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特立独行”这个词语是形容人的,在这里却形容猪,然后作者也想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难道是说要向猪学习吗?想到这里,只觉十分有趣。
这本书影射了一辈子跟随主流,永远活在制度内的很多人。这里不得不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很多囚犯被体制化了,比起出狱,他们更愿意老死狱中。而王小波说:“我会一直战斗到死。”这个特立独行的猪也是如此,永不被环境所桎梏,敢于做不同于流俗。
感谢小波,感谢他永远用最锋芒的笔尖道出处人生百态。
我想来说说《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刻的思考。王小波成长于一个不幸的年代,在那个愚昧,麻木的年代,他没有停止思考,即使在当时这很难。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当时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集体愚蠢的阶段,愚蠢的人定义善良,但善良通常是更聪明的人造成的,愚蠢的人要求的并不是善良,而是人云亦云。
这本书可以缓解一个人的焦虑和迷茫,当你跳出喧嚣的世界、把整个社会以及个人看作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对象,整个精神也就自由了。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给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
当然是他的《黄金时代》了啊
知道王小波是从《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的,然后是《黄金时代》,《爱你就像爱生命》,《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
上述这些看完了《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就像爱生命》,《黄金时代》没看完,但一直在脑海里留有印象,特别是记住其中的一段话,其他几本都是进行中。
至于说最喜欢那本,在看过的这几本来说,我选择《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每个看书的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阅读诉求。如果你比较想了解关于爱情和恋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启发,建议你看《爱你就像爱生命》;如果你找到一些独立思考的切入点或者了解别人对这个世界的观点,我建议选择《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则是小说的形式,和另外两本相比较,整体性和连续性更强一些,当然也有更多的人物塑造。
读书另外的收获就是通过一本书认识一个作者,又通过作者认识他其他的作品,或者和他相关的优秀人,譬如王小波的李银河,然后又到了李银河关于两性的书籍。
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很有价值。
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作品,粗略了解一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吸引了我。是啊,特立独行,多么洒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无需质疑,这是一本启迪人思想的好书。现实生活中,人们被约束在各种条条框框中,有的愤闷不休,有的无奈叹息,有的麻木不仁,有的特立独行。那种状态最完美,最走心。一目了然。若要做到特立独行,这需要个性,需要叛逆,需要jieao不训,你有吗?
《爱你就像爱生命》
他和李银河往来的情书,被整理成此书,就是大名鼎鼎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
1、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一封给李银河书信中的开头)
2、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3、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4、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5、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6、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7、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8、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9、我很讨厌我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10、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身高一米八多,但背有点佝偻,算不上是高大帅哥,甚至还面带凶相,有些丑陋,她的妻子李银河曾因为他丑得拿不出手而闹过分手,但最后被他感情热烈的情书挽回了。被他的有趣灵魂打动的,不只有李银河。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刘心武说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优美的灵魂。
王小波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宇宙一侃对于王小波,有五本书比较感兴趣:
1、《沉默的大多数》
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2、《黄金时代》
小说1982年开始酝酿,历经十年,修改多遍方告完成。1991年,该书获第13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
在大陆,该书长期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1997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黄金时代》与《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四篇小说一起收入小说集《黄金时代》。
3、《我的精神家园》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
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4、《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由《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三篇组成,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的重写与戏仿之作中,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占有重要的地位。
5、《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组成。《未来世界》、《白银时代》、《2015》和《2010》,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时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画家(知识分子艺术家)。
没有读过王小波的著作。
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这段文字看过吗,喜欢吗?
刚看到这个题目,以为答者如云的,结果目前看只有11个回答,评论的也很少,总的来说,不是个优质的问题,不好意思。
但是这个问题,我是要回答的,回答者少,也不奇怪,王小波毕竟不算主流作家,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就好,我个人是最喜欢王小波的。目前来看,古代的,我推崇苏东坡,当然还有李白、杜甫,但最爱苏东坡。现代的,我推崇王小波,当然也不妨碍我喜欢喜欢路遥、余华、海子。但,最爱王小波。
王小波的著作太多了,黄金、白银、青铜时代,什么红拂夜奔,绿毛水怪……很厚的有,短篇的也有,小说、杂文都有。这里,我还是和几位答主一样,推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吧。假如你早就读过王小波,再读读;假如你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找这篇文章读读,我相信你会喜欢他。
认识王小波之前,我不知道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文字可以这样用,猪竟然有这样的。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泛善可陈”,“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接着就是开头那段。
看了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想,是否世界上真的曾经存在着这样一头潇洒的猪,确实想求证一下。哪位知道的,告诉我。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过的生活,确实都是给设置好的生活,远远达不到潇洒,离这头猪甚远。很多话想说,但总的一句,可能就是文学,王小波的文字,他的意义,就是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过着普通甚至有时候你自己也讨厌的生活,但文学,或者王小波的文字,能让你起码保存精神上的独立自由。
喜欢王小波的朋友,欢迎留言告诉我,你认为那头猪存在吗,以及你喜欢王小波吗?
“说话的人不可信,沉默才最真实”。初识王小波是被他的幽默所吸引。
王小波的杂文集中处处都很幽默,值得反复品读,就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能读懂的也是极少数。他的杂文是极富思想性的,在有些人看来是枯燥的,味同嚼蜡,但在有的人看来确实精彩的,值得拍案称绝,这样的差异也就来自读者的本身,是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体会,还是作为世界的过客,被喧嚣的浪潮冲淡了存在的痕迹。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里面整理的不仅仅是作者对事态的评价、对自己心中郁结的一种宣泄,这本杂文集与当时众多的伤痕文学不同点就在于少了无痛呻吟,没有矫情的语气,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评判,书中还有对当时文人、社会、生活、科学、人生等问题的观点,这种对常识和哲学的思考,在王小波的语言下富有张力,又引人自省。
王小波把沉默分为三种:不会说话、不能说话和不想说话。对于前两种人来说,说话是罪恶,沉默的必需选择的状态,而第三种人的沉默是紧闭嘴巴的,这种沉默是无奈的,也是宝贵的。前两种人的沉默是大多数的沉默,最后一种沉默是少数的沉默。
社会需要的是让少数沉默发声,而不是让那些话语圈内的一些人,包括知识分子来对社会评头论足。作者选择沉默是因为他认为那些话语都太不可信了,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思考和表达,那些常常说话的人,思想上可能是患有贫乏症的。
如果你了解现在的社会,你就会明白,沉默的是极少数,每天叫叫嚷嚷的才是大多数,我们貌似可以在网上说任何的东西,最近有什么事件,或是有哪个明星绯闻被报道出来,每个人都是要说话的,并且舆论一般是呈一边倒的姿态,这个现象叫做沉默的螺旋。
选择的沉默的人太少了,选择思考的人就更少了。就像王小波所说:他们认为话语代表权利。有最新的热点,谁会不愿意去蹭一下呢?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说的话,着或许就是掌握了权利。有些权势的,就更要出来说两句了,然后带动一大群人附和着,这就是权利的象征。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多数”这个词本身就是安全的,我们置身大多数之中,即使受到外来的反驳,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前理论,至于谁对谁错变的不那么多重要了。
有人曾说过,长大的标志就是话少了。小时候童言无忌,无论是什么事,也不论是什么人都会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但是长大之后,仿佛话变少了,变得沉默了,有一些人是真的沉默了,有一些则是虚假的沉默。《沉默的大多数》在书中作者打了一个这样的比方,圣贤说话是在捐赠,而沉默着说话则是在上税,上税是强制的,中国的读书人从很早就被培养了上税的习惯,那就是说着一些废话,保证把税交齐而已,捐赠的话也有,但是因为这些话语都被抛到了公众的耳朵里,就像这些钱都是用来被花的,也就没人分得清是上税还是捐赠了。
小波是少有的清醒的人,他所传达的自由和独立思考,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也是我们缺少的。
谢谢邀请!
今年4月11日是王小波去世23年纪念日。他45年的短暂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作品、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所有作品,包括给李银河的书信,都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写作特色。大学里曾流行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以看出他的影响。
他的作品都值得认真去读,我就说说喜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内容、思想和手法三个方面来讲:
1内容
文章写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猪的生活可以过得自由自在,也可以被人安排的痛苦悲惨,一般来说猪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所以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在猪群里鹤立鸡群。
它思想敏锐,“两眼炯炯有光”,任何人休想打他的主意;它有本领,“像山羊一样动敏捷”,会模仿各种声音;它崇尚自由“到处游逛”;它浪漫会生活,吃饱了就晒太阳,还去附近村寨找漂亮的母猪等。它的出色本领也给它招来了麻烦,公社决定捕杀,但他却仗着自己的本领,顺利逃出去了。它是一只不安于被限制的有想法的猪。
这样一只猪,定会招来人们的不同看法:我喜欢它,叫它猪兄;有人喜欢它活得潇自在,对它另眼相待;有人看不上它,说它不正经;有人则痛恨他,想惩罚它。
2思想
作者结尾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很明显,借此猪他要批评的是:设置别人生活的人,提醒的是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的,赞美的是勇敢地“无视”生活的设置的人,启发和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做一个有思想的、精神丰富的人。
3表现手法
王小波说过: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他的文章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充满着他的智慧和幽默。
拟人手法,以猪来写人,生动形象。行文中,时而猪、时而人,物我相容,讽刺与幽默兼具。
对比手法,那只与众不同的猪与普通的猪,特立独行的人与普通的人,有思想与没有思想的人,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与不被别人设置的人,时时有比照,处处有思想。
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位深刻的作家、思想家,读他的作品受益匪浅。
我是曼声阅读,欢迎一起交流!
“那一年我21岁,我想爱,想吃,还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朵。”“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庆幸初中时候就看了《黄金时代》,它影响着我的整个学生时代,甚至到现在,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他的真性情、有趣、潇洒快意,让我永远向往自由。
王小波23周年的忌日刚过,太喜欢王二了,一直觉得他的每部作品不仅值得被刻在纸上,更值得被搬上银幕,他走的时候才年仅45岁,再过去的23年世界上一直称他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70后80后一直到90后,他一直是一代代人的精神领袖。李银河前几天刚写了来纪念他,很难讲最喜欢哪部著作,大概最喜欢的是王小波这个人吧!他的每部作品对读者来说都是沧海遗珠!
所有作品都值得阅读
好的作品好像都耳熟能详了,想说一篇杂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这个文章在今天我也觉得很有意义,让我想起来这次抗疫中的逆行者,有些人遭遇不幸往往只因为传达了坏消息,于是人人争当报喜鸟才更安全,而乌鸦嘴免不了被骂被攻击…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沉默的大多数》,故事开头讲的是:距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去好消息。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通过这个故事,王二分析了谈到了君王的天真、信使的反省、引申到了学者的发现、扩展到李银河女士的同性恋研究…..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真假的思考,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思考。
现在很多人听到什么事,第一反应首先是反问“真的假的?”这背后隐含其一的潜意识就是对超出自己预判的事情,人们首先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但是即使你这样问了,对方绝大多数都会告诉你“真的”(如果说是假的,这人也是太无聊了)。好了,既然通过生活经验明明知道你将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还偏偏问上这么一嘴的行为,那这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不自信”与“真”相对的,如果自己涉及其中,往往是好消息。如果是别人的“真”事,往往是坏消息或者是段子。
上面讲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先生从中总结了三个经验。他认为获得受欢迎的好消息有三种方法:
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
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
其三,凭空捏造。这其中最困难的是第一种,最便利的是第三种。
有时候我就思考,为什么有些“好消息”非要放出来呢?特别是在过去这几个月里,很多事情为什么不说真正的假消息呢,大概因为生活嘛,老百姓嘛,还是要有一点生活希望和期盼的。而且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已经是真实存在无法改变的了。
假如疫情结束那天,别人告诉我:“谁都没有在这个疫情中遭受意外”我会把他当成全世界最可爱的人。
假如疫情那天,别人告诉我:“其实牺牲了多少多少”我也真会恨不得像花剌子模国王那样把他送去喂老虎。
其实大众都一样,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对待坏消息会第一时间去找信使的问题,那也说明我们要改变,其实得从自己观念做起
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黄金时代》也算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写这个算是回答了题主问题了吧,乍看起来满篇对性的直露描写,是知青王二和队医陈清扬“搞破鞋”以致被批斗的故事。细看之下,是特殊年代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不断错过的爱情故事。而王小波说,性和爱都不是这篇小说的主题,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陈清扬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那个地方的医生,因为美丽且丈夫进了监狱,所以大家都说她是“破鞋”。但尽管这样,觉得她好看的人也总是没病装病来找她看病,只有王二才是真的生病了来的,陈清扬很苦恼,自己不是破鞋而被叫做破鞋,到最后“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这大概就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社会存在。
在王二腰伤到后山养伤的时候,队长想让王二在,大家就承认王二是存在的;不想让王二存在时,大家就都说没有王二这个人。大家都说陈清扬是破鞋,那么她就是破鞋。到后来两人被批斗,领导让他们承认罪行,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不要紧,只要承认至少一个。在这个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是唯心的,集体的意识决定了存在。
最大的收获就是两个字——真实。
其实我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恶”。王二,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土的名字,但他却是很好的一个人。不是说他有多高尚,其实就是很真实,无论对待性还是事业。脏话也挂在嘴边。他的“粗俗”没有恶意,光这真实一点就足够让我感慨。爸爸是清华数学教授也就一笔略过,自己明明很聪明却也好像从不因此夸耀,这些都是因为文章的发展,事情的展开才慢慢一点一点铺开的。
刚看完第一部分的我真没想到他会是一个具有鲜明人格魅力的人。书的第三部分的尾部我很喜欢,我尤其喜爱王小波自己翻译的那首不正经小短诗:在我的记忆之中,有一朵紫罗兰熠熠生辉。这轻狂的姑娘!我竟未曾染指!!妈的,我好不后悔!!!读到这我忍不住笑出声。很鲜活、很真实。读来竟丝毫没有龌龊之意。
文末有一些令人感慨的话。“当我们长大,就有了两种选择:当傻x或是亡命之徒。………………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受苦,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受苦,你知道他们受的什么苦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就为他们死,不觉得有点肉麻吗?有些人本要做亡命之徒,结果做成了傻x。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受愚弄。”
那是个悲伤的时代。文革、下乡、知青……但一切的悲伤仿佛都被王小波那看似毫无悲欢的文字给掩埋了,但是我感受得到,它在真实地叫嚣着,但同时也真实地教会我真实。真实是最可爱的一切。至少我能直面,直面生活中的一切悲欢。
这本书值得看好多遍,被王二的荒诞逻辑一次次打破思维,也被王二流氓式的浪漫打动,没有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的抒情。克制的语言,幽默风趣,刚刚好的表达。全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清扬的那句:“好危险,差点爱上你。”看到这句感动万分。
从刚开始的“伟大友谊”到陈清扬递交的资料承认爱上王二。从分离到20年后的再遇。我爱过你,但是我们的黄金年代回不来了。陈清扬和王二是那个荒谬时代下追求自由的代表,但是自由灵魂最终面临的是反对和批判,是那些“军代表”“公社负责人”的卑鄙猎奇心态。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快乐异常。”荒诞的由性引出的这句在现在的我看来是王小波想表达的重点吧。明白了摧残,才明白真实人生并泰然处之。那个年代有丑,但是也有美。经历了摧残,还是能弥生爱。
特立独行的猪
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王小波,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总体来说我非常喜欢。说是“文学跟思想的双重偶像”,我觉得毫不为过;在这本书里你能透过文字看到他这个人的内心和头脑,他犀利的批判、幽默诙谐的调侃、独到的思考角度还有有趣的人生态度。我喜欢他看世界的角度,也欣赏他看生活的眼光。
这两年读的大多是中长篇小说,散文、杂文看的比较少,这也是我近年来头一次三天之内就看完一本书,真是一读起来就停不下,爱不释卷。跟前辈聊天他说“十年前长期混迹在王小波的门下走狗的圈儿里”,也看到《黄金年代》下的书评,五颗金星外加一句:“我就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不禁笑出来,可见王小波的魅力所在。
我虽没有夸张至此,也是说出了“谁要是侮辱王小波,就是侮辱我的文学审美”这话来(可见已经往上述一类人的方向去了)。而且,十年之后的今天来看,我觉得他依然没有过时。当然也有人说,觉得这书不好,篇章跟《沉默的大多数》很多都重复了,不过杂文集大抵如此,不知还指望能变出什么花呢?你要跟我一样从这本开始看起,我相信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另外,谈到这书里很多篇章有重复的观点,有炒冷饭之嫌,这我也承认,再者我还发现他所举的例子和引用的话语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不过我能包容,因为我以为真正的经典是怎么说也不会烂的,在不同语境之下意义也是可以有不同之处的,再者我可以做到列举繁杂一些,没准儿或可用上排比造句,但我不绝相信王小波的列举局限就证明他看的书会比我少,只不过他的文章的重点并不在卖弄知识而在于讲清楚道理罢了。他的文章,是经得住推敲的,也是经得起一读再读的。我还认同,在一个人青年时期看王小波,对三观的建树有较大影响,而且,受益之处更多些。
思想与害臊
还想起一个短篇杂文,觉得同样是代表,《思想与害臊》。
自己的思想高度还没达到自己向往的那种高度,就算说出了那样自认为很有思想的话,也会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往常,也难以说出那样的话。有些话,有些人讲起来觉得害臊。害臊的人不见得不忠、不顺。
这种忠顺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实际上是一种阴性的态度,不光是忠顺,还有爱,所以不乐意很直露地不惧肉麻地当众披露。可能是生活的环境影响,有些关心的话总是不能轻易地说出口,心里很在意,却说不出口,只会默默地在旁边待着。有时候说出口,倒会有些不好意,不过现在,我已经慢慢地让自己改变。
于我而言,我也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悟性。我能做的就是,读我喜欢的思想的作者的书。但是,我却有很多时候做不到我所认为该做的那样,王二的书写的太深刻,好多时候都觉得他描写的不是大多数,是每一个立体的个人。作家眼里的王小波
记得那是1996年初秋,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我要买下那书,却懊丧地发现自己出来时并未揣上钱包。从书店往家走,还回味着读过的文字。多年来没有这样的阅读快感了。医学鉴定王二是猝死于心肌梗塞。他其实也是官家子弟,也是“大院里的孩子”,他是在教育部的宿舍大院里长大的,大院里的同龄人即使后来各奔西东,也始终保持着联系。为他操办后事的大院“哥儿们”发现,在王小波电话机旁遗留下的号码本里,记录着刘心武的名字和号码,所以他们打来电话:“没想到小波跟您走得这么近。“
刘心武说他当时觉得天崩地裂,他从没想过有一天,王小波小他十岁,充满了写作天才,会忽然之间离开,他说王小波是少见的天才,只要是写作的人,谁都会忍不住嫉妒他的天分。
这让我想起去年暑假和朋友去了佛山陵园,在昌平走了很久很久,沿途风光不错,我们一直到进入陵园才沉重起来,离开后一路默默然。那时候我问跟我一起的朋友,如果,他还在的话,这个世界会好一点吗?都不用等到回答,就自嘲着否定了。哪能呢,世界从来没变过的,世上是什么都有的。可我很高兴至少有过他这样的人。
精神偶像的作品能让我比较深刻地反思并且一口气写这么长的读后感。时不时经历一次会觉得有种痛快淋漓的爽。相信可能大多数人不能认同我对王小波的看法,那也无可厚非,每个人的精神偶像不一样才能体现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个体不是吗
世间再无王二
他的小说开启了现代汉语阅读的新时代,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读其他文字基本找不到这种快感,有深度又自由,完全能戳中你精神世界;他的杂文把幽默玩到高级,写字太智慧,很难想象他写有些文字时候的如此成熟又天真。在过去的23年里,他的自由理性精神不但没有离我们远去,反倒显得更加珍贵了。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读他的文字!通过阅读感受他穿透时光的魅力,也追溯第一次读到他时的我们自己!
李银河发的23年忌日的图
李银河写下的纪念诗,23年依旧保持一份炙热,看着让人动容
爱情让它的信仰者永远少女,每次看李银河提到王小波时候满眼的少女感,就觉得除了文字,也在被他们本身打动,他离开了23年了,四十五年的岁月里,他只有五年的时间写他爱的小说,猝然与世长辞,世上再无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