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教子》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讲述了自己种的果就要自己承担后果,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吾人想要乐透发财,只有将本求利,有播种才有收获。历史上,亚历山大征服全世界,走遍东西南北,最后到了印度洋,一看,茫茫大海,怎么征服?这才发现,不但前途没了,后退也无路。

所以,人生不要只有一面,最好要像佛法一样,重视圆融、重视圆满、重视普遍、重视平等。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但是只要自己尽力的去追求,即使没有成功,父母也会感到很欣慰的。

只要时时刻刻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违背法律、道德,这样就是父母眼中的期望。


三娘教子的主要寓意是教育人们父母养育孩子不容易,孩子要体会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教育人们不能看眼前利益,目光长远.做个善良的人.


主要特点,以禄文化展开全篇。

《三娘教子》又名《王春娥》、《双官诰》。故事本自李渔《无声戏》等小说,传是实事。《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

该剧主要强调了三娘坚贞教养、苦尽甘来,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与风范。故事内容为明代儒生薛广(或作薛衍)有妻张氏、妾刘氏及三娘王春娥,刘生子名倚哥。薛赴镇江,托友带银五百两转交家属,友吞没其金,假造棺木,伪称薛死于外,家人惊痛,命老仆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张、刘先后再嫁,王春娥织布,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倚哥在学中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负气归家,不听春娥教训,春娥怒以刀断机布,以示决绝,薛保再三劝解,母子和好如初。后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亦以军功还家,一家团聚。

在生活中是为了教育人们母亲养育子女成人非常不容易,子女应该牢记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其次做人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要超常付出就会有超常回报,种善因得善果,主要还是围绕禄开展的全部故事。


古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科考考取功名,因而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无疑也是围绕禄文化这一主题而进行的。民间流传的“三娘教子”的故事,就是禄文化教育成功的一个典故。

传说在明代,有一位叫薛广的商人。他娶了三房妻妾,妻子张氏,妾刘氏以及王氏三娘。有一年,在镇江做生意的薛广遇到了一位要回家的同乡,便委托同乡给家里捎带500两银子。谁知同乡见财起了异心,把银两私吞了。那人买了一口棺材,放在荒郊野外,之后回乡告诉张氏说薛广已经死了。张氏、刘氏、王氏得知这个消息都非常悲痛,命令家里的仆人把薛广的灵柩运了回来,妥善安葬了。

办完丧事之后一张氏与刘氏没多久就改了嫁,而王氏三娘却守节,没有再嫁他人。薛家只剩下了三娘、小儿子倚哥,以及忠实的仆人薛保。

倚哥并不是三娘亲生儿子,然而三娘却担负起了一位母亲应有的责任,那就是把倚哥抚养成人,并且给他良好的教育。当时,家中已经没有多少钱财了,三娘只好帮人织布换取一些粮食。虽然日子过得清贫,还是把倚哥送到了私塾上学。

有一天,倚哥的同学嘲笑他是没有娘的孩子,倚哥非常生气,回去之后对三娘大发脾气。此后倚哥再也不去上学,整天贪玩,也不把三娘当母亲,还处处顶撞她。

王三娘苦苦劝倚哥回私塾念书,可是倚哥偏偏不听。三娘一怒之下打了倚哥,并用刀砍断了机抒,想再也不管倚哥。忠实的奴仆薛保见状,跪求三娘不要撇下倚哥不管。后来,三娘把家里的不幸遭遇告诉了倚哥,希望倚哥能好好学习。倚哥听完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就跪求三娘原谅。两人和好之后,倚哥再也不出去贪玩,反而是发奋苦读。

十几年后倚哥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而薛广因经商失败,转而考取功名,并当上了兵部尚书。后来父子荣归故里,与三娘共团圆。


《三娘教子》简介

京剧《三娘教子》亦称《王春娥》、《机房训》,说的是明代一个商人的家事。薛广经商外出,遭人陷害,致使家道中落。妻妾张、刘二氏,不耐贫寒,离家再婚。撇下寡母孤儿和一老仆、三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王春娥纺织,以为生计,老仆照应着这弱母幼儿,相濡以沫,过的完全是平民百姓的贫苦生活,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倚哥身上,只求他勤奋学业,长大成材。可以重振家业,其后倚哥勤奋攻读、得中状元。薛广投军立功,荣归故里。全家团圆王春娥终得善报,获封双份官浩。

特点一:唱词平真亲切,而又符合各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情

以戏剧中经典的场景《机房》为例,下面的图片为精彩的唱词。

老薛保在三人中,虽然年岁最长,但他毕竟是下人身份,对小东人,他不能训责,只能劝说,要他听从母亲的教训,不要将“好言当作了恶说”。

王春娥,恨倚哥不肯勤学,这“恨”实出于对儿子的爱,恨的是他不理解,也不体恤自己操持家业、望子成材的苦心。唱词表现的都是人物的真情,反映出人物高尚的品性,十分感人。

我们也看到、在王春娥当时的处境下,虽然也说到“终身有靠”,这在当时的社会中,薛倚哥读书成才,实是一家人维系生计的唯一出路。王春娥对倚哥的读书上进,寄托的不只是一己的终身,而是全家(其中也包括老薛保)的生活有靠。

特点二:《三娘教子》宣扬了中国传统的情义、道德,反映了世俗的伦理和人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小东人”的哼唱。京剧《三娘教子》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戏剧情能深入人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宣扬了我们民族讲人性、重情义、崇教养的传统道德。

《三娘教子》的唱段,能够得到广泛流传,为大家爱学爱唱,除了其内容宣扬伦理道德而深入人心外,唱词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外,表现的虽是世俗人物的日常生活,但表现的既是人物坦率的心声,又是真挚深情的流露和交流。

作为亲切纯挚,表情达意的唱词,唱腔只要平易自然,能够唱曲唱情,自然能动听悦耳,别具韵味,这也正是发挥了民族戏曲的特点。在现在一些新编京剧中,虽雕琢新词,又谱唱新腔,但却不能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得不到传唱的效果,原因何在?从《三娘教子》这样的唱段中,创作者是应该能从中得到启示和体悟的。


原始地址:/xinwen/1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