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毫无疑问是打算让曹植当继承人的,最直接充分的证据就是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选了曹植当统帅而非曹丕!
但曹植也是真不想继位,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夺嫡关键时刻因为饮酒而浪费统兵的机会,我坚持认为他就是故意喝酒误事不去领兵的,所以才有了于禁统兵的机会
另外顺带说一下,我猜测曹植搞不好很善战,曹操想要一个更擅长打仗的继承人是很合理的。历史上曹植没带过兵,所以我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有两个:第一,曹操用人的眼光大家都知道,曹操愿意用曹植去统兵,就说明曹植的统兵能力很有可能很强。第二,曹丕当皇帝以后进行伐吴,曹植直接不顾身份去劝阻,说了一大堆理由,曹丕不听一意孤行,果然一败涂地。
老妈还在
本来就没真的想要杀死曹植,否则也不会拿曹植的最强项一一文才来找事。对于建安第一才子曹植来说,七步成诗实在是小菜一碟,怎么可能能难倒他?
为什么要杀?曹丕上位,哪个兄弟都没杀。
她妈不让
是同胞兄弟
不能杀
因为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了
谁杀兄弟?
为啥没杀,就是不杀好处更多,杀了没好处[吐血][吐血][吐血]
,!!!√
曹丕为什么要杀害曹植呢?
在太子竞争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等
拥护曹植的有丁怡、杨修、孔桂、杨俊、贾逵等
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扎,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消息灵通,在杨修的出谋划策下,曹植逐渐占了上风。但因为曹植太任性,平时不克制自己,醉酒后驾车擅闯司马门,让曹操非常失望。
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去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喝得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很后悔,不再重用曹植。
220年曹丕继位后,碍于母后的卞氏的压力,只好数次徒封曹植。并限制曹植的自由
而那首“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最早在南朝刘义庆的《世界新语.文学》有记载。说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学,命曹植七步成诗。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至今仍有争议。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曹丕不可能杀曹植。
理由1;曹操在世,曹丕没有那个胆量杀自己的亲弟弟
理由2;曹丕已经继位,并限制了曹植的自由,母后还护着曹植,曹丕更不会下手了
理由3;223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憎其户五百。【还是念兄弟情呀】
事实上,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掉曹植,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曹植在曹操死后没有参与夺权,使得曹丕平稳接过了曹魏大权,曹丕念着曹植的这份情,再加上曹植威胁已经越来越小了,所以曹丕才没有对曹植动手!
一、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
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由来已久,即便是现在,大家对他俩的矛盾也是非常熟悉的,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说站在正常的角度来说,曹丕继位后杀掉曹植,也是大家能够理解的,毕竟曹植曾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嘛!但在众人眼中非常小气的曹丕,最终却选择了放过了曹植,并没有杀掉曹植,令不少人生疑,曹丕为啥要这么做呢?除此之外,既然曹丕可以放过曹植,又为何没有放过曹彰呢?
曹彰和曹丕、曹植都是一个妈生的,而且当年争继承人的主要人选是曹丕和曹植,曹彰这个人根本就对这块没啥兴趣,可以说他对曹丕是毫无威胁的!
《三国志》: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曾经询问过曹彰的志向,结果曹彰说他只想做将军,于战场厮杀,惹得曹操大笑。可以看到,曹彰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武夫,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从来没有把曹彰当作继承人培养,曹操更加关注的是曹丕和曹植。而且曹丕和曹彰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曹丕还曾教过曹彰如何说话,最终得到曹操的赞赏!
《三国志》: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总的看来,曹彰这个人其实就是个心思单纯的武将,对曹丕根本没啥威胁,因为他本身的志向就不在治国,而在于行军打仗,然而最终曹彰的死,却令人非常意外!
黄初四年(223年),曹彰进京朝觐,结果突然暴毙于府邸中,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三国志的说法是曹彰暴毙,可当时的曹彰才三十五岁,正是个健康的小伙子,而且之前也没听说过他有疾病,且人家是王族,医疗条件非常好,人家在自己封地就好好的,怎么一到曹丕这里,就突然去世了呢?于是后世之人便猜测,曹彰乃是曹丕弄死的!而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曹彰,很可能确实死于曹丕之手,因为曹彰在曹操死后,有夺权的打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于是命人召见曹彰,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曹操就死了。
《三国志》: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这一份记载看起来很正常,没啥疑点,但是带着下面这三个问题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国志的这条记载充满了故事!
一、曹操临终前不去召集太子曹丕,为啥要召见曹彰呢?
二、曹操临终前,为啥没有留下诏书,让曹丕继位呢?
三、曹彰是带兵去的洛阳,而曹操召见他时还没死,也就是说,是曹操让曹彰带兵来洛阳的,那么曹操为啥会让曹彰带兵前来呢?
这三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所以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曹彰奉命前来洛阳,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曹操已经死了,之后曹彰的行为就变得非常奇怪了。他先是去找贾逵问曹操的玺绶在哪里?后又找曹植商议,说曹操召他前来,是想改立太子,传位给曹植!曹彰想劝曹植出马,立马攻占洛阳,结果曹植不愿意,于是此事搁浅,曹彰再无异动!与此同时,远在邺城的曹丕,在并没有接到曹操传位诏书的情况下,直接宣布登基为魏王了!
《三国志》: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陈)矫曰:“王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从三国志的这份记载来看,曹操其实死得非常突然,很多事都没有妥善安排,要不然三国志不会用“群臣拘常”这四个字来描述大家的反应,很明显大家也觉得事出突然,都没做好准备。而且太子继位,一般都需要诏命,但是曹操却根本没有给曹丕诏命,这让大家非常头疼,曹操这老爷子到底想干嘛?最终,还是陈矫出马,说曹操猝死于洛阳,而曹彰曹植都在曹操身边,曹丕离得太远,应该立马以王后的诏令继位,稳定局势!最终,曹植放弃夺权,曹丕成功继位,成为了魏国之主!
看完曹操死后,曹丕、曹植、曹彰三兄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大概地推测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曹操召见曹彰,绝对不是因为爱子心切,临死前想看看儿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为何不把曹丕也叫过来看看?如果是这样,他为何让曹彰带兵前来?古代皇帝让臣子带兵回京,什么意思大家都懂吧?肯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皇帝已经解决不了了,必须以武力镇压了。那么曹操勇武一生,有啥事是他解决不了的?我想除了羽翼已丰的曹丕,其他人不足以威胁到曹操吧?对了,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从安阳曹操墓的出土来看,曹操的头骨并不完整,好像被人砍了,至于是谁干的,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所以说,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便是:1、曹操不召集曹丕前来,只召见曹彰,其实是提防曹丕,让曹彰来保护他。2、曹操临终前,之所以没有给曹丕下达传位诏书,很可能他临时改主意了,不想传位给曹丕了。3、曹操允许曹彰带兵前来,就是想以武力压服周边众人,贯彻他改继承人的计划!至于曹操之死,阴谋论的说法则是曹丕干的!(一家之言,求轻喷!)
这么一看的话,曹彰一来洛阳,发现曹操死了,然后直接找贾逵要玺绶,劝曹植对抗曹丕,其实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了,因为曹操在召他前来的时候,肯定给过他暗示。
《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只不过遗憾的是,曹操死得太突然了,而曹植又不愿意重蹈袁绍家族的覆辙,所以并没有反抗,最终曹丕称王!曹丕继位以后,自然是对个中内情了如指掌,知道曹植有机会和自己扳手腕,但是却放弃了,所以没有诛杀曹植。再加上曹植本身也没啥实力了,所以曹丕念及曹丕没有夺权的这份情,放了曹植一马!而曹彰那边,曾得到过曹操的暗示,很可能知道点什么,且确实有夺权的行为,所以他必须死,于是便出现了曹彰暴毙的一幕!
说白了,曹丕不杀曹植和曹彰之死其实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曹操死后的王位变动!
二、卞太后的庇护
曹丕、曹植、曹彰三人是亲兄弟,都是卞太后的儿子,而卞太后这个人又非常明事理,她一直在庇护着曹植,所以曹丕并未能痛下杀手!
曹丕临终前,曾经想把叔叔曹洪给杀了,谁劝都不管用,最终还是卞太后出马,才成功地说服了曹丕。而据《世说新语》所说,曹丕也曾想加害曹植,结果卞太后出手阻拦,说曹丕你已经害了我一个儿子(曹彰),不要再害我另一个儿子了。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卞太后的阻拦,所以曹丕才没有杀掉曹植!《世说新语》乃是小说,并不完全可信,但这个观点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民间的。
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
曹丕篡汉,已经使他的名声受到了不小的损伤,之后的曹彰之死,更是让大家对曹丕颇有微词!虽然曹彰究竟是不是曹丕所杀,一直没有定论,但是人家一个好好的猛将,怎么来了曹丕的地盘就突然暴毙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已经背上“弑弟”之嫌的曹丕,如果再弄死了曹植,那天下人对曹丕的看法,基本就完全是负面的了。曹丕虽然是魏国皇帝,但他终究还是人,是人就得在乎舆论,所以说最终曹丕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是选择了放过曹丕。
结语
综合来看,曹丕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曹植,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曹丕念了曹植的一份情,二、卞太后在保护曹植,三、曹丕爱惜自己的名声。其中第一个理由其实是最为重要的,当年曹操去世,其实曹魏政局有很大的变动,曹彰曹植就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又没有传位诏书,曹植若真想搏一把,也不是没有希望,但是最终曹植放弃了,将王位让给了曹丕,免去了曹丕的很多麻烦,所以曹丕念了曹植的这份情,最终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
因为没有杀曹植的必要,曹植对他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被司马给害死了
亲兄弟
本是同根生,皇帝大位已定,已无威胁。
相煎何太急?削弱曹氏宗族力量,自损八百?
李世民历史上少有
,!!!√
很多人认为,曹丕没有将曹植处死,是因为仁义孝悌,这种想法十分荒谬!
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人都十分清楚这两兄弟之间的争储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在此之前的袁绍、刘表死后,兄弟相争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作为曹丕,本质上要想杀掉曹植,也是大势所趋。
我觉得,曹丕之所以没有杀掉曹植,主要根源在于曹植就不是一个争衡天下的主。想想看,当年关羽从荆州发兵攻打樊城,情势危急,曹操都有点心惊,让曹植挂帅去堵住关羽,这是多好的机会啊,不管输赢,都会在军中树立威信,展示军事才能,顺便还能够摘到政治果实。
可是曹植在出发前一天晚上,居然饮酒大醉,不能领兵,可见这种人,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金玉其外的货色,手下的一帮小跟班,都是杨修一类角色,还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的人物,成天唱唱歌、跳跳舞,写写诗,醇酒美人,逍遥自在。
他之所以与曹丕争储位,完全是下面的一帮小跟班怂恿的,毕竟血缘关系在,不用白不用啊!手下人都知道,跟随曹丕,没什么好果子吃,有个政治草包曹植做领导,实在是太爽了。
然而,曹丕13岁就与曹操出去打仗了,在军中根深蒂固,为人又极有城府,政治觉悟超过曹植百倍。
我们看到,在曹丕用七步作诗这个机会吓唬了曹植之后,几年之内,曹植安心当他的陈思王,连冒个泡的勇气都没有,当然,曹丕的政治智慧还是非常了得的,派人将他看得死死的!这一点,比那个大明的朱祁钰强多了。
到了曹丕升天,儿子曹睿继位,曹植还上表想出来搞活动,被侄子一番话给怼回去了,从此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曹植的表现机会了。
当然,曹丕也有一点慑于他们的母亲卞太后,毕竟是一母同胞,这个老太婆,政治智慧超过两个儿子多矣,有时候,连曹操都不得不佩服这个贤内助。
总之,曹植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闪光点,政治上的小白,没有被干掉,算他幸运,如果是生在后面的南北朝时期,早就被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