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大成能故也大為不其以也
大成能之人聖以是
大於名可主為弗而焉
歸物 萬小於名可也
欲無恆則主為弗而焉
歸物 萬也有名弗而事遂
功成也右左可其呵渢道
所谓的大或小。不过是主观妄念的见识。乐在其中。大或小便是“一”了。
不自大,乃是有虚心,有虚心者方能进一步接纳和包容万物,故能成其大。此天之道也!
“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其实是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叫做《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更是被世人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其实分为上篇《德经》,以及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一到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到八十一章为《德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作为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家将《道德经》作为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就算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漫长岁月以来,《道德经》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而被淘汰,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不尽哲学,更是不断的征服着如今的人们,甚至为人们指引思想。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他始终都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对于“终不自为大”,老子还有进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为众人之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思想。继而他又说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都是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很具体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见,就是不自我显摆和表现,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劳、身份和地位。领导干部因手中权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胀,有意无意间抬高自己。自视过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蔑视。越是水平高、能力强、功劳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虑愿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个能够洞明世事、知己轻重的人,做事处人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没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尊之。这段话意思是,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传自己的功劳。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谦虚的品行。表彰别人的美德,赞赏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尊敬贤能的人。所以君子虽然贬低自己却更加得到民众的尊敬。
孔子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功劳。同时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在几千年前的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先贤都能正确对待荣誉,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的我们面对成功和荣誉却沉不住气,甚至为了标榜自己而诋毁别人,实在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愧对先贤。
骄傲自大是无能的表征。不自是,从团结共事角度讲,自以为是,会排斥许多好主张、好建议,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讲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意孤行,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所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自信不能变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让非懦弱,自大终糊涂。不自伐,不自夸也。论语中说: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不必喜形于色。大凡品德高尚、气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汉代名将冯异立下赫赫战功,但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
“不自矜,故长。”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断进步。南怀谨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就是说,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识水平,也修身养性到家,所以不发脾气;有点本事的人,知识水平不错,但未修炼到家,所以有些脾气;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还要争面子,所以总爱发脾气。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我们自己。若是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那么也就再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了。而我们很多人却往往自己患了病,却依然不自知,处事优柔寡断。不然就是狂妄自大,或者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人们一旦战胜了自己,那么他的思想也会随之提升一个境界,人生也会随之打开崭新的篇章。
人切不能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因为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我们应该自谦不自卑、自信却不自大。脚踏实地,树立好形象是每个人都希望做的事,但是如何去树立一个好形象呢?反而是越不自以为是,时常保持低调,虚心待人,踏实做事的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往往如此反而就越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成为那些形象高大的人。
不自以为是,谦卑做人,勤恳做事,终有所成。
老子对道的论述,以及代表道的君子的赞扬。就象人们说的:大海不嫌溪流,纳百川而成其大。
所有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谦君子的优秀品德,在众人面前不会以张狂的姿态展现。而遇到困难之时又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样在众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这种难得的高尚品德又会让人民尽最大的力量去拥护。
道德经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万事遵循其规律,不要违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东西才能长久,源远流长。所有人为的事情都不会长久,所谓成不骄、败不馁。
道德经在劝世人不能逆天而行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劝人善,最高的境界是上善若水,水始终把自己放的最低,平时存在于角落里,杂草中,地底下,不与山争高,不与百花争艳,默默滋润着万物,人们总是忽视他的存在,但却都离不开他。但一旦成势则可摧毁万物,势不可挡。
当你觉得自己大的时候,你的边界就开始清楚起来,很难再去扩张了。而你不觉得自己大的时候就会一点点不自觉的去扩张
老子说,正因为从来不唯我独尊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就它无以伦比的高远博大。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意思是
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因为不认为自己一生的能力超过一般人,所以就刻苦学习能力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各方面的能力就超过了一般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出自《道德经》第34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就是,大道有广泛的能量,可以左右万物,但它滋养万物生长却不宣扬自己,功成名就了却不图虚名,护养万物却不妄做万物的主人,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聪明智慧,从而小有名气,万物都归顺了却不强调自己是万物的主子,从此获得大的成就,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非常谦虚,所以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深深地感到:大道的功德非常高尚,细想一下,生活在这世上,头顶天,脚踩地,天上的太阳有普照万物之德,冷热相交形成的雨水甘露有润物之德,大地有承载物之德,他们居功而不傲,无私奉献,功成不必在我,要从扎根基层,认真做事。他从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做为领导人为百姓服务,谋福利,不有,不为主,不自大,消解占有欲和支配欲,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为主、为大的意识,主宰欲、支配欲,可以说是人性欲望的制高点,是人欲望中的欲望,许许多多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不得其所,最后还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老子通过对大道的观察发现:大道虽然产生了万物、滋养了万物,却从不自以为大,主宰万物,它要的是万物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自然成长,但天地万物仍遵道为大,因为道是无法离开的,道是用它的重要性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靠财富、地位、权力等等,可见:谦卑才是真正的自信,低调正是品格的高昂,处下才能最终成就伟大。这也警示我们,伟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古圣先贤莫不如此!
《道德经》第34章本色//
原文: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范儿师表,形象可师可父。学子少年乃国家之未来,育才之责师表无以推恕。授之与数利忖利计活用运筹帷幄,教之与文拓宽视野思路拓展理论认识。言传身教,秉持表率美德。潜移默化之下与情,不失范儿本色。人才造就文明形式,而人才的品德涵养关系直接影响社会发展之趋向。
(荐读:道德衍演经义解注)
正是因为道从来不自以为大,才真正成就了自身的伟大。
虽然功绩最大,却绝不自居有功,道虽然推动着万物生长,但是它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意的,道所起的作用,只是基于它的本性,道从来不把这些结果视为自己的功劳,因为道没有任何欲望。
《菜根谭》云,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说明他行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虚名和别人的夸赞,这种人在做好事的时候,已经种下了伪善的恶根,与这种有意为之相反,道既无心为之,更不会想去炫耀,所以这种本然之为更显得伟大和崇高。
“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老子曰: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如何理解。
在老子写出《道德经》之前,所有的文人圣人都教人如何做大做强,推崇的是强者、大者的哲学。
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胜刚强”,建议世人“知强守弱”,建议领袖人物“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仅凭此点,《道德经》便可高踞世界哲学之巅峰。
而这句: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出自《道德经》第34章,原文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用现在的语言习惯解释为:“大道广布无垠,它左右着天地万物。
这句话阐述道不自大所以成其大的道理,道广布在天地间,化育左右着万物,但它做这些都是自然而为,不辞让,不表功,不自专,不拿大,从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成其大。
万物靠它生长,它却不自居有功,成就功业却不占有名誉,养育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
道生育天地万物之间,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道尚且如此保持谦卑自然,而人呢,有什么资格自大呢?
没有私欲,可称它为“小”。
道有化育万物之能力万物归附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称它为“大”。
道功业巨大,但从不表功,从不自大,为什么?因为它大公无私,爱养万物,没私心没自我,所以可做到无我无心,可谦卑到微尘里,也可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
正因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而我们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吃小亏享大福。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趋一体化,科技和物质发展迅猛,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而静下心来读读经典,学习古人的智慧,显得更有现实的意义或许,其中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会为迷茫的我们提供某种借鉴。
我是跛脚的猫,愿意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做一个安静的,智慧的猫。
其言有理。就像敬爱的周总理,一生为民,从不把自己当总理,也从来不把自己的成败得失放心中,他一心只有百姓,他一心关心百姓的疾苦,总是把国家放心中,把人民放心中。所以,总理逝世后,北京长安街,十里长街,万人空巷,为敬爱的总理送行。他心中不把自己当作好总理,但是,在百姓心中,他是百姓永远的好总理。就像老天,无我大相,才成就其大而无外的广博虚空。就像大海,无深广无边之相,他才广纳百川,成其真正深广之相。就像佛主,他心里无佛主的相,才成为真正佛主。佛度众生,心中无众生之相,他才能广度众生。就像此次的白衣天使们,没有畏死之心,才能成其不避生死之相。所以,老子此言,是宇宙真理。
老子此语,出于《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和第六十三章。
王弼注本,皆为“是以圣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但近些年出土的汉简和帛书本《道德经》,此语均为“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学界普遍认为,汉简帛书本更早,表述也更通顺,故皆改以其为“正”。
老子在第三十四章和第六十三章所讲的这句话,含义是一样的。
汉简《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是老子对所云之“道”的“赞歌”。其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老子说,“大道”无边,就像江河泛滥、无处不在。万物皆依其而生,“大道”却从不推脱责任,大功无限也不丝毫占有这份荣誉,庇护滋养万物而并不强以为主。“大道”没有自己本身的欲望,就此可以说其“很小”;万物都归属于“大道”其不去做万物主宰,可以说真是伟大呀。所以,君主这样的圣人,之能够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不自以为伟大,于是才成就了真正的伟大。
汉帛书《道德经》
王弼注释,基本准确地阐释了老子的原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王《注》曰:“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可名于小”。王《注》云:“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王《注》:“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
第六十三章,原话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与第三十四章是一样的。
需要说的是,王弼在第三十四章此句话后注曰:“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
实际上,第三十四章,老子主要从“大道”看似“渺小”其实伟大的辩证关系,规劝君王圣人要“无己欲”,这样才能“成其大”。
而在第六十三章,他则着重讲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为圣人”之“道”。
前后两章,相互衔接印证,如同“互文”。所以,王弼才在第三十四章此句话后,做了如此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