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什么意思?

就是心情好,看什么都好!


续集

花有多种分不清,自忖等吾来命名!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古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过不惑之年的作者,高中进士,他的人生即将飞黄腾达,又怎能按捺得住欣喜之情?

人逢喜事精神爽,策马扬鞭长安街。马儿都为主人喜,春风得意马蹄疾。长安城内春花烂漫,作者高中心花怒放。偌大一个长安城,一日就看遍城中之花。

黟灵说,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一个落魄书生高中进士时内心的欣喜,得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感情酣畅淋漓,欣喜毫无掩饰。

读这首诗,黟灵仿佛看到了一个落魄书生,听到敲锣打鼓的报喜声,内心忐忑煎熬,希望中有带着丝丝怯意。当官服加身,骑马过长安街时,那种云里梦里的幸福让人心花怒放。

马儿缓缓地从长安街走过,在马上的人却是心猿意马,驰骋长安街,马蹄在春风中疾驰。长安何其大,到处花开,一片美景。一天怎么能看过呢?不过这不重要,真的不重要,长安花观一片知全部,花影在脑海中急速飞过,已经看遍了。

说一千,道一万,两个字:高兴!

你喜欢黟灵的解读吗?你可以点关注,我时时都在!

感谢点赞支持,欢迎点评拍砖!


说起科考及第诗,古往今来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当推中唐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全诗虽平白如话,却把新科进士狂喜忘形的情态刻画得人木三分。及第之后他们立刻把过去的种种落魄困苦抛诸脑后,视作“龌龊之事,不再提起。趁着明媚春光,正好放荡游玩,任凭思绪无边无际地飞扬。他们乘着快马,心情愉悦,还畅想一天之内看尽长安城的无数鲜花。

作品捕捉住了经典瞬间,描写的场景与人们常识中的状元游街重合,切合无数期待一飞冲天的蛰伏人士的心态,因而广为流传,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接受。同时,创造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条成语,形象生动,韵味无穷。

按理说,写出这么一首诗,诗人必定深受赞誉。可是,自南宋以来,很多评论家并没有说什么好话。

比如,南宋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点评:“喜忧至于如此,宜其虽得之而不能享也。”明代瞿佑则在《归田诗话》中质疑:“长安花一日岂能看尽?此亦谶其不至远大之兆。”明代黄白山更是直言:“才获一第,便尔志满意得,如此尤为小器。”

简而言之,这些评论家认为,孟郊情感表达过度了,太张扬了,有违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更严重的是,孟郊的诗风原本险僻凄苦,作品常常感叹贫窘失意。

比如,他连续落第时,曾写出“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抑郁痛苦之情,溢于言表。他登第之后,作品却肆意放荡,毫不收敛。评论家们依据大悲大喜的情绪宣泄判定孟郊心胸狭窄,格局太小,诗歌也受连累,变得小家子气了。

不明真相的读者可能会问:“孟东野难道真是汲汲于功名、锱铢必较的诗人?”如果略微了解一下史料,我们就会发现情况似乎不是这样的。

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孟郊此前曾两度应举失败,终于在这一年登进士第。唐代极为重视科举,每届进士科考试在春季二三月间放榜,随后将为登科的进士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有曲江大会、杏园宴、雁塔题名等,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皇帝还会亲临曲江大会,与之同乐。

本诗描写的正是杏园宴的场景。唐人喜爱赏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年春天,“都人士女⋯⋯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中可见当时的风尚。所谓“杏园宴”,就是在长安的名胜杏园举行的“探春之宴”,杏园故址在今西安市大雁塔以南。

据《秦中岁时记》披露,“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便差定先辈二人少俊者,为两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开牡丹、芍药来者,即各有罚”。为了表达对新科进士的敬重,长安的一些名园在庆祝之日会对他们开放。由进士们选出的两位年少英俊者会作为“探花使”,到各大名园攀折花卉。

这项活动是带有竞赛性质的,如果“他人”抢先摘得开放的牡丹或芍药返回筵席,“探花使”便要受罚。牡丹、芍药的花期大约在四五月份,当杏园宴举行时,长安城里这两种花盛开的并不多,这也增加了竞赛的难度。

上文中的“他人”指谁?一定是与宴的其他进士。双方为了赢得“比赛”,自然会骑着马往来奔走,到各大名园寻找“芳踪”。那一年,孟郊已经46岁,同榜进士共30人,恐怕怎么也不会选他去做“探花使”,诗人多半是跟着“大部队”,在长安城随处游荡。因而,全诗传达出来的张扬、狂喜之情,与其说是孟郊个人所感,毋宁说是集体所感。

时值春季,东风骀荡,马蹄轻快,志得意满的新晋进士们一边寻花,一边谈天说地。因为有30人分散于城中,“一日看尽长安花”就不是虚张声势的臆想,而是完全合理可行的了。

由此可见,孟郊只是把当时的情境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事实上,孟郊并非醉心于功名之人。他少隐嵩山,称处士,在诗酒场中放浪形骸,度过了壮年时光。直到40岁以后,他才决心弃隐出仕。如果他甘心困于功名利禄之中,为何时过中年才来应举呢?

他决定出仕,也是因为有政治理想,这在诗中明白可见。

他的《百忧》诗云:“朝思除国难,暮思除国仇。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古兴》诗云:“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其中就洋溢着昂扬奋发、锐意进取的气息。他狷介耿直,批判时局,不同流合污。

他的《寒溪》以鱼鸟被冻杀之事,感慨民生之惨痛,直言不讳地斥责:“因冻死得食,杀风仍不休。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请问,这样的人物真的会被名缰利锁束缚,两眼只看到一些鸡虫得失吗?

他为落第而痛心,难道不是缘于抱负不伸、时不我待吗?他为登科而兴奋,难道不是缘于未来可期、壮志可遂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孟郊登科之后并没有获得重用,只被任为溧阳县尉,“春风得意”又变作人生失意。此后,他又充任高官幕宾,仍然位卑清苦。最后在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的一次赴任中贫病而死,结束了凄凉寂寞的一生。

1200多年前的那个欢喜无限的日子,孟郊兴会淋漓,灵感勃发,可能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一群进士志得意满的形象,这给他带来了千古文名,也带来了无尽的争议。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说的是诗人科考得中后的心情。春风宜人,洋洋得意,马蹄轻快。一日之间就能看遍长安城的百花。

诗人孟郊起初的仕途并不顺利。两次科考落第,第三次考中已是四十六岁。及第的喜报传来,诗人不胜喜悦,洋洋得意,心花怒放。

不是吗?十年寒窗,苦读再三,其中的苦闷和寂寞不堪回首,今日金榜题名,喜事临门,仿佛脱离了苦海,走入了天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诗人当然喜不自胜,情不自禁,顿感天高地阔,山清水秀,春风浩荡,马蹄追风,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诗人简直是心花怒放,志满意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这一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这句诗也成了千古绝唱,还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可见这句诗的影响之大。


唐朝孟郊是个悲情诗人,一生穷困,半世薄凉。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且,把大唐王朝折腾得半死不活的“安史之乱”也没放过他。

“一生空吟诗,不觉已白头”,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落第两次的孟郊奉母之命在第三次应试时高中,放榜之日,时年46岁的孟郊喜难自禁,创作出了凭生最快的一首诗——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以往所有的不如意都已经不值一提了,今天金榜题名使我长久郁结于胸的苦闷都烟消云散,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心头有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的春风,得意的纵马飞驰,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那似锦的繁华。

这句的前半句的释义一般也没有太大的分歧,但对于后半句里的“花”,却有多种解读。

第一种:

直译。依照唐制,进士考试虽在每年的秋季举行,但放榜之日却在来年春天,彼时,春风轻拂,百花盛开,新科进士们按惯例会骑马游街赏花;

第二种:

以“花”来比喻京都长安的繁华,比如红楼高阁,比如碧树金台,还比如车如流水马如龙;

第三种:

每当新科进士骑马巡游时,京城里达官显贵的千金小姐们几乎都会走出深闺,争睹才子风采,而才子们的眼睛自然也不会闲着,若是遇到秋波频传的小姐姐,指不定就能成就一段佳话。因此,“花”有可能是指名门闺秀。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就持此观点。

可幸福却是如此的短暂。

考中进士并不代表马上就能做官,还得参加吏部的考试,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50岁的老孟郊终于得到了溧阳县尉一职,官居九品,这才把老母亲接到了任职的常州。之前曾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颂母极作——《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原始地址:/wenti/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