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头衔、光环。
的确是存在很多问题,好聚好散不容易,且行且珍惜[玫瑰]
没办法,
教师辞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学期中离职,必将打乱教师课时安排,单位确实存在不便。所以,建议是至少提前一个月提出并在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假期离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单位不同意,那就是单位的问题了,可以向劳动部门申请介入。
教师辞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学期中离职,必将打乱教师课时安排,单位确实存在不便。所以,建议是至少提前一个月提出并在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假期离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单位不同意,那就是单位的问题了,可以向劳动部门申请
和下家谈好,这边直接辞职
如果辞职去同一个省内的学校,确实不容易,就算放人,手续也很慢。但是,但是如果去省外高校就容易多了,拿到接受单位的调令来办手续,这时候不要犹豫,一定要在接受单位暂时上班,造成一定走人的事实,那么这边认为留不住了,就自动签字放人!
这要首先给领导说“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后果。不让走的长期结果只能会误人子弟,你和领导心平气和的沟通一下后,或许领导还要为你摆欢送宴呢,你去试一试,事在人为嘛。
是谁要求调出这是关键
去找劳动仲裁或者监察部门质询,最好是协商可看你状态协商不了去劳动部门走法律程序把
互耗才行
大家好,我是⭐高校专业那些事⭐。
今天来讨论这个高校老师的流动问题。
说实话,这个首先不光是高校,而是企业单位等的一个普遍现象,当然高校更具有代表性。
其他回答都基本比较全面了。总结就是:
校长不让你走,那你就走不了,除非啥都不要裸走。。。
这个其实也不容易,除非是特别牛的院士级别,和所在高校闹翻了才会有这一招。其他级别人才的估计比较难。
尤其是青椒,这一招基本不管用。因为高校可能只是为了恶心你,而不是真心重视人才。
而院士,长江学者,著名教授这类大牛人。
高校基本上是不会放你走的。
甚至就是校长想放你走,,,所在省份也得讨论允许。基本上人才都不会放走。。省里也要讨论。。基本上都会做工作不让你走。
上面说了半天废话。可能大家也没有啥概念。那就讲几个故事吧。故事才能有启发性。
比如郑州市政策。引进一个。不管省里给多少钱。市里给500万+300平米房子。。
这好不容易骗来一个院士。你想走,没那么容易吧。。。。
近些年比较出名的几个案例:
深圳大学挖西安光机所牛憨笨院士。这个挖成功了。
民企挖某研究生航天人才。这个目前很有争议。就是不让你走,而且还要告你
中山大学挖郑州大学王复明院士,这个好像中山大学说全职了。但是一直没到位。。。
牛憨笨院士的故事。。。
在中国有一位院士叫做牛憨笨,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壶关县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对于祖母给自己起的名字他一直心存感恩,说:“它告诫我不学习就会变‘憨’,不勤奋就会变‘笨’。我应当像憨牛一样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于是,他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钻研奋斗了一生,矢志不渝。
牛憨笨,男,1940年2月出生,山西壶关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中国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曾任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也不大段复制了。人家名字都这么低调了。出走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咱们也不自我推测了。自己看牛院士的自我表白吧。
看完了,我也不说了。他说的都是事实。难度也很大,但是总归是走了。。。。。
带走了整个团队。
张小平的故事-个人离职影响登月。。
听着挺吓人。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百度,反正挺周折的。
就是你在的时候不重视你,等你走的时候就各类恶心你。就是不让你走。。。说你很重要。。
高校,国企研究所都这样。。。。
郑州大学王复明院士,被中山大学挖墙脚故事。
王复明(1957.3-)河南沈丘县人。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复明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刚当上院士。中山大学就开始挖墙角。
直接为王院士成立了土木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于2016年底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复办土木工程学科,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教授担任首任院长,揭开了中大土木新篇章。
中山大学把王院士列为全职院士已经两三年了。。。。。。。。
但是好像一直没离开郑州大学。
一直在郑州大学。2018年12月刚参加了郑州大学工学院55周年会。
作郑州大学工学培养的本科院士(理科2,医科1,工学1)。。河南省怎么舍得放你走啊。。。。。
学校,省里做了不少工作。。。目前仍没走。。。
结论,不管怎么说,想走很不容易。。不单单是学校方面。省立。部里很麻烦。。。
谢谢。我就喜欢分享故事
感谢问答小秘书/教育邀请。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校老师调出,领导不同意怎么办?
现在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待遇差别较大,不同高校发展平台不一样,或者由于教师自己原因,这些都是高校教师流动的原因,现在高校教师和学校签的一般也都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如五年十年,理论上来说按照合同办事即可,如果合同到期了,那老师调出是没有问题的,这时候校领导也没有办法,如果合同没有到期,理论上老师只要按合同的要求赔偿违约金即可,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领导不同意,基本上没有调出的可能。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档案,如果所在学校不同意,档案不给调出,那么接收学校就不能对你的过去有个正式了解,因为档案里有很多关键信息,涉及到你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你的学历信息、职称信息、工龄等。
不是和学校签了合同吗,按合同不是不就行了吗?不行,因为学校不会和你按合同办事。叶秋举几个简单例子,山西大学数学系有个老师,时间应该是在2010年以后了,去太原理工当数学学院院长,当时就职演讲都做了,当时,山西大学不同意,因为那个老师水平挺不错,去理工大不是壮大理工大嘛,当时山西教育厅都做山西大学工作了,但山西大学不同意,态度很坚决,这个老师可以调出,去哪个学校都行,就是不能去理工大,没办法,最后那个老师去了河南一个大学当数学学院院长了。
叶秋学校前几年因为来了新校长造成待遇下降,很多人想调走,问题是学校根本不放,因为老师调走是要上校长办公会的,要由校长在会上和校领导们讨论后决定,校长办公会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一次,学校卡你很简单,就是不给你上会。有时候就是这样,平时领导们很牛,嫌学校不好,你自己找好学校去,你真信了他们,找好了,不给你上会。去年叶秋系里有两个老师和联系好了学校,学院同意,去人事处提交申请,最后等待上会,等了半年的结果是不同意!
学校不同意调出,老师们一点办法没有,因为对高校老师来说,没有档案寸步难行,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不要档案了,直接走人,那学校一点办法没有,该方法适应于水平高的老师,因为可以要求接收学校给重新建档。如果接收学校愿意因为你的高水平而不怕麻烦给你建档,那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资源改变关键校领导的态度。
高校教师调出如果领导不同意会很麻烦,基本上没有调出的可能。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从高校管理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和高校的关系早已不是从属关系了,而是一种合同关系。教师要辞职或是学校要解聘教师,合同有规定的按合同办,合同没规定的按人事管理条例或者劳动法来处理。辞职或调动是老师的自由,并不需要哪个领导同意。
但是,实际上,高校人才流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畅。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是事业编制人员,除了一般的劳动关系外,还存在一个人事关系。人事关系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个是手续,比如开具干部介绍信,有这个东西教师的人事关系才算转出,还有工资介绍信,新单位可以根据这个来确定教师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另一个就是人事档案,对事业编制人员来说,人事档案代表一个人之前的全部经历,而且,个人之前的经历只能通过档案材料来确定,所以,对要办理调动的教师来说,档案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要档案能走,其他手续都无关大局。
公办高校一般都具有人事管理权限,也掌管着老师们的档案,所以,尽管有聘用合同的约定,高校手中仍然有一条绳绑着教师。只要档案还在学校,老师的人事关系就不能算真正转走(让我想到了倩女幽魂里的树精姥姥)。新高校没有档案,也不能把老师纳入正式编制,只能是聘用形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才,特别是带帽子的人才,每个高校都是不愿意放走的。小气一点的高校,就坚决不放档案、不办手续,一方面人才没法舒舒服服地走,另一方面,学校在数帽子的时候还能把人才计算在内。
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不管是从外校挖人才,还是本校教师被人挖走,办理过的高校教师调动很多,对这种事情也有很深的体会,在这里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从高校教师角度。如果真的想走,学校又不放档案,可以先在新单位新建一个档案,虽然这个档案不能代替原档案,但可以记录新单位工作情况,比如每年的年度考核情况、工资变动情况、职称、获奖等情况,过上几年,等原单位有了比较好的人才补充,释然了,还可以把原档案调过来,合档就可以了。如果原单位始终不放,那就只有等到退休的时候再去索要了,这个时候,原单位肯定不会再保留你的档案了(因为涉及退休工资的问题)。
不过,高校教师调动一定要理由充分,不管是因为个人发展还是家庭原因,尽量对原单位领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双方能够好说好散,不影响今后的交情,毕竟山不转水转,将来在学术上还会有非常多的接触。还有一些高层次人才也乐得这样两边挂着,原单位发基本工资,聘用硕导博导,新单位发绩效津贴,提供实验室和经费。我们学校就有好几例类似情况。
二是从高校角度。有人才要走,学校和学院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反思自己的人才政策、人才环境,给人才提供的平台和晋升通道是否充足,给人才的待遇是否能满足其基本生活,有没有给人才不公平对待等等;另一方面要反思自己没有及时关注人才动向,没有在早期发现人才离校的苗头并加以劝导,有很多西部高校在这方面就比较有经验,也因此保住了一些核心人才。
总之来说,仅靠行政手段限制高校教师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国家还是要进一步畅通流动渠道,让人才能随时走,也能随时来,这样才有可能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