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美而失去的天赋!
天气冷了会被冻死的?
人被冻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体内产热跟不上散热速度,导致体内温度逐渐下降,最终体内各种酶和其他蛋白无法工作,包括产热的各种酶,酶工作效率下降以后,体内产热系统也崩溃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存需要,大脑和心脏也就停止工作,人就死了。
我们都知道在短时间低温环境下,人体的产热机制会增强,以抵御寒冷,所以玩雪后手会变得通红,回到温暖的环境中会感觉手发烧。这是体内能量足够的条件下才有的反应。如果持续在低温环境中,一开始也差不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能量消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少,一旦低于平衡点,产能会逐渐下降,就无法抵御外部的寒冷了。这种时候身体会压缩能量支出,优先保护心脏等重要器官,血液流动降低,此时大脑缺氧,容易昏迷,这就是电影中常出现的场景,寒冷中告诫伙伴不能睡着,睡着了就可能醒不来了。一旦昏迷了,也就意味着放弃反抗了。
昏迷后,身体失去反抗,位于身体末端的手脚等位置,就会被冻起来,逐渐向全身蔓延,最后就死了。
人是恒温动物,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恒温环境下进行的,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使机体的生理反应出现抑制,直至停止死亡。
人的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有一定的代偿机制,所以短时间的低温不会造成死亡,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皮肤及皮下血管收缩,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减少热量的散失,此时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血压升高,通过打寒战来产生热量对抗低温。一系列反应都是为了机体能在低温环境正常工作所做的准备。
但是这些反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如果外界持续低温,机体的应激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那么体温就会开始下降,当体温降至30℃~26℃时,低温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期,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在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体内中心温度下降的快,体表温度下降的慢,造成一过性体表和体内温度接近或相等。这时体温虽然一直在下降,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热的信号,传递到效应器,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
如果继续待在低温环境里,体温持续下降,会让机体的各种反应出现抑制,造成死亡。
好端端的一个人当然不可能被轻易地冻死,人体有很强的维持体温的能力,但是当环境温度过低的时候,人的体温最终无法维持,结果就是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实现导致死亡。
人是恒温动物,所谓的恒温其实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产热靠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和人体的运动,而散热却是靠对流、接触、辐射、蒸发等散热,除了蒸发散热,其它几种散热方式在环境温度低于人体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在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时候,人体生理功能会有相应的变化,以减少人体散热,具体的表现是全身血液流动的重新分配,贴近皮肤的血管血流量大更利于带走热量;立毛肌收缩是汗毛支起来,减缓人体体表的气流速度,也能减少散热;而人体会不自主地战栗,肌肉的活动有所增强,结果是使人体产热增加。在多种产热和散热作用下,人体温度趋向于平衡,但是这种能力当然是有限的,环境温度过低的时候,会造成人体核心温度降低,而细胞中与新陈代谢有关的酶都有最适的活动温度,一般是接近体温也就是37℃左右的环境,核心温度过低将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主要是靠调节全身的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来实现的,这一过程本身就会影响很多器官的生理作用,皮肤血管血流量的较少会造成体表组织血液灌注的不足,带来的结果是氧气、养分供应的不足,会导致体表组织细胞的死亡,导致冻疮的出现,这是较短时间内会发生的;而一旦在低温环境中待的时间太长,人体会逐渐丧失体温调节功能,皮肤血流量反而增加,结果使得人体热量损失加速,更不利于人体的存活。而导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脏,前文也说了,人体的各组织器官都有最适宜的温度,当核心温度降低的时候,心脏的正常搏动可能会被改变,发生心室纤颤等不良反应,直至心脏骤停,那结果就是人体再也无法维持体温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大脑甚至产生幻觉,皮肤感受到热而不是冷,所以很多被冻死的人最后主动地将自己的衣服扒掉。
综上,人被冻死主要是环境温度低而且人在低温环境中待的时间太长,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失衡,失衡的体温又影响到呼吸心跳等性命攸关的最重要的生命活动,结果就是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