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为叙事与文化版块
如何能做到古今结合呢
1,阐述历史事件,参考历史典故,曲解其中意识
2,题列书写主题,以典故为主,掺入自己解意,以叙事形式书写。
3,主题明确。自己思想为住。史记为证,求证,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解或者书写历史典故的时候,为了能让观众看明白。大部分剧情或者话术还是要用我们现代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历史文献只不过是其中的佐证。有人是在表达这个佐证的对与错,也有人用佐证来告诉我们怎么能借鉴发扬,还有人在讲述佐证的起源故事。
人性是相同的
写古事,写作时间。
多对比
写历史想做到古今结合,首先要学会观察历史,现在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它的影子,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历史和现在很好的结合到一起。
想做到这点,自己要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写起来才可以游刃有余,顺其自然。
例如火箭的发展就是一条主线,你可以根据一个事物的发展,将历史串联起来,就可以做到从古到今的结合。宋代第一位乘坐火箭上天的人到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就是一天历史变革的主线。
读史,应有三个进阶:一、知道历史故事一桩桩,哪怕知道一个又一个边角故纸中的所谓“稀见史料”,也还不过是很小很小的读史收获。这不是件太难的事,勤快一点,多读书就可以做到。二、从史中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种种“迷信记录的人类学意义空间,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如此读史,或治史,会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要比稀见史料”的炫耀有意味得多。三、如果还能因此而窥见历史书写者(记录者)面对历史往事,重新思想”的逻辑起点与脉络,这样读史,或治史,生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人性、人类心灵,如果可以是所谓“科学的,那么它也如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而这种“溶解,事实上就是“重新思想”的结果。所以,科林伍德有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之后,意味着:阅读历史,或研究历史,其枢机,不仅仅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更多的则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记录者的思想,并开始你自己的重新思想。这样读史,就进入了思想史。
借古讽今
这个事挺难的。
首先,找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点。现实中讲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或者要表达什么深层意思,自己心中要有数,然后在历史中寻找相关人物故事等,表达同一个中心思想。
其次,掌握技巧,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历史是要求记忆的,纵向横向都要了解,从宏观上去把握。时政是当时的,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通过历史规律,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第三,通过历史的借鉴性寻找结合。历史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平时历史知识的了解中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结合现在的事例,理解历史,同时认识现实。
第四,通过时政热点寻找历史根源。生活中的新闻每天很多,通过概括现在事件的思维方法,在了解之后要探究根源,加深理解,从历史中深挖同类现象同类根源进行分析。
以上是我的理解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王朝的更新换代,都是历史的进步。每个王朝的发展理念既给我们启示,又给我们创造少走弯路的经验。
既然是历史,就要保证真实性,得经得起推敲
你提到的古今结合,不清楚你是需要怎样的结合
个人想法如果古今结合的话你可以试试将历史发生的年代、人物,时间,地点等与现在结合,包括人物的出生地,作为等等对现代的影响以及人物精神思想的延续方面着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写历史如何做到古今结合?
答:古人留下的历史有二类:一类是《左传》为代表,里面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对整个社会的对比考量分析,所以,那个时代才可以文化繁盛,出现众多的思想家,得以百花盛开的机会。还有一类是以《史记》为代表,秉笔直书,有闻必录,最后才有自己的一孔之见,但是您看看他是如何忍受屈辱,才完成他的历史著作。
至于您的“古今结合”,恕小编直言,在《百家讲坛》上最尖端的讲解,也只讲古不说今,内行的他们总不至于把题目留给外行的编外人员,其中的道理必须学会思考。
但是有二点可以知道:一是读历史可以起到博古通今的作用,那是文明的纵深感,是自己得以厚重的必需品,自己可以受用。二是读历史必须按照孔子的道理,拜贤者为师学习;不贤者也要拜师而恭敬,知晓但不学习。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人的认知有先后,当后人与他们交朋友,直面他们的时候,可以胸怀坦荡直抒胸臆而无有过错;所有写历史的本质是对其所做之事,而不是对整个人。人生白驹过隙,很快我们也会进入他们的行列,这点很重要。敬奉!2021年4月17日
用概括现代事件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概括历史史实,理解历史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历史,探究根源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有关历史规律,分析预测当今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总而言之,某一个历史事件,只是一个点,它一系列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条线,无数个点组成一条线又连成一个面!构成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宏图。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不能片面的去分析它的利弊,必须运用客观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则,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历史朝代长歌
(一)远古文明起
话说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先民。蓝田元谋河姆渡,半坡北京山顶洞。
三皇五帝数千载,炎黄二帝华夏祖。部落生存靠共有,尧舜禹惟才让贤。
(二)三代分封制
夏启私有家天下,华夏历史写新章。夏商周朝奴隶制,青铜器上铸文字。
平王洛邑建东周,王权衰微国不统。春秋治乱百家鸣,孔丘文教传师名。
战国农耕新发展,鲁国初税寓封建。列国争雄郊原血,秦兴变法灭六国。
(三)秦始大一统
嬴王焚书称始皇,集权酷法修长墙。孟姜女长城哭诉,陈王泽乡向天问。
楚汉相约鸿沟界,六国残魂有余音。霸王尚勇烧阿房,刘邦约法有三章。
(四)强汉赋族荣
西汉无为得文景,拓疆固边赋族荣。改制立新朝,刘秀洛阳复东汉。
光武中兴堪盛世,末有黄巾三国立。曹挟天子令诸侯,三国终归司马晋。
(五)两晋南北裂
洛阳西晋建康东,五柳采菊觅桃源。匈羌拓跋五胡王,中原分裂南北朝。
南朝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齐周。代周灭陈隋一统,炀帝征东运河通。
(六)盛唐五代传
唐宗贞观天可汗,田间曲辕李杜诗。玄奘取经过西域,倭人遣使觐长安。
科举取士唐宏扬,寒门可登天子堂。武后则天立大周,残皇五代十国王。
(七)宋辽夏金斗
兵变桥头赵宋立,杯酒释权温和计。邻有辽夏后有金,金灭辽夏俘二帝。
临安南宋不思进,直把杭州作汴都。一曲报国满江红,秦相湖畔跪至今。
(八)蒙元朱明延
成吉思汗挽强弓,先灭金朝再取宋。称帝大都,元历九十为明亡。
朱明南北十六君,曾有郑氏下西洋。朱棣北平修大典,末年闯王立大顺。
(九)前清一时盛
满洲立清又入关,崇祯死节煤山上。南明成功收台疆,清初盛世康雍乾。
清帝自大国门锁,不知西人已变革。英夷马氏乾隆拒,道光见识鸦片战。
(十)晚清山河破
道道约文如绳索,列强夺利裂山河。道光九传至光绪,国人开眼图自强。
金田秀才太平军,新篇未能救天国。曾李师夷兴洋务,甲午败局影响深。
康梁维新百日短,惟余京师大学堂。义和团难挽狂澜,辛丑约定庚子款。
学欧立宪欲固权,废了科举时已晚。檀市会盟驱鞑虏,辛亥革命开新元。
(十一)民国仍贫弱
末皇溥仪下了台,共和民权始入心。袁张复辟千夫指,北洋派系乱如麻。
民国内外国战乱,世情国势相牵联。一战五四争国权,二战抗日十四年。
十月革命炮一声,庶民运动注马原。国共合作至武汉,蒋汪举起杀人刀。
———————以上为古———————
南昌城头第一枪,井冈山上红旗展。瑞金遵义到延安,西柏坡里绘新篇。
四九进京去赶考,老中华换了人间。巩固政权三改造,改革开放谱华章。
祖国文明五千年,唯有人民薪火传。人民群众为今!
研究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总结前人经验,为今人提供可行性建议,从这一点来看,写历史必须尽可能的真实,因为用不实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结果必然是虚假的,没有参考的价值。
写历史如何做到古今结合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
一、尽一切可能直笔
众所周知,自古史官多有硬骨头,如为记载“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齐太史兄弟,再如坚持记载“赵盾弑其君”的晋史官董狐,他们为了历史的真实坚持到了最后,令人崇敬。
相对于“直笔”还有“曲笔”,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为身份尊贵的人,为自己的亲人,为圣贤隐晦一些事。这是孔子开的头,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确实有些道理,有利于国家和家庭的安定团结,但对于历史本身来说,这就是造假。假的东西当然反映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要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还是要尽一切可能直笔,不是事实却拿来当参照物,肯定害人害己。
二、设身处地的分析
有这么句话:“历史没有真实!”,看似武断,实则是事实。
又有这么句话:“当局者迷”,历史事件的主角本身有可能都不明白自己的经历是怎么回事,虽说还有“旁观者清”,但有些细节是只有当事人知道的,旁人怎么去丝毫不差的记录?而且时间间隔越是久远,偏差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历史没有真实,只有无限接近。
如何接近最真实的历史?要会设身处地分析。
越是久远的历史记载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尽量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进行分析,这是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这也是古今结合最紧密的地方。
各家的史料有可能说法不一,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分析,不是用今人的思维,而是学着用古人的看法来看问题,价值观的不同会导致分析结果完全不同。就拿“吴起杀妻”来说,按今天的评判标准,吴起何止是渣男,是杀人犯。但在当时,鲁侯因为吴起的行为把鲁国兵权交给他了。很显然,在当时,吴起的杀妻行为是受到肯定的。
只有运用古人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明白当事人的想法,所以设身处地的分析很重要。
三、中立的记录和表达
很多人是从四大名著为开端了解历史的,而相对于《西游记》的神怪、《红楼梦》的文艺、《水浒》的创作,《三国演义》算是最接近历史的了。但就历史而言,《三国演义》还是有一个大问题的,那就是以蜀汉为正统来写。
既然定了一方为正统,必然会有所偏袒,不够客观。不但小说如此,正史也多少都有这问题。历代修前朝史书是个惯例,为了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多多少少会黑前朝,这也能理解。不过,我们写史的话,还是应该尽量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才可能尽可能的接近真实,这方面陈寿的《三国志》相对做的较好,可以借鉴。
四、叙述外确立观点
写历史并不是为了真实只能平铺直叙,可以写入前人研究后的各种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结合现在的时事,有时是可以反推历史上的同类事件的,这当然是在叙述之外,叙述本身还是要尽可能真实的。
读各种史料常会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评判,这些评判可以有,因为没有质疑就没有发展。有时我们也能从这些评判中得到启示,从而质疑,而后推翻对这一事件或人物的固有认识,把这些写出来,可能因此能为读者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当然,前提是叙述部分尽可能客观。
叙述时同一事件有多种说法实在无法调和怎么办?个人认为可以借鉴司马迁的做法,在不同的章节里,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表述,例如极具戏剧化的《赵氏孤儿》,这件事在《史记·晋世家》和《史记·赵世家》里的记载完全是两码事,都写出来让读者自己思考吧。
综上所诉,我以为写历史要做到古今结合,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尽一切可能直笔、设身处地的分析、中立的记录和表达、叙述外确立观点。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