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4岁了,不喜欢跟小朋友玩,怎么办?

小朋友们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我觉得要判断,判断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孩子一直从小表现的就是不太愿意和人交流,比较喜欢粘妈妈。那说明宝宝的气质类型很可能是黏液质或者抑郁质。

当然不要被这种名词吓住。其实人有四种气质类型。第一种胆汁质,这一类型的人精力旺盛,外向热情,但脾气也比较暴躁。打个比方来说的话,有点像孙。第二种多血质,这一类型的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有一点像猪八戒。第三种黏液质,这一种人情绪平稳,举止平和,比较内向,踏踏实实,但是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会有一些像沙和尚。第四种抑郁质多疑多虑,极端内向,敏感,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孤僻,很难被什么事情打动,喜欢独处,不爱交往,但是做事认真仔细,防御反应明显。有一些像唐僧。当然大多数人是混合型的人。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是先天决定的,出生之后就具备的,但是气质类型会影响后天性格的形成。说上面这么多理论知识,不是为了把您搞的晕头转向,也不必深刻理解,只需要大概判断一下宝宝是不是先天气质类型就是比较喜欢独处不爱交际的类型。

如果宝宝以前比较喜欢和人交流,后来变得不爱说话,那么应该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导致孩子不爱交流,形成自我保护。比如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的过程中发生不愉快啦?或者家长因为一些情况阻止过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儿等等。而我们家长要做的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孤僻”“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你怎么不合群”等等这些负向的话语,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当然也需要一些技巧。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很容易用语言来描述,但是小朋友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候说不出心里是怎么样的难受。我们可以通过心灵图卡来了解孩子的内在。

心灵图卡就是一些带有图案和文字的漂亮卡片,都是由大自然中的动物作为形象,下面我展示一部分。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从这些卡片里选出几张自己最喜欢的~从孩子们选出的卡片所展示的形象可以很好的投射出孩子的内心。比如在生活中我曾经做过一个孩子的心理辅导,他也是在学校受到一些欺负,不愿意上学,其中他选择了一张独自飞翔的老鹰。这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没有伙伴,一个人在天空中飞翔,干什么都是一个人,但是我告诉他,你看,老鹰的翅膀比别的小鸟都大,高高的飞在天上,他的眼睛非常的敏锐,一旦发现猎物就毫不犹豫,俯冲而下,非常的果断,只要是自己的目标一定会努力达成,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他选出的卡片上赋予更积极的意义~让孩子不再惧怕眼前的挫折。这只是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孩子多选择几张,可以更多的观察到孩子的内心,我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了解孩子做面临的困境,并帮助他解决烦恼,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性格这东西是天生的,后期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的,只能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来适当的调整。不能一味的按照大人的意愿来改变孩子的性格。内向外向都没有错,顺其自然就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好。




合群绝招一:给孩子交朋友的机会大部分时间孩子确实是和爸妈一起,如果爸妈们把孩子的时间占用的太多,那么孩子们就会没时间交朋友。所以爸妈要大度些,把孩子的宝贵时间奉献给宝宝们的朋友。一般来说,隔壁邻居,游乐场,动物园都会有好多小朋友,这个时候爸妈就该抓紧时间,让孩子多和同伴玩。合群妙招二:来个派对在派对上,有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所以通过派对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朋友。这样孩子们在打闹中很快就会打成一片。当然派对的形式要以孩子为重,不要开成人的派对影响孩子。派对要想精彩,那么首先要做好策划,而且派对最好要搞得有声有色,不然孩子们下次可就不喜欢开派对了。派对中必须要有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要让孩子玩的尽兴。合群妙招三:多带孩子外出如果爸妈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这样孩子们在闭塞的地方就会产生拒绝交朋友的想法。所以平时爸妈要记得带宝宝多出去转转,让宝贝们多看看外边同龄的‘美女’和‘帅哥’。合群妙招四:少让孩子看电视孩子们喜欢整天围着电视转,电视里的‘好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没’确实是好看。但是孩子们天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小伙伴联系呢?所以电视要少让孩子看,不仅伤害孩子的眼睛,还伤害孩子们和朋友联络感情。合群妙招五:教孩子交友原则要想孩子合群,那么就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一些交友原则。比如要尊重朋友,要体谅朋友,要设身处地的为朋友考虑。孩子们明白了交友原则,自然就让交友更加容易了。其实,孩子们合群不合群不是天生的。如果孩子害羞,需要爸妈为孩子打开一扇门——创造交朋友的机会。孩子们见到了交友的机会,他们自然会行动起来,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4岁的小孩子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是心里真的不想和别人玩,那就由家里大人带着玩,慢慢的在和别的小朋友接触,时间长了就好了!

有的是想和别人玩但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着玩!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就得教他怎么和人相处,也就是小孩子说的玩了!得教!孩子太小,是一张白纸呢!什么都得教!




老虎狮子都是独行的,牛羊才会成群。你的小宝有一颗强者的心,要好好培养。




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到了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阶段。需要家长循循善诱一下。

小朋友这个时候,已经接触了幼儿园,懂得了小朋友的接受以及拒绝,自己不想遭受被拒绝的感觉。所以,有的时候,不想接触小朋友,喜欢在自我构建的小社会里来游戏,有的会喜欢和家长一起玩,黏在家长身上,而且会有一定的腼腆羞涩表现。这些状态,都为小朋友这个阶段的常有状态,家长不要急于改变小朋友的状态,或者将他猛地推向人潮,望其有所改变。这样做,只会加大小朋友心里的抵触以及恐惧心理。所以,建议,家长,以循循善诱为基础,慢慢的来。

首先,家长可以作为引领人,把小朋友领过去,让他知道,融入小朋友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要为此感觉到困惑或者难为情,如果实在担心,也会有家长在一边引领,不要害怕。

其次,家长可以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成人也都是由小朋友逐渐变大,所以其中的各种理由家长其实自己也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肯定的是在平时的交际或者生活中受到了一些影响,我们可以问一下孩子为什么,让小朋友相信我们。

然后,家长告诉孩子受到拒绝也没有关系。有的小朋友是因为之前融入孩子团体出现过困难,所以比较排斥再去做类似的尝试,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和孩子沟通家长才会有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冷静并且无所谓的态度告诉孩子,受到拒绝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继续玩别的东西,如果没有收到拒绝,我们就可以认识一些新朋友,都是不错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去尝试,孩子,你愿意也去做这些尝试吗?

每个人都会有难为情,有自己小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尽量敏感的捕捉到这些信息,然后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过程中肯定会慢,家长一定不要操之过急,也尽量避免吼骂孩子让他去融入,逼迫他,慢慢来吧。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难受了,家长心理也一定不会舒服,所以,慢慢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经验,不知道题主家的具体情况,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这很正常,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如果孩子从小都喜欢独处,那就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小孩子,去一些人多的地方公园游乐场!多引导孩子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有的孩子也可能是一个阶段,三四岁的孩子占有欲比较强,我家宝宝三岁多的时候,在幼儿园不喜欢和别的玩害怕别人分享她的玩具后来多引导孩子老师也帮忙教育!现在孩子有自己的好朋友




没有更多的信息比较难以进行判断。您回想一下,小宝是否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过,或者说被陌生人吓到的经历?或者说小宝是对陌生的小朋友这样,还是对陌生的成年人也回避?是否有比较熟悉的小朋友,是他/她愿意接受的呢?建议妈妈和心理咨询师详细沟通一下,因为网络咨询由于不能见到小宝,局限很大!




多带小宝出去玩特别是有小朋友玩的地方多接触小朋友和外面的世界………




导读: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想法里,大都是希望自己的是一个性格开朗,外向活泼的孩子,在外面的时候能够展现出非常良好的社交环境,能够交到好朋友和自己一起玩耍。然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的小孩是热衷于社交的,但有的孩子却对社交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有家长发现自己四岁的孩子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因为害怕会影响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去交流接触,但越是让他去就越抵触。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家长是子继续坚持干预孩子的社交,还是顺从他的想法,孩子不爱和别的孩子玩这种情况,大一点会好吗?

同样是作为家长的小编,很能理解父母们的心情,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孩子都是活泼开朗希望和别的孩子玩成群的。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社交甚至是不喜欢交朋友的孩子,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会不会有自闭症一类。

然而,在孩子的性格发展中,他们都有着自己各自的特质,有的孩子天生就外向好社交,这是他们性格积极开朗的一面。但也有的孩子更喜欢一个人的独处,他们在交友上没有太多的积极表现,不愿意去经营太多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文静内敛的一面。

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交朋友,这都是孩子个性特质中的一部分,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读懂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去满足我们的想法。孩子不喜欢跟小朋友玩,甚至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心理,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就不要继续强迫了。

让孩子逆反着自己的性格来发展,反而更容易滋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且我们都清楚知道,交朋友这件事情,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有的孩子天生不善人际交往,但仅仅是影响了朋友的多少,却并不会过分影响孩子的日常交流。

在小编看来,只要孩子的语言发展没有问题,愿意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讲话,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那么就算是正常的孩子,父母们也不用为此而过分焦虑。况且,别说小孩子,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有社交恐惧症,我们又何必强求孩子是个社交大人?

当然了,想要改善孩子这样的情况,一味地要孩子出去交朋友是不可行的,家长们需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跟小朋友玩,然后再针对孩子的个人原因去进行解决。小孩子的社交不是无师自通的,是需要家长们慢慢地去引导,带领孩子去融入社交。

比如,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是因为小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交际自信心,这可能是出自于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在一些物质上的差距。比如别的孩子都有好看的玩具,别的小孩穿的衣服好看很多等等,这都让孩子在别的小朋友面前感到自卑。

又或者是有的孩子不愿意跟小朋友玩是因为曾经的交际中受到了伤害,比如被别的小孩欺负过亦或者是得不到回应。这些负面的反馈都容易影响到孩子社交上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进而拒绝社交。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与其逼迫孩子去交友,不如教会孩子相应的处事方式,陪伴孩子参与到社交之中,让孩子慢慢成长。

重要提示:小孩子在社交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有的小孩子也常常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善社交,小孩子能够正常沟通、表达自己,家长们也不用对此过分焦虑。而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家长应该多找寻其中的根本原因,进而针对解决才能有所改善。

今日话题:你们家的小孩子现在多大了?平时有一起玩得很好的朋友吗?欢迎留言讨论。




关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合作能力发展情况,许多家长并不了解,而只是一味地通过孩子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自己想像有差别的行为,而给孩子扣上“内向”、“不爱交往”、“害羞”、“霸道”、“自私”等帽子。殊不知,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的交往能力,尤其是同伴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是有着其生理及心理发展原因的。

一、年龄特点学前儿童期(3~6岁)的宝宝开始进入社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活动和交往范围明显扩大,已经不再局限于家庭的圈子。

这个时候的宝宝开始逐渐喜欢合作型游戏,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但是,这一年龄的宝宝仍然处于去自我中心的阶段,交往的主动性增强,并且不再盲目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但是仍然习惯于在合作型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合作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以及合作技巧也处于逐渐学习的阶段,因此,免不了会出现案例中晨晨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家长也越来越多地面临孩子在同伴合作过程中迎接冲突与协调方面的挑战时出现的问题。2、先天气质类型每个宝宝从婴儿期起就有自己的气质表现,比如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或者是从养育角度而分成的难养型、易养型、发动缓慢型三种。但不管怎样,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都有其优势与弱点,比如易养型的宝宝虽然随和、适应能力强,但是行动轻率、感情不稳定;难养型的宝宝虽然敏感、感情丰富,却容易发脾气、任性;发动缓慢型的宝宝虽然冷静、情感深沉,但是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作为家长,当你有兴趣或通过观察发现了自己宝宝的气质类型之后,尤其是你认为不是很喜欢的气质类型后,千万记得不要因此而产生焦虑情绪,一看到宝宝对进入新环境而产生的不适表现就立刻觉得宝宝内向害羞,进而采取一些对于宝宝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适得其反的举措,比如强迫宝宝加入其他游戏群体,反复给宝宝讲道理,故意设计自己认为有助于提高宝宝交往能力的游戏等等。其实,虽然气质天生,但个性却可以后天塑造,如果想培养出拥有优秀交往能力的宝宝,考验的是家长的养育态度是否与宝宝的先天气质类型相符合。3、交往技巧三岁以前的宝宝由于语言功能没有发展完善、活动范围有限,因此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有限。学前儿童期的宝宝(3~6岁)开始扩逐渐大活动范围,发展自己的社交认知行为,这是社交技巧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宝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技巧,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合作行为。但并不是每个宝宝在这个阶段都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与之前父母的交往行为对孩子的耳濡目染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就需要家长在交往语言的训练、交往规则的灌输、交往技巧传达等方面多做功课了。此外,家长还需要多给宝宝提供实践机会,拓展他的社交圈。但是,有些宝宝整天呆在家里,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具备社交技巧。这些宝宝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就常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缺乏合作意识。4、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忽视型,每种教养风格都对宝宝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着特殊的影响。权威型的父母会给宝宝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宝宝的行为适当限制。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宝宝的爱,并认真听取宝宝的想法。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面对人际冲突时会进行友好协商并听取别人的想法,这些做法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专制型的父母则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给孩子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通常比较害羞,不愿意采取主动活动。纵容型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多的爱和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进行管制,这就使孩子依赖性增强,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弱。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控制,只提供物质支持,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其中,专制型和忽视型这两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缺乏交往技巧,合作能力差。家长应选择合理的教养方式,促进宝宝合作能力的发展。5、重要他人对于3~6岁的宝宝来说,父母与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态度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宝宝在集体活动中处理冲突和协调人际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常常是通过效仿父母和教师而获得的。父母和教师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好榜样,在家庭和幼儿园活动中多表现一些合作行为,让宝宝通过模仿获得较强的合作能力。随着宝宝进入中班,他们开始越来越喜欢玩合作类型的游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宝宝在合作游戏中的表现却往往不尽人意,争抢、吵闹、退缩等各种现象困扰着不少家长。那么,关于宝宝的合作能力培养,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在《布奇乐乐园》官方网站的“爸妈训练营”频道里,对爸爸妈妈提供了如下好方法,来培养宝宝的同伴交往能力:一、交往语言的训练。许多宝宝在合作游戏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受排斥,多与不善使用交往语言相关。对于这一点,家长可以把宝宝在合作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交往型语言分成如下几类,进行分项训练:1、礼貌用语。这是加入新的游戏群体,获取游戏伙伴认可非常重要的一项。许多家长在宝宝刚呀呀学语的时候都教过“谢谢”“再见”“你好”等,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些语言的使用反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机会越来越少或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欢迎”、“你好”、“你早”、“谢谢你”、“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作用非凡,在小朋友的交往圈子里也如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记得多将这些平凡词汇进行运用,递给宝宝一个苹果,养成他说“谢谢”,你回答“不客气”的习惯,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在同伴的合作游戏中自如运用了。2、商量用语。许多宝宝之所以成为同伴游戏中的“小霸王”,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多与此类语言的不善运用相关。因此,多多练习很有必要。家长要把宝宝当作朋友,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采取商量的口气如“你觉得……怎么样?”、“你……,可以吗?”“我们这样玩,好吗”等。宝宝在家长的影响下,会逐渐学会在同伴交往中采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3、拒绝用语。“好脾气”的宝宝由于不懂得拒绝别人,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会吃亏如玩具被抢走、因此,拒绝用语是宝宝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语言。家长要鼓励宝宝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对别人说:“对不起,我不想……。”;“对不起,我不和你玩了。”宝宝只有学会恰当地拒绝,才能保护好自己。4、请求用语。对小朋友总是呼来喝去的宝宝总是被排斥在集体之外,不受大家的欢迎。学会请求,可以让宝宝得到同伴的帮助,拉近彼此的距离。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寻求帮助的能力,让宝宝掌握请求用语如“请你帮帮我,好吗?”、“你能帮我……吗?”。当宝宝需要帮助时,如果用命令的口气,家长就不予理睬,直到宝宝使用请求用语,再提供帮助。渐渐地,宝宝会懂得请求用语的重要性,自觉在同伴交往中运用了。5、赞美用语。当宝宝学会挖掘别人身上的优点,就能更好地接纳别人,从而与别人友好相处。家长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让宝宝对周围的人进行恰当地赞扬。比如邻居家的壮壮穿了件漂亮的衣服,就对他说:“壮壮的衣服真漂亮!”;妈妈做了一顿美味的饭菜,就对妈妈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等。宝宝在赞扬别人的行为中也会获得别人的喜爱,从而顺利地开展自己的集体生活。

二、交往技巧的培养。

1、教宝宝掌握基本的交往规则。宝宝只有学会并遵守交往规则,才能成为一个懂规矩、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宝宝依靠单纯地学习是不能理解这些规则的如轮流玩、遵守游戏规定等,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宝宝去实践。比如,小区里有一个秋千,在孩子中是最“抢手”的玩具。一天,乐乐正在上面玩得高兴,小天也吵着要玩,还试图把乐乐给拽下来。小天妈妈告诉他:“谁先到的就谁先玩,要有“先来后到”的规矩,一会乐乐不玩了就轮到你玩了。”小天虽然有点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妈妈的话。过会儿,乐乐把秋千让了出来,小天开心地玩了起来。通过这次冲突的解决,“先来后到”的观念深深印在了小天的脑海里。2、进入新群体的破冰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宝宝经常面临着加入新的游戏群体的情况,但因为缺乏相应的方法,往往采用抢夺、打架等攻击性行为,试图加入新的游戏群体之中,因而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其实,爸爸妈妈可以在生活中通过故事影响、场景模拟等手段教给宝宝一些必要的破冰技巧。比如,在《布奇乐乐园》4-5岁版的有一期综合读本《好好玩,不吵架》的故事中,有这样的一他情景,几只小白兔正在堆沙堡,阿迪也想加入,但遭到了拒绝。聪明的阿迪想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呢?阿迪看了看手里刚刚从沙滩边捡回来的漂亮贝壳,灵机一动,对小白兔们说:我可给你们的沙堡做几扇漂亮的窗户,还可以帮助你们挖一条护城河。其结果是,小白兔们高兴地邀请阿迪加入了他们的游戏中。在这个故事里,阿迪通过自己的智慧,用积极、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可能会造成的同伴冲突。

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所谓亲社会行为即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良性有益的行为,包括“帮助、分享、安慰、合作、谦让”等。一个喜欢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喜欢与其他人进行分享的小朋友,一定会在群体中获得好的人缘。因此,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如上这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仍然可以是通过如下三种方法进行:1、潜移默化。强调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强化榜样的示范作用,比如看到老人上电梯,妈妈可以主动帮助按按钮,也可以抱起宝宝让宝宝来按。2、设置情境。利用故事书或者其他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宝宝深入体会他人的感受。3、及时鼓励。每当宝宝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妈妈应当立刻给与明确的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这种行为意识。

四、注重家园合作。

除了给宝宝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时,家长还需要利用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缺乏合作意识的宝宝,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全面了解宝宝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这样教师才能对宝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宝宝发展合作意识。




1.家长应该创造宽松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充分体验到爱和被爱的感觉,以积极的培养环境造就孩子健康积极的身心,这是迈向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2.家长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孩子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最直接对象,积极的交往态度必定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在与邻居、亲友、同事相处中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宽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3.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把小伙伴邀请到自己家里来玩,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指导孩子进行共同游戏,或与孩子一起游戏,如老鹰抓小鸡等,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原始地址:/zixun/6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