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功使用丹书铁券免死的人只有两位,分别是唐朝的吴越王钱镠,明朝开国功臣徐达长子徐辉祖。这两位中又属徐辉祖名气最大,知声度最广。
有一个明朝的人,用祖传的唐朝的免死铁券成功的让朱元璋放了他
把丹书铁券发给臣子的皇帝,虽然这个皇帝在世的时候,因为有最终解释权,想收回很容易,而且留给后代会比较麻烦,所以一般这个皇帝就会再任内处理一下这个事情,比如朱元璋就收回了很多丹书铁券还把臣子杀了,独留了一个最听话的徐达的没有回收。我就不细说了
但是,如果作为臣子,通过各种手段熬死了发给你丹书铁券的皇帝,那么继任的皇帝无论如何也会承认自己先皇发的这个东西的。
比如朱棣进城的时候,徐辉祖就用丹书铁券免了自己一死,其实徐辉祖是当时还是燕王妃后来是仁孝文皇后徐氏的亲兄弟,无论如何朱棣都不会杀了他的
还有就是吴越钱氏用一块唐朝皇帝发的丹书铁券向明朝皇帝请求免死的,并成功了。这块丹书铁券被称为“钱镠铁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拥有丹书铁券,不但不能免死,反而死得很快。因为,一旦拥有丹书铁券,你威胁到了皇权,注定你是皇帝的肉刺,必须要拔掉为快。
你这个问题其实看看历史就知道,不可能能免死,丹书铁券不是复活币,免死,有丹书铁券说不定死的更快。
首先,丹书铁券其实是能免死的,这个是肯定的,要不叫免死金牌,那要不能免死,还直接叫金牌呢,但是要看什么罪,比如欺君啊,被仇人黑了一把,比如魏忠贤黑的左光斗,再比如杀了个平民百姓,那是可以免死的,毕竟不是什么大事,这些事其实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免死金牌还是管用的,毕竟这东西比较难得。
但是,丹书铁券的作用是不大的,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如皇帝一个保证管用。毕竟有些事你不得不死,比如造反,这种事你要是失败了,肯定要死,这个不用说的了,其他有不好意向的也不能免死,比如京官勾结外戚,这种事情要是单纯且不出事还好,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十块丹书铁券都保不了,说不定还会株连九族,这时候就别什么丹书铁券了,要么跑路,要么就等皇帝开恩吧。
总的来说,丹书铁券这东西用处不大,还容易招黑,比如明,你见到那个有丹书铁券的功臣活的好吗,有也就那几个,其次,这东西风险大,比如皇帝他爹给你的,转眼,皇帝他的去见他爹了,儿子不承认了,怎么办?这下欺君都要死,冤不冤啊,所以说,这玩意就是荣耀的象征,真让它发挥实际作用,它比你都怂
拿到丹书铁券或类似圣旨的人,基本上都被处死了。
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想杀谁别说有丹书铁券,就是老天爷也保不下你
这个东西是个催命符,拥有它就会被皇帝猜忌。不用还好,用了死的更快!
大多数得到这个东西的人都在皇帝活着的时候死了,或者主动将丹书铁券上交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据说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给后周的皇族发了丹书铁券。
在水浒传里的柴大官人手里就有这个东西。
可是他在水浒传里依然被陷害。
由此可见开国皇帝怕丹书铁券,而后面的皇帝基本不认这个东西。
再说了这个东西确实是索命牌,汉武帝时期的窦婴就是这样,本来汉武帝只是把他关了起来。没想杀他。
结果他拿出了汉景帝生前给他的一道免死诏书。
这等于是拿死去的皇帝来压汉武帝。
结果他们全家都被杀了。
所以但凡有点脑子的人,即便是有丹书铁券也不敢用。
不用也许不会死。但用了必然会死。
那等于是打了当今皇帝的脸!
丹书铁券可以免除一死,但也要看是什么时期。而最早的丹书铁券甚至还没有免死功能。
丹书铁券在汉朝时期还只是一份荣誉证书,并没有免死这项附加技能,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发出了免死这项功能,而且还能作为传家宝使用。
丹书铁券刚开始确实是用丹砂书写,到了隋朝就开始是用嵌金的方式让铁券更加壕气十足,铁券写好之后从中一分为二,个人一半肯定就在家里供起来了,政府再保存另外一半,当要使用时就拿出来两方一合对上了,好了这条命捡回来了,但只是捡条命其余的官职俸禄等一概取消,所以没人盼着用这块铁。唐朝之后铁券就不在一分为二了,变成了一整张瓦片形。
丹书铁券有时却并非真能免死,比如朱元璋时期的明朝,他就为许多开国功臣颁发了丹书铁券,但是我们发现有铁券的这些人死的更快,例如李善常、徐达、李文忠等,这些人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被解决了。这说明丹书铁券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皇帝说这是免死牌那他就是免死牌,如果说不是那就洗好脖子等着挨刀吧。
朱元璋的丹书铁券还规定了谋逆罪铁券不可免死,而且这块铁还有使用期限到了孙子辈就无效了,总之不管怎么规定还是要看朱元璋心情的。记住铁券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丹书铁券这一制度在清朝便被废除,所以大家看清宫剧时如果出现这块铁那就说明他们的历史知识有点Low。
有,钱家后人拿着唐朝赏赐的丹书铁券,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活下来了,现在这个丹书铁券还在博物馆收着。对了,这个钱家就是钱学森,钱三强,钱穆这些人的那个钱家,牛逼普拉斯
免死金牌并不能免死,因为最终解释权只归皇帝所有。
尤其是在明朝,如果你突然获得皇帝给你的一张免死金牌,你先不要开心,先找好一块墓地吧,省得到时候株连九族的时候不知道把自己埋在哪。
朱元璋发的34张免死金牌。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第1个皇帝,对朝政作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但不限于设立锦衣卫撤裁丞相。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朱元璋发布的34道金书铁卷。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统一归类为免死金牌,这34个免死金牌当中最为特殊的则是大明朝第一开国功臣。
李善长的免死金牌,可以免去三次死亡,免的是哪三次呢?自己可以免去两次死亡,自己的儿孙可以免去一次死亡。
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比如我们最通俗的用古代人所讲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来理解。
如果李善长做了某些连老天都无法容忍的事情需要被判处死刑,此时的李善长可以不慌不忙拿出免死金牌来,给皇帝看一下,皇帝那边做个登记。
然后告诉李善长好了,你之前犯的所有错误都没有犯过,现在开开心心地回家玩耍吧,这就是免死金牌的威力,但是免死金牌,有一个是无法免死的什么罪行呢造反。
说得再直白一些,只要是涉及到造反或者与造反有任何关联的任何官员,不管你有多少免死金牌,该杀的全都会杀得一干二净,一个不留。
这也是为了维护皇权所需要做出的牺牲,毕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对于大明朝来说,朱元璋这一点还是拎得清的。
第1位,免死金牌的持有者廖永忠。
这个人物也是位英雄,尤其是在和程友亮行军作战时,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救活了朱元璋,并且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了局势。
换句话来说作为初始投资最大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话,朱元璋能不能当皇帝还不好说,但肯定是小命不保。
更重要的是在朱元璋掌握权力之后,这位臣子有第一时间战队一直跟随于朱元璋,算是朱元璋,算是朱元璋最忠实的臣子之一,而且他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
什么事呢?在明朝朱元璋当皇帝之前,自己是有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就是小明王,小明王属于历史因素产生的人物,而这位臣子暗中通过一些手段,直接让小明王见了阎王爷。
但这件事情不好说是做得好还是不好,因为这件事情赌腻了朱元璋的意思或者扰乱了朱元璋的作战意图。
但无论如何终究算得上是英雄,只不过后期因为使用龙凤等相关的视频被告发,最终被判处极刑。
第2位,免死金牌的持有者朱亮祖。
朱亮祖在早期朱元璋和元帝国作战时,作战及其应用更重要的是朱亮祖和朱元璋的关系摆在这里,所以朱元璋对于他也是非常信任。
只不过信任归信任,这个人物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太贪图享受了,等到明帝国控制完整局面之后,朱亮祖就被安排镇守在广东地区。
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朱元璋频繁地收到广东地区相关人员的信件,都说朱亮祖这个人为非作歹,是非不分严重有损皇帝颜面。
在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不相信的,派人过去查了一下,再加上有一些大臣从广东那边过来和朱元璋叙,叙旧这个事情不叙旧还好,一叙旧狐狸尾巴都露出来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之后,怒火中烧,直接把朱亮祖绑了起来,放在朝堂之上,而朱亮祖拿出了免死金牌,朱元璋看了之后倒也没说什么,告诉朱亮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命人把朱亮祖绑起来抽50鞭子。
结果没想到朱亮祖竟然被活活地抽死了,一代大臣竟然落了个这样的局面。
第3位,免死金牌的持有者胡惟庸和李善长。
胡惟庸这个人物就不用多说了,在洪武13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赐死,但是这个人物也算得上是传奇,在一定程度上他对于大明王朝而言是有利的,只不过胡惟庸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权利心极重,暗中私自勾结朝堂大臣,以至于朝廷大臣开始结党营私。
但是朱元璋最开始是不敢轻易动胡惟庸的,因为胡惟庸的背后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当朝宰相。
要注意宰相,这个职位自古以来就比较特殊,唐宋元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和皇帝分权的,皇帝的一些任命,如果宰相不同意,就连皇帝也都没有招。
原本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大家也都习惯了,可到了朱元璋这里却不一定了,因为朱元璋想着天下都是我打过来的,凭什么你一个宰相要站在我的头上拉屎撒尿。
于是朱元璋慢慢地把目光瞄准了胡惟庸,可怜的胡惟庸就是到这个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大难临头。
虽然胡惟庸有免罪金牌,但是朱元璋通过谋反的罪名给胡惟庸安插罪行,最终把胡惟庸给消灭掉了。
又因为胡惟庸是李善长安排过来的人物,再加上李善长早年的时候,也的确做过一两件对不起朱元璋的事,后来被告发了,所以胡惟庸和李善长就一并灭口了。
第4位,免罪金牌的持有者,胡惟庸和李善长的背后人物。
之前也讲过,胡惟庸和李善长比较特殊,特殊就特殊的这两个人都当过宰相。
而胡惟庸是整个华夏封建文明统治过程当中最后一代人,像李善长他们在朝廷当中与其他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当胡惟庸和李善长这两个人去世之后,紧随其后的一批官员都因此而去世,这其中就包括了陆仲亨。
噢,顺便再说一下,他也是有免死金牌的,甚至还有一些已经去世的人,他们的免死金牌的后代,也因此受到了大牵连。
第5位,免死金牌的其他持有者。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结论,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免死金牌的明朝官员都因此落了个身首异处,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的官员被留了下来,比如耿炳文。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汤河,在朱元璋掌握大权之后,汤河就迅速调整自己的位置,慢慢地开始从一个极其重要的人,变成一个不是太过重要的人物。
为什么汤河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汤和第一时间认清了自己的站位,更重要的是汤河一直遵循着一条底线,那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
我们紧随其后来看一下朱元璋,朱元璋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是否值得我们深度解析呢?
按理来说朱元璋如果想杀死这些臣子们,那就大大方方地把他们灭口就可以了,干嘛要脱了裤子放屁,先给他们颁发免死金牌,然后再告诉他们,他们曾经做过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情,所以要灭口呢。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出于这两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元璋始终站的立场是以老百姓的立场来讨论问题或者窥探问题的。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得不说,朱元璋的某些指令或者某些任务安排的确是不如人意。
但是从朱元璋行政之后的表现和状态来看,他已经尽最大可能来维护底层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朱元璋想要维护底层老百姓的利益,就必然会和朝堂上的某些臣子产生最直接的利益冲突。
毕竟站在中央的角度出发,想维护臣子们的利益,就必须损害百姓的利益,想维护百姓的利益就必须损害臣子的利益,百姓与臣子之间两者不可兼得。
其次朱元璋的权力意识极强,在朱元璋的心目当中,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既然是自己打下来的就得自己做天下。
在朱元璋的思维意识当中,从来没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天下来,再让其他人做天下,帮助自己分权利的事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够容忍的事情。
最后我们仍然需要补充一点,对于明朝来说朱元璋是非常伟大的,而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朱元璋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在朱元璋的时代里面,他开创了很多的唯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历史的车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朱元璋,那么明帝国以及在之后的帝国,是否还会有汉人的参与。
而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的祖宗规矩,也尽最大可能护住了普通百姓的尊严,尤其是朱元璋和马皇后这两个人之间的相互默契配合。
只不过朱元璋时期诛杀功臣的数量也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
存在很多官员被冤杀或错杀的情况。以至于到后期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不少岗位出现了人才空缺,因为官员都已经被杀光了。
使用丹书铁券免死的例子虽然不多,但还是有记载可查的。
丹书铁券的由来
丹书铁券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或“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的字;“铁契”就是铁制的凭证。
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我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镠铁券,已千余年历史。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镠的。
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41厘米,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
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功绩,因其对朝廷有如此功劳,所以卿恕九死,子孙三死。
丹书铁券的免死功能
丹书铁券的免死功能大都很难实现,毕竟这东西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换句话说,就是皇帝说它能免死,它就有用;说它作废,谁也没辙。
比方说:唐高宗李治就不承认唐太宗时期发下来的铁券;明太祖朱元璋更狠,连自己发的铁券都不认。
但要是说丹书铁券一次都没生效,这也不完全正确。上文我们说到的五代吴越国王钱镠铁券就是个例外,它的确曾起到过免死作用。
最牛的是,这个铁券发生作用的时间不仅隔了数个朝代,而且还是在历史上有名的狠人明太祖朱元璋手里生的效!
事件过程大致是这样:明初建昌府知府钱用勤因为税粮短缺被抄家抓捕入狱,按照朱元璋订下的律令,这是杀头的重罪。其子钱汝性奉祖传的丹书铁券,进京求见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考究钱鏐铁券的真假后,认可了这个免死金牌,赦免了钱用勤。
丹书铁券的实际作用
丹书铁券虽然在民间被称为“免死金牌”,但实际上免死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功勋的认可,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只要犯的不是谋逆大罪,一些情节轻微的小罪可以被赦免,毕竟能够拥有丹书铁券的都是开国元勋一级的大功臣,就算不看在铁券的情分上,只凭着公爵、侯爵的爵位基本上就可以免死了。
不过一旦被认定为谋逆之罪的时候,别说是丹书铁券,恐怕钻石券也保不了命。
有!而且是一块唐朝的丹书铁券,救了明朝的一大家子人,还是从极度憎恨贪官污吏的朱元璋手里!
每当我们提起钱学森、钱三强、钱穆、钱钟书、钱伟长、钱玄同、钱永健等人的血脉族系时,这些如雷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指向一个共同祖先,那就是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镠。
而当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幸运时会看到一块“丹书铁券”的实物,这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块唐代铁券,与钱镠有着莫大关系。
这块“钱镠铁券”就是民间的“免死金牌”,从唐朝末年经过千年时光保存到如今,期间经历了无数次传奇,更是让后代的一家人免于罪罚。
俗语说,前朝的剑斩不了今朝的官,但这块唐朝的“丹书铁券”确确实实救了明朝的官员,还是从极度憎恶贪官污吏的朱元璋手里。
唐朝:“海龙王”钱镠在唐末乱世庇护杭州两浙百姓几十年,征讨叛军,得赐“丹书铁券”
在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有一个历史人物被大众所知,衣锦还乡、陌上花开、钱王射潮都与他有着关系,这就是钱镠。
钱镠是唐末人物,本是杭州临安人,在乱军如麻的时期,跟着董昌保护乡里,庇佑百姓,逐渐控制了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
后来,钱镠建国吴越,为吴越王,将两浙十三州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中,于是有了贯休和尚的那一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在钱镠的统治下,两浙百姓几十年不闻兵戈声,白发垂髫,鸡犬相闻,让东南地区成为五代乱世中的一片净土。
他退却黄巢之乱,打败董昌叛乱,让战乱不能蔓延到两浙地区;修筑钱塘江石塘,疏浚钱塘湖,免却了两岸百姓洪水之苦,灌溉方便,让两浙成为鱼米之乡,富庶盛于东南。
钱镠并没有穷兵黩武,也不想着在乱世称帝建功,而是保境安民,发展经济,重视文化,让两浙十三州经济富于江南,文艺也著称于世。
因为他的功劳,百姓们称他为“海龙王”,历代文人政客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当然包括当时的唐昭宗。
他早年间跟随的董昌叛乱称帝,钱镠奉命讨伐董昌,大获全胜,深受唐昭宗赞赏,赐他“丹书铁券”,上书333个字:
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虽锤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钱镠没有用上这个“免死金牌”,几百年后的子孙倒是用上了。
宋朝:钱俶为保两浙百姓而纳土归宋,历代宋朝皇帝调阅“丹书铁券”,历经南渡而完好
钱镠生前对子孙留下家训,其中就有“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交代,让子孙对中原王朝称臣,不要分裂中国。
于是当赵匡胤从五代十国中脱颖而出,建立大宋时,吴越国末代国君钱弘俶为保护百姓免于战火,纳土归宋,成为大宋的臣子。
当然,钱弘俶的“投降”让大宋很是受用,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一直被封王,江南百姓也感念他的恩德。
钱弘俶前往汴京城时,并没有带着“丹书铁券”,而是把它放置在庙社里,等宋太宗调阅铁券后,才藏在了汴京城。
从此大宋历任皇帝,宋仁宗、宋神宗等等都调阅了这个“丹书铁券”,直到靖康之耻,金兵入侵,宋帝被俘,钱忱带着铁券南渡。
南宋时期,钱氏迁往了浙江台州,从此,“丹书铁券”在台州临海停留了有767年。
元朝:蒙元南下,钱氏后裔背上“丹书铁券”逃难,落水不知所踪,几十年后被渔父捞出
南宋末年,元军攻破临海城,危急存亡之际,钱叔瀤背上“丹书铁券”继续南逃,途中不幸落水而亡,铁券也没了踪迹。
元朝建立后,钱氏子孙以为先祖传下来的“丹书铁券”就这样丢了,哪想到几十年后,它又出现了。
元至顺二年(1331年),一个渔夫在黄岩南泽库打渔,一网下去捞出了丢失了五十多年的“丹书铁券”。
渔夫看到铁券金光闪闪,想试一试材质是否是金子,便用斧头轻轻砍了一下,在铁券右下角留下了一道伤痕,如今仍可看到。
钱氏子孙听说后,大喜过望,花高价买回了“丹书铁券”,仔细收藏。
明朝:钱怞因父亲当知府时克扣税粮,抄家入籍,奉“丹书铁券”求情,朱元璋免去责难
到了明朝建立,为了铸造明朝的“丹书铁券”,朱元璋调阅过,并以礼送还。
这期间,朱元璋为了试探铁券上字刻有多深,拿匕首将首行末字“朔”剜去,留下了一个疤痕,如今也能看到铁券上没有“朔”字。
而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这枚“丹书铁券”的“免死金牌”功能终于体现,救了钱家一命。
朱元璋当了皇帝,憎恨贪官污吏,派督察员查勘各地官员,正好查到钱用勤当建昌知府时,钱税粮食不知为何短缺,被判了抄家入籍。
抄家入籍堪称古代最严苛的刑罚之一。抄家,意为抄没全部的家庭财产;入籍,男子充军为仆,女子为妓为奴。
这对于钱氏家族来说,可是毁天灭地的大灾难,传承了几百年的钱氏家族可能就要分崩离析、一蹶不振了。
这时,钱用勤的儿子钱怞想到自己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丹书铁券”,便想着死马当作活马医,拿着铁券进京,面见朱元璋。
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他,亲自验证铁券,归还了钱家的田产家财,免去了他家抄家入籍的刑罚。
由此,钱家用“丹书铁券”逃过了这一天大的劫难,并继续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嘉靖年间,倭寇围攻台州临海城,为了躲避战火、保存“丹书铁券”,钱珍带着铁券躲进深山,待了十几年之久。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调阅,为避战乱,钱氏子孙将“丹书铁券”藏于小山村,盗而后找回
到了清朝,虽然是异族统治,但清朝皇帝也承认“丹书铁券”,乾隆皇帝南巡时还调阅过它。
乾隆也是本性不改,观赏完“丹书铁券”后,又作诗一首《观钱镠铁券歌》:
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镠,董昌僭伪为昏狂。
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贵荣宠长。
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
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
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膻芗。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攻打了台州,为保护“丹书铁券”,钱氏子孙将它沉入了井中。
这本来就是铁做的,井水一泡,铁券生锈,金字也剥落了许多。而且那时候的钱氏子孙有人迷信,认为金字可以治病,竟然挖金字做药。
光绪年间,有小偷来到了珍藏“丹书铁券”的岭外钱村,偷走了铁券,在嵊县出卖,让江苏常熟的一个姓徐的人买走了。
钱乙斋听说后,与徐姓人据理力争,与嵊县长乐钱氏族人凑钱买回了铁券,从此铁券珍藏在了长乐乡,由钱氏子孙轮番看守。
抗战:为避日本侵略者掠夺,钱氏子孙将“丹书铁券”藏在深井里,直到新中国成立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中国,在1938年攻入嵊县长乐乡。为防止铁券被日本侵略者抢走,钱赓麟将铁券又藏入了深井中。
这一次,钱赓麟先往铁券上涂油,在封蜡,再用棉线缠好,再封上一层蜡,这才沉入了水井中。
抗战胜利后,钱氏子孙把“丹书铁券”取出,完好如初,没有再生锈,金字也没有脱落。
新中国:“丹书铁券”完好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千年时光,并将永远留存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丹书铁券”有个更好的归属,1951年,长乐钱氏子孙将铁券捐给人民政府,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枚“丹书铁券”由铁铸成,长29.8厘米,宽52厘米,厚2.14厘米,重约132两,上面用金子篆刻铭文。
共有333个字,铭文25行、落款一行,有23行铭文刻有14字,1行3字,1行8字,落款17字。
这枚铁券静静地躺在国家博物馆里,向人们讲述着“海龙王”钱镠的丰功伟绩,也讲述着钱氏子孙千年来的无畏守护。
至于说朱元璋为何承认“丹书铁券”的“免死金牌”作用,这离不开“正统”这两个字。
铁券是唐昭宗赏赐给钱镠的,历经宋、元两朝,各代皇帝都承认它的正规性,秉持中华正统身份的大明朝,也一定会承认的。
毕竟朱元璋建立大明,很看重“中华正统”这四个字,只有是中华正统,才有了政权的合理性。
在很多演义小说当中,都会提到一种叫做丹书铁券的东西。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指帝王为了感激一些功臣的功劳,用朱砂在铁板上写下的凭证。功臣可以凭借丹书铁券,享受一定的优待,甚至是免除一次死罪。
简单来说,这东西就是皇帝和功臣之间的一种契约凭证。
中国最早的丹书铁券,是由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刘邦为了笼络这些功臣,‘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在‘铁券’上写下了皇帝和功臣之间的誓言。然后将铁券从中剖开,一部分赐给功臣,另一部分放在太庙当中,妥善保存。
不过,刘邦所制作的这些丹书铁券,还真不是所谓的‘免死金牌’,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刘邦所制作的这些铁券,只是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凭证,有点像今天的荣誉证书。作为功臣,你的后代靠着这份铁券,能够永久性在我们老刘家领钱做官。
在刘邦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东西以后,此后很多朝代,都先后颁发了类似的东西。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铁券上的誓言,涉及范围也开始越来越大。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可以给你发钱赠官,但到了南北朝时期,铁券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终于有了免死的功能。
从这时开始,后来的丹书铁券,才可以被称之为‘免死金牌’。
在此之后,历代王朝基本都会给功臣们颁发此类丹书铁券,以示恩德。今天我们去国家博物馆,还能看到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丹书铁券’。不过,在大多数时候,免死更多只是一种荣誉,很少有人会真的用到。
能够得到丹书铁券的家族,肯定权势非同一般。这样的家族,一般的罪行是可以暗中操作的,根本用不着免死金牌。而像谋反之类的大罪,这东西肯定又不管用。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丹书铁券都是一种荣誉证明。而且在有些朝代,这玩意儿或许叫做催命符更合适一些。比如明朝,有这种东西的开国功臣,最后大多数都被朱元璋给杀了。
那么,历史上难道就没人凭借丹书铁券,真正得以免死吗?
其实还真有!
最有名的例子,就要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徐辉祖。
公元1368年,随着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明朝自此开国。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在大封功臣的同时,朱元璋还发出去三十四枚丹书铁券,并承诺拥有这些铁券的功臣,有免除死罪的权利。
但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发出去的这三十四枚丹书铁券,基本上都等同于催命符。得到丹书铁券的功臣,大多数最后都没有得到善终,都死在了朱元璋手上。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很多都是朱元璋为了明朝政权的稳定,才被迫杀掉的。丹书铁券,虽然在名义上有免死的功能。但这东西的最终解释权,还是在老朱手里。如果老朱硬给你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超出了丹书铁券的管辖范围,这些功臣自然也就活不成了。
而作为明朝开国武将之首的徐达,在受封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一块。
徐达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从当年朱元璋刚刚起兵的时候,便追随朱元璋,一路拼杀过来,立下战功无数。所以明朝开国的时候,徐达也被封为魏国公,位列武将当中的第一人。而在明朝开国的同时,徐达又奉命开始北伐,在经过连番大战之后,终于攻下了北京,将北元朝廷赶回了草原。
因为这次北伐的成功,徐达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武将之一。
不过,徐达虽然身为开国功臣,功劳极大,但徐达本人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从未有过任何逾越之处。对此,身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更加欣赏。一个功劳很大但又懂得分寸的功臣,这绝对是任何帝王都梦寐以求的。
为了拉拢徐达,朱元璋提出,要和徐达结为亲家,徐达欣然同意。徐达共有四子四女,最终,徐达的长女嫁给了老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四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一共四个女儿,三个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对徐达的拉拢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
正是因为徐达知进退,能搞清楚自己的位置。所以相比其他开国功臣的惨遭屠戮,徐达最后得以善终。公元1385年,徐达病逝。死后极尽哀荣,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葬钟山之阴。
虽然在野史传闻当中,徐达是得了背疽,不能吃油腻,然后朱元璋特意送给他一只蒸鹅,表明自己想要赐死徐达。然后徐达领会了朱元璋的深意,自己吃下蒸鹅,病发身亡。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其实一直都是野史传闻,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而且就算这件事确实存在,徐达去世之后,老朱对徐家的后代,还是很厚道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徐达得以善终,这件事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徐达死后,其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继承。
徐达一生共育有四子。长子徐辉祖,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徐膺绪,虽未继承老爹爵位,但后来因受到徐达的庇荫,世袭指挥使;老三徐添福早夭;老四徐增寿,同样受到徐达的庇荫,先是做了朱元璋的带刀护卫,后来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从这个结局来看,徐家似乎也用不上丹书铁券了。徐达本人一生谨慎,几个儿子也都继承了老爹的性格,为官清廉。连一般的罪行都谈不上,自然更不会去犯什么死罪了。所以当年徐家得到的那块丹书铁券,似乎也就成了没用的东西。
然而,世事无常,几年之后,这种平静被打破了。
几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了。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后,开始着手削藩。然而朱允炆的手段实在不怎么高明,最终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造反。
靖难之役爆发。
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徐家的身份其实有些尴尬。因为徐家的长女,恰好正是燕王朱棣的王妃。不过好在,当时在位的朱允炆,对徐家还是比较信任的,并没有过于苛责徐家,甚至没有对徐家有任何责罚,反倒继续重用徐家的几个男丁。
尤其是老大徐辉祖,更是被朱允炆委以重任,直接统领大军和朱棣进行战斗。在白沟大战当中,身为主帅的李景隆,因为自身指挥失误而溃败,多亏了徐辉祖及时领兵赶到,才掩护李景隆撤退。
相比之下,徐家的另外两个男丁,立场就不太一样了。
老二徐膺绪,这期间一直置身事外。既没有去帮朱棣,也没有去帮朱允炆。而老四徐增寿,则是暗地里站到了朱棣那一头。虽然身在南京,但却经常向朱棣传递消息,做了一个间谍。可惜的是,后来徐增寿的这种所作所为,被朱允炆察觉到了。朱允炆亲手执剑,将其当面诛杀。
就在徐增寿死后没过多久,燕王朱棣便一路打到了南京。随着守城大将李景隆主动开门献降,南京被朱棣攻陷,朱允炆则是在一场大火当中,彻底失踪。
自此,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棣胜利之后,对于如何处置徐家,也有些无奈。一方面,徐家是他的亲族,徐家的长女是他的正妻。而徐家的老四徐增寿,之前更是多次为他传递消息,贡献极大。另一方面,徐家的长子徐辉祖,昔日曾带兵进攻他,一度是他最大的敌人。
徐家的其他人还好说,唯有在处置徐辉祖这件事上,朱棣犯了难。
杀徐辉祖,自己媳妇肯定不愿意;不杀徐辉祖,似乎也不足以立威。最重要的是,在朱棣入城之后,徐辉祖依然不肯投降,依然反对朱棣。
要是徐辉祖都可以安然无恙的话,那以后大家肯定都敢和朱棣作对了。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徐辉祖写下了一行字,让朱棣终于不得不放弃杀他的念头。
‘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徐辉祖的这几个字,让朱棣再也没了杀他的理由。
丹书铁券,确实不可以免除谋反的罪名。但问题是,之前朱棣才是那个谋反的人,徐辉祖怎么看都和谋反不沾边。而除了这个罪名,以其他罪名,有丹书铁券在,又杀不了徐辉祖。
所以最终,朱棣只能选择除去徐辉祖的俸禄和爵位,将其关押在私宅软禁至死。而对于徐家其他人,朱棣则选择继续厚待。尤其是老四徐增寿,更是被朱棣追封为公爵。徐家也由此成了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公爵’。
丹书铁券,确实是徐辉祖保住一命的直接原因。不过相比之下,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他的那个国舅身份。朱棣其实并不想杀徐辉祖,哪怕徐辉祖之前和他作对,也是一样的。身为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朱棣这点心胸还是有的。朱棣最在意的,其实是在他入城之后,徐辉祖依然不愿投降,这就比较麻烦了。而所谓的丹书铁券,则成了朱棣给徐辉祖免死的一个借口。
如果朱棣真的铁了心想杀徐辉祖的话,那徐家的这道免死金牌,其实还真未必管用。
有,徐辉祖(徐达之子)。想当年朱棣打进南京城时,徐辉祖本来要死的,他拿出了丹书铁券,朱棣没办法只能软禁他[灵光一闪]
“丹书铁券”这种“代命券”,聪明人谁敢要?一个人真到了皇帝赏赐你“丹书铁券”的时候,那么你也离死不远了。皇帝都没什么可赏赐你的了,无奈只有拿出一些破纸、破牌子来忽悠你,到了这种程度,想活下去挺难。聪明人从来不要这些破纸、破牌子,比如秦国大将王翦在领举国之兵进攻楚国的时候,曾先后五次和秦始皇要钱、要田、要宅子、要美女,这样,秦始皇才对他放心。何况“丹书铁券”有的时候可以让皇帝省下很多金钱和土地,一张破纸、破牌子比万金、万顷土地还让人舒服,多发几张又何妨。
历史上有一类人,他们说的话千万不要信,这类人就是皇帝们。有一句话叫:君无戏言。但这句话只能他们自己说,别人不能替他说。如果君有戏言了,你也不能说,你只能配合着他把谎圆过去。如果你不配合他,那么他不会宠信你,如果你不会来事地给他指了出来,那他肯定弄死你!所以说皇上的话基本是满嘴跑航天飞机。比如他可以要求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你绝不能要求他:天下兴亡,皇帝有责。游戏是他自己制定的,你得好好陪着他玩儿,要想玩得好,起码得知道,兴是属于皇帝的,亡是属于底下人的。就像崇祯皇帝上吊之前,他永远怨的、恨得是臣子,他从来不会想到他有什么责任,他之所以掩面去死,所谓的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完全是花架子,习惯了,到死没人看的时候也不会改。
皇帝的话已经是满嘴跑航天飞机了,那么“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谁要信谁就真的缺心眼了,人家都要把你砍了你还给人拿个秤。“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通俗点就是皇帝用很多方式,口头上、书面上,给你许诺你这辈子不管犯什么错,我都不会整死你。比如刘邦向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向三顺王、吴三桂许诺永不相负,结果谁也没好。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在获得“丹书铁券”后很快就被整死的例子。第一位刘文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公布的“太原元谋功臣”中,一共有十七人,前三名是: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宰相)刘文静。这个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即两个“丹书铁券”。结果不到一年,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喝酒,喝多了耍酒疯,拿刀砍家里的柱子,又要杀裴寂。本来也没多大个事儿,何况又是臣子之间的矛盾,作为皇帝的李渊,你调节一下不就行了吗,可李渊没有,趁机就把他宰了,而且还抄了家。刘文静临刑之时,无奈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为什么死的?还不是他和李世民关系好,让李渊感觉到比较忌惮。于是李渊问自己:这两个人合起伙来把我弄下去怎么办?我那大儿子李建成怎么办?结果,无解。这样,刘文静就死了。所以,丹书铁券有个屁用。
汉族是这样,那么少数民族呢,也一样。
第二位,蒙古草原萨满教的领袖“通天巫”阔阔出。萨满教是草原土生土长的宗教组织,在草原世界统一过程中,萨满教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成吉思汗的成功和萨满教在背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萨满教的领袖,阔阔出对于蒙古国的开国那是居功至伟的。无论成吉思汗有什么主意,都可以假借阔阔出向长生天祈求。阔阔出对长生天一顿祈求,长生天每次肯定同意,那底下信教的人,还有什么脾气。还有,成吉思汗这个称号就是由阔阔出最先提出的。
对于阔阔出的功劳,成吉思汗在建国的时候许诺他“九罪不罚”,也就是不管你犯了什么罪,前九次没事。
有了九个“丹书铁券”的阔阔出,那肯定是飘得没法没法的了。不光频频干预蒙古国的事务,还企图离间成吉思汗和他弟弟的关系,这样一出一出地,成吉思汗肯定会很愤怒。最后也把他给弄死了。弄死他的原因是萨满教的教权和蒙古国的汗权产生了不可调节的冲突,有多少张破纸、破牌子也没用。
前面说的两个是手握丹书铁券飘了的,后面说的是一个手握丹书铁券给自己留后路的,也就是聪明人,更是敢于反抗的人,吴三桂。
清朝后期的“九九消寒图”里有一句话: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这个图里涉及的人物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第一段的三皇五帝,夏桀,武王,纣王等。清王朝能把吴三桂的名字放进去,足以证明清王朝对于吴三桂的功绩还是给予极大的肯定的。
由于清朝前期,满清八旗铁骑在南方的兵力很少,所以南方的大片土地都是由三顺王和吴三桂打下来的。打下天下的吴三桂,没有和那两个王爷一样,光是敛财敛物。吴三桂是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不断敛财敛物的同时,还不断厉兵秣马。可以说他要不是碰上了康熙皇帝,估计能够腰缠亿贯,拥兵自重,自然死去。
可是康熙皇帝是谁呀,怎么能看着他“天下财富半三藩”。于是康熙皇帝想方设法地把他给逼反了。他造反虽然是康熙逼的,但也没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而吴三桂的造反,也让康熙皇帝没有预料到。以至于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准备,弄得十分狼狈,还一度有过迁都盛京的想法。虽然三藩之乱让康熙皇帝给平定了,但是在历史大局上,还是影响了康熙皇帝对沙俄、对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后面的结果是,在尼布楚条约中清王朝面对噶尔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向沙俄妥协。不光尼布楚交给了沙俄,还顺道失去了尼布楚周围很大的一片土地。至于噶尔丹的准格尔,简直是给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人带来了近百年无尽的烦恼,以至于最后乾隆皇帝在征服准格尔后几乎实行了灭族政策。
说到这儿,那么丹书铁券就没有保住过人命吗?当然有。保住的无足轻重,保不住的过于沉重。总之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活,臣不得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