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凝炼,克制充满自由和冲动的中篇小说,有一种让人觉得荒诞无稽的感动。


不夸张的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中国最好的白话文中篇小说:极高的文学素养,极深的思想、极简洁的文字,在极度贫困的思想和生活中发生了生命的美。而且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的美,这只有学过编程的一代作家中才会创造的文体:即可以把小说中的章节打乱阅读而不改体验。初阅读文字很粗糙,但只有只有喜爱过诗歌的人才能阅读其中音律的美。所以黄金时代,我建议放声阅读。小波先生文理双修,学遍中西,既有家传,又有国外生活的体验。他的文字、思想都是极佳的。


喜欢王小波表白他。


我可能读了不止10遍,王小波是我的精神导师,不论是他的三部曲,还是他的散文集,我都读了一遍又一遍,如果说王小波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不觉得奇怪。


王小波这个人在生前没有什么名气,作为一名文学个体户,他的人和作品基本上不被主流纳入体系内,他自己所珍爱的《黄金时代》最早也是在台湾出版的,其次是在香港,好像香港人给起了个《王二的风流史》之类的书名(果然没文化),最后才是在大陆发表,据说发表后编辑就被免职了。

了解王小波经历的人,大都把《黄金时代》看作是作者的回忆录,但小说和纪实文学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小说是什么呢?引用王小波小说中的一句话“灵感是高潮,写在纸上是射精。”怎么样?很黄很形象吧!

《黄金时代》这部中篇小说就是讲了一个很黄很形象的故事,下乡知青王二被农场里肤白貌美的陈清扬大夫要求给出清白无辜的证明,而王二觉得“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所以王二倒是更乐意证明陈清扬不无辜,后来,王二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了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文革结束。

八九十年代有一大批描写文革知青生活的作品,俨然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也就是当年哀婉悲切的“伤痕文学”,《黄金时代》与之不同的是全篇没有一处伤痕与煽情,大量性爱描述已接近一本小黄书,看似松散的结构,却是出自精心的设计,平淡朴实的语言,却是一本正经的黑色幽默。至于《黄金时代》到底表达了什么,我只能说,我们已不是小学生,要求总结每篇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只适用于考试,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类似莎翁的“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莱特,”而《黄金时代》恰巧就是。

但就我个人来言,我倒是不主张大家去读这本书,以看热闹的心态去读,不如《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意思,以探讨人生哲理的心态去读,不如去看王小波的杂文,没有那段经历的一脸茫然,重温当年旧梦的也会茫然一脸。(友情提示:如果非要看《黄金时代》,看完后请在接着读一下《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

至于王小波写《黄金时代》的出发点和目的,有一段话似乎可以说清,因为他写到:“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文人的王小波,我个人感觉他到更像一个哲学家。而在后来的著名作家诸如王朔余华等人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模仿王小波的痕迹,但是,不是少了知识,就是欠了哲学,原因吗,大概是很难有人能够成为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吧!


最近《收获》杂志在搞一个“40年,我的40篇”的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活动,请了国内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者以及评论家选出他们心中的40篇。因为看过一些小说,所以也一直关注着这个活动。综合来看,目前已知的评选作品当中,长篇小说当属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为最好,基本上所有评选者的书单当中都有《白鹿原》,当然就最近四十年来说,《白鹿原》当之无愧。短篇小说当中,要属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最为受读者及评论家认可。中篇小说当中,王小波《黄金时代》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收获》和《人民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界最德高望重的两本杂志,我想《收获》的评选活动就文学界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笔者对于王小波先生的仰慕之情也是由来已久,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人就是从《黄金时代》开始的,其实我们俩这第一次的相遇经历并不是很愉快,因为《黄金时代》不像市面上常见的那种畅销小说,第一遍读完可能连故事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以过来人的口吻在此给刚刚了解王小波的朋友一个小建议,在读其小说之前,先读其杂文,比如《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等,了解其基本思想之后,再读他的小说,会通顺很多。王小波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你能读下去的基础上还能涨知识,文笔好、笑点多、篇幅适中、行文流畅、思想深刻,现在能把这几点占全的小说不多了。就文笔试摘一段市面上最流行的以及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和陈清扬在蓝粘土上,闭上眼睛,好像两只海豚在海里游动。天黑下来,阳光逐渐红下去。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睛。山上有一股风,无声无息地吹下去。天地间充满了悲惨的气氛。陈清扬流了很多眼泪。她说是触景伤情。”

《黄金时代》讲了怎样的故事,我就不剧透了。我只能告诉你,如果你对于自由、爱情、成长、性以及时代对于人性压抑等问题有疑问的话,你或许可以在《黄金时代》里面找到答案,我不能保证你找到的答案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不符合,你也就排除掉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总之都是你在受益。《黄金时代》一个差不多五万多字的中篇,从王小波最初开始写,到后来修改发表,其间有二十年的光阴如流水走过。单这一点来说,《黄金时代》也很值得读十遍,假如一个人二十岁写的小说到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读起来依旧感觉活力无限,那么这部小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住时光流逝的无情!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文学作品,除了用伟大之外我再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字眼(如果你有合适的,请在评论区告诉我,手动滑稽!)


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黄金时代其实有三个篇章刚开始读的时候迷信网上说这两个篇章是独立的,所以读完后觉得没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录了第一期视频,就觉得是本文笔不错的小黄书。但现在看来回过头来看这期解读有一些low。

可以当我无聊把后面的三十而立与似水流年看完的时候,我了个天呀,态度180度急转弯。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王小波用一本书把男人的困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次读文学读到一个人思考了半天。强烈推荐,当然我也立马更新了我的重新视频。


《黄金时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书,那句“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谁能不爱呢?这里面有多少希望和向往,有多少迷恋与惘然,那种纯粹因为年轻的美,是多么让人感动。那个年纪,“想爱想吃”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或者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人生的目的,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简洁的概括,“想吃”是生理上的需要,“想爱”是安全上的需要,“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更是把王小波写的故事、营造的世界加上了无穷的迷人的吸引力。这是我们读一本小说,读一本好小说的出发点。

王小波在自己的很多杂文中都说黄金时代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因为他酷爱电脑编程,他的杂文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表述,讲中关村、讲微软、讲比尔盖茨、讲当时磁条便宜还是贵,甚至还有讲对AR的畅想!前段时间读到的时候真是觉得惊奇和神奇,所以我觉得,王小波如果不是在45岁就离开我们,如果他能活到现在,那不仅对于文学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他在科技和互联网方面也都会有很大的建树,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他用编程软件把黄金时代的章节打乱重排之后仍然是一本好小说,其逻辑的分解和组合作家安排得如此精妙,就好像一个魔方旋转拼凑最终都能呈现出谨然之美,这才是作家的功力所在。

因为时间太久,很多细节记不清,但是对于小说中的幽默以及映射出的作家自己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真是的拍手叫好处不断,书上划了不少的道道。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谁不向往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个人坚定的信念和人生选择。

“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一个喜欢在路上,喜欢探索探寻的人,哪有不认同的道理,出发是为了更好的相遇,在生活中,我们在一个地方不管多短暂的停留,都应该去真诚地爱和生活,而不要想着我们仅仅是一个短暂停留的过客,在等着更隆重的事情发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段落都在用它最隆重的方式呈现,所以要庆祝当下,这样的态度,谁又能不爱呢?

再有就是黄金时代中对于性的描写,传统观念认为关于“性”的一切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伟大之如“金瓶梅”,作者也是落了个兰陵笑笑生的名字来让他更适宜于乡野,而不是朝堂。这样的躲避就好像“性”是一种瘟疫,是苟且之事,而不是一个人的本性和天性。他没有把性描写得特别美,也没有描写得特别丑,而是让它以一种惯常得方式出现,因为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无可厚非。

好的作品都是常看常新的,如果还没有读过,那你是幸运的,如果已经度过,这本书也值得被反复阅读去延续那份幸运。

像话不像话


原始地址:/wenti/1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