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预备队和快速反应部队的区别有哪些?

军事机密


这都是军改之前的事了,军改之后就没有这么一说。以前说济南军区是军区级的战略预备队,还要部分军、师、旅级单位,在作战单位没有快速反应部队这说,类似的叫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每个月还有100块的应急费。

军改后就没有战略预备队和快速反应部队说法了。我个人认为战略预备队是针对某个作战方向或者作战任务,会指定部分单位为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至于快速反应部队,我觉得现在所有的陆军集团军都是快速反应部队,还有其他军种作战力量,都要求快速反应。


一、预备队是军队首长作为机动使用的后备兵力的总称,担负的是临时性的作战任务,也就是说预备队在战前没有具体的明确的作战任务,承担的是军队首长根据作战需要而临时赋予的作战任务,既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于防御,还可以用于清剿……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武汉军区54军原本担负从滇西出击,迂回越西北的作战任务。该任务取消之后,奉命赴广西方向归广州军区前指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2月12日,该军乘火车南下赴广西前线。在向战区开进过程中,预定计划是26日前进至扶绥、崇左、板棍地区,准备在板烂方向作战。后又准备在水口或者友谊关方向加入战斗,最后按照广州军区前指到一个师投入一个师作战的命令,下车后按照162师、160师、161师的顺序,分别从水口、念井、友谊关三个方向出境作战。54军前指指挥162师在高平东部战场机动作战,160师配属41军在高平西部战场清剿残敌、守护公路、守卫高平,161师配属55军,先后攻歼了650高地地区和脱浪地区之敌,保障了55军右翼安全。

二、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都建立了快速反应部队,尽管名称不一,如美国快反部队称作“快速部署部队”,法国快反部队称作“快速行动部队”,俄罗斯快反部队定名为“机动部队”。虽然各国的叫法不同,但在领导指挥、部队编成、后勤装备保障及训练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

1994年以来,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转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军队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反应部队及紧急部署部队的扩大编制。其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重新编制来实行质量建军。中国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需要新的国防,新的国防需要新的军队建设目标。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中国军队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在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的指示下,中国决定组建训练有素、反应迅速、编制精干、装备优良的机动作战部队。从此,中国快速反应部队以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崛起。2000年6月,美国国防部称“解放军陆军约14%的师被列为快反部队,这些多兵种合成部队能在不经过大规模临战训练和扩编的情况下,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利用公路和铁路进行部署。”

中国快速反应部队由陆海空三军最精锐的队员组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快速反应能力,其中以空降兵、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为代表。中国快速反应部队直属于七大战区,分为战略快速反应部队和战区快速反应部队。战略快速反应部队是由若干合成集团军和若干炮兵师、坦克师、航空兵师、空降部队以及海军舰艇编成。战区快速反应部队一般由若干陆军师、炮兵师、坦克师、航空兵师及海军陆战队等兵种编成。快速反应部队中一个基本的作战单位通常由12人组成,并且要求12个队员实力平均,以便确保在战斗中能够配合密切、协调一致。中国快速反应部队的装备可以说是第一流的,有各种特种车、突击武器、自卫武器、攀登工具,军用直升机、电子侦察车、目标测试器、小型舰艇以及各种枪械、手榴弹、掷弹筒、火焰喷射器、防毒器具等装备。


战略预备队主要指一个国家层面的军事战略机动力量,快速反应部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军事力量,类似于战备值班部队,战略预备队军队建制规模大,层级高,快速反应部队规模小,层级低,且数量多。例如二战期间,苏军七个方面军,其中一个就命名为预备队方面军,统帅若干集团军,随时加强投入到受德军威胁较大的战略方向。而快速反应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较强的突击能力,可随时快速赶赴出事地区,应付突发事件。例如美军陆军快速反应部队主要由师旅组成,以第18空降军兵为主,主要包括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9步兵师、第6空中骑兵旅,以及以“绿色贝雷帽”著称的特种部队4个大队的以“黑色贝雷帽”著称的别动队1个团。主要特点和任务:快速部署、快速突袭、快速增援。


战略预备队和快速反应部队都是根据部队所负担的任务来命名的军队单位。

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中,38,39,40这3个军属于13兵团,当时13兵团是全军的战略预备队,所辖的3个军也是全军的精锐部队。

在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前,13兵团正在河南驻扎,一般战略预备队都是放在国土的中心位置

预备队一般分为战术,战役,战略三级,通常战术预备队占参加战斗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战役预备队占参加战役总兵力的九分之一左右,战略预备队没有一个明确的百分比,但是从数量来说占全军兵力的百分比会更少,比如建国初期,13兵团作为全军的战略预备队,当时13兵团也就是有20万人左右,而当时整个解放军有500万之多。后来,13兵团首先变成了东北边防军,后来是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可以说就充分的体现了战略预备队的用途,就是用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是这一级预备队是由最高决策机关直接掌握,不会轻易使用,但是一旦投入就是要起到决胜力量的作用。

苏德战争中,苏联方面在使用战略预备队上是给别的国家上了一课。

预备队一旦使用,就要马上组建新的预备队,以应付新的意外情况,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把预备队作为休整补充的力量,这一点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最喜欢干这事,在库尔斯克会战以后,苏军参战的4个坦克集团军全部编入大本营预备队,在大本营预备队,这几个坦克集团军补充了坦克人员,使自己齐装满员,然后在由苏军大本营调度,投入最需要的作战方向。

一般来说,战略预备队或者说大本营预备队,都不会轻易使用,就部队的装备情况来说,一般都是重装部队,部队的火力打击力很高,不过由于装备比较重,所以机动性一般,需要一段时间输送才能到达战场。

由于快速反应部队要求运动速度很高,战略机动速度最快的地面部队空降兵一般各国都作为快速反应部队使用。

如果说战略预备队一般是最后使用的部队,而快速反应部队则是最先使用的部队,一般发生什么情况,或者是要进行海外部署,首先使用的就是快速反应部队,由于要快速部署到位,所以快速反应部队的装备都是要轻一些,重炮和重型坦克这种装备比较少,各国充当快速反应部队的一般是空降部队或者海军陆战队这种部队,战略机动性比较好,比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的82空降师在24小时内就已经部署到了沙特,虽说按照鲍威尔的说法,82师的第一批2300人几乎是赤手空拳过去的,但是毕竟是美国兵已经过去了。

其实,第一次海湾战争中,82师第一批部署到位的时候肯定不是赤手空拳,只不过是缺乏重型坦克这种东西罢了。

美军的第18空降军是美国作为快速反应部队使用的,它包括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10山地师,第3机械化步兵师,还有第11装甲骑兵团,后两个就是重装部队,尤其是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11装甲骑兵团原来是重装部队,后来有消息说是改编成轻装部队了。

快速反应部队由于装备轻,如果后期作战是大规模作战,一般不会执行主攻任务,象82师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虽然是第一批到了沙特,但是后期的沙漠军刀行动中,82师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表现,毕竟和伊拉克的机械化部队干起来,82师这种轻型部队太吃亏。

总的来说,战略预备队不会轻易动用,而快速反应部队是经常使用的部队。不过,为了保持部队的战备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重型部队一下子1个师运不上去,但是一个旅可以吧,为了应付有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快速反应部队中,也会有一定数量的重装部队以防万一。

图片来自网络。


共同之处:都是重点建设部队,都具有机动使用(作战)特性,都强调就近使用、迅速到位、首次见效。

不同之处:在建制规模上,战略预备队通常为军级规模,快反部队通常为师(旅)级规模。在任务与使用时机和作用上,战略预备队(俗称拳头部队)是较大范围(空间)机动使用在关键方向与时机上,起一锤定音作用。而快反部队(俗称先锋部队)则是应急、第一时间顶上去,能解决问题最好,解决不成控制局面,为后续部队投入或战略预备队使用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这两个东西完全不是一类概念。

战略预备队指的是一场战役中,部署在战区后方用于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的部队,也指代一场战役中预定在后续作战中投入的部队。

而快速反应部队指的是能够快速部署,快速投入战斗的部队。

这两个概念一个指的是一支部队在军事行动中的职责,另一个指的是部队的特征。所以这两者是可以重叠的,快速反应部队也可以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

比如库尔斯克战役中,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就可以被称为战略预备队,在战役中它作为预备队的职责就是在战事吃紧时向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提供支援,一旦前线被突破就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开始反攻就作为先锋。

而快速反应部队作为另一个层面的概念,强调部队拥有灵活的部署机动能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一场低烈度战斗中。

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军的斯崔克旅,全员机械化。

各种不同型号的斯崔克底盘保证部队的机动能力。美军宣称是斯崔克旅可以在96小时内投入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并且保持72小时的作战能力。一定程度上讲,快速反应部队本质上还是冷战结束后美军天下第一的局面下的一个产物,真要跟重型陆战师打是要被吊着锤的。


战略预备队是担任关系重大战争胜负的任务值班部队,而快速反应部队则为担任战役和战术方向的驰援和突击的部队,由于担负任务的轻重不同,于建制上讲,前者一般为军级单位,后者则以师旅。它们共同的特点,优先建设,率先使用,就是常说的那种,首战用战,用我必胜。前者因为任务重大,被贯以战略二字,建设的质量和战斗力,直接干碍国家前途和命运,被各国均视为战略重拳部队,装备从轻到重都有,以重型为主,有重型坦克,有重型火炮,有陆航部队,作战要素齐全,火力威猛,战备要求他们,在48小时内可以到达任何地域和地点,闻令即可出动。快反师旅,则以轻型装备为主,重在一个快字,中国快反部队突出三快,一是机动快,二是反应快,三是塑造战场趋势快。

都不是什么新概念

以前类似的也有,如人们熟知的预备队,预备队建设有多种,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国国情不尽相同,任务不一,国力不一,担任战略预备队和快反部队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但因任务性质趋同,战略预备队大致都是重装部队,所以这样的部队,每有一点动向,都会引起周边国家的严密注意和关切。比如在我们这,看电视,读报纸,看,38集团军的动静,总能吸引最多的关注。国家建设一支战略预备队,无不重金投入,他们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和平与安宁,关于预备二字,莫误会,应有最新的解读,简单来说,一击致胜。快反部队是作为战役和战术方向使向的部队,也就是过去的战役和战术预备队,建设也不容易,他们快速机动的装备特别吸晴,比如我们的11轮突,无疑就是当红名星。

各打造多少支合适

重要是重要,无比重要,也是极费银子的事业。虽说国防安全不可以金钱以道里计,但没有钱寸步难行,重装和快反都建设不了。比如作为战略预备队的38军,有人大致算了算,仅装备一项,没有1000亿人民币,根本实现不了。快反师旅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还强些,只是太多也受不了啊。养多少支,当然也视形势任务不同,所谓养军千日,有装备重要的是训练。装备不是战斗力,国家有钱了,200亿可以快速造出一个师旅的所有装备,但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快反部队,不积十年之功,根本没有实现起来的可能,所以无论当前任务如何,保持一定的数量与规模,大有必要。


战略预备队是针对某个或者数个战略方向的作战而组建的,一般部署在大后方地带,根据战事的需要随时向某个战区投入作战。战略预备队的规模一般比较庞大,应该在集团军级甚至更高单位的编制,要保证战略预备队的投入会给战局带来战略上的决定意义,预备队规模太小是无法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另外还有战役预备队、战术预备队的说法,一般来说紧部署在前线的作战单位自己下辖的预备队就叫做战术预备队,如一个三单位的营一般会把两个连部署到一线阵地,而第三个连则布置在战线后方担任预备队,这就是战术预备队。依次类推,团、师、军都会相应的留出一部分兵力作为战术预备队。而战役预备队则部署在离前线较远的地方,一开始并不直接投入作战,一般直属于集团军司令部甚至更高的集团军群司令部,局部防线发生危机时,才会投入战役预备队,这种战役预备队一般是由师级或者军级单位组成。

二战中只有苏联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些部队在大后方进行编组和训练工作,在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方向投入作战,苏军的战略预备队规模达到方面军级别(西方的集团军群),并加强有大量的炮兵、坦克等技术装备,可以随时投入到任何一个战略方向。相比之下,二战德军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战略预备队,德军的预备队最多算是战役预备队,一般直接部署在各个战区里,规模为一个师或者一个军。如果战区的战役预备队不足以应付当前局势的话,德军就只能从其他战区临时抽调部队了,这是典型的“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二战德军这样面临三条战线的局面下,德军是最需要组建战略预备队的,但是由于资源的匮乏和战略上短见,德军一直没能建立起来。

至于快速反应部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在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几率越来越低,而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产生的,继续维持一支庞大的常规部队就显得没有必要,而且无法适应快节奏的作战模式。假如一个国家四面都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冲突,按照以往的军事传统必须在四个方向上都要部署相应规模的常规部队,比方说一个方向都要部署一个师的兵力,而现在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就是说只在大后方组建一支具备高机动性、满编制的快速部队,一旦那个方向爆发冲突可以立刻投入作战。这样一来,在四个方向上就没有必要维持太多的军事力量,可能只需要一个营或者团的兵力来执行和平时期的警戒任务。快速反应部队的规模一般较小,多是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甚至是机动性更高的空降部队和空中突击部队(依靠大量直升机机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战略预备队位置,不过更加精简精干,随时可以投入作战,而一般的战略预备队都是基干部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动员才能投入作战。


最直接的区别:快速反应部队是最先使用的,战略预备队则是最后使用的。

当一场战争刚刚开始,最先抵达战场的肯定是快反部队,他们要先期介入了解战场形势,牵制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后方集结争取时间。快反部队,是随时处于待发状态的部队,以飞机,轻装甲车为快速机动平台。对他们来讲,速度和时间才是最主要的武器,所以几乎所有的快反部队都是空降部队。美军的原则就是:事发时能在两个小时内部署一个营,远比两天后部署一个师的效果要好。美军82师就是属于典型的快反部队,18个小时内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部署一个旅。08年汶川地震时期,15空降军的一个整建制师(8000多人),接到命令后的40分钟就已经在飞机上了,两小时全员抵达四川。这个速度是十分恐怖的,因为地震是毫无预兆的发生,部队不可能预知消息提前集结,所以都是临时的紧急命令,如果是有预兆的战争状态,还会更快。

当战争进行到要动用战略预备队的时候,那就是到了决定胜负的时候,对两方来讲都是一锤子买卖,谁能吃掉敌人的战略预备队,谁就赢。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都杀红了眼,德国的第六集团军就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当这个集团军被吃掉后,整个东线战场就攻守易势了,德军只能进入战略防守。淮海战役时期,蒋介石就是投入了自己的战略预备队邱清泉黄维兵团,输了之后也是无力回天。其实即便国民党打赢了淮海,也不过是晚去台湾几年,因为我们战略预备队——第四野战军还完好无损。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编制的区别。

快反部队,他们的性质就决定了编制不能太大,一切以便于调遣为核心。所以,最大规模的快反部队也就是师的级别,并且还不是全员。美军82师,我国空降军,随时处于战斗状态的也就三分之一。如果更细一点,编制和人数会更少,比如海豹部队,XX特种大队,这种出动的都是连排级规模,十几个人而已。不过他们是快反中的快反,快到什么程度?战争还没开始,他们就被提前部署到战场了。

战略预备队,属于看家部队,最后拿出的决定性力量,是为灭国之战准备的,都是方面军级别。所以下辖的部队规模非常庞大,动辄几十万人,战争动员之后可能百万人以上。前几十年,济南军区便是我军总战略预备队,三个集团军和海空军共30万人,没有分配作战方向,哪里顶不住便支援哪里。汶川地震时期,除了空降兵之外最先成建制抵达的外区部队便是54军。前两年印度撒泼的时候,第二梯队一开始集结还没上高原,它就怂了。

另外的一个不同就是武器装备。

快反部队以轻武器为主,最重型的装备也就是轻装甲车,炮兵也是轻型火炮。他们的需求就是能快速抵达快速部署,所有的装备都能用飞机运输甚至空投。现在解放军的空降兵有编制机械化部队,但没有坦克,都是不到10吨重的轻型步战车,只能载4个战斗步兵,是属于步战车里面的卖萌的。

战略预备队则完全相反,都是重型机械化兵团,有大批的主战坦克,重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等。他不要求快速机动,但是只要抵达战场就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能控制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依靠铁路或者海运。现在一个合成旅至少8个营,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重装备两三百台,实际战斗力要超过之前的机械化师。驻扎在陕西的某旅曾放言,从它那里往西,一直到地中海沿岸,一路上所有国家任何一个师旅级陆军部队都是被吊打材料。


设置战略预备队来自于战场实践,属于战备工作与作战行动的一部分。在战斗双方胶着精疲力尽之时,将预备队投入战斗,可以一锤定音;或者某一关键部位或时机,将预备队切入战场,以掌握战争趋势的主动权。通俗一点讲,就像工程技术概念的“余度”,或者做人做事上的“留一手”,有时预备队甚至是底牌、是王炸,所以预备队绝不是弱旅,他们都是精锐作战力量。

我军,特别是陆军非常注重预备队的建设,在我军参与的历次战争中,预备队扮演了重要角色。军改前,团、师、军、军区、全军各个建制都设有预备队,军区与全军的预备队可称为战略预备队。比如,济南JQ是全军的战略预备队,大名鼎鼎的“万岁军”是陆军的战略预备队,每个军区有一个集团军或者几个师旅作为战略预备队。

我们以前的海军属于近海防御性黄水海军,新老“四大金刚”当家的年代,整体装备比较落后,也就没有战略预备队的概念了,三大舰队各守一方水土,敌人来了与他们拼命,配合陆军做好国土防御作战。空军属于国土防空型防空军,也没有设置战略预备队的考量,按照机场的地理位置分为一线、二线、三线机场,分层防御,保证领空不受侵犯。不过海空军在战役战术上,还是有小分队作为预备队的。

快速反应部队我们叫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这些部队负有特定的战役任务,处置突发事件或者解决面临的主要威胁,通常以师旅建制为一个作战单元,战备水平比较高,属于三军中的精锐。再讲讲两者的区别,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属于先锋,打头阵的;战略预备队的保底工程,最后的王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投入战场。预备队的参战意味着战争行将结束,胜负自有天命。


原始地址:/jingpin/1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