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教科书上很少提西汉君主汉宣帝,你怎么看?

相对于他的卓越与传奇身世,宣传的太少,可能因为他叫宣帝吧,物极必反吧


汉武帝遮掩住了他的光芒


我坐着小板凳看


汉宣帝是个伟大的帝王,他所做的事可以和武帝相对比,论军事,政治,有所淹没了。


汉宣帝是西汉的另一个伟大君主,他的光芒,只是被他爷爷汉武帝的光芒盖住了。


我们是从《汉书》和《资治通鉴》看到的,我们不喜欢跟别人后边吆喝。


宣帝对儒学不感冒,而修史被儒家把持,当然要消除不良影响


A.首先,这是基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篇幅的限制,故而没有提及汉宣帝询。

初中与高中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数目一样,都是四本历史必修书籍与若干本历史选修书籍,后者倾向于近现代人物事迹的描述。

①从横向方面来看,前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社会基本属性方面来一一剖析历史,且分成了中国史部分和外国史部分,体量巨大,可以得知。

②从纵向方面来看,历史教科书须从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等制度层面来探究人类上层建筑的一步步跨越,还要从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最后到信息化时代来陈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凸显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历史教科书所须记载的历史内容太多,方面太广,无法再容纳其他细枝末节,故而汉宣帝刘询这么一个普通的中国皇帝自然要略去。

B.其次,这是由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教育目的是普及历史性常识知识,那么历史知识就应该是突出重点、舍弃枝叶,把握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人物、事件及其原因结果。

故而历史教科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历史人物与事迹搬上教科书,只会选择那些最重要的历史人物,诸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这些人物我们大多都耳熟能详。也确实因为他们的伟大值得被纪念、被了解,所以才重点选取他们进入教科书,这是有历史传统根据的。

C.再三,汉宣帝刘询在中国历史的皇帝列表中按地位排列、社会影响与重要程度划分,只属于中等以下水平,更不要说在全世界的人物排名了,那根本上就排不上号。

汉宣帝刘询既不是开国皇帝,又不是重大改革家,也没有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在璀璨的中华历史星河中渺如尘埃。没听说过有关于他的戏剧与文学作品,历史评论家与历史著作对他也提及甚少,几乎是被忽略的历史人物,那么何来进历史教科书一说呢?

D.最后,历史教科书还要照顾民意与借鉴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

对于历史传说与文学作品、戏剧演出中出现较多的人物,如唐明皇与杨贵妃,便可多一点介绍;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影响较深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可以深入仔细的介绍与分析。省去不必要内容,忽略太黯淡人物,方才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正确方法。


汉宣帝刘病已大慨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好运的人。诞生在监狱,成长于贫民窟,而成为皇帝候选人,一生传奇和功绩,比汉文帝恒要精彩得多。然,一直鲜有人知,声名不显,亦咄々怪事


不好不坏、不好大喜功、不惹祸、不抢兄弟媳妇和儿媳妇、不穷兵黩武等,历史书上很难留名!


说到汉宣帝刘询,不只是教科书上提到的不多,就是个通俗历史读物和文学作品里面,基本上也一笔带过,总之名气不显。

汉昭帝刘弗陵只活了21岁,而且是在霍光的架空下做了十多年的傀儡皇帝,没什么名气也就罢了。但是汉宣帝刘询不一样,这可是一个牛人,有运气有能耐有德行。文治武功样样在行,那为什么他的名气没那么大呢?

且看汉宣帝刘询的履历。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他爸叫刘进(嫡皇长孙),他祖父叫刘据(太子),他曾祖父叫刘彻,他曾祖母叫卫子夫。汉武帝刘彻和一代贤后卫子夫的嫡曾孙,这身份貌似很是牛气逼人呀。可别高兴太早了,就因为这身份,让刘询差点刚出生几个月,就重新去投胎。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扩土,到老来却是晚节不保。被形容为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一场巫蛊之祸差点把他的一世英名毁掉。巫蛊之祸中,刘询的父母、祖母被害,祖父刘据(当时太子)自杀,曾祖母卫子夫自杀。为什么说刘询的运气好呢?卫子夫和儿子刘据这一脉七大爷八大叔几乎死绝,只有在襁褓中的刘询侥幸逃过一劫,吃着女囚的奶活了下来,一直在牢狱中待到五岁。后来在邴吉和张贺的同情帮助下,得以长大成人。

运气好的时候,仿佛满天神佛都站在人家这一边。好像是为了给刘询让位,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没留下继承人就莫名其妙挂了。新上任的刘贺(之前的昌邑王),据说是荒淫无行、有失帝德。大白话就是刘贺这家伙不符合大权臣霍光的口味,才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了。在有心人撺掇下,刘询入了霍光的法眼。虽然不是在皇家长大,但刘询是汉武帝的正牌嫡曾孙。苗红根正名声好,这不天下掉下一个皇座来--刘询登基。

有人评价汉宣帝刘询能耐不比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弱。的确是这样,刘询隐忍多年,将外企霍家连根拔起,将匈奴彻底打趴下,政治清明,国强民富。“孝宣中兴”可不是白叫的,刘询的德行才干得到了后世的一致点赞。文韬,不落于汉文帝刘恒。武略,不差于汉武帝刘彻。在汉宣帝手上,大汉王朝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大汉正式管辖,他在位期间是大汉朝的国力疆土最鼎盛的时期。汉宣帝还留下了“南园遗爱、故剑情深”等典故。

按说这么一位后世史书人人称赞的明君,应该是名气很大才对呀。但是看看“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和“孝宣中兴”的汉宣帝刘询。这两位造就大汉王朝盛世,被评价几乎完美的君主,的确很是低调哦。这是怎么回事呢?翻看各种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但凡名气很响,能够震慑古今,为人们所不断传诵的君王,不外乎有两种。

第一类就像秦皇嬴政、汉高祖刘邦。这类型的开创型的君主,他们结束了一个乱世,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新王朝。要聊一个王朝,怎么都绕不开,自然被人们世世代代称颂。人们往往只记得第一名,谁在意第二名?

还有一类就是像隋炀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明成祖朱棣。这些有开拓还要掀起点血雨腥风的,充满争议的。杀大臣杀兄弟都可以是争议,当然啦,帝王的桃色绯闻也可以是争议。有了素材,后世文学作品才有得编嘛。

汉宣帝也很厉害。但是啊,前面有开国皇帝刘邦和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刘彻。这俩人既有前无古人的功绩,又有说不完的争议,周围更是将星璀璨,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没有什么比吕雉造人彘的后宫刀光剑影故事,更让人着迷。没有什么比楚汉争霸和封狼居胥的血染疆场、马革裹尸,更令人血脉喷张了。

刘邦和刘彻真是把大汉王朝的风头都抢尽了。反而汉宣帝刘询和汉文帝刘恒这样的被评价太完美的,没法挑剔的,没有争议的难以出风头。细想一下,可能大权臣霍光的名气,甚至都要比这二位皇帝的名气大一点。

细想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最出名的是什么?充满争议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用有20多年造就的“贞观盛世”,人们有了解那么细吗,反而没有他三两天搞的“玄武门之变”来得更出名,更让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细节。

唐玄宗李隆基半辈子造就“开元盛世”,人们能了解多少?再怎么描绘开元盛世的场景,都不如安史之乱,让人们听着来精神,都不如“杨贵妃”三个字来得吸睛。可以说遗臭万年比流芳百世更容易让人们记忆深刻。

古代帝王名气其实跟业绩没什么必然联系,只有他的作为能引起人们八卦的时候,才会让他的名气传得更广、更远、更久。再仔细想一想,历史上那么多个帝王将相,名气比貂蝉大的有几个?

其实这个道理在如今同样通用。那些个明星,没事就炒作绯闻博眼球。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一辈子积累的优秀作品,比不上小明星们一张激情照出名来的快、赚钱来的多。想一想,一个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假如他们长大了,潜意识就会认为名气大的就有用。编辑教科书的时候,他(她)会怎么编?在教科书篇幅有限的情况下,他肯定是挑名气大的占用大篇幅,名气小的那就给个豆腐块儿打发啦。

唐玄宗为什么要比汉宣帝名气大呢?一个经历了唐朝的巅峰时期,一个造就了汉朝的鼎盛时期。除了拿得出手的功绩,就因为多了一个杨贵妃的绯闻和“安史之乱”的争议。有足够好的坏的争议、有小人奸臣斗法的点缀,有足够的绯闻八卦吸睛,还然后就有足够的文学作品给他广告。


当今历史教科书,编写只能说呵呵。连秦始皇这么伟大的帝王,都可以描述成暴君,把西汉中兴明君--汉宣帝光辉历史漏写再也正常不过。

先来看看《汉书》评论:

汉宣帝治理国家,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都能精通专业,发挥专长;而技巧、工匠、器械等能工巧匠,元帝、成帝年间很少赶得上,进入宣帝时代是吏称其职,民安其业。遭受匈奴侵扰,却能让呼韩邪单于来朝,郅支单于远遁,申天威于北夷,单于慕义,俯首称藩。功光宗祖,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之主,德行可与殷高宗和周宣王媲美。

再来看看《资治通鉴》评论:

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寒牛出栏评论:

汉宣帝刘询,在西汉地位,仅次于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综合能力排名第三。在西汉整个历史,有三个时期人才辈出,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张良、萧何、韩信、曹参、夏侯婴、孙叔通等等;汉武帝刘彻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窦婴、张汤、司马迁、董仲舒、东方塑等。汉宣帝刘询时期:丙吉、魏相、王成、黄霸、赵充国等。中兴明主,千古贤君,为百姓谋福利,为大汉谋福祉。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中,真实的汉宣帝,千古贤君。

一、汉宣帝身世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后改名刘询,是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下来几个月,就遭遇“巫蛊事件”,太子刘据一家都被杀害,唯独几个月大的刘病已被当时负责办案的廷尉属官丙吉救下,才逃过一劫。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丙吉只能把刘病已藏在监狱里抚养,靠吃女犯的母乳。

“巫蛊事件”发生后,几年不能结案,刘病已身份得不到承认,只能继续在监狱寄养。后元二年,汉武帝听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下令把长安监狱犯人,无论轻重全部处死。汉武帝派内谒者令郭穣去执行这个杀人任务,郭穰跑到丙吉管辖的监狱要人,被丙吉挡在外面。汉武帝知道后,只能作罢,认为这个是天意。这个时候,刘病已才5岁左右,这个时候,丙吉是刘病已第一贵人。

汉武帝临死之前,留有遗诏,一是在法律上恢复刘病已皇室身份,二是把刘病已安排到掖庭抚养。当时掖庭负责人是张贺,而这个张贺为人厚道,是当年太子刘据的秘书,为了感恩刘据当年的恩情,他悉心照顾刘病已,自己出钱给刘病已读书,帮他娶老婆。

再后来,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有没有子嗣,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而这个刘贺太能折腾,太荒诞,完全不上道,后被霍光废黜。这个时候,大汉皇帝空缺了两个多月,在丙吉等人推荐下,刘病已成为皇帝候选人。

二、汉宣帝登基

元平元年(前74年)七月二十五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先封为阳武侯。随后郡臣奉上传国宝玺,继皇帝位。

刘病已彻底逆袭了,从草根皇室成员,逆袭为大汉皇帝,刘病已也改名为刘询。

刘询很上道,很会做皇帝,很有政治手腕。

1、稳住霍光派系。他即位后,立马封赏有功之臣。和刘贺不同的是,刘询没有封赏自己人,而是封赏霍光派系的人。霍光假装还政权给刘询,刘询很上道,再三谦让,死活不要权利,甘愿当个木偶。并向群臣再三强调,一切政务要先向霍光汇报,由他裁夺,他老人家认为对就是对,认为错就是错。并且增封大将军霍光一万七千户、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一万户。当然其他各级官员都有封赏,基本上人人得利。其实,刘询内心非常忌惮霍光家族势力,如芒在背,半夜都会被惊醒,他不想做第二个刘贺。

2、耐心等待机会。刘询非常聪明,知道霍光势力太大,自己没有班底,没有霍光支持,不要说处理政务,治国安民,连自己皇位都保不住。怎么办?只能耐心等待,等霍光死了,才有亲政的机会。所以,刘询一直在隐忍,自己只负责祭祀之类的形象工程,慢慢积蓄政治力量,学习如何做皇帝。

3、清算霍光家族。地节二年(前68)三月庚,霍光逝世。刘询很会做人,给足霍光面子,给霍光召开隆重的追悼会,按皇帝级别来安葬霍光,刘询和上官太后亲自送行。地节四年(前66)七月,有人举报霍家谋反,刘询乘机清算霍光家族。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成功清算霍光家族后,刘询才算正式掌权,开始开创自己的时代。

4、文治武功贤君。刘询治国期间,名臣辈出,丙吉、魏相、王成、黄霸、赵充国等等,历史学家司马光同志在《资治通鉴》称: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其政绩大致如下:

A、非常注重减轻人民负担,税率是整个汉朝最低,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

B、重用贤臣,励精图治,西汉综合国力在汉宣帝时期达到顶峰;

C、派名将赵充国平定羌族叛乱,进一步稳固西北国防安全。

D、瓦解匈奴,匈奴呼韩邪单于俯首称藩,大汉国威远扬,西域诸国纷纷称藩。

E、四两拨千斤,妥善经营西域,把西域实质性纳入大汉版图。


原始地址:/wenhua/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