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理性客观分析问题和共情有何区别,请分析利弊?

谢邀。

所谓理性客观与共情的分析,是基于不同的状态下的分析问题,因此得出的分析结论会大相径庭。

情,往往会是左右理智的一种操控,会根据情感的需求和变化而选择性的处理问题,分析会按自己情绪的温度作出裁决,这种裁决判断,往往也会出格,违背事理,以至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纠缠,成为解不开的一团乱麻。如果是共情,必随人而共,或遂人之意、仰人鼻息,或共谋同策,形成共识;遂人意,或失己识;与人谋,或成一丘之貉;因为立足于“情”之上,分析问题就带主观意识,难免偏离实际走向偏激,非左即右。可见,共情分析之弊之大。

客观分析则多是与理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以理智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客观存在往往是不容质疑的,是圆就不是方,是长就不会短;这就是客观实际。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就在实事求是的还原真实,是“是”而不是“非”,这对还原事实本来面目是唯一的正确分析方法;它与不论是非只建立在“情”上的分析,显然可靠可信得多。

但在客观运用中,真正做到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是不容易的;原因很简单,排除三观必正等不计,就是人是感性动物,情是无法避开的存在,因此很难做到绝对的理性;这就无法保证所有的分析结果都是百分百的绝对正确,只能基本大致于几乎地合乎实际,合乎情理。

我们不能因为“基本”“大致”而否定理性客观,因为世间没有唯一的绝对,只能相对;谁叫我们是人呢?是有生以来就带上“情”的品类呢?当人不再存一丝杂念,有如机器人,也许分析能达到百分百而不差一丝一毫的合乎客观实际;这或许就是理性客观分析之弊吧?但其利大于弊却是不争的事实!


普及心理常识,保护身心健康。大家好,我是老孟!你提出的这两个名词都是心理咨询师经常用到的,我在这里可以给出一个专业的分析。

其实这两个概念,一个像狄仁杰,另一个像林黛玉,表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也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不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不同的是“甲”和“乙”出现矛盾找“丙”解决,“狄仁杰”就是站在“丁”角度看待问题,而“林黛玉”则是现在“甲”本人的角度。

比如女求助者对咨询师说被老公打,心理痛苦。狄仁杰讲究理性客观,“谁打的你?有没有看清楚?会不会是误会?什么时间打的?为什么打?有没有证人?”。而林黛玉讲究角色带入,“那人被打的地方很疼,她不被理解很委屈,被打心里一定很难过。”

“狄仁杰”是心理咨询师工作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根据他的要求,咨询师不能对求助者的老公破口大骂,不能冲动,应该提出类似“你老公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你能不能给我讲讲这件事的起因?”这样的言论。

而“林黛玉”是发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一种治疗技术,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应该提出类似这样的言论“你老公打你,一定让你特别伤心。”“最亲近的人都不理解你,你现在一定很委屈。”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狄仁杰”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底线,是咨访关系维持的必要条件,一个咨询师如果做不到“狄仁杰”就一定不可能能帮到来访者。而“林黛玉”不同,她更像是一种境界,是很多咨询师花很长时间,接触很多人,而希望达成的境界。

其实两者看似矛盾但作用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因为两者确实也各有利弊。一味的“林黛玉”虽然求助者听着很舒服,但是由于不够客观,对来访者并不会有太多帮助,甚至使求助者变得偏激。时常问问“狄大人,我这样做对么?”就显得很重要。但是一直像“狄仁杰”一样冷冷的分析又显得不近人情,一定要加入一些“黛玉,你怎么看?”来使求助者觉得咨询师确实能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并真的站在求助者角度分析过,这样得出的结论,求助者才会愿意接受。

所以最后即兴赋诗一首总结我的观点:

咨访关系要建立,客观理性必须滴。

共情同时守原则,来访者一定满意。

干货我给了,赞和留言能留一些么?


①“理性客观分析”,我的理解是:不受情感/感情影响而作出的对人对事的客观判断;

②“共情”,简之而之就是人与人之间一起产生的情感共鸣。

“理性客观分析”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但有时却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

“共情”这也是一种能力,可称“共情能力”,能与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认可,但有时也会对某些客观事实视而不见。


都有不同层次引向,思维有不同的概念,对对方去分析某种角度性问题,是一种必须关注的道理。


这两个是截然相反的啊!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理想很多时候是压抑人性,感性就是释放自己,同情体谅接纳你


原始地址:/wenhua/1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