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曾疯狂地迫害他,二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朱棣有四个儿子,其中成年的只有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提问者这个问题提到不是很高明,首先朱高煦和朱高燧与朱高炽之间是你来我往,不能算疯狂迫害。

历史的主角主要是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二人,三子朱高燧一直是朱高煦的跟班,唯一一次出击是永乐二十一年,朱高燧趁朱棣病重期间想密谋毒死他,伪造诏书,企图废除朱高炽储君之位。结果被朱棣得知,很快被一网打尽。还是由于朱高炽的极力说情,朱高燧才死里逃生。

朱高炽

朱高煦谋反的时候他顶多是摇旗呐喊助了个威,后来还主动交出两护两卫,所以朱高炽也没对他怎么样。让他回到封地安心做他的赵王,朱高燧在宣德六年善终,死后被赐为“简王”,其后代袭爵至南明小朝廷,算得上善终。

主要说说朱高炽和朱高煦,其实怎么说呢,朱高煦这人主要是命不好,不好在生的比朱高炽晚了点,论个人能力朱高煦是最合适的人选。就连朱棣自己也是常常伤神,说长子朱高炽又胖又懦弱一点都不想他。

反观朱高煦,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在朱棣的创业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救过朱棣的命,这么好的儿子偏偏不是老大。封建王朝立长不立幼是不易打破的传统,朱棣不止一次想过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后来大才子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才让朱棣打消立朱高煦的念头所以朱高炽应该要好好感谢一下解缙。

失了太子位置的朱高煦当时就不乐意了,耗在京城十二年不去封地,在京城里嚣张跋扈,发泄不满。朱棣也是对他比较愧疚所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又是解缙一帮人看不下去了,朱棣才强令他回封地。

朱棣在的时候,朱高煦也只能发泄不满没有什么大动作。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可惜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皇太子朱瞻基准备上位。

这时朱高煦那颗躁动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派杀手准备在半路拦截赶回京城继位的朱瞻基,但是他这个侄子是人精,早就抄小路回去登上皇位了。暗的不行只有来明的了,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

阵仗不小,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一看到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立马又怂了,乖乖开门投降,朱瞻基也没杀他就把他关了起来。

后来某天,朱瞻基想去大牢里看看这个被关的二叔过的怎么样,谁知这个朱高煦不知道是不是被关的不耐烦也不想活了,好好的聊着天突然使了个绊子把朱瞻基摔个狗吃屎。

朱瞻基忍无可忍,他让人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朱高煦臂力惊人,顶着这口三百斤的铜缸到处跑,宣宗皇帝让人将其按在其中,四周点上柴火,不久之后铜融骨消,朱高煦死的极惨。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燧是朱棣的三子,他们和朱高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不过,这三兄弟。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是这三兄弟从一开始就没有同过心,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互相攻击,互相陷害,不过朱高炽比较仁慈,他只想保住皇位不想伤害因此多次放过弟弟。但是到了朱瞻基继位后,这兄弟兄弟两个命运就不同了最终一个被杀这个善终。

永乐二年,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燧封为赵王,封地彰德。朱高煦很生气,太子当不上居然封地跑到了万里之遥的云南,这不是等同于发配流放吗?不光比不上大哥,连老三都比不上,老三封地在彰德而且还被调到北京工作,因此十分不满坚决不去云南。朱棣也没有办法,只得同意他暂时留在南京。

朱高煦没有放弃当太子的念头因此一再胡作非为搞动作,但是都失败了,甚至引起朱棣大怒险些小命不保,最后被朱高炽救下,改封青州不去,最后强行改封到乐安。

朱高炽登基后,依然不死心,阴谋造反,朱高炽不想明朝再次上演骨肉相残的闹剧,因此一再给他增加俸禄,饶过他一切过错并劝告他踏踏实实作藩王。

朱高炽死后,朱高煦曾经试图劫杀朱瞻基,但是被朱瞻基躲了过去。后来朱高煦无法再忍耐起兵造反。

但是面对侄子御驾亲征大兵压境,朱高煦选择了投降,随后押解回京,废为庶人,囚禁在皇城西安门内。

后来,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不知朱高煦怎么想的居然把朱瞻基绊倒。这次朱瞻基愤怒了,他派人将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扣住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居然顶起大缸行走,于是朱瞻基让人在缸周围堆满木炭点燃直接烤死了朱高煦,随后朱瞻基又将朱高煦的儿子们全部杀死,至此朱高煦这一支没人了。

至于朱高燧没有朱高煦这么大胆,他行事很低调,但是也在暗中争夺皇位,永乐二十一年爆发了宫廷要毒死朱棣迎立朱高燧的事件。经过朱高炽的求情,朱高燧逃过一劫,后来一直在封地居住,但是他没有放弃夺位。

朱瞻基平定汉王后,有人建议趁这个机会平定一直和汉王联手的朱高燧。

不过朱瞻基放弃了,而朱高燧也识相的交出自己的护卫,之后朱高燧在彰德安心当王爷,最后得以善终。赵王爵位也在他的后代中传承一直到明朝末年。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曾疯狂地迫害他,二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永乐朝和洪熙朝,朱高煦积极造反,基本上都已经亮明旗号,路人皆知了,朱高燧在朱棣在世时就开始造老爹的反,也没闲着,但是朱高炽继位以后,对朱高煦、朱高燧十分宽容,并没有进行镇压,直到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才被侄子朱瞻基镇压之后杀死,朱高燧有所收敛,于宣德六年病逝,也算是寿终正寝。

朱棣一生育有四子,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和幼子朱高爔(早夭)。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且宽厚仁爱,能力更是不俗,朱棣靖难起兵,他镇守北平时,曾凭借数万兵马抵挡住了建文军五十万之众,而后朱棣北伐蒙古,他以太子身份监国时,也是朝无废事。因此,文武双全的朱高炽在当时是深受朝中上下文武百官的拥戴。

因朱高炽生性喜静厌动,如此致使其体态肥胖,每次去朝见朱棣的时候,都需要两个太监搀扶才能行动,而且就算是有人扶着,他走路也是跌跌撞撞的,因此朱高炽这番体态,自然是让一生都嗜武的朱棣极为不喜。

朱高煦、朱高燧借着朱棣对于朱高炽的这份不喜,对储君之位是进行了数次的明争暗夺。

朱高煦在朱棣靖难起兵之时,他就数次拯救朱棣于生死攸关之时,可以这么说,朱棣靖难之役能够成功,朱高煦是功不可没。因此朱棣就曾与朱高煦说道:“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朱高炽多病,他很有可能会早逝,他死后就是你经常我的位置了。朱棣继位后,也本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但是因朝中多数官员都支持仁厚的朱高炽,再加上朱高煦这人虽军事能力不俗,但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莽夫,如此实在是没有担当国之储君的能力和资质。因此,朱高煦最终错失太子之位。

错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并不甘心,他对这个位置还是虎视眈眈的,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甚至都预谋举兵造反,效仿他父亲朱棣行靖难之事。不过未等朱高煦起兵,朱高炽就暴病而亡,而后太子朱瞻基继位。就在朱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登基的途中,为了皇位已经变得是丧心病狂的朱高煦居然想半路截杀自己的这位侄子,不过因行动仓猝,这个计划并未成功。

在朱瞻基一朝,朱高煦虽然曾经想刺杀他,可朱瞻基并未因此而清算他,反而是继续厚待于他,是赏赐不断。可朱瞻基的仁厚却并没有让朱高煦幡然悔悟,他依旧还是想坐上那个九五至尊之位,最终彻底走火入魔的朱高煦还是反了。当然,朱高煦可没有他的父亲朱棣那样的幸运,他造反不足半月就宣告失败。

再是朱高燧,他同朱高煦一样,对于储君之位也是十分觊觎。但与朱高煦不一样的是,他对于皇位的想法还没有到那种丧心病狂的地步。朱棣在位时,朱高燧虽“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但是在被朱棣惩戒一番后,他就再也没有夺嫡的心思了,是安安心心的做他的安乐藩王。

因此,没有夺嫡心思的朱高燧也得以安享晚年,其后虽然朝中有大臣请求朱瞻基对朱高燧动手,但朱瞻基多以“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为由,拒绝去惩罚朱高燧。如此,就在朱瞻基的仁厚对待下,朱高燧得以善终,于宣德六年(1431年)因病而亡,死后得谥号“简王”,其赵王位也由其子朱瞻塙继承。


建文四年(1402年)6月,朱棣终于将惠帝赶下台,自己做了皇上,年号永乐,即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徐氏所生。

朱棣对立太子的事情却一再拖延。按立嫡长子的传统,朱高炽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按照人品才能,朱高炽品行端方,沉稳睿智,且在靖难期间保卫北京城立下大功,的确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朱棣还是更喜欢冲锋陷阵的次子朱高煦,朱棣在靖难期间还曾暗示次子朱高煦:“世子多病,你多努力!”这就意味着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既不想违背祖制,又不舍心爱的次子,就这样犹豫了好几年。

直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才勉强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做出这个决定,除了大臣们的强烈要求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相貌英俊,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卓尔不群,深得朱棣的宠爱。所以朱棣也希望这个孙子以后能光大祖宗基业。

朱棣册立了太子后,就封次子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三子为赵王,封地在彰德。朱高煦没有当上太子,很不甘心,他就借口云南太远,不肯去。后来又改封青州,他还是赖在京城不肯走。大臣解缙就向朱棣进言,指出汉王朱高煦有争储之心。朱棣不愿相信,认为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亲情,朱高煦也乘机诬陷解缙。结果解缙被贬官,后来在狱中被锦衣卫杀害了。此后朱高煦就肆无忌惮地寻找机会陷害太子朱高炽,而朱棣也听信了他的谗言,将辅佐太子的人定罪入狱。可他后来查实,太子朱高炽根本没有什么过错。朱棣这才认清了次子朱高煦的野心,朱棣盛怒之下,将朱高煦囚禁在西华门,打算废为庶人。可太子朱高炽宅心仁厚,对这位多次陷害自己的同胞兄弟还很有感情,就去恳请朱棣宽大处理。朱棣最后还是被太子打动了,就保留了朱高煦的王位,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将其徒封到乐安州(今山东yao绕县,并责令马上起程。

朱高煦被打发走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是不安稳。他的另外一个弟弟朱高燧同样很有野心,时刻觊觎着太子之位。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棣两次患病不能理政,有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燧就乘机买通了不少宦官大臣,编造谣言,诬陷太子。幸好朱棣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先彻底清查在定论。结果查清是朱高燧主使,朱棣非常愤怒,打算严惩这个朱高燧。还是仁义的太子朱高炽出面说情,最后朱高燧才能保住性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终,当了20年太子朱高炽终于即位称帝,即明仁宗。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朱高煦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也很简单,那就是想学学他的父皇:抢皇位。作为明朝历史上知名度颇高的藩王,他之所以名声在外,不光是因为早期他曾随朱棣南征北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是他最后的死法“独一无二”,颇像今天的一道名菜:瓦罐鸡。

由于宣宗朱瞻基的震怒,这位昔日的“靖难”猛将,当今的皇叔,就这么被压在300斤重的铜缸底下,堆满柴火后被活活烧死,尸骨无存。

靖难之役中,不光展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朱高煦也出尽了风头。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虽然经历多次磨难,但因为朱允炆的瞎指挥,多方有利条件都倒向了朱棣,最终以一方藩王之力扳倒了有绝对优势的朱允炆。

如要论功行赏首当其冲该是军师姚广孝,如若不是这个和尚的运筹帷幄,恐怕朱棣真坐不了皇位。再就是手下的猛将,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功劳,这其中就有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外表俊朗,况且能征善战,靖难中有多次救驾的功劳,因此朱棣十分喜欢他。相比之下大儿子朱高炽就有点不尽人意了,不仅身材肥胖常年多病,还有点瘸,路走多了都要人搀扶着。

可以说朱高煦对靖难的胜利有一半功劳,不仅作战勇猛,极大的鼓舞了士气。还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若没有他,恐怕朱棣早就兵败身亡了。

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都想着要议和了。就在这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生力军朵颜三卫前来助阵,朱棣一高兴就说错了话:“再晚一步老爸就死了,你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这句话颇具内涵,在朱高煦认为,老爸将来要传位给他了,自然跟打了鸡血一样,玩命的往上冲。

成祖的食言让朱高煦很窝火。怎么办?联合三弟一起扳倒大哥吧。

1401年,朱棣靖难成功,顺利登上皇位,但此时他却忘了当年对二儿子说的话。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只得了个汉王的封号。对父皇的食言,朱高煦很窝火,自己拼了命的冲锋陷阵,最终还是要在大哥手底下装顺民,这哪能甘心呢?

他先是仗着成祖的宠爱,屡次拒绝就藩。接着就开始和三弟赵王朱高燧想法设法的陷害太子了,朱高炽的老师丘福刚好是三弟朱高燧的亲信,这也为他陷害太子提供了便利。

从永乐8年起,朱棣连续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每一次都让朱高炽坐镇南京监国,这样更把常年受到成祖猜忌的朱高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朱高煦的陷害下,太子朱高炽身边的亲近大臣不断的有人遭罪。先是大学士解缙,因被诬陷“擅与太子谋,恐不轨”被处死。接着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亲征蒙古大胜归来,随行的朱高煦又趁着成祖高兴诬陷太子。回到南京后,仅仅是因为监国的太子迎驾慢了点,就引来朱棣的大发雷霆,甚至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危急时刻,太子身边的几个大臣主动承担了罪责,纷纷被下了大狱。

虽然两个弟弟屡次想害自己,但太子朱高炽一直坚持着仁孝,每次朱高煦因劣迹被人告发,他都主动祈求父皇宽恕弟弟。这也让朱棣很高兴,天长日久,朱棣的“心理天平”开始向太子倾斜了,让朱高煦的夺位想法没有得逞。

父皇的反不敢造,哥哥的反没来得及造,轮到侄子做皇帝了一定要博一把!

大哥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上位的是年轻的侄子朱瞻基。朱高煦根本没把侄子放在眼里,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借着向宣宗朱瞻基进献元宵灯笼的机会,开始刺探朝廷虚实。

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效仿朱棣正式起兵举事,不想侄子朱瞻基速度太快,一转眼打到了自己的城下,慌乱中军心大乱纷纷出城投降,到最后朱高煦才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出城受缚。

好好的“逍遥王”不做非要作死,最终如愿成了“瓦罐闷鸡”

按说谋反是要诛九族的,但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继位,根基未稳,所以他并没有杀掉二叔朱高煦,只是将他软禁在北京的逍遥城里,除了限制他的自由外,其他一切供给都十分丰富,还时常赏赐一些东西。

按说朱高煦也该满足了,可他就是要作死。

有一天朱瞻基突然兴起,到逍遥城来看望朱高煦。朱高煦一见到皇帝,心中的不平之意再次升起,竟然趁着皇帝走过身边的机会,伸出一只脚去,把皇帝绊了一个大跟头。宣宗惊魂未定,恼羞成怒。命人将二叔朱高煦罩在一口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起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了,连带着处死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

一代猛将朱高煦,就这么死了,既没有战死沙场的壮烈,也没有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最后竟然以这种结局收场,还顺道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很是凄惨。

颇有成祖遗风的朱高煦,为什么夺位失败了?

朱高煦在战场的表现勇猛果敢,很像年轻的燕王朱棣,这也是早年朱棣喜欢他的原因,但朱高煦太狂悖了,不懂得收敛。

成祖后期,朱高煦常常以李世民自诩,永乐十三年(1415),朱高煦还秘密建立了一支效忠自己的亲兵队,这让朱棣对他的态度逐渐由喜爱变成厌恶。

明宣宗登基后,朱高煦一直找茬,狮子大开口不断的要封赏,刚上位的明宣宗故意表现的极其软弱,皇叔要什么就给什么。这让朱高煦很高兴,错误的判断明宣宗好欺负。

正式起兵后又过分的自信,明宣宗御驾亲征都快打到城下了,他还在城里幻想着皇帝美梦。

总结来说朱高煦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要知道成祖在“靖难”早期,为了保命,还装疯卖傻了好几个月。可是朱高煦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张扬,是个人都知道他想抢皇位。成祖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跟建文帝的瞎指挥有关系,可朱高煦面对的是圣明果敢的明宣宗,岂有不败的道理?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谢谢!


最近有一部热播剧《大明风华》以明永乐年间为背景,讲述了人物原型孙皇后历经六朝五帝的故事,虽然是大女主剧,但是里边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明仁宗朱高炽,他在登基前为什么遭到了自己兄弟的迫害,最终结局如何?

朱高炽的身世背景

朱高炽出身于洪武年间,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孙子,也是朱棣的长子,他的母亲是曾经的燕王妃徐氏,后来的皇后,除他之外,另外两位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同样是皇后所出,算是真正的嫡亲兄弟,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朱高炽从小就养成端重沉静的性子,对能征善战的朱棣来说,这样的继承人并不是最合心意的,他更看重随着自己征战靖难之役的朱高煦,但这位殿下又是一个恃宠而骄的人,所以朱棣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也一直摇摆不定,而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是危机四伏,但好在他获得了一批类似解缙等文官的支持,但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自己身体肥胖有脚疾受到几位弟弟的轻视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他最终能有一个不错的口碑,也跟他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有关系,朱元璋对他的重视也让这位少年老成的皇孙锻炼了处事不惊的能力。

朱高炽艰难的太子之路

朱高炽从小备受朱元璋的喜爱,所以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确定朱高炽将来要承袭燕王的王位,按照这个推理,当燕王当上皇帝后,朱高炽也应该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成为太子,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朱棣犹豫了,在他看来自己的三个儿子各有千秋,所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走的并不是很顺利。

对于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来说,朱高煦当时的势头正强,在靖难之役中又立了大功,所以是朱高炽太子之位的第一阻挡者,在朱棣继位后和大臣商议立储的问题上,分成了几个派别,但最终在解缙等人的劝说下,从制度上确立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尽管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屈居于朱高炽之下,他们依然蓄谋夺取太子之位。为了将朱高炽拉下水,在永乐年间制造了多起大案,牵连人数较多,比如解缙之狱、耿通之死、黄杨之狱,经过这些事件朱高煦的野心也被朱棣识破,最终被驱逐,满以为之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可以牢固了,不成想朱高燧乘着这个机会也来掺和酿造了几次大案,最终同样被朱棣查证严办,至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住,经过了这些血雨腥风,得到了政治锻炼,对于他后来实行的仁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高炽在位的政绩

朱高炽经过被打压算计之后六次监国最终终于继位,尽管在位只有九个月左右,但是期间所做的很多政绩对明朝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他积极调整和蒙古的关系,让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而后两地开展朝贡贸易活动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为了维护北部边防力量,朱高炽还积极调整北边军镇的发展,壮大了明军的实力,至于对内部政策的调整也适当的缓和了矛盾,为整个明朝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最终他被称为明仁宗,这足以看出后人对他的肯定。

总的来说,朱高炽生在帝王家,面对兄弟无情的争夺陷害能够隐忍不发,最终登上皇位,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是一份无人能及的魄力。


都别抢,我来答。

事情是这样的,朱棣时代的皇位之争其实都产生于朱棣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起初他在靖难之役中曾对作战勇猛的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虽然朱棣并没有明确说将来事成之后要把朱高煦册封为太子,但是这话暗示的意思非常的明显了。

所以这就为以后朱高煦的蠢蠢欲动埋下了祸端,就像当年李渊千不该万不该对李世民承诺将来让他当太子。朱高煦因为得到了父亲的承诺,所以打仗非常的勇猛,这颇得朱棣的欣赏,所以最开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不是十拿九稳。

相反,朱棣入主南京以后,对于这个选择继承人问题犯了难。他内心主要还是倾向于册立朱高煦,而不是朱高炽,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还有足疾。这不是尚武的朱棣心中理想的君主,但是他虽然想把朱高煦册立为太子却面临两个难题。

一来朱高炽没有犯下什么过错,而且朝中的大臣大多拥戴朱高炽,此外他还是长子;

二来就是朱高煦这个人不稳重,经常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朱高炽确实一度差点和太子之位擦肩而过。幸亏得到杨士奇和解缙的帮助,最后朱棣觉得治理天下还是相对宽仁稳重的朱高炽要好一些,于是朱高炽就这么成为了太子。但是朱高煦依然没有放弃争夺太子的希望,经常在朱棣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譬如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回京,太子朱高炽迎驾来迟,朱高煦抓住机会立马在朱棣面前诬陷太子。这让朱棣非常生气,于是把许多东宫大臣都投入诏狱。

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召问太子事。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此外,由于解缙在帮助朱高炽夺得太子之位中出了大力,所以朱高煦也疯狂的陷害解缙。永乐八年的时候,朱棣北征,解缙进京没有见到朱棣,就跑去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朱高炽,结果被朱高煦在朱棣面前打小报告说:“解缙私自去见太子禀报事情,这是无人臣礼啊。”

于是解缙就被抓捕下狱,到了永乐十三年时被冻死在雪地里。

总之在朱棣时代朱高煦蹦跶的非常厉害,但是由于他那号杀神老子还在,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太子,往往只是在私底下给太子使绊子。朱棣去世后,对于当时的朱高煦来说应该是一个机会,但是在杨荣的策划下,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布朱棣的死讯。

他们一面通知太子,一面护送朱棣的灵柩回京。直到朱高炽继位以后,朱棣的死讯才被公布,而这时候朱高煦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而朱高炽对自己这位蠢蠢欲动的弟弟也可谓是宠爱有加,继位以后对他是要钱给钱,要爵位就给爵位。

但是朱高炽的退让反而更加让朱高煦滋生了不轨之心,整天摩拳擦掌幻想着打进北京城自己当皇帝。但朱高炽当了九个月不到的皇帝就去世了,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朱瞻基继位时,朱高煦曾派人打算在半路上截杀前者,但是没有成功。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朱瞻基继位以后依然继承了他老子的风格,对朱高煦也是要钱给钱。话说回来这老朱家对自己人那真的是没话说,真的是老祖宗朱元璋穷日子过惯了,就无限溺爱后代。还是李渊家族不同,出身门阀贵族之家,杀起兄弟儿子来那叫一个爽快。

朱高煦大概是瞧不起自己这位侄子,终于下定决心谋反。朱瞻基听说以后,派遣宦官侯泰去劝降朱高煦,结果后者还相当委屈似的对来者说: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一看没有办法,只好来了一个御驾亲征。结果仗还没开始打,这位不可一世的叔叔就被部下威胁要绑了他去送给仁宗皇帝,以将功赎罪。吓得朱高煦连忙从小路跑出城,投降了自己的侄子。

朱瞻基也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囚禁在北京城里。有一天朱瞻基想起这位叔叔来,就好心去探望他,当朱高煦看来威风凌凌的天子仪仗来到居所时,心里感到极度的不平衡,于是鬼使神差的使了一只鬼伸脚把朱瞻基扳倒在地,摔了一个狗吃屎。

朱瞻基顿时天子一怒,命令拿来一口大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外面架上柴火,活生生的把他给闷死了。而朱高炽的那位三弟朱高燧其实蹦跶的没有朱高煦厉害,朱高燧早年曾经和朱高煦一起联合起来构陷朱高炽。

但是后来他脱离朱高煦想要干一票大的,那就是直接毒死朱棣,然后制造一道假诏让朱高燧登基。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发,他的下属护卫指挥孟贤和钦天监官王射成都被抓出来杀掉,而朱高燧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他指使的,而且加上他极力为自己辩护,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但是朱高燧从此就变得安分守己了许多,再也不跟着朱高煦一起瞎操作了。朱高煦投降朱瞻基以后,当时在回程的途中还有大臣向明宣宗建议一并把朱高燧抓到京城里,但是朱瞻基觉得朱高燧并没有起来反对他,就没有这样做。

而这位朱高燧也就老老实实当他的藩王,也算是善终了吧。所以说“不作不会死”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导语: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谁能抵挡无上权力的诱惑?皇权之下,只有你死我活,没有什么父子情,更没有兄弟情。朱棣这一大家子就是如此。

朱棣的几个儿子

朱棣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正牌老婆徐皇后所生,小儿子朱高爔(幼殇,未封爵位。)。虽是一母同胞,朱棣这个做父亲的却显得有点偏心。老大朱高炽从小体弱多病,身体肥大,腿脚还不麻利,不为朱棣所喜爱。老二体格魁梧、性情凶悍,朱棣觉得这孩子身上有他的狼性,对老二格外喜欢。朱棣偏爱老二不是没有原因的,朱棣靖难起兵时,老大作为长子留守后方,保卫大本营。老二跟随朱棣外出打仗,行军危险万分,朱棣多次面临绝境,都是老二从阎王手中将他救回的,朱棣能不感动吗?有时候一感动,就容易丧失理智,朱棣对老二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加油啊!”打下天下后,有可能就是你当太子啊!

尽管不为父亲所喜爱,朱高炽还是如愿以偿当上了太子,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十分聪明,朱棣很是喜欢。虽然当上了太子,可他还是每天生活在朱棣的猜疑和淫威之下,还时常遭到老弟的陷害和嘲笑。朱高炽唯一能够打的牌就是“仁”字牌,所以无论两个老弟如何作妖,朱高炽都选择原谅他们,为他们求情,替他们说好话。日久见人心,朱棣也渐渐看穿了老二老三的嚣张跋扈和为非作歹,看到了老大的宅心仁厚。

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一、朱高煦的结局

朱高煦是最想造反的一个,此人好斗,且好色,品行不端,还乱杀平民,朱元璋十分不喜这个孙子曾经数次和马皇后抱怨,但朱高煦也有属于他的优点,打仗很有一套,著名的白河沟之战,他亲率精骑冲锋陷阵,为朱棣赢得成功立下战功,而且多次在朱棣危难之计,是在朱高煦的奋勇下才能够转败为胜。朱棣都说过朱高煦很像他,还曾说太子体弱多病,这简直是说我要立你当太子的意思这更加使朱高煦自负,但是他哥哥对他却极好,可以说朱高煦已经到了明面上想当皇帝的地步。

但是他哥朱高炽仍然不记恨他,对他很好,然而朱高煦实在是太作了。先是索取天策卫为他自己的护卫,并且以天策上将李世民和自己相比,在跟随朱棣的时候多次挑拨离间,陷害太子,造成大才子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更加严重的是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击杀兵马指挥,窃用御用车马物品,也不知道锦衣卫都在忙什么,这些作为简直是告诉别人我要造反是一样的,朱棣得知后那是气炸了,巴不得亲手血刃了他,剥夺冠服,准备贬为庶人,这时候还是太子出来求情才得以幸免,然而在作死的路上有些人,不死是不会停的,回到封地后,开始密谋造反,此时朝廷的谍报机构还真不是吃白饭的,已经是皇帝的朱高炽知道了后,也不打压而是写家书弟弟啊,你老实点,别造反行不行啊,哥哥求你了,还赏赐宝物,加俸禄,但是朱高煦回应的是“不行”。

然而没过几个月,朱高煦心中恨极了的哥哥明仁宗朱高炽就病逝了,此时的朱高煦简直如沐春风,爹你看到了吗,这不怪我,老天就是这么安排的,我要像你一样夺取天下,你别怪我谁让你也是这么干的,如果朱棣能复活一定会说,两个字:“你能和你老子比吗,你手里没有兵权,更没有姚广孝”。其实朱高煦也不傻他起兵之前还是试探了一下明宣宗他的小侄子,但他侄子和他爹一样选择宽容他这为多动的叔叔。然而这在朱高煦眼里就是软弱无能,朱允炆二代。于是起兵造反。很快就被大败,此时明宣宗还是不想杀他,派人劝他,朱高煦还是不听,于是被抓,明宣宗亲自去看望他,劝他不要执迷不悟还是不听,更有意思的是还用脚拌了明宣宗一下,这下好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于是命人用三百斤重铜鼎将其罩住,并命人点燃周围火把,朱高煦活活被蒸死。

二、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燧于永乐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为赵王,不久命居北京。

最初,朱高燧恃宠,时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汉王朱高煦合谋夺嫡,并诬陷太子朱高炽。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得知其不法之事,大怒,立刻诛杀他的长史顾晟,同时褫夺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得免。后来明成祖选择国子司业赵亨道及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他,他的行为才稍改善。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病重。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明成祖,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总旗王瑜姻亲高以正为孟贤策画阴谋后告诉王瑜,王瑜立刻上告明成祖。不久,孟贤就被逮捕,得伪诏,伏诛,而王瑜就升为辽海卫千户。明成祖问朱高燧:你做的吗?他十分害怕,吓得说不出话。但太子极力为他辩解:这是下人的所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自此,朱高燧行为日益收敛。

明仁宗即位,加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同时放弃常山左右二护卫。明宣宗即位,又赐田园八十顷。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接明宣宗。陈山建议捉拿朱高燧,因为他和朱高煦共谋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赵王也可能谋反,劳烦明宣宗。此时明宣宗犹豫未决,唯有杨士奇认为不可。明宣宗说: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汉王谋反,朕不敢赦免。但赵王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后来朱高煦至北京,亦说尝试遣人与朱高燧通谋。户部主事李仪及尚书张本请求削赵王护卫,宣宗不听。次年,朱高燧放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回护卫,但无收回仪卫司。

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过世(终年五十),葬安阳县寿安山,今属安丰乡李家坡村。谥号简王,长子悼僖世子朱瞻坺早卒,一年后其子朱瞻塙就嗣位。

总结:总得说,如果朱高煦能像朱高燧一样不去折腾,他的结局也会是善终的,毕竟自永乐后,明朝仁宗、宣宗二帝皆为仁厚之主,朱高煦曾经都想杀他们,仁宣二帝继位后都依旧善待于他,由此可知,如果朱高煦不那样的作死,他必定能得到善终。


朱棣在靖难之役之后成功登基成为了历史著名的永乐大帝,是第一个藩王以幽州一州之地造反成功的,永乐之治也是闻名于历史长河,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北征蒙古,著永乐大典等等,可以说朱棣作为皇帝还是十分用心的,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和刘邦一样都曾疑惑过。

因为太子太不符合自己的性子,简单点说就是不像他,做人和善,仁义,缺少狠辣,也不够果断。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一个人一生的战斗,太善会被猛虎,豺狼吃掉,他侄子朱允炆就是个例子,如果当初在南京囚朱棣的时候就把朱棣杀掉,就没有这么多事了,他害怕他选的继承人会是这样的人,也因为太子朱高炽肥胖懒惰的性子也不讨喜。和太子相比朱高煦和朱高燧则更像自己。所以把他们留在了身边。朱棣一生生有四子,幼子早年早逝,所以成人的有三个儿子。

为何二人都想当皇帝

这三子都死嫡妻徐氏所生,三人都是嫡子,只是朱高炽生的早是嫡长子,那就是不得不说是谁都会觉得命运不公,记得动画电影《哪吒》大火,同时也火了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燧来说他们的命运也想要考自己来掌握,一旦成功了哪,毕竟他老爹在造反之前也没有必胜把握。

朱高煦下场凄惨,直接成为了大鼎闷活人,活活闷死,但属实是咎由自取。在作死界朱高煦简直是大神级存在。人生哲理如果作死不是为了是真的死,那么作死将毫无意义。

其中朱高煦是最想造反的一个,此人好斗,且好色,品行不断,还乱杀平民,朱元璋十分不喜这个孙子曾经数次和马皇后抱怨,但朱高煦也有属于他的优点,打仗很有一套,著名的白河沟之战,他亲率精骑冲锋陷阵,为朱棣赢得成功立下战功,而且多次在朱棣危难之计,是在朱高煦的奋勇下才能够转败为胜。朱棣都说过朱高煦很像他,还曾说太子体弱多病,这简直是说我要立你当太子的意思这更加使朱高煦自负,但是他哥哥对他却极好,可以说朱高煦已经到了明面上想

当皇帝的地步,但是他哥朱高炽仍然不记恨他,对他很好,然而朱高煦实在是太作了。先是索取天策卫为他自己的护卫,并且以天策上将李世民和自己相比,在跟随朱棣的时候多次挑拨离间,陷害太子,造成大才子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更加严重的是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击杀兵马指挥,窃用御用车马物品,也不知道锦衣卫都在忙什么,这些作为简直是告诉别人我要造反是一样的,朱棣得知后那是气炸了,巴不得亲手血刃了他,剥夺冠服,准备贬为庶人,这时候还是太子出来求情才得以幸免,然而在作死的路上有些人,不死是不会停的,回到封地后,开始密谋造反,此时朝廷的谍报机构还真不是吃白饭的,已经是皇帝的朱高炽知道了后,也不打压而是写家书弟弟啊,你老实点,别造反行不行啊,哥哥求你了,还赏赐宝物,加俸禄,但是朱高煦回应的是“不行”

然而没过几个月,朱高煦心中恨极了的哥哥明仁宗朱高炽就病逝了,此时的朱高煦简直如沐春风,爹你看到了吗,这不怪我,老天就是这么安排的,我要像你一样夺取天下,你别怪我谁让你也是这么干的,如果朱棣能复活一定会说,两个字:“**你能和你老子比吗,你手里没有兵权,更没有姚广孝”其实朱高煦也不傻他起兵之前还是试探了一下明宣宗他的小侄子,但他侄子和他爹一样选择宽容他这为多动的叔叔。然而这在朱高煦眼里就是软弱无能,朱允炆二代。于是起兵造反。很快就被大败,此时明宣宗还是不想杀他,派人劝他,朱高煦还是不听,于是被抓,明宣宗亲自去看望他,劝他不要执迷不悟还是不听,更有意思的是还用脚拌了明宣宗一下,这下好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于是命人用三百斤重铜鼎将其罩住,并命人点燃周围火把,朱高煦活活被蒸死。

朱高燧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登基为帝之后都夹着尾巴做人

在汉王造反失败后本就无心争位的朱高燧更加老实作王爷,还将自己的护卫上交,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寿终正寝,也算是不错的结局。


谢谢邀请!朱高炽(1378年一1425年),明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仅一年时间,年号洪熙。为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生性端庄稳重,喜好读书,但由于长期重文轻武,缺少必要的健身运动而导致他身体肥胖,行动不便,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这种情形对于嗜武暴戾的朱棣来讲就像是一个无用的累赘一般不受重视和喜爱。

朱棣常把朱高燧和朱高煦帶在身边,因为这两个幼子好武,同朱棣一样喜欢征战杀伐。因此,朱高隧和朱高煦都立有不少战功,对皇太子之位都寄予厚望,也将朱高炽视为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很简单,想谋太子之位除了造反,另外就是陷害,造反他们不敢,因为老子朱棣还在,那实力分分钟都会叫他们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有罗织罪名陷害太子。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考虑到长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世子,而朱高煦为人轻浮,行为不检,最终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镇守云南。朱高煦大失所望愤怒地说: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将朱高煦封到乐安州,并命他立刻动身,不能在北京逗留。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不满和怨恨,私下里加紧了谋反的准备。

仁宗去世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成明宣宗。朱高煦认为宣宗软弱可欺,起兵反叛的时机成熟了,于宣德元年(1426年)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起兵反叛。宣宗亲率大军围困乐安城,城内叛军接到宣宗的劝降信后都想抓住朱高煦请赏,无人听其号令。朱高煦只得向宣宗投降。

宣宗皇帝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庄西安门内,并没有打算诛杀他们。而是将他们的亲信或杀或流放,对于谋反大罪,自古都是灭族,宣宗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算是法外开恩了。没想到朱高煦并不领情,他一直队为这个皇位应该是他的,对侄儿宣宗更不放在眼里。当宣宗前去探望他们父子时,朱高煦故意伸出一只脚将宣宗绊倒,这是对皇权的极度蔑视,宣宗暴跳如雷,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不服,竞将大缸顶起,宣宗命人在四周架起柴草,点燃大火将朱高煦烤死在缸里,并将其几个儿子全部处死。

朱高燧于永乐二年被朱棣封为赵王,同朱高煦一样他也想着太子之位,所以经常构陷太子,太子宫里的大小官员都非常讨厌他。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得了重病,朱高燧的亲信皇宫护卫指挥使孟贤勾结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私制伪诏,打算在朱棣的药里下毒,毒死朱棣后在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位,另立朱高燧为太子。结果事情泄漏,朱棣杀掉了参与此事的所有人员,并责问朱高燧是否参与此事,朱高燧吓的浑身发抖不敢吭声。还是太子替他打了圆场,救下他一命,此后他的行为也收敛了许多。

1462年,仁宗皇帝驾崩,宣宗即位,年号宣德。平定了朱高煦的反叛后,朱高煦供认曾与赵王联络共同起义斤了事情,群臣都要求宣宗治赵王的谋反之罪,宣宗没有同意。次年,宣宗派驸马袁容拿着朱高煦的供词和百官要求惩治朱高燧的奏章给朱高燧看,朱高燧着后非常害怕,主动要求归还自已的亲兵卫队,并向宣宗坦白自己的罪过,宣宗赦免其罪,并保留其王位,子孙承袭。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岁。

仁宗和宣宗的仁政对因皇位之争的叛乱处置的非常得体,没有引起大的社会波动,对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也将明王朝推到鼎盛时期。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谁能抵挡无上权力的诱惑?皇权之下,只有你死我活,没有什么父子情,更没有兄弟情。朱棣这一大家子就是如此。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子,明朝第四位皇帝(1424年8月12日-1425年5月29日)。

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凤阳府,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曾疯狂地迫害他,二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前,朱高煦朱高燧曾疯狂地迫害他,他们二人最终结局如何呢?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他们的结局很明确,汉王朱高煦最后变成了“瓦罐焖鸡”,男丁被斩,女子入宫为奴,而赵王朱高燧虽然也曾有不轨之意,但后来识时务,最后落得个善终。

两个图谋不轨的王爷

按道理来说,像朱高炽这种长子,有能力且有军功,对于朱棣来说,应该是守江山的不二人选。但朱棣这个人个性鲜明,看着肥胖的朱高炽与另两个一表人才的儿子一比,总觉得不是个事。于是总有事没事的给二儿子一些暗示,比如“勉之,世子多疾”之类的话。直到靖难成功后,为了保证国本,稳定人心,不得不把朱高炽立为太子。

然而,就算被封藩,朱高炽这两个活宝弟弟并没有放弃对大位的觊觎,经常上蹿下跳,越礼不轨。解缙实在看不下去,就上了一封驳斥朱高煦的奏书,就被其记恨,没多久就以“无人臣礼”被下狱,后来被“醉杀”。作为太子,他则只能眼巴巴看着解缙遇害,而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汉王朱高煦

永乐十四年(1416年),按捺不住欲望的朱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篡位夺权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不过他的行为很快被朱棣发现,愤怒的朱棣将他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勒令他立即就藩,方便朝廷就近监视。

虽然远离了京城,朱高煦并不甘心失败,仁宗驾崩后他第一时间派出杀手,企图半路截杀回京即位的朱瞻基,幸而谋划不周,以失败告终。既然没杀了继承人,那就直接学他老子,起兵造反呗!

于是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朱高煦听说京师地震,以“天人感应”之说判断出国家要有重大变化,觉得正是起兵好时候,于是派出亲信枚青入京联系张辅企图谋反。朱瞻基得知后,为了避免重蹈建文朝李景隆的覆辙,决定御驾亲征。

令人尴尬的是,当朱高煦的部下嚷嚷的要与汉王共存亡的时候,汉王殿下已经从小路出去投降了宣宗皇帝,真是啼笑皆非!

鉴于没有发生大的人员伤亡,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朱瞻基还是选择原谅了他这个二叔,仅仅把他关起来而已。不过很显然朱高煦并没有领情,后来还狠狠地演了一出大戏。

赵王朱高燧

与汉王一样,尽管他夺嫡是没什么机会,但他也拥有着一个帝王梦。他在朱棣面前不仅抹黑朱高炽,更是打压朱高煦,并开始与内官黄俨开始内外勾结。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高燧王府护卫勾结钦天监官员等,密谋毒死朱棣,并伪造诏书,企图废除朱高炽储君之位。结果被朱棣得知,很快被一网打尽。事发后,由于朱高炽的极力说情,朱高燧总算死里逃生,在此后老实了不少,再不敢觊觎皇位。

汉王、赵王最后结局

朱高煦结局

接下来就要谈到汉王朱高煦的结局了,本来朱瞻基念在叔侄情深,也没有追究朱高煦的造反之罪,只把他关在逍遥城内好吃好喝的供着。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这个被关了好久的二叔,遂去逍遥城看望朱高煦。谈了没多久,也不知道朱高煦什么心理,突然伸脚将皇帝绊倒。朱瞻基终于出离愤怒了,他让人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想教训他一番。

哪知这厮臂力大的惊人,顶着这口三百斤的铜缸到处跑,宣宗皇帝一气之下,让人将其按在其中,四周点上柴火,不久之后铜融骨消,铜缸与朱高煦再也难分彼此。

朱高煦死后,几个儿子也分别被斩,女人充入宫内为奴,传说朱祁钰的母亲就是原来朱高煦的小妾。

朱高燧结局

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收敛了许多,虽然在朱高煦谋反时曾有所牵连,但宣宗皇帝还是放了他一马,朱高燧也主动献出了两卫护卫。

先帝尤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就这样,赵王朱高燧到宣德六年善终,死后被赐为“简王”,其后代袭爵至南明小朝廷,绝对算得上善终了。

总结:正因为朱高煦、朱高燧在此之前曾疯狂地迫害明仁宗,就算他们是皇帝的亲弟弟,也理应遭受重罚,即使侥幸不被杀头,也要落得被废黜、幽禁的结局。可让世人没想到的是,明仁宗非但没有惩罚两位弟弟,反而对他们以礼相待,甚至在发现朱高煦、朱高燧依然有谋逆的举动后,也都是采取笼络的态度。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没几个,而朱高炽在位还没到一年,却获得了仁宗庙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要说其仁爱之心在对他两个弟弟身上也是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而他的两个弟弟结局却是大为不同,一个是屡教不改自己作死,还有一个是得太子之恩后收敛感恩,得到了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有好多个儿子,朱棣虽然很多方面象他的父亲,生育能力却差多了,朱棣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早夭了,活在世上的三个儿子还为了皇位搞得兄弟阋墙,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和三弟朱高燧都对太子之位有觊觎之心,两人经常联合起来构陷太子朱高炽,害的朱高炽屡被朱棣责骂,不过等到两个弟弟犯事被朱棣责罚时,都是朱高炽为之求情,才得以保全,现在就来说说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煦的结局

朱高煦一直有谋反的心理,这个跟朱棣有很大关系,朱棣因为四子早夭,所以说只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还都是徐皇后所生,也就是说都是嫡子,按理说同母兄弟的感情应该是很好的,只不过生在帝王家就不是这样了,象唐初李世民杀的两兄弟也都是一母同胞,结局却是都被灭门了,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是没有道理。

朱棣是靠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这也算是给儿子作了表率,潜意识里也就有了谋反的火苗,而朱棣的态度也更是让朱高煦一直把皇位挂在心上,太子朱高炽喜静厌动,是个大胖子,加上有腿疾,走路都要两个人扶着,因此崇尚武力的朱棣很不喜欢他,而朱高煦则是跟朱棣很象,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不俗,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救朱棣于危难之际,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朱棣身陷重围,几乎丧命,这时候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将朱棣救出,燕王被救出后高兴的抚着二儿子的背说了一句:“”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这也就变相告诉朱高煦,自己有易储的想法,朱高煦得到父亲暗示后,这心里就一直装着谋取储位的念头,朱棣在夺了侄子帝位后,在立太子之位时犹豫不决,不过朱高炽深得文臣们拥戴,而且他的世子之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还有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这些因素加起来,朱棣最终还是选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见老爸将皇太子之位给了哥哥,这心里很是不服气,在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后,找各种借口不去封地,赖在京城搞事情,多次在朱棣面前说大哥的坏话,进馋言害死支持朱高炽的文臣解缙,朱高煦这人生性凶悍,在京城期间多行不法之事,还私养武士图谋不轨,徐皇后劝朱棣早点让朱高煦去封地,可以给他换个封地让他没有借口,结果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还是赖着不走,这下朱棣火了,又查出朱高煦干了不少坏事,就准备把他废为庶人。

这时候朱高炽跑出来为二弟求情,朱棣才免了对朱高煦的责罚,又将他封地改到乐安,让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对大哥却是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时刻策划要谋反,朱高炽知道朱高煦的心理,屡次写信劝诫朱高煦不要搞事情,朱高煦都没放到心上,等到朱棣病死,朱高炽登基后,没有找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两个弟弟麻烦,而是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赏赐宝物数以万计。

朱高煦对此还是不满足,朱高炽即位九个月后病死,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路上设伏想要谋杀他,只不过没有成功,朱瞻基登基后依然对两位叔叔给予优待,只是朱高煦觉得这个侄子好欺负,就想学他老爸朱棣,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结果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将朱高煦抓回京城。

朱瞻基本来没想杀二叔,只不过朱高煦成为阶下囚还是满心不服,在朱瞻基去看他的时候,故意使坏用脚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就命人弄了个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以此惩罚他的不敬之罪,没想到朱高煦还是不服,把大缸顶了起来,继续挑衅皇帝,朱瞻基彻底火了,命人拿重物压住大缸,在大缸周围点上火,就这样朱高煦被活活烤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跟着赔了命。

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燧没什么战功,只不过他长的象徐皇后,因此深得朱棣的宠爱,朱高燧在永乐二年被封为赵王,藩地是彰德,不过朱高燧受封赵王后,却是奉命驻守北平,当地的政务军务,官员们要先报赵王,审定后再按令行事,朱高燧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当时朱棣出征漠北时,会驻守北平,而朱棣回师后,北平都是朱高燧在管,这让朱高燧心理也渐渐有了不轨的想法。

朱高燧因为受朱棣的宠爱,现在又在管理朱棣的起家之地,这地方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南京城,朱高燧因此恃宠而骄,多行不法,对大哥朱高炽也不放在眼里,跟二哥朱高煦经常联合起来搞大哥,几次使太子朱高炽陷入危险之地,在后来二哥被朱棣嫌弃,朱高燧的心更活络了,谋反之心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爆发,想趁着朱棣生病,和宦官勾结用毒谋害朱棣,然后再矫诏改立太子,不过此阴谋被人告发,在阴谋败露后朱高燧被抓,朱棣气得想要杀了这个儿子。

这时候又是大哥朱高炽为弟弟说好话,说这些都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或许是朱棣子嗣太少,因此饶了朱高燧,而朱高燧在这件事情之后,心胆俱丧,再也不敢有什么不臣之心,在哥哥朱高炽即位后,看到大哥对自己既往不咎,待遇不降反升,可以说是喜出望外,明仁宗即位后,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在仁宗过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燧立马上表,表示对侄子的臣服。

正是朱高燧的识趣,让他保全了自己,而王位也得以一直传承,直至明末,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因病去世,享年49岁。


明宣宗在位期间,他的两位皇叔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不老实,都有不臣之心,宣宗果断地平汉抚赵。同样是谋反,但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朱高煦被烤死,朱高燧却安然度过余生。其实,朱高燧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都有谋反迹象,却处处有人帮他毁灭证据,还得益于仁宗、宣宗父子二人对他的宽大处理,让他得以善终。

赵王朱高燧在永乐年间就企图谋反。他是明成祖朱棣最为喜爱的小儿子,在永乐二年(1403年)被封为赵王不久,就奉命驻守北京,掌管北京大小事务。永乐三年,朱棣命他巡视西北,实际负责西北的军务。朱高燧收买了宦官黄俨,让他勾结一些大臣,结成一党。朱高煦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比不过大哥朱高炽、二哥朱高煦,只好寻找机会,采取非常手段。永乐七年,朱棣发现了朱高燧的一些不法之事,将赵王府的长史杀掉,从此以后不再信任他,北京改由皇太孙朱瞻基留守。朱高燧经过此事后,并没有收敛,只是行事更加隐蔽。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身体不适,多日没有上朝。朱高隧认为时机成熟,指使宦官黄俨等人散布谣言,诋毁太子,制造舆论,说皇帝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赵王为太子。他还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制造伪诏,阴谋让宦官杨庆在成祖药中下毒,许诺事成后掌管宫中符宝,发布伪诏,废掉太子,自立为皇帝。没想到高以正将此事告诉了姻亲王瑜,请他参与其中。王瑜畏罪,告发此事,并向成祖献上伪诏。成祖盛怒,将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并在右顺门亲自审问朱高隧。朱高隧见阴谋败露,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说话。正当朱棣要处置朱高隧时,仁厚的太子朱高炽在旁劝解,推说朱高隧不知情,都是下面人干的。成祖朱棣这才消气,没有严惩朱高隧。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隧和二哥朱高煦又勾结在一起,蠢蠢欲动。不过,明仁宗只在位一年,便驾崩了,他的两个弟弟总算没有闹出大乱子。明宣宗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公然起兵造反,也派人联络了赵王朱高燧。朱高燧很是佩服二哥的血性,派使者与汉王联络,互通来往。赵王府长史胡永兴力劝不可,朱高隧却根本不理睬。情急之下,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劫杀汉王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其实,宣宗御驾亲征平定汉王之乱后,很多朝臣建议宣宗移师彰德,顺手解决掉赵王。宣宗考虑良久之后,还是决定带着俘虏的汉王班师回朝,放过赵王。很快,有朝臣建议削去赵王的护卫,将他拘禁在北京。宣宗没有同意,念及就这一个叔父了,应该想个保全的法子,于是他将大臣的奏疏送给赵王观看。赵王朱高燧看到奏疏,非常惊恐,上表谢恩,自请削去护卫。

三年后,在北京被囚禁的汉王朱高煦因为突然袭击去探望他的宣宗,宣宗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的铜缸下面,在铜缸周边架柴火猛烤,朱高煦被烤死。得知消息的朱高燧吓傻了,再也不敢造次,两年后病死。


朱高炽可以说是明朝最倒霉的太子,其他的皇帝生了十几个儿子,二十几个儿子,太子都没有竞争对手。

只有他,父亲仅仅只生了三个儿子,却有两个竞争对手,分别是朱高煦、朱高燧。

在他担任太子期间,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就被朱高煦、朱高燧阴了下去。

按道理来说,朱高煦、朱高燧如此对待他,等到他日后继位,肯定会让朱高煦、朱高燧,吃不了兜着走。

但出乎意料的的是,他并没有让朱高煦、朱高燧吃不了兜着走,反而将他们当成亲弟弟。

三龙相争

不知道朱高炽上辈子是欠了朱高煦、朱高燧的钱,还是抢了朱高煦、朱高燧的老婆。

如果说是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朱高煦、朱高燧与朱高炽过不去可以理解,毕竟朱棣是皇帝,未来继承的就是皇位。

但早在朱棣还是燕王期间,至于这辈子能不能当上皇帝,还是八字没一撇的时候,朱高煦、朱高燧就与朱高炽过不去。

建文三年,靖难之役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而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之间的矛盾,就连远在南京的方孝孺都知道,可见激烈程度。

方孝孺想利用他们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除掉朱高炽。当时朱高炽负责镇守后方,也就是北平。

方孝孺故意将一封玺书送到北平,玺书只有身为燕王的朱棣才有资格接受,身为世子的朱高炽是没有资格接受的。

再加上现在的情况与往日不同,朱棣不起疑心才怪。而朱棣一起疑心,朱高煦、朱高燧肯定会故意说各种谗言,加深朱棣的疑心。

后来的情况正如方孝孺所料,朱棣一得知朝廷将玺书送到朱高炽的手中,顿时就起了疑心,而朱高煦、朱高燧纷纷向朱棣进言。

说朱高炽与建文帝的关系本来就良好,背叛朱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朱棣当即就要决定返回北平,除掉朱高炽。

朱高炽知道方孝孺打的算盘,玺书他根本没有拆开,就直接快马送到了朱棣的军营。

朱棣一见到玺书,就感慨差点错杀了朱高炽。要是朱高炽头脑一热拆开,或者晚一点送到朱棣的手中,从朱棣说的话来看,他真的得死。

随着靖难之役的成功,朱棣成为皇帝,朱高煦、朱高燧更加不可能放过朱高炽。

文官集团向来支持传统立嫡立长,永乐一朝的文官集团也不例外,但是武将集团可不这么想。

朱高煦、朱高燧在朱棣靖难期间,一直跟随在朱棣的身边,与武将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武将都知道战友上台好办事这个道理,都一致支持朱高煦。

之所以是朱高煦,不是朱高燧,主要是因为朱高燧的能力不如朱高煦。

朱高煦白沟河之战救过朱棣的命,东昌之战也救过朱棣的命,建文四年朱棣即将跨江的时候,遭遇到了建文帝一方的强烈抵抗,差点就到不了南京城下。

多亏朱高煦率领大军及时赶来,一鼓作气,才能到达南京城下。可以说当时要是没有朱高煦,说不定靖难之役的结果都会发生改变。

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朱高煦,只能充当朱高煦的辅助。

要是敢在朱高煦的身上动心思,朱高煦灭掉朱高炽虽然难,但是灭掉他还是轻而易举的。他一没有文官集团的支持,二没有武将的支持。

相比于朱高炽,朱棣更加喜欢朱高煦。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在选太子的时候犹豫再三,朱高炽已经是世子,成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他却一直犹豫。

到永永二年,才立朱高炽为太子。

按道理来说,太子之位一定,朱高煦也该死心了,但是他非让没有死心,反而变得更加有干劲。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太监、侍卫,一直在说朱高炽的坏话。

再加上当时朱棣基本上住在北京的行在,而南京则由朱高炽坐镇,负责监国,关于太子图谋不轨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到北京。

虽然大部分都是子虚乌有,但是谁也经不住长时间的子虚乌有。

永乐十年,朱棣为了给朱高炽一次下马威,在朱高炽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间回到南京,莫名其妙的就抓了一大批太子府的属官。

这还不算,还顺带更改了许多朱高炽颁发的政令,甚至杀了一个太子党耿通。与这一切有着亲密关系的朱高煦则在一旁看好戏。

可能朱高炽认为这是他当太子以来最大的灾难,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他当太子以来最大的灾难,最大的灾难是在永乐十二年。

这一年朱棣北巡归来,可是朱高炽的迎驾工作却慢慢吞吞,朱棣人都到了,还没有准备齐全,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

朱高煦趁机说,朱棣还没有死,朱高炽就已经没拿朱棣当回事。

这一句话直接说到朱棣的心坎上,直接将太子府的属官全部抓进监狱,虽然这次没有死人,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高炽有倒台的趋势。

朝廷中的大臣一部分就是典型的随风倒,一看就朱高炽可能倒,就倒到了朱高煦那边,朱高煦一时间风光无两,接二连三的犯下朱棣忍无可忍的错误。

第一、不断的在公共场合声称自己像李世民;第二、要求增加护卫;第三、纵容手下杀人;第四、在私下里训练死士;第五、擅自杀死朝廷命官。

如此嚣张跋扈,要是将来让他继位,那还得了?朱棣直接将他赶到了山东乐安。

朱高煦一走,朱高燧就冒出来,他认为属于他的时代要来了。

他比朱高煦还要狠,朱高煦虽然打皇位的主意,但是不敢打到朱棣的身上,只能打到朱高炽的身上,他呢?直接打到了朱棣的身上。

联合太监以及指挥,打算来一出宫廷政变,命令太监在宫内毒死朱棣,再将群臣控制,最后颁布废掉朱高炽,立他为太子的伪诏,大功告成。

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事情败露,幸亏没有实施,要是实施的话,估计就得性命不保。

而他也紧随朱高燧的脚步,被朱棣赶到了彰德。随着朱高煦、朱高燧被赶离政治中心,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才算安稳。

始作俑者朱棣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之间的争斗,全是朱棣一手促成,如果不是他,明朝根本不可能上演这一幕。

朱棣明明已经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是却又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封朱高煦到云南就藩,但是朱高煦撒了几句娇,就将这件事情作罢。

后来又封朱高煦到山东青州,朱高煦撒了几句娇,又将这件事情作罢。

直到朱高煦的行为越来越过分,触碰到了他的底线,才心一狠,强行将朱高煦封到山东乐安,怎么撒娇都没用。

如果不是朱高煦自己作死,说不定永乐一朝的太子之争,还能争到永乐一朝结束。

造化弄人,要出现了什么不安定因素的话,来一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那种兄弟相残,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朱高燧也一样,虽然他不动过立朱高燧为太子的想法,但是却将朱高燧的工作地点定在了都城,而且还给予重任。

各部门的政务都要提交给朱高燧,才能够实行。

要知道朱棣当年就藩北京的时候,仅仅二十岁出头,现如今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北方边疆再也不用分封诸王。

诸王的工作就是吃喝玩乐,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依然将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个不安定因素安放在都城。

难道他不明白吗?他靠着造反起家肯定明白,如果真的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的话,只能说朱棣活该。

没有亲哥哥,却有亲弟弟

朱高煦、朱高燧到藩地之前,其实有过一段小插曲。

朱高煦在到乐安之前,朱棣将他关在西华门,打算废为庶民,但是朱高炽站出来,不断的劝说朱棣,朱高煦才得以安然无恙的到乐安就藩。

朱高燧想毒死朱棣,这个罪名不是一般的重,朱棣将他叫来质问,甚至想要杀死他,也是朱高炽站出来劝说朱棣,朱棣才饶他一命。

朱高煦、朱高燧不拿朱高炽当哥哥,但是朱高炽却拿他们当亲弟弟。

朱高炽继位之后,也没有为难他们,他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到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情况才发生变化。

要怪也不能怪朱瞻基,要怪就怪朱高煦自己,朱高煦看不起朱瞻基,觉得朱瞻基就是一个毛头小子,举起大旗,造朱瞻基的反。

打算也过一把靖难之役的瘾,但是他连乐安都没有出来,就被朱瞻基平定,整个过程不到一个月。

既然都撕破脸了,朱瞻基肯定不会让朱高煦好过,直接将他一家全部抓到北京囚禁起来,但并不打算杀掉。

但是朱高煦紧接着又来一次作死,直接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一脚把朱瞻基勾倒在地上,应该是为了出气,让朱瞻基堂堂一国至尊,体验到了什么叫狗啃泥。

一怒之下直接用铜缸将朱高煦盖住,再用木炭布满铜缸的周围,点火活活将朱高煦烤死。

朱高煦都死了,他的儿子也没有活着的必要,朱瞻基将他们一家送到了阴曹地府相聚。

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班师回朝的过程中,大臣意识到了藩王的不确定因素,请求朱瞻基顺手将朱高燧也抓起来。

但是朱瞻基却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将大臣的奏折送到朱高燧的手中,朱高燧看到大臣们的的奏折,说了一句我得以善终。

然后就乖乖的将护卫交了出去,虽然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但得以安度余生。

结语

有的人可能觉得朱高炽是假慈悲,为了避免留下骂名,故意将朱高煦留给儿子杀。但事实上,从朱高炽上台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绝对不是假慈悲。他一上台,就立刻休养生息,停止一切浪费国力的行为,还解放了因为靖难之役被朱棣处罚的建文旧臣以及旧臣的后代,“仁”字名至实归。


【明仁宗朱高炽】

前言

翻阅《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说辞。这个“仁”就是指明仁宗朱高炽。他在位仅只有短短10个月,却以为人仁慈宽厚,爱护臣下,体恤黎庶,善于柔性治国而赢得了在历史上的地位,被后世史家誉为西周之成、康(指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汉之文、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太子之位,几遭濒危

史载,明成祖朱棣共有四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其中第四子朱高爔早夭,未封。朱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世子,“靖难之役”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被朱棣立为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登基。从当太子到做皇帝的20年间,朱高炽屡濒危境,储君之位几遭废黜。

“靖难”初期,燕王朱棣率燕军北征。长子朱高炽奉父命留守北平。彼时建文帝朱允炆派李景隆率50万明军围攻北平,朱高炽指挥将士拼死抵抗,顶住了50万大军的凶猛围攻,不仅为燕王保住了北平这一根据地,也为吸引住明军主力并为下一步兼并永宁朵颜三卫精兵创造了条件。

朱高炽虽然在保卫北平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身体肥硕,不能骑射,还有足疾,行动不便,走路都要宦官搀扶,更别说骑马打仗了。据说他日常行走时常常摔跤。因为肥胖加腿脚不利索,他在后来燕军南攻时无法随征,也很少有机会立战功,而他的胞弟朱高煦、朱高燧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骑射皆精,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深得朱棣宠爱。

随着战局的发展,燕军由弱变强,明王朝的天枰逐渐倾向了起兵夺权的燕王朱棣。

【朱高煦】

朱高煦自恃劳苦功高,遂开始觊觎世子的尊位。高煦的这种强烈愿望被建文帝谋臣方孝孺获知,他当即向建文帝献计,请朱允炆亲自写信给燕王世子朱高炽,让他归依朝廷,并暗中许诺封他为燕王,由此引起燕军内讧。建文帝深以为然,依计而行,派锦衣卫千户张安驰往北平送信。朱高炽接信后大吃一惊,并未马上拆封,他深知自己的险恶处境,也猜到了建文帝来信的目的。他深知个中利害,遂当机立断,立即派人将没有拆封的信和送信人张安一道星夜送往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朱棣。

然而,朱高炽没有料到,身边的亲随宦官黄严早就暗中投靠了弟弟高煦,他得知建文帝来信之事后,抢先一步派人驰报朱棣,说世子与朝廷暗中串通一气,准备谋反。朱棣将信将疑,便和高煦商量。高煦乘机进谗,说高炽早就急不可耐,想尽快篡位当燕王。朱棣大怒,决定下令逮捕世子。正在此时,朱高炽派来的人气喘吁吁地赶到了。朱棣看信后心中释然,又仔细询问了张安,得知高炽并无二心,庆幸刚才的命令还没有发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场杀身之祸总算有惊无险地躲过去了,然而风波并未平息,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史载,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终,生死成谜,朱棣昂首登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亦称永乐大帝。按常理,在帝位稳固后,应尽快确立太子,因为历代封建王朝均视太子为“国本”。但一向阴鸷戾狠、果敢决绝的朱棣却犹豫再三,举棋不定,一拖再拖,长时间未做决断。按封建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高炽是嫡长子,做太子名正言顺,但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善战,还多次在战况不利时从乱军中救出自己,加上他相貌不凡,雄姿英发,长的很像自己,这使得朱棣不由对他有所偏爱。当初在艰苦征战时,朱棣就曾有所暗示的对他说:“世子多病,你多努力”。所以,在立太子一事上,朱棣取舍两难:欲舍高炽而不忍,欲立高煦又担心违背祖制,遭文武大臣们反对。朱棣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大臣们几次建议早立太子,他均未置可否。

大臣们在立储一事上也分为两派,有力挺高炽的,也有支持高煦的。

一日,朱棣就立太子一事咨询翰林大学士解缙的意见,解缙撇开朱高炽不谈,反而夸赞起高炽之子朱瞻基来。原来,高炽的长子瞻基长的十分英俊,又聪慧过人,深得朱棣宠溺,从小就让他跟在身边,时时加以教化,并经常称赞他将来一定是个盛世天子。解缙一提到成祖的“好圣孙”,立刻便打动了他,他暗暗点头,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后来,他又询问了兵部尚书金忠、大学士尹昌隆、黄淮等人,这些人与解缙的意见完全一样。朱棣的心秤便逐渐倾斜到世子朱高炽身上。

不久,成祖朱棣终于做出抉择,于永乐二年(1404)四月下诏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同时封爱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封国彰德(今河南安阳)。

永乐九年成祖(1411)又立十四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了要将皇位传给爱孙的意向。

朱高炽被确立为太子,表面看起来似乎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更大、更凶险的风浪也随之袭来。

朱高煦、朱高燧的最终下场

朱高煦的太子梦被击碎后,心中愤懑不平,又被封到荒僻渺远的云南,更加失望、不满,他一方面构陷、迫害拥戴太子的大臣,解缙不久就被害死,另一方面找机会不择手段陷害太子朱高炽。

经过详细了解,朱棣察觉到性格仁厚的太子并无太大过错。相反,倒是以前钟爱的高煦逐渐引起了他的反感,因为他太戾狠跋扈了。高煦嫌云南太远不肯去,后改封青州(今山东),但他仍赖在京中不去封国。朱棣再三催促,他仍不就封,还趁成祖北征残元之机,私自招募卫士3000人,纵容他们四处劫掠,杀戮士民,肢解无辜百姓抛掷江中。据《明史》记载,他还私下僭用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乘舆器物。

朱棣北征班师后终于认清了高煦,在将其狠狠训斥一顿后,软禁于西华门内,准备将他贬为庶人。事情发生后,满朝文武没一个站出来替高煦说情。反而是受尽了高煦明枪暗箭攻击的高炽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到父皇那儿极力谏阻,涕泣力救,终于说服了成祖,将高煦释放,还保住了他的王位。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将朱高煦徙封于乐安州(山东广饶),并限期离京赴封地。

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无能量与高炽争位了,但高炽的另一个弟弟高燧仍在威胁着他。赵王朱高燧也在暗中觊觎着太子位。高炽的储位虽然在朱棣的心中稳固了,但高燧及其追随者仍不甘心。高燧想方设法诬陷太子,但因朱高炽在皇位争夺战中屡遇惊涛骇浪,更加小心翼翼,均未得逞。永乐二十一年(1423)五月,朱棣有病不能临朝,将军政大事均托付太子处理。依附高燧的宦官黄俨屡遭太子裁抑,心怀不满,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如今皇上最钟爱的人是赵王高燧。与此同时,他秘密勾结了一批官员欲伪造遗诏,再矫诏天下,拥立高燧为帝。后有人告密,朱棣派兵将这些人一网打尽,还搜出了伪造的遗诏。朱棣手持假诏,瞪眼怒问朱高燧:“这是你干的吗”?高燧唬得浑身颤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是宽仁的朱高炽,再次为高燧解脱,说这都是下人背着弟弟干的,高燧不知情,更不会参与这个阴谋。朱棣这才放他一马,不予深究。高燧从而得以保全。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大漠还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风雨如晦20年,历尽艰辛的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

高炽只在位不到10个月,便于洪熙元年五月病逝,由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在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异常不满,整日抑郁寡欢,图谋篡夺皇位。他曾多次谋刺宣宗,皆不成。宣德元年(1426)八月初一,朱高煦乘京师地震之机,在乐安州举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亲率大军讨伐,很快击溃叛军,俘虏朱高煦,并将其押解回京,贬为庶民,囚禁于逍遥城内,在生活上予以优待。

宣德四年(1429),宣宗朱瞻基好意去看望叔叔朱高煦,高煦却乘其不备,用脚使袢子将宣宗勾倒在地。一向好脾气的宣宗因之恼羞成怒,当即命力士抬来一个重300多斤的大铜缸,将高煦扣进缸中。高煦蛮勇过人,奋力将缸顶起。宣宗命人将缸压住,用木炭将铜缸埋住,再点火将高煦活活烧死了。

汉王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被封赵王的朱高燧吓破了胆,遂主动交出护卫兵力,更加谨慎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朱高燧得以善终。至此,宣宗朱瞻基的皇位已无可动摇了。

【发文不易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并没有惩罚一直处心积虑要抢走他的皇位的两位弟弟,相反,他对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非常仁义!

明成祖朱棣素来对长子朱高炽有点偏见,因为朱高炽长得不好,胖、而且腿不利索,不如次子朱高煦高大威猛——这并不是明成祖个人的偏见,在建文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朱允炆也曾因为第一名王艮相貌不佳,将第二名胡广点为状元,王艮变成了榜眼(狗血的是,在北军攻陷都城南京的前夕,胡广、王艮、解缙等人相约谈话,胡广、李贯(探花)、解缙等人个个慷慨激昂,相约共同殉国,誓死效忠建文帝,只有王艮沉默不语。结果,胡广、李贯、解缙等人先后投降朱棣,只有王艮慷慨赴死)。

朱高煦一表人才,且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于危难,所以深得朱棣喜爱。朱高煦恃宠而骄,在朱棣登基、太子未立时,屡屡以“秦王李世民”自居,抢夺太子之位的野心昭然若揭。

最终,朱棣采纳姚广孝和解缙等人的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贼心不死的朱高煦屡屡针对朱高炽,惹怒了朱棣,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多次向父亲求情,请求宽恕朱高煦。

朱高炽登基后,多次对朱高煦进行赏赐,但朱高煦反叛之心,一直未改。

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其子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做为朱瞻基亲叔叔的朱高煦,又得到了侄子的厚待!

不识时务的朱高煦不仅不感恩戴德,反而恩将仇报,起兵作乱,结果被很快平息!即便如此,朱瞻基仍想留朱高煦一条活命,但不领情的朱高煦却趁朱瞻基来探望自己时,伸出脚将其绊倒。朱瞻基终于忍无可忍,命人用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点火将其烧死,并处死了他的几个儿子!

相比较朱高煦,朱高燧则识时务的多:

朱高燧是朱棣的三儿子,朱棣登基后,朱高燧表面上一直与二哥朱高煦联合,要整垮朱高炽,实则是为自己打算:他怂恿朱高煦出头,与朱高炽明争暗斗,待到两位兄长两败俱伤后,自己上位!朱棣得到消息后龙颜大怒,狠狠地惩罚了朱高燧,朱高燧才略有收敛!

明成祖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的野心死灰复燃,他打算趁明成祖朱棣病危之际,联合宫中宦官、守卫毒死朱棣,继而篡改遗诏,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为皇储。

事情败露后,朱棣诛杀了这场阴谋的参与者。朱高燧得朱高炽力保,才免于遭殃。此事过后,朱高燧再不敢兴风作浪了。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都对朱高燧恩宠有加,对其大行赏赐。朱高燧过了几年舒坦日子后,于宣德六年去世!


造成两个弟弟常常要加害已被立为储君的哥哥,他们的父亲朱棣有很大的责任。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朱棣一直摇摆不定,他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比较偏爱次子朱高煦,于是朱棣把不是问题的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引起大臣一片反对声。本来这个问题是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一定要按祖制和规矩慎重行事,但造反出身的朱棣内心处处存在违反制度的欲望,他把这个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了三次之多。明朝文官制度确实稳定有效,皇帝强硬时敢据力力争,皇帝怠政时能替补到位,为大明江山稳固延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朱棣立太子的问题上就是这样一种表现,为此还冤死了一位内阁大臣解缙,解缙坚持原则要立嫡长子朱高炽,于是另两个弟弟便心生不满,处处陷害解缙,最终使解缙跌入牢狱,丟了性命。

迫于各方面压力,朱高炽最终被立为太子。但朱棣不知出于什么意图,总是在另两个儿子面前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们两个要积极表现。于是朱高煦、朱高隨弟兄两个经常和大哥对着干,制造事端陷害大哥,导致朝廷官员也不好站队。

最终,朱高炽继承了皇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朱棣确实怕乱,自己不顾亲情,举兵反叛,他不想看到子孙们为此再自相残杀,要按祖制把皇位安全传承下去。为此他在世时还强行让另两个儿子离京就藩;二是看到了朱高炽的优点,仁爱宽厚,能团结朝廷官员,有利于朝廷稳定;三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就是朱瞻基,深得朱棣喜爱,将来能担当大任,延续朱家王朝,这是朱棣最操心的事情。

因此朱棣死后,皇位还是平静地交到朱高炽手上。只是朱高炽命短,坐皇位不足一年,还未等两个弟弟发难,他自己先行上了西天。他的儿子朱瞻基上台后才把两个要造反的叔叔一一平息,二叔朱高煦跳的最高,关起来后没有悔改之意,被用铜锅扣起来闷死。三叔朱高随关起来后,因心理压力大,郁闷而死。


朱高煦是被烤死的,造反失败被抓后,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朱高隧是正常死亡!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四子五女,除了第四子早夭以外,剩下三子都是皇后所生。

这三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

朱棣生前很不喜欢长子朱高炽,肥头大耳不说,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导致残疾,走路都走不稳,需要人搀扶。

虽然小时候朱棣也进行了弓马骑射的教育,但朱高炽显然不喜欢这些,加上后来作为燕王世子,所以他大部分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

朱棣本身是打仗起家,对于文弱的儿子不是很喜欢,相反他喜欢从小就跟随在他身边打仗的朱高煦、朱高燧。

朱高煦就不用多说了,靖难之役的时候他爸爸忽悠他:“世子多疾,汝应勉励之。”受到这句话的鼓励,朱高煦几乎以为自己这太子是板上钉钉了。

朱高燧由于是老幺,皇位就算是没了大哥,也不太可能轮到他,不过朱棣对他的宠爱也比较多,这两人在朱棣时代几乎一直都很放肆。

由于仰仗重新,朱高煦干了不少违法的事情,据说朱元璋就不喜欢这个孙子,朱棣继位以后,更是干了不少过分的事情,比如为王府增加护卫、不肯就藩、打击和迫害太子、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朱高燧更是一个二杆子,他小时候几乎和他二哥一样,仰仗宠幸,多行不法,而且他比他二哥更大胆的就是,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公然内侍和护卫准备毒死朱棣造反,好在后来有人告密,朱高燧的不法举动被朱棣察觉。

经过这次“谋反事件”以后,朱高燧基本上被他父亲给按住了,从此以后老实了不少。

不过朱高煦不一样,从永乐十五年就藩乐安州以后,还是一切如故,甚至积极造反,基本上都已经亮明旗号,路人皆知,朱高炽几次写信劝告,朱高煦都没收敛。

朱棣病逝以后,由于消息是秘密送到京城,所以朱高炽抢先一步登基,只是朱高煦没来得及动作。

朱高炽继位以后,对朱高煦、朱高燧十分宽容,即便是明知道朱高煦有诸多叛逆的行为,但仍然还是下令照拂,不但增加朱高煦的俸禄,还赏赐了数以万计的宝物,对朱高燧也一样,对他们的赏赐比对其他的藩王赏赐要优厚的多。

朱高燧不敢乱动,朱高煦就不一样了,朱高炽继位仅仅10个月就病逝,、。

朱瞻基继位以后,对这两位叔叔也很优容,使得朱高煦认为这个侄子是个软弱无能的人。

宣德八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结果折腾没多长时间,就被朝廷平叛大军挡住了,朱高煦一听自己侄子来了,吓得当即从后门出去投降了,所有跟随他造反的人都被杀。同样也是这一年,朱瞻基去看望自己这位叔叔,结果被叔叔伸脚扳倒,一怒之下将300斤的铜缸扣在叔叔脑袋上,放火烧死了。

朱高煦被送到了京城囚禁,朱瞻基半路上路过朱高燧的属地,将赵王所属的护卫收回,赵王朱高燧从此偃旗息鼓,宣德六年病逝,也算是寿终正寝。


原始地址:/zixun/11448.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