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宝宝凡事对着干,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已进入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说了你多少次了还这样。”
“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每次碰到家长教训孩子时,或多或少总能听见这样的声音。家长们气得要命,孩子却独自委屈。我们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最可爱的时候就是睡觉了。航航两岁的时候,他奶奶说:“六七岁狗都嫌,你这还不到呢,狗都嫌了。”每天醒来就开始“上蹿下跳”,从沙发爬到冰箱上跳舞,拖着沥水的拖把满屋跑,彩笔涂墙、床单,桌子,门,把乳液涂的桌子椅子到处都是等等。自己做了“坏”事,还不让别人说,一说就哭闹,嘴里说着“不”。航航可以说是我一手带大的,每天都被他弄得焦头烂额,烦躁不堪。和孩子大喊大叫,把自己弄得像“泼妇”一样,看着孩子的睡脸,又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独自垂泪。
哺乳期,学步期的孩子多可爱啊,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于是,我就上网查看原因才搞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想脱离父母的掌控,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认为是“我”想要去做什么,而不是你让“我”做什么。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度过这个非常时期呢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用爱和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越来越重。满屋乱跑,到处“探索”,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本能会限制他们的行为,用电视,手机,或是好吃的东西诱惑孩子。我们所认为的孩子“不听话”,只是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去做,违背我们的意思,挑战我们的权威,实际上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祟。尽量用平等的身份对待他们,容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尊重他们,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给与充分的自由,或许孩子在我们的爱和包容之下,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把握时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孩子乱涂乱画,那就买画板,画纸,涂色书,或是把画纸贴到墙上,鼓励孩子在纸上画。妈妈在做面食,孩子要玩面粉,妈妈就给他个面团,教他捏出小动物的造型,蒸好了给他吃掉,这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他肯定会很高兴。孩子玩拖把,那就把水沥干,家长拿一个拖把,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如果孩子对刀具、电源插座、热水壶之类的危险物品感兴趣,那就去和孩子玩耍转移他的注意力。有的家长问了,下次再去拿刀呢?那么危险物品应该怎样说教呢?当孩子对这些感兴趣时,不要当面一直说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买一些安全教育类的绘本读给孩子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种绘本都很感兴趣,还可以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再给孩子播放这方面的动画,如《宝宝巴士安全》,陪着孩子一起看。航航小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危险物品他一律不触碰。但是,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很大的危险或会影响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不”,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孩子成长所要经历的一些关键阶段,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尽量采用温和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吧。
心态放开一点,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一个宝宝的心态
作为两个孩子的宝妈我想说不听话也是正常现象的。
我倒觉得太乖的孩子不太好:因为这个年龄段本身就是孩子慢慢开始有独立思想、有自己主见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听话那有可能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我们不妨放宽心态,在孩子不受伤的前提下随她发挥,最主要不要经常发脾气吼孩子,不然这么大的孩子最会一样学样了。
我家二宝一岁八个月,首先这是正常现象,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基本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过程。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同你的宝宝一样,我家二宝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意识到自己是和妈妈所不同的独立的人,所以他的想法他都希望能控制并且达到目的。一旦不如他的意,就会生气。
我的做法是,小挫折直接无视,他情绪调节能力很好,生气一下就缓过来了。
大的挫折给予安抚并讲明道理。比如不可以玩抽屉,他会因为我的拒绝而生气,我会给他讲道理,然后把他的小手拿去抽屉缝夹一下,给他做示范。
如果你家宝宝听不进去道理一直哭闹,就先安抚哭闹,不闹了再讲道理。
别被小孩子哭闹扰了好心情,小孩子哭闹是正常的,吼他没什么益处。
好巧,我大外孙也21个月。他在我家我们夫妻两个带,她妈妈不在身边,我可是一句也没吼过他。
这并不是我不想教育他,或者是想溺爱他。
按照美国育儿专家尼尔斯的论点,孩子三岁之前还是要采取“亲密育儿法”。要教育三岁后再教育。
孩子现在弱小,如果有些事强迫他,他的确不敢去做,表面上孩子听话了,可是按照尼尔斯的说法,孩子心灵上可能受到了压抑或者是伤害。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成年以后性格上没有安全感,胆小,懦弱,放不开。
尤其现代社会,没有胆识、胆小怕事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
我觉得这段时间我们教育孩子的任务是让他培养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满足他的好奇心。而不是禁止他做这做那,只要他不出格,我们就应该允许他探索世界。
你好,我的答案是:孩子听话未必好,不听话就未必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岁九个月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开始频繁说“不”,并且经常用“我”来强调自己的意愿。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
当大人不能满足他的意愿时,孩子的反应比较强烈,让我们感到孩子“不听话”了。现在我们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我家宝宝两岁左右经常把“我”挂在嘴边,有时候到底“我”想怎么样,连他自己都忘了。至于“不”更是随口而出,那百般不情愿的态度令人哭笑不得。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们应该做到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审视他的想法,在认可孩子想法合理性的前提下,除了涉及安全、道德问题要态度坚决制止外,应该允许他坚持己见,按他自己的意愿去做。
尤其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有主见的人,那么从小就要倾听他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让他处处听家长的。
所以说,孩子听话未必好。家长不放手,处处限制孩子,不让他自作主张,不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不让他试错,孩子就不可能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自主意识,他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可能不强。现在很多人成人后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包括一些外在优秀的人,总感觉自己白活了,感叹没有按自己的意愿活,不如意的累积,甚至造成难以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要求孩子听话,合理吗?
我们的家教常常起始于家长自说自话地对孩子定标准、提要求,终结于孩子听家长的话、按家长的要求去做,然后达到家长所定的标准。总之,一厢情愿似的操作,不顾孩子的意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孩子自然难以接受,他会不听,也不会按家长的要求去做,会跟你对着干或消极应对。这样,就被家长定义为“不听话”,就被家长以否定的态度对待。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做一件事,却不被家长允许;兴高采烈地谈自己的想法被家长训一顿。如此,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主意识受到了打击。孩子的感受是:父母都认为我这不对、那不行,那自己也终归不怎么样,那就乖乖听话吧。日后孩子就形成了乖顺、没主见,甚至懦弱、被人认为好说话的个性了。而个性强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叛逆,孩子觉得,反正在家长眼里我什么都不好,干什么都不行,那我就没什么必要非听家长的,于是,就会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叛逆了。
所以,如果主意经常被否定、想法经常被打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遭遇。
有句古话:“无不是的父母”。这应该是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理由之一。用在衡量我们的育儿理念是不是科学、育儿行为是不是正确,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综上,家长不能一味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看到孩子言行的心理原因及其合理性,尽量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的试错、无厘头的举止,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只是在纠正他当时的错误行为。
我们就经常对我家宝宝强调:大卫系列图画绘本中的妈妈就是这样对待十分淘气、爱闯祸的大卫的。
左右亲子关系的主动权在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会导致孩子是否接受你,尊重你,信服你,发自内心地爱你。
往往会是这样的状况:父母从小给予孩子满满的无条件的爱。有了这个前提,家长就有可能接纳孩子,关照到孩子的喜怒哀乐、需求、愿望。被认可的孩子会有存在感,会感觉到我是好的,有自信,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会有乐观的心态。
蒙台梭利博士说过,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产生共鸣,恰如其分地评价孩子……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要你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大人要懂得、理解并引导孩子。父母及至亲如果能用浓浓爱意稳稳托住孩子的无助、担忧、烦恼……那么,一个自信、乐观的阳光宝宝就会站立起来。
以上回答如能帮到你,万分欣慰。@生命的无限潜能,阅读拙作并提宝贵意见。
孩子出问题了,先从教育方式上找原因
我比较少提醒孩子,基本上保持了克制。我提醒孩子的时候一般不超过三次,第一次如果没听我会判断是否没听到,如果没听到我会再叫一次。
如果听到了,我会判断是否我说了没用。有可能孩子不听也没关系,只是有风险而已,我可以协助保护。如果不听对孩子有伤害,这个伤害如果能承受,只是疼一下,那就疼一下吧。不可逆的伤害除外,不能去尝试。
阻止孩子的行为需要告知原因
孩子只有清楚原因才会知道她为什么不可以做,然后比较容易接受的停止行为。比如在横过马路我会告诉孩子要注意车,如果被车撞到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然后她想着见不到爸爸妈妈就知道这个事情很严重。
如果仍然没有停止行为,我一般会选择抱着她再讲道理。因为抱着更容易让她专注的看着我,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并且抱着孩子沟通,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