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替的替考的其实不多复读冒用别人学籍自己考的一大把很多高中别称复读集中营不是一代人无法理解的甚至从初三开始复读起步就是奔着四年去的大学毕业改名的很多高中读四年五年的都不算稀奇很多熬到了大学扩招还有四五年无果回家基础知识太扎实去小学当民办教师俞敏洪这种复读一年北大的极少数大部分都是专科报销
说苟晶生活在最底层其实并不准确,目前她是某童装厂家的合伙人,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了!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更出色。
相比陈春秀被顶替大学的事情,苟晶无疑更悲惨,她在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被顶替,可以说悲催至极!在第二次被顶替后,苟晶收到了湖北黄冈一个中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苟晶去上学后发现离自己的期待差距太大,因此一年之后她就离开了学校。随后苟晶来到浙江打拼,期间经历过很多的波折,直到2008年开始做淘宝电商,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童装公司合伙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苟晶之前就收到过班主任老师的道歉信,同学的描述让她早已知道自己被顶替了的事实,之所以现在说出来,一方面是陈春秀事件爆出后山东在彻查冒名顶替,另一方面她希望给已经去世的父亲一个交代。陈春秀事件爆出后,当事人表示希望能够获得上学的机会,苟晶目前并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诉求,但是从她在学校附近买房等等举动,她对上大学是非常渴望的。
以陈春秀、苟晶等人为代表的顶替上大学事件是时代的产物,但是这样的事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寒门学子,本来就期待上学能够改变命运,然而当自己努力争取到机会时却又遭受打击,这样的事情当初发生本就不应该,现在更应该彻底揭露出来,不单单是为陈春秀苟晶们讨回一个公平,更应该看一看我们的社会体系该如何才能做到更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苟晶如今生活的很好,家庭稳定,收入不错,女儿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说她在底层真的并不合
1710理科排名265名,在全区排名15%,什么概念呢?如果你家的小孩班里50人,那就是前7名的学生,如果这算学渣,让你们的孩子考个班里前8试试。
恢复高考时曾经是大学中专合在一起考试,先高分录取大学最后录取中专。当时“中专毕业生”入职工作也是“干部”编制。但97年应该是分开考试分别录取了,高考被中专录取,说明这所中专有“能耐”。
除了时间节点,还有地理上的划分。特点是:
1、高考难度大,人多,千马万马挤在独木桥上,竞争最激烈。
2、没有营商氛围,制度中的铁饭碗,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3、人情社会,无视规则,比如被交警抓到,宁可花1000块感情也不愿意直接付200块,脱了裤子打屁,多此一举。
4、男子气概严重,女孩没有上升渠道,权益得不到保障,受害者以女性居多。
苟晶于1997年参加的高考,说到时间,她在重灾区;在山东省济宁市;谈到性别,她是个女孩;她出生时是第二代农民。
苟晶在被顶替后选择了复读,结果1998年又被顶替,最终以班级十几名,偶尔考到全区第四名的成绩读了中专。要知道她那个班只有倒数第一是大专,其余的全部是本科。她被“调配”到野鸡中专。人生道路何止塌方,简直是毁灭。
高考是农家子弟的唯一出路,但因为需要精心挑选接班人,农家子弟没有权势,信息闭塞,正是最适合被取代的。一个农村家庭需要全家的努力才能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当努力付诸东流时,痛苦和悲痛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
苟晶第一次被冒名顶替后,注定了大学落榜的命运,考多少分都没用,因为真的苟晶不能录入系统,否则就会和假的苟晶发生冲突。一般来说,高考落榜的农村孩子会放弃复读,他们急需挣钱,负担不起,但苟晶很有毅力。她选择了复读,而复读恰恰是最惨的,这时候的复读其实是陪读,还没考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苟晶在第一次高考之后被提走了档案,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十几人参与是搞不定的。大概知道她所在的教育局有几个部门,她上的中学招收她,中专要多少人?
我是1997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有高中专、大专和本科院校,都是国家的公办学校,大多数还分配工作。
中专分初中专和高中专,初中专是初中毕业考的,高中专是高中毕业考的。八九十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是考初中专的,因为毕业后国家就分配工作,可以实现“跳农门”的梦想。没有考上初中专的便上高中考大学的路。高考后本科录完后专科录,专科也没录上的高中专再录取,高中专只读两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中专要么升为大专本科,要么倒闭,所以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高中专这回事了。
苟晶1997年高考成绩为569分(满分900分),而当年山东的本科线为625分,专科线600分,中专线570分,后降为555分(委培),苟晶只够中专线。苟晶的成绩在当时很一般,放在现在也只能考个二本或三本,算不上学霸。
苟晶2017年的会考成绩:语文为A,数、英、物均为B,政、化、历、地、生(补考)均为B,这个成绩是比较差的。总之,由于当年高考录取人数少,苟晶成绩一般,只够中专线,被中专录取很正常。
大学扩招其实是在1999年,在1998年都还没有实现扩招,所以1997年的政策里,大学还没有那么容易上,在1997年甚至还有大学预科之说,就是这个分数离大学的要求还有一步之遥,还要继续学习一年,但是这个大学是已经认同你了。
大学预科班中的学生主要就是从国家指定的普通高校和民族学院中,选择从当年参加普通高考并符合预科班要求的考生,可以降低一定的分数后,按照志愿择优录取。这些考生在大学预科班中学习一年后,经过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该校学习,这是在1997年的高考中,除本科、专科外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入学机会。
1997年为什么顶替严重,还是高考没有那么容易,依然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
一般通过本科线的,大专线的都走了,剩下一些中专也会来高中招生,这基本是定向培训,就像苟晶说的,基本去了沿海工厂,或者某些私人企业。
在1999年扩招之前,中专,中师都是比较紧俏的,甚至有些家境贫困的学子,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读中师,因为这个是包分配的。
有很多乡村教师,或者老一点的教师就出自这批中师生,而且当时的中师生招生还极其严格,如果不是一个班的学霸,还真上不了。
在2000年后,大学继续扩招后,中专、中师生就逐渐没有那么紧俏了,所以苟晶在当时参加高考,而被中专录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