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运用协商促进亲子关系?

协商的前提首先是尊重

父母若真心想通过协商的方式来促进亲子关系,那必须先要有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看法的心理准备,所谓协商,即是大家都有表达的权利,即使孩子的表达跟你的预想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孩子表达的是你无法接受的意见,你也不能让孩子闭嘴,这就是尊重。

其次,协商必定是相对公平的

一次有效的协商,必然建立在双方公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不然这就会转变成胁迫。例如你想让孩子去洗澡,但孩子还想继续看电视,这时候你提出,让孩子再看十分钟电视,就必须去洗澡了,这个协商看起来就是公平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最后,协商要注意态度

父母切忌用命令式,或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跟孩子交换要求,必须把姿态放平,让孩子感觉到你想跟他协商的诚意,再加上协商内容的公平,那孩子很容易会配合和接受。心里还觉得父母很善解人意,以后就更愿意跟父母协商了,亲子关系自然就更亲密了。




协商的根本是尊重,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愿望,并且帮助孩子清晰自己的想法,父母同样表达父母的想法,共同商量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能帮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最佳方案。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

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会认为你尊重他,关心他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亲子沟通。




协商能够让人感到受尊重。父母凡事和孩子商量,孩子就会愿意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这种家庭的亲子关系是和谐且民主的。

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他人尊重,得到肯定和理解。如果父母喜欢和孩子协商,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封闭自我,要么事事和父母作对。

学会和孩子共同商量,既能增加相互的理解,又能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应满足或不能满足时,我们不要粗鲁简单的拒绝,凡事都要学会商量,我们可以耐心给孩子解释这件事行不通的理由,并试着从另外的渠道来解决问题,和孩子约法三章,从而孩子会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无形中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沟通。

说话的口吻和语气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家长都会用父母的身份和权威来压制孩子,对孩子说话的口吻多是命令和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关注他的感受,没有从心里尊重他,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人对待,共同协商来解决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都会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一味用父母的尊严来压制孩子,忽视孩子的主观意识,孩子即使口头妥协了,内心却充满了愤恨和不满,甚至日后还会怪罪于父母,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形成不可挽回的裂痕。

凡事和孩子商量,可以教导孩子在社会上怎么做人和如何与人共事,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对待,才是合格的父母。




以往我们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都是命令式的,当孩子做错事情时也通常都是指责谩骂式的,父母经常都是一手叉腰,一手伸出食指对着孩子各种侮辱,孩子的状态通常也都是低头含着眼泪任由我们这些强势的成人各种数落,久而久之,亲子关系越来越生疏,越来越不融洽,往往等孩子的状态达到家长所不理解无法控制的程度时,我们这些成人才会反过头来反思自己的种种不是与经历,可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我们活生生的毁的不成样子了。

现在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各种教育了,也更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所以“共情”这个词语也被越来越多的父母们所熟知,如果孩子从小被尊重、被理解、被共情、被接纳……,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亲子关系不融洽呢?

“协商”在这里的含义无非就是多与孩子沟通、共情,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帮助他,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孩子自然会与你敞开心扉的去谈论他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事,亲子关系当然也会建立的越来越牢靠了。




首先要看孩子处于怎样的年龄段,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性格特点以及心理需求。

儿童教育把父母对孩子的相处模式分为三个角色来诠释:即保姆阶段(0-3岁),教练阶段(4-12岁)和朋友阶段(13-18岁)。

如果一定说协商的话,那就是在倾听、接纳、共情、澄清和尊重的前提下,否则,很多父母就会变成说教了。而这,恰恰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协商就是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彼此沟通和商量。父母与孩子说事的时候,尽量采用商量的口气,以平等的像朋友一样的态度出现,孩子会感受到来自大人的尊重,会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更乐于接受家长的要求,从而拉进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类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会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你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时,说话的语气和用词也很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父母自以为是长辈,说话的语气和用词都采取命令式。例如我有个邻居就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讲话总是一命令的口吻说:"这件事你就得这么做,你必须去做什么,你一定要这样做,我说的都是为你好……。"不管大事小事都听父母指挥,让孩子长到二三十岁都还在父母的指挥棒下做事,久而久之,后来孩子受街邻讥讽,发展到现在孩子做什么事都要与父母意见相左,父母说东他偏要西,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闹得家里鸡飞狗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家庭发展什么都不顺利。

但有另一个邻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朋友关系,从小父母就常常与孩子做游戏、郊游,碰到有事情都会坐下来谈谈,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说怎么做好呢?我们的意见给你参考一下,说说你的想法吧等等。"孩子在外面碰到事情也常常拿回家里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现在他们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要尽量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像朋友一般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更融洽。所以,要想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应该抛弃权威的心理,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遵重孩子,不要觉得自己是长辈什么都自己作主,用对朋友式的方式,探讨问题,自己错了也得向孩子承认,孩子也愿和你交流,要多关心,不对的地方要要慢慢说,千万不要用强硬的方式。




这个问题可不能绝对的对待,首先,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其次,还应该有必要的手段。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不同于成年人的想法,父母应予以理解。在沟通方式上也应不同孩子不同对待,多和孩子以朋友关系互动,用你的爱心换取孩子的倾心,相信,这样的亲子关系最利于孩子的成长




原始地址:/tuijian/6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