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并没有打败吕不韦而是吕不为自己打败自己为什么吕不韦要自己打败自己1.治国理政是他的梦想,2.他并没有想要当君王,3.吕不韦可能以为秦始皇是他的儿子,4.秦始皇虽然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但吕不韦把他当做亲儿子看待.5.吕不韦想一统天下,所以他把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政治梦想继承者,6.吕不韦自己亲身教育.辅导.引路.支持.秦始皇,所以他不反弹不反抗,为了秦始皇,他愿意去死,,所以说他是自己打败自己
首先是个人能力,论权谋、横扫六国的秦始皇绝对比吕不韦强;二是在大义上秦始皇占据优势,秦始皇是君、吕不韦是臣——春秋战国时期,臣子想要弑君是非常困难的;三是吕不韦虽然权倾朝野,但忠于他的心腹并不多、而且对军队的控制力比较弱,大部分朝臣效忠的是秦王,只是因为秦王年幼,而吕不韦又确实有本事,所以才听他的,但本质上他们效忠的是秦王,所以当秦王长大亲政后,这批人自然会直接效忠秦王;四是吕不韦不是秦人,所以他很难获得秦国军民的效忠,
年少即位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早年,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很喜欢吕不韦的妾姬,就娶了她,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政,姓赵。后来,庄襄王回到秦国,就给儿子改姓嬴,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在赢政十三岁那年,父亲秦庄襄王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他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王位。那时候秦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先后吞并了巴、蜀、汉中,又占有了楚国的都城郢,在那里设置了南郡;在北方占领了河东、太原和上党;在东面占领了荥阳,消灭了东周、西周两个封国,在那里设置了三川郡。
秦王嬴政即位时,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哪里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呢?好在下面有一些能力出众的大臣来辅佐他。他封吕不韦为文信侯,让他做丞相,又让李斯担任舍人,蒙骜担任将军。吕不韦是个充满野心的人,在做了丞相之后,他四处招揽门客,想靠他们的力量来吞并天下。
嬴政做了秦王之后,就把他的母亲赵姬封为太后。虽然贵为太后,但赵姬却与吕不韦暧昧不清,狼狈为奸。对这件事情,吕不韦心里始终放心不下,他心想,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和太后的事能瞒得了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纸里哪儿能包得住火呢?秦王现在还不懂事,但他以后长大了,要是知道了这件事,我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思来想去,吕不韦决定应该找个人给自己当替死鬼,就偷着把缪毐推荐给了太后,说他比自己强多了,太后见了肯定喜欢。果然,在见到缪毐之后,太后就爱上了他。慢慢地,仗着自己是太后面前的红人,他得到了一些权利和封地。
缪毐造反
在秦王嬴政即位的第八年,秦国出了很多大事,先是将军蒙骜去世,接着,秦王的弟弟长安君又打算谋反,没想到最后露了馅,被处死在屯留城。这还不算完,黄河已经安静了很多年,谁曾想这年却突然泛滥成灾,河里的鱼到跑了出来。人们为了躲避水灾,都急着逃离家园。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缪毐被封为长信候,山阳一带的土地都成了他的地盘。宫里所有的房间、车马、服装、庭院、猎场他都能随便使用,国中无论大事小事都也都得由他来做主,好像他才是国君一样。这让他十分得意,变得更加目中无人,甚至还用自己的名字把河西太原郡改名为毒国。
又过了一年,到了四月,秦王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在雍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此后就可以佩戴长剑了。据说,缪毐和太后当时也在这里住,两个人还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在秦王搬过来住之前,缪毐一直假借着给太后做太监的名义,留在太后身边,和太后私通。见秦王来了,他担心和太后之间的丑事再也满不下去了,到时候自己肯定会被杀掉,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
缪毐偷来了秦王的玉玺和太后玺印,把县城里的兵马都集中起来,准备攻进蕲年宫里把秦王杀了。谁曾想,他前脚刚调集兵马,后脚秦王就知道了这件事,赶紧让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这些人赶来救驾。在咸阳,秦王的军队和叛军展开激战,最后消灭叛军几百人,缪毐趁乱逃跑。
平叛结束之后,秦王奖赏了所有参加救驾的人,接着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缉缪毐:谁要能活捉他,就赏谁一百万钱,要是杀了他,就赏五十万钱。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缪毐和他的同党就都被捕获,秦王下令将他五马分尸,满门抄斩。跟他一块儿闹事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等一共二十多人都被杀头,把砍下来的脑袋挂在木杆上示众。凡是缪毐的门客也统统都被治了罪,最轻的也被罚劳役三年。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还不算完,秦王打算把这件事一查到底,接着又有四千多家受到了牵连,被剥了爵位,流放到了偏远的四川。
清除权臣
后来,随着调查的层层深入,吕不韦的狐狸尾巴也露了出来。秦王没想到这个日夜在身边辅佐的丞相竟然还有自己见不得人的一面,勃然大怒,免除了吕不韦的丞相职位。太后因为和缪毐私通,败坏了门生,也被秦王打入了冷宫。
秦王整治朝纲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天下,没过多久,齐国和赵国就派了使臣过来,秦王设下酒宴来款待他们。在酒席上,齐国的使者茅焦对秦王说道:“现在秦国正在建立天下大业,您这时候把太后打入冷宫,恐怕对您的名声影响不好吧?这件事要是让诸侯们知道了,谁还会信服您呢?”秦王听后觉得他说得在理,就把太后接了回来,让她住在甘泉宫。
后来,又有人告诉秦王,秦国出的这些乱子,都是那些别国来的客卿(不是秦国人,但在秦国做官)给闹的,让秦王赶紧把这些人都轰走。
其实,秦王也觉得是这些人在捣乱,就把所有别国来的人都赶了出去。楚国人李斯也是其中之一,他觉得秦王这么做实在是太荒谬了,就上书给秦王,一五一十的说了这样做的利弊。秦王读过之后,果然有所触动,赶紧把逐客令收了回来,并重用了李斯。
李斯得到重用以后,就来给秦王献计。一天,他在朝上对秦王说道:“现在有一些诸侯不够老实,老是想给您弄出点儿麻烦来,您应该找个大点儿的国家下手,杀一儆百,让这些诸侯把尾巴都夹起来!韩国实力最弱,我看不如就先拿韩国下手吧。”
秦王听后,立刻就派李斯亲自带兵去攻打韩国。韩王眼看秦军就要攻过来了,吓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赶紧把韩非找来研究对策。
在秦王嬴政即位十二年后,吕不韦死去了,从此权臣在朝中的影响被彻底消除了,秦王成了真正的权威。
秦始皇称帝三十九岁才称帝,并非十四岁继承帝位。我不认为吕不韦是失败的。与其说秦始皇打败吕不韦,不如说是吕不韦自己选择了失败。
始皇之前,秦国是死了才能有谥号,如之前七位秦王。秦始皇称帝时改了,三十九岁自称“始皇”。所以秦始皇三十九岁称帝。秦庄襄王即位三年,王薨。秦始皇当时十三岁,当时是太子,所以接任秦王之位。
首先,从吕不韦自身来看,吕不韦自始至终没有与秦始皇为敌。
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是凭借吕不韦才做到太子,并继承王位。当然,也有史书记载,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在邯郸送给在赵为人质的异人(后来的庄襄王)已经怀孕的美姬,然后通过运作让华阳太后认异人为子。此时,就已经决定吕不韦不可能与秦始皇为敌,也就是吕不韦当初对异人所说:吾门待子门大而大。我认为这是吕不韦操作这一切所追求的。
至于孝文王让吕不韦为相国,以河南洛阳十万户封吕不韦为文信侯,吕不韦也不贪恋。秦始皇九年,王冠,带剑,十年,吕不韦免相就国,十二年吕不韦就饮鸩死。在此之前,吕不韦没有任何取秦始皇而代之的准备和举动。
其次,从秦国发展来看,吕不韦不可能取代秦始皇而据秦为己有。
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王在位56年(公元前307年-251年),秦国日益强大,庄襄王甚至在公元前288年称西帝,立齐王为东帝。秦国贵族、将相等各种势力、各项制度经过五十余年发展都已经健全。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薨,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三年薨,三四年间换了三个秦王,秦国依然没有动乱。因此,吕不韦应该知道不可能通过取一人而得一国,即使打败秦始皇,他也不可能当上秦王,掌管秦国。
第三,如果说秦始皇战胜吕不韦,可能就凭借那一封书信。
吕不韦回到封国一年后,有人还希望他回来当相国。秦始皇觉察到后,赐给吕不韦一封书信,吕不韦看后,第二年就饮毒自尽,不像秦始皇诛杀嫪毐,吕不韦根本没有任何反抗,文信侯就国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之。王恐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诛。第二年,饮鸩死。其舍人临者,皆逐迁之。且曰: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
吕不韦是个商人,以国易宗,流于史书足以,根本没有想与秦始皇做对。我认为,与其说秦始皇打败吕不韦,不如说吕不韦自己选择了失败。
不是秦始皇可以胜吕不韦,压根儿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吕不韦其实是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秦始皇身上,秦始皇可以成功,有一半功劳是吕不韦给的,包括吕不韦之死,只要秦始皇能成功,吕不韦就是死,也心甘情愿
两人的关系就十分特殊,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所以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
至于两人后来不和,也不能称之为争斗,因为吕没有和嬴政叫板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当时民族较其他六国单一,比较排外,吕不韦之所以能在秦国有那么大权势,一方面是自己出众的能力,另外,吕主要还是靠和赢异人、嬴政、赵姬的关系,所以他的权利的根基在皇帝那。再有,虽然吕不韦权势大,但一直不能建立在军事上的控制权,军权都在皇亲国戚手里,效忠于嬴政。这两点都决定了吕不韦斗不过嬴政。
我认为吕不韦也没有反的心,他是有理想的人,能看清当时秦国的形势和中国统一的大势,所以他投资秦国。
至于嬴政和吕不韦的不和,我认为一是因为两人的治国理念不同,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法治的根基,使秦国强大,嬴政也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吕不韦是杂家,对道家儒家法家兼容并蓄,主张民本思想(吕氏春秋),和高度中央集权有冲突。还有两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就是嫪毐造反事件,嫪毐勾搭嬴政的母亲,还生了两个孩子,嬴政大怒,而嫪毐是吕不韦弄进宫的,嬴政当然生吕不韦的气,顺势削了吕的权。
吕不韦不废嬴政自己当皇帝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吕不韦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看中的是利益,即使获得了至高的权力,也没什么可求的,加之他本身就没有足够大的野心,自己与嬴政之间又有一层微妙的关系,因此不会废嬴政。
第二,大家都知道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自己对秦国的功绩已经足够名垂千史了,何必再去造反呢。
第三,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内部早已经被这部严厉苛刻的历法所约束的规规矩矩,又加上秦国内部有大大小小的贵族势力存在,他们不会允许一个外姓来当秦国的君王,所以吕不韦就算是废了嬴政也不一定能当上皇帝,还是有很大阻碍的。
秦始皇九年,年纪轻轻刚刚亲政的赢政能快速剿灭位高权重的相国吕不韦,得益于他自身的英明果断和吕不韦的立场。
这是秦始皇在愤怒之下所走的一着险棋,风险系数极高,估计事后连秦始皇自己都会觉得后怕。
吕不韦的势力
众所周知,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投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子楚顺利成为秦庄襄王。
作为秦国当时最大的功臣,吕不韦得到庄襄王极大的信任。庄襄王元年,各诸侯国联合攻打秦国,庄襄王派吕不韦率兵迎战。
作为相国,同时还有权带兵打仗,说明当时吕不韦的权力已经位极人臣。赢政继位时只有九岁,国家大权完全落入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时,大量网罗天下的有识之士,使自己的势力进一步的扩大。后来担心与太后(赵姬)私通引来灾祸,便想办法将廖毐引荐给太后,使自己得以脱身。
廖毐深得太后宠幸,被封为长信侯,有自己的领地、军队,权力凌驾于其他大臣之上。
由此一来,如果太后、吕不韦、廖毐三人形成统一战线对抗赢政,那么可以说,赢政恐怕连一点胜算都没有。
赢政的愤怒
在当时,估计太后与吕不韦、廖毐私通的事早已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但在表面上却没人敢提及这些事,而赢政本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摄于三方面的淫威没办法下手。
赢政在这种屈辱中生活了整整九年,直到自己亲政之后仍然没办法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他在等机会,也或许在想一个万全之策。
然而在他还没有做好十足准备的时候,有人在朝堂之上,公开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向刚刚亲政的他举报太后与廖毐私通的事,这让赢政下不了台面。
于是,九年的屈辱与隐忍,在那一刻化作了一股愤怒之火,决定马上向廖毐开刀。
吕不韦的立场
作为相国的吕不韦内心非常清楚,廖毐之事因自己而起,自己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那么摆在自己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协同廖毐一同反叛;二是协同赢政诛杀廖毐。
显然,廖毐胡作非为,并且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如果失败,有灭族的危险。即便一时反叛成功也会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不利于以后长期安定地发展。因此,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站在赢政一边,维护的是正统,不但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自己就算不能立功,但也可以说是将功补过,不会有性命之虞。
善于算计的商人吕不韦选择了后者,坚定地站在了赢政这一边,于是廖毐被快速诛杀。
吕不韦的下场
扫平廖毐之乱后,赢政开始扩大追责范围,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其他朝代其他皇帝身上,吕不韦很难逃脱灭族的处罚。
或许是感念吕不韦曾经的功劳和诛杀廖毐时能将功补过,赢政只是罢免了他的相国职务,让他回家养老。
然而回家养老的吕不韦过得并不清静,曾经的幕僚们总是隔三差五去拜访他。这引起了赢政的猜忌,于是吕不韦又被放逐到蜀地。
或许,此时的吕不韦想起曾经“奇货可居”的投资,自己一直尽心尽力辅佐赢政父子,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因此在悲痛之余服毒自杀。
从整个事件来看,赢政能在廖毐案中获得绝对胜利,跟吕不韦的立场是分不开的。如果吕不韦横下一条心,坚决与廖毐站在一起,那么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吕不韦做秦国丞相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演得一样已经权倾朝野了,当时秦国中央是以四个庶长领政共掌大权,这四个庶长分别是,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从秦国官制中我们可以发现,吕不韦根本就没有机会赢,他的确是领政丞相,可他没有军事指挥权,王族的人他指挥不动,国家的兵他也指挥不动,他唯一能指挥动的就是一群没有兵权的官,如果他敢反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14岁的嬴政年龄虽小,但他是秦国正统,三位王族大臣就算是相与他为难可也不可能听吕不韦的,吕不韦说好听点是丞相,说难听点他就是个奴才,干好了赏,干坏了杀,生杀大权完全就是秦王一句话的事情。
秦始皇虽然14岁继承皇位,但实际上22岁才正式掌握政权,这期间由秦始皇的母亲夏姬和吕不韦辅佐。至于秦始皇是怎样除掉吕不韦的,这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的母亲夏姬,另一个就是夏姬的情人廖毐。
前妾夏姬
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曾是赵国的质子,在吕不韦的辅佐下成功继位。在吕不韦举办的一次宴会中,异人看中了吕不韦的爱妾夏姬,并且横刀夺爱娶了夏姬。但好景不长,异人上位三年后,就去世了。异人去世,夏姬就成了寡妇,虽然身为一国的太后,但生理需要还是不可避免的,日子久了之后,便耐不住寂寞了。这时,夏姬便又找上了吕不韦。虽然夏姬曾是吕不韦的妾,但是如今不同往日,夏姬是一国的太后,如果被发现国相与太后通奸,性命不保,但又因为夏姬的身份又不敢不答应。
于是,吕不韦想出了一条下下策,找一个人代替自己,而那个人便是廖毐。
替代情夫廖毐
一开始,廖毐还受吕不韦控制,但渐渐地廖毐越发深受夏姬的宠爱,开始肆意妄为,不把吕不韦放在眼里,建立自己的势力。而且,没过多久,夏姬怀孕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身为一个寡妇,还怀孕,这说明什么?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干嘛了。但是廖毐并不因为这个而有所收敛,反而在一次饮酒中,称自己的儿子会登上皇位。
吕不韦看着廖毐如此猖狂,便去秦始皇那里告发太后和廖毐通奸的事情。这事被廖毐知道后,他和太后想趁秦王不在咸阳的时机铲除吕不韦,在秦王去壅城举行冠礼时,嫪毐按计划用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僮仆门客和军队发动政变,要诛杀吕不韦。但是没想到吕不韦树大根深,没有除吕不韦,反而被吕不韦除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廖毐之乱。
通奸之事曝光
但廖毐之乱,也成为吕不韦的人生转折点。因为去告发廖毐和太后通奸,秦始皇彻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当然牵连到吕不韦。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赵太后迁到雍地居住。而摊上事情的吕不韦也只是被赶回自己封地,罢免了相国之位,并不是死罪。由此可知,吕不韦要是不摊上夏姬和廖毐,想除掉吕不韦谈何容易?
饮鸠自杀
至于后面吕不韦为什么自杀,是因为吕不韦的妄想害了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吕不韦倍感失落。但是让吕不韦感到高兴的是,六国的使者经常登门拜访,这又燃起了吕不韦重返政权的希望。开始经常接待各国使者,想引起秦始皇的注意,然后重新请他回去。
在看到秦始皇的信后,便知道秦始皇已经容不下他了,随后饮酒自杀,吕不韦的一生从此画上句号。
由上可知,其实除掉吕不韦的人,不完全是秦始皇,怪就怪摊上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前妾和代替自己之人廖毐。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其实,历史上的吕不伟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子,权力一手遮天。秦朝是一个极度排外的一个部族,吕不韦不但是外姓,而且还不是秦国人。吕不韦之所以能在秦国做丞相,是因为他和嬴政还有他的母亲之间微妙的关系。
吕不韦是地地道道的商人,虽然它在商业上非常成功,可以称得上是商业奇才。但是并不一定说他政治上就非常成功。而且我们知道那时候商人,他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虽然他做了丞相,但是他始终只有文的权利,没有武的权力,就是说他动不了一兵一卒,他能动的就只有那些没有军事力量的官员。
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就注定是一个更加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这有朝代以来,只有贵族才能掌握国家大权,想要去做皇上。吕不韦根本不可能的。
最后吕不韦本身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想法,平时他也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而且吕不韦还和嬴政的母亲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他一直害怕这种关系被嬴政发现,所以早早他就先逃跑了。
我们再说一说嬴政,他是有横扫六国的绝世胸怀的君主,在得到吕不韦的大量的金钱的支持之下,迅速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嬴政成为绝世皇帝之前,他必须要清除他自己心中认为的隐患。比如说吕不韦集团。
所以说,对于题主的问题,不是秦始皇怎样战胜吕不韦,而是说吕不韦根本没有资格,根本没有军事力量,跟秦始皇去pk。
【大陆讲历史】每天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曾经的世界。
嬴政回秦国时已经9岁,可以说他整个童年都是在赵国度过的。由于从小就遭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也让嬴政的性格变得多疑与暴躁,报复心很重。
嬴政当上秦王后,当时朝中有两大势力,一股是由仲父吕不韦培植的吕党,吕不韦其时大权独揽,朝纲独撑,可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代行王权,其时秦国唯知仲父不知有秦王。而另一股势力嫪毐则是仗着嬴政生母赵姬而发展形成的。
赵姬在秦襄王子楚死后与吕不韦旧情复炽,吕不韦怕引火上身,便引来嫪毐侍奉赵姬。嫪毐本为市井无赖,心机阴险,与赵姬私通后生下二子,当时赵姬与吕不韦同党掌政务,但赵姬的政务则完全落入了嫪毐的掌控之中。嫪毐权力在手,就开始有目的地扩充自己的势力,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很快在秦国成为仅次于吕不韦的另一大势力。
面对当时秦国的两大势力,秦王嬴政表现出了与年龄颇不相符的沉稳。他隐忍不发,不动声色,因为其时他尚未亲政,如果那时秦王直接与这两大势力发生冲突的话,他可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嬴政少年时就表现出了一个君王的心机与沉稳。公元前238年,是嬴政加冠的年份。其时嬴政羽翼已经丰满,但他并未动手,因为他不能动手,如果其时嫪毐与吕不韦联手,凭嬴政的力量是绝对不够对付的,所以他当时采取的态度就是先打击嫪毐一党的策略。嫪毐为人张狂,难免做事操之过急,而对于吕不韦,其势力又较小,而且如果嫪毐作乱的话,他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他,而且正因为名正言顺,他甚至可以借用吕党的力量。
嫪毐在嬴政去蕲年宫加冠时发动了叛乱,这恰好在嬴政的意料之中,结果自然可以想象,嫪毐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嬴政对付吕不韦,手段却温和得多,直到第二年,他已完全牢固地掌握了秦国的政权之后,才罢了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在这里,嬴政表现出他一捭一阖的政治家风格。
嬴政不是个能容人的人,在嫪毐案后,因与吕不韦有牵涉,当时他就想动吕党。但他也知道吕党不比嫪毐党,根基要稳固许多,如果操之过急,秦王未必有胜算,所以他还是等到了自己的权力稳固后才动,其忍性与智计,无疑是只有一代明君才有的心胸与手腕。
可以说,秦王嬴政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是聪明过人的,行事总是有规有矩,尽管他生性残忍,但作为君王,他还是比较好地用君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君王,嬴政考虑得最多的当然是他的秦国。为了秦国的利益,嬴政有些时候必须残忍。他罢了吕不韦的相位之后,让他迁居封邑洛阳,可谓是手下留情了,因为他当时的想法可能是只要他离开了都城咸阳,就不会对他的王权产生威胁,既对王权没有威胁,吕不韦的生死他就没有必要去计较。
可是吕不韦罢相后,迁居洛阳,关东六国君主频繁地派人到洛阳向吕不韦请安,往来宾客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如此场面,让嬴政大为恼火。因为吕不韦的做法已经超越了王权所能给予他的相应礼数,而且作为秦国的大臣,与关东六国不停地接触,这明摆着是要搞事情的节奏,所以嬴政就写信质问他: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啊?我让你在河南吃好的喝好的,你还不安分,你带着一家老小给我滚去蜀地!吕不韦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