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诗写出了感情的极端,爱也悠悠恨也悠悠,爱恨两茫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最惊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
我认为古诗词界最惊悚的一首作品当属清朝文学家黄仲则的《点绛唇》,它如鬼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吓人”技巧性,在平和之中忽然骨寒毛竖,令人大惊失色。
《点绛唇》清·黄仲则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这首词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阴寒寂静的氛围:细草必然高,空林必然深邃,其中隐藏着什么呢?雨已经够冷了,而作者又将看不见的风具象化,足见风之凛冽——此情此景,已让人不寒而栗。
“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原来是一个孤魂野鬼,准备找个人寻个方便。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了《倩女幽魂》电影中的镜头:夜黑风高,风簌簌地吹着竹林,随着镜头一转,小倩映入眼帘,颇具仙气却暗含杀机,她在等待,在打量着过路的行人。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如果说上片营造了画面感,那么这一句作者开始将声音灌入读者脑海之中。此“瘦小孤魂”假装一位孤单无助的女子,她一遍遍地喊着行人,企图行人过去帮助她或者发生一段孽缘,结果可想而知,行人若前往,必有去无回。
“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这一句描写了行人的所见所感,他朦胧之中,看见灯火忽明忽暗,恍惚一闪,一个笑面桃花的女子脸庞突现。这种感觉,像极了现在恐怖片的常用套路,比如风雨之夜关上窗户回过头,一个脸突然出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里一个人也没有,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难道遇见鬼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我觉得最惊悚的是曹操《蒿里行》中的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白骨暴露在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没有鸡鸣声。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国年间战乱的惨况,与其说惊悚,不如说是悲惨,战争苦的从来都是百姓。也许这样的乱世就需要有个人站出来,统一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也许曹操就是这个人,也许他希望自己就是这个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觉得最惊悚的应该是孔雀东南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惊悚,惊惧、恐惧、害怕、心里发毛的意思!李白《侠客行》里有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只看这一句诗联想到当时的场景,如果你是他的猎杀对象,会不会很恐惧、很有惊悚感。
《侠客行》
[唐代]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到之处请指正!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大诗人杜甫用他沉郁顿挫的一支健笔描写了一幅边疆战场的恐怖悲惨图画。古代不乏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像陈陶《陇西行》里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翰《凉州词》里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些战争对人们来说无疑是惊悚的。但是杜甫不愧是诗圣,他用极大的手笔去描写死人,从古到今留下的累累白骨堆积在沙场上,一望无际,脚下踩着的也是别人的尸骨,简直是人间地狱一般。而到了阴天下雨的时候,耳畔更是传来鬼哭鬼叫的声音。杜甫像电影导演一样,为我们有声有色的展示了一幕死无葬身的人间地狱。
梁朝时期的傅大士写过这么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估计会有很多小伙伴看了都会惊呆了!其实这首诗是想表达傅大士自己开悟了,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由内而外的表达当时的心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知识学问,跟真理还相差甚远。
岳飞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