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艺术不能脱离群众,那么请问古琴曲有几个群众能听懂?

那是小众艺术,只服务于特定群体


一首音乐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的,不要强求听懂音乐,音乐能让你舒服,愉悦就好了,音乐能和你的心情和谐就是最好的,


你把群众想像成多数人了,多数人与群众,不一定重合。乐器是利用不同工具,催发一定的音而已。旋律和曲调,不能超出这个工具的‘能力’范围。小众艺术,不算脱离艺术。


喜欢古琴曲的群众能听懂。


古琴曲真的需要听懂吗?我觉得不是。艺术的作用不着重这方面。因为人的内心需要有所抒发,有所排遣,有所寄予,有所发现,总之,是需要有所感受,但这种感受不是林林总总的“现象界”的感受,艺术恰恰是要求从足以迷惑人的眼目内心的“现象界”脱离出来,变得更纯粹一点,进而也使心灵暂时地从“目的”的蛛网中松脱而趋于宁静的一面。

古琴曲的乐声清扬婉转,韵律协和,在这里面或许寄托、隐含了作曲者的某种意旨,也可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味,而单单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喜悦、悲伤、宁静、平和、激昂、希望、超然、依恋、无奈、兴奋……等的一种或数种兼而有之的情感状态,在这些状态里,听者被引导再,不再单纯以他个人的视角,而是顺从作曲者的视角去体验这些情感,就这样,听者在没有实践这些情感的当下却已达到了和作曲者情感共通的情形。不再束缚于自我,而以一种更宏观、更平和、更通达的方式去倾听作曲家所表现的人类的普遍的情感,就达到了听者自身情感的升华、净化。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强化和重塑。借助一系列的形式和手段,艺术不仅传达美好的情感,同时也给人传递美的体验。古琴曲琴弦的振动而激起的声波,有对自然界事物声音的模仿,比如流水、鸟鸣、下雨、风吹等,也有一些是作曲家完全以自身内在体验去创造出来的和声,这些和声也许是人的独特的感性创造。古琴曲的乐声里蕴含着诸多的审美经验,孕育着在寻常感官经验中仍未实现的无限可能性。总之,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古琴曲能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弹古琴的也是群众嘛


懂艺术的人能听懂。


不能因为自己听不懂就认为古琴脱离了群众,其实古琴曲并没有脱离群众,而且恰恰相反,它们都是来自于当时的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准确的说,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文人们的生活。

例如《渔樵问答》,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它现在有30多种谱本,那就说明至少有30多个琴家将它进行了改编,并被后人流传了下来,那么改得不好的,或者听者少没有流传出去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它没有脱离群众。

再说渔樵问答的内容说的都是渔夫与樵夫的对话,这也是体现了古琴曲是来自于生活。

再说说听不懂的问题,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大家听略有耳闻吧,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一个樵夫,却能听懂伯牙所弹曲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当这个知音去世后,伯牙摔断古琴,知音已去,这琴弹给谁听?

那么LZ为什么会有这个误会呢,其实LZ没有错,古琴也没有错,古琴经过了千年的传承,直到现在,它没有变,是的,古琴它自己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有社会、只有人心。

那么,错就错在了,其实并不是古琴脱离了群众,而是现在的群众脱离了古琴。在这个急躁的社会里,短视频大行其道的社会里,一个短视频也就停留个几秒,不喜欢就会刷下一个,还有谁会听,会弹,会去品一首好几分钟长的古琴曲?人心不古了。


自古以来艺术是贵族的产物,小老百姓饭都吃不起,能有精力去欣赏艺术吗?艺术包括古典音乐,书法,雕塑,绘画,这些东西是普通群众创造的吗?艺术不是一直在脱离群众吗?


你政治学不过关啊。何谓群众??只有下里巴人才是群众??而且艺术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神秘,就算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而是通过几十年的接触和了解,也是可以提升鉴赏水平的。

毕竟,人对于美是有本能追求的。


古琴能流传至今说明还是有知音的[偷笑]


古琴声音小,是弹给自己听的。最多,对面坐一个人。弹琴的是群众之一,听琴的是群众之二,是不是逻辑就自洽了。最讨厌那些玩概念的,玩文字游戏的人了,文革十年留下一大批这类人。先从艺术的定义说起,群众听古琴曲想起了死去多年的弹棉花的娘家二哥,那么古琴曲还是不是艺术,又则弹棉花的声音是不是艺术。什么叫脱离,脱离有哪些表现。什么是群众,是不是人一多就叫群众,陈胜吴广是不是群众,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不是陈胜就不是群众了。是不是听不懂的都叫群众,一旦听懂了就脱离群众了,就不叫群众了。笔能杀人,不输于刀。


古琴曲,可以说所有群众都能听懂,不论是悠扬还是哭泣,是激昂还是静谧。阿炳的二胡,不是来源于群众吗?激昂的唢呐,不是来源于黄土高坡吗?就是西洋的大小提琴,也都是来源于底层的乡村艺人,登堂入室,那都是后话了。


你误解了,甚至搞错了?

艺术不脱离群众,不等于照搬群众的吃喝拉撒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超越现实生活。

古琴,你可能不懂,但你一定觉得好听,也能感受到她的美……就像名厨大菜,你可能一辈子都做不来,但你知道好吃,能品味其美——

真正高(级,雅)的艺术,是正常人能欣赏的东西,否则不是高雅,或是假高雅,甚至是故弄玄虚的假艺术——

危言耸听……


你这提问也太,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把艺术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美妙展现~戏曲歌舞甚至绘画等等一些艺术形态,绝对是来自生活现实方方面面而创作出来的。有很多种艺术,它的表现手法手段,与一般人的欣赏能力理解水平,有密切关系的,绝不是你说的那种艺术你看不懂,理解不了,就是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基础现实。高雅的芭蕾舞蹈,很多深奥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不是一般人看不懂听不惯而是很多看不懂的,甚至很难理解的,但绝对不能说这种艺术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群众!

很多的古典曲经典传唱等等的,在我们人民中间耳熟能详,永远传唱经久不衰!当然,一个古老的曲目,用古筝古琴演奏,那种天籁之音的余音绕梁,直接搞艺术的人,或者有文艺细胞的人,能欣赏,能理解的。并通过我们能人的弹唱说教,就能普及大众!生活缺少不了艺术,艺术绝对是生活的精粹!


你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说法,艺术的种类也是很繁多的,有通俗的也有高雅的区别。对于一些大众化的艺术,说不要脱离群众,是告诉一些作词作曲的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能听到属于他们的艺术作品。也有很多大家传唱了很多年的歌曲,比如“难忘今宵”“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等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为世人知晓。古琴曲,本身就存在一个“古”字,也是有区别的,就是群众也有素质高低的区别吧。读书也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区别吧,你能用一句都是学生就把高低学历给混为一谈了吗?任何事情不能不要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很多人被平均了一样,你是需要平均还是不要平均呢?估计你自己心里都不太清楚,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属于哪一类群众。


您好谢邀!古琴最早出现于周朝,关于古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期古琴除了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抚琴悠闲的人,古琴成为民间古人喜爱的乐器。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中间就有伯牙抚琴,成为佳话美谈。

古琴是一件内敛的乐器,是弹奏者内心的倾诉,它的音量不大,不是给成百上千人共同聆听的,而是弹给演奏者自己或知己好友听的。正如《琴赋》中所说:“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数千年来,弹琴即是琴者与心的对话,与他人没有多大关系。故比较小众。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种”、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古琴的演奏从来不是绝对的、刻板的,需要根据演奏者自身的情感去表达,在演奏中自然流露,把自己融入音乐之中,从而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艺术是面向大众的,而古琴在是民间艺术中确实比较小众,它适合一个人独奏,旋律不够鲜明,给大部人的感觉就比较单调一点,没有亮点,不像音乐,此起彼伏,能感染听者。故古琴听的人少,也没有多少人能听懂曲调的内涵。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原始地址:/wenhua/1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