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狗十三》里的李玩在单亲家庭里算是很幸福的了,你怎么看?

这放在电影里并不是主要的点

如果电影讨论幸福就有点无趣

电影着重讲述中国式家庭中成长的过程

那把李玩放在现实生活里

父母离异父亲有抚养权母亲全程没有出现

由爷爷奶奶抚养关爱有加衣食无忧

继母也有场面上的关爱并没有恶毒一说

恩是属于单亲家庭里非常不错的情况了

但是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完整家庭

物质条件如何充足

都会选择杀死那个青春期的孩子

以长大之名结束这个过程

又有什么区别呢?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总有一些情节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家庭的构成因素占比很少。李玩的家庭条件不错,至少在物质方面是不会有所缺失。但是这个内心,是被迫成熟,被迫接受,被迫长大,因为她跟爸爸之间表面上确实互相理解了,但是越是这样心的距离越远,这又能算幸福么?所以幸福的定义看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父亲忙于工作,答应的事情永远没作数,后妈偏向弟弟毕竟是亲生的,爷爷奶奶嘴上说爱她的弟弟一出现全家都只关心弟弟去了,就连表姐虽然理解她但是却还是希望她在逼迫她成长。她出了物质上没有哪里幸福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可以不用单亲,那不是最好的吗?没有的才是最想得道的,不要用自己的目光来评判他人生活!


不幸福,一家人没有给她更多的关爱,自从妈妈悄悄的生了弟弟之后,爸爸也更多心思放在弟弟身上,根本不懂的李玩究竟想要什么,只是一味追求取得好的成绩。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残忍的地方——大部分人看了之后觉得家长“没问题”,李玩也生在这样“为你好”的家庭里算是幸福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就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读懂了就能知道,这篇小说出场的所有人都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没出场的夏瑜。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正常”地看病,“正常”地围观,“正常”地喝茶,“正常”地上坟,夏瑜反倒成了不正常的。整个社会的麻木、愚昧、无知成了常态,唯一清醒的夏瑜被社会杀死,还落了这么一个评价:

疯了。

鲁迅先生也借夏瑜之口给了整个社会的人一句评价:

可怜。

这才是悲剧的核心所在。

年少不懂鲁迅,回首方知大师。

《狗十三》当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曾经的少女死了,被所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逼死了,观影的人却认为父母很好,少女有毛病。

这部电影最残忍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家长真的很“好”,好到你挑不出毛病的地步,连中国最恶毒的形象“后妈”都是好的,连中国最典型的重男轻女问题父母都在努力平衡,这些好,还是家长用巨大的自我牺牲换来的。但就是这种不能反抗的“好”(反抗了就是不懂事,就是伤害父母),用软刀子将少女的心割成碎片,终于把她削成了大家眼中“正常”的人。

我们大部分人从来就没学过去尊重孩子,把Ta当成平等的人去沟通。我们一边施予软、硬的暴力,一边作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给予Ta甜美的蜜糖。孩子受到了伤害,流了泪,却不忍心反击自己的父母,只能在心中自我催眠,自我强化,父母是对的,他们为我好。

父母等不来孩子的谢谢,孩子也等不来父母的道歉。

我们代代传承这种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暴力“关爱”,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我们省吃俭用为你付出,你怎么不懂事”、“有吃有穿有玩,你还要怎么样,我们那个年代……”、“不就是玩具吗,送人给你买个新的”、“孩子装病老不好,打一顿就好了/多给报个补习班”……

遗憾的是具有正常人格的少女曾经活过,大部分却从来都没拥有过正常的人格,他们从小就是死的,所以看活人觉得很疯。


没看过,不便答你!等你把资料介绍给我或许能给你一些答复。又深夜了,大家休息吧!


原始地址:/yanjie/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