什么回到办公室,坐在台子上的时候却又回到40年的老路上了呢?
人要有家国情怀,活着才有意义。作为教育的当权者,更要有家国情怀。
我觉得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导致,觉得孩子应该时刻都要学习写作业,没时间玩小孩压力大导致各方面问题出来,小孩应该把学习和玩区分开来有个快乐的时光。
这个问题回答一下,有些价值。很多人头脑不太清楚,这个不学,那个不学,他们提出的减负方案就是不学或不考,错得离谱。
学生学业重是东亚学生的普遍现象。中日韩越,以及台湾地区都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东亚经济是外向型,资源均相对较少。而且,东亚国家都是后发国家(较欧美)。后发国家挤入市场必须靠技术进步,因此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中国教育投入按人均比例较低。医疗卫生也是如此。投入少,主要是优质资源少,好的大学少,好的医院少。20多年前县乡合并中心校,减少了初中和高中,合并起来组成大校。大学虽然扩招,但优质大学少。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优质资源少,教育不平衡,学生面临着择校问题。换句话说,中小学数目不算小,但优秀学校少,要想获得更好的资源就必须考试,要考试,就要竞争。再看高校,拿河南省和四川省举例,两个省人口一亿左右,各有高等院校不超过150所。德国人口近9000万,高等院校总计约为500所。
三是独生子女的培优效应。一般父母均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考入较好的大学,并不希望他们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就进入职高。所以每年报考高中的学生远多于进入职高的孩子。就那么高校竞争激烈就是必然的。
四是中国产业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德国很多初中毕业生愿意进入双元制职业大学(占高校总数一半多),很多年轻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早早独立生活,追求爱好,同时在企业生产中发现自己的上升需求和企业市场需求,而且还有积蓄,他们可以再选择是否进入综合大学和理工大学深造,机会很多。同时,德国立法要求企业资助员工的在职教育。选择多,分流渠道多,升学压力自然减轻,同时工人素质也高。
总之,在总的优质资源供给缺乏和分流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中小学生减负就是个伪命题,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论是取消考试,还是改变评估方式,都是换汤不换药,因为人性是趋利避害、逐利求生的。
教育资源短缺在今天依旧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解释了中小学教育中其它一些现象,比如偏科吃亏、英语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教学僵化、考试方式单一等。现在全国各地公立学校一个班少则40余人,多则60人。请问教师如何在40分钟内开展外语等教学?如何教孩子开口说英语、表演对话?一人一句带点评和重复,一节课就结束了。教师带两三个班级,主要精力不是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而是管理上去了。这就造成了教学简单化,机械僵化,以布置作业为中心,学生完成作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天天疲于奔命,怎么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素质教育?结果教师只能抓住那些成绩较好的孩子。各校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快慢平行班,结果又开始了对优质资源的校内竞争。现在各个初中高中,绝大部分学校一个年级有多达20班上千人。为何不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学校,每个班控制在20-30人呢?答案是,教育投入少(按人均)。
教育改革在目前依然无法完成,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投入少,优质资源少。
到大医院,人满为患,生意爆好。为何?也是这个原因。
有人说了,是中国人太多。这个观点不值一驳。人多,创造财富的人也多呀。其实,按照经济学理论,人多,经济繁荣才有可能,如果单位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再提高,这个国家就无敌了。那么,在这么多人口的国情下,是先发展经济呢,还是先着眼未来、拿出经费保障教育呢?您有您的判断。
注:欧美日俄各国在学校一个班级普遍人数在20-30人之间。
为啥本应受欢迎?学校少教点,少要求的,然后学生家长有钱的给学生报班学习,没钱的让孩子放开了耍。所谓的减负就是搞阶层固化。为啥应该欢迎。
中小学生减负,其目的就是为了青少年的身心智力全方位健康成长,完全是出于关心下一代成长考虑。但中小学生减负,无论国家政策如何完善,却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减负三十条,如此完善的措施,收效却很难说。究其原因,有几个四个难点和现实问题:
1、选拔制的过关考试模式没有改变。目前,高考依然是选拔制的过关考试,以分数论高低,以分数设门槛。想进清华北大,你考个五百来分,肯定不行;想进211、985,你分数刚过一本线,也是没门。想读个好大学,考不了好分数,综合能力再强,本事再大,没法进行量化。受高考影响,过关式考试,还在不断向下延伸。
2、家长和学生不愿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不仅是高考成为家长重视的关键环节,现在小升初考试、中考,甚至连幼儿园、小学的择校,家长都费尽心机,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好小学,不能让自家的孩子输有起跑线上。
3、学校和教师不敢减。有量化考核指标,有升学考试压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有要求,学校就会把担子压在教师身上,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设置绩效考核,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就有了优劣比较,家长和学生也会对教师和学校提要求,同样也会对学校教师形成压力。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学校和教师只能想办法违规补课。现在,不管是面临中考和初三学生,还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学校都会组织在校内进行补课,尽量延长教学时间。
4、校外培训机构不想减。受升学压力影响,目前参与校外培训、补习,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学得差的要补,学得好的更要补,谁会觉得自己的分数太高?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不仅给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大损坏,而且给家长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由于市场需要,大大小小的兴趣班、补习班、培训机构无不赚得盆满钵满,都以“市场需求”为由,不愿意减负。补课让家长负债累累,却让培训教师“年入百万”,也是教育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