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怎么样?

不怎么样,不要指望一本书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就好比一把尺子没法量好所有家庭关系一样


早些年认为是鸡汤,但当自己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去看,现在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套自我成长哲学。看起来非常简单质朴,实际却非常难做到。把它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成长之镜,用这一套人生哲学指导自己不断精进。


感觉这种问题。要是自己心理或者怎么样不够的话。看什么都没用。


《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图书之一”,在全球更是成为无数人信奉的培训经典。作者史蒂芬·柯维,拥有12个博士头衔,是奥巴马和克林顿倚重的顾问。

这本书介绍了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统和绩效、不断更新。

书中举例比尔盖茨的例子,比尔盖茨有一次翻杂志,发现个人电脑第一次成为了杂志封面,盖茨认为个人电脑时代即将来临,立刻找同学组建了一个软件公司,专门为电脑公司编写程序。具有此能力的人才很多,他们都有可能看到这本杂志,但是只有盖茨做了还从哈佛退学了。盖茨身上体现就是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就是把结果放到第一位,而不是过程。我们要知道做事的目标是什么,就会明白目前紧急要做什么。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要做到“要事第一”,学会运用“象限法”。

取得双赢的结果,必须要有双赢的过程。书中介绍了四个方法:

第一,要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第二,平衡自己于对方的顾虑和主要矛盾。

第三,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倒推找到实现这个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知己知彼要求我们首先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统合综效指的是敞开自己的胸怀,一方面接纳对方的想法,同时也贡献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要是第一,每天列工作清单,然后判定每项的重要性,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完,再也不会因为琐事加班加点了。


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自己的感受是唯一真实的。


首先谢谢邀请,其次想说:您怎么比我的单位领导还关心我的成长?

参加工作许多年,记忆中,单位领导给我发过两本书。一本是《致加西亚的信》,另一本就是这本《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愧对单位领导的是,这两本书我都没来得及翻一下就被办公室同事卖给收废纸的了。

领导发给我这样两本书,还要求读完之后写个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什么的。本来想把7个习惯列出来,像名词解释一样解释一番交上去应付差事,但当我把这7个习惯列出来的时候,吃惊地发现,这7个好习惯,正是我们领导最欠缺的——如果我把它解释给领导,怕领导说我是在讽刺和侮辱他,所以也就免了。

多少年过去了,7个好习惯早被我忘到爪哇国去了。没想到,君突然邀请我对这7个好习惯做回答。我只好赶紧上网,再把它们从爪哇国召回来。

嗷,对了,差点都忘了说这七个习惯是什么:1.积极主动——做事情要有主心骨,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2.以终为始——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结果,要认定结果做事,争取好结果。3.要事为先——事有大小轻重,要有计划,不能盲目做事。4.双赢思维——与别人打交道时要讲公道,寻求双方获利。5.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6.统合综效——综合使用前五个习惯,使整体效能大于部分之和。7.不断更新——要乐于接受新事物,使自身综合素质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不错,真不错——这7个习惯都是味道不错的“心灵鸡汤”,不愧是“高效人士”的。

时隔多年,写出来一看,还是感觉我们领导是最欠缺这7个好习惯的人。要不要把它献给领导?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史蒂芬.柯维写的,他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人”。据说这本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首长达20多年,美国很多企业把它作为员工必定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认为: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我们对外界的看法。他为人们还分析了如何通过自我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管理,达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平衡,从而实现一个人的成功,以及螺旋上升式的成长。

而这就要靠七个习惯来实现。是哪七个习惯呢?它们分别是:

积极主动:就是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为来负责。

以终为始:在做出任何计划是,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全心投入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

要事第一:最重要的,与愿景一致的,要放在第一位。

双赢思维:合作要基依互惠,共赢。

知彼解己:用同理心倾听别人,获得尊重与认可,才能有效沟通。

统合综效:敞开胸怀,接纳一切有见地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解。达到1+1=3甚至更多。

不断更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学习,包括身体。

作者最后说:通过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正确的原则上,在办事好增强办事能力之间平衡,我们就能获得能力,创造圆满平静的生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始地址:/faxian/4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