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教科书删掉屈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因为不存在,而是因为不适合语文教育的基本作用,楚辞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其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大大不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大纲了,所里把屈原放在历史课本里讲一讲就好了


现在不知道屈原被删除这个消息的真假。只是就这个问题泛泛而谈一下。

我们应该知道教科书的目的是干什么的,历史从来就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高中一般没有古代史,主要是近现代史教育,大学则属于专门教育,有专门的古代史专业,非历史专业的一般也不需要学习古代史),古代史的地位弱于近现代史,但是比世界史的地位高一点。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于历史没有兴趣,不少人恐怕还不知道唐朝和汉朝哪个在前,学生知道屈原不是因为历史课本,而是因为语文课本。初中教育的方向,一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三要逐渐削减政治史和军事史的分量,增加文化史、经济史和科技史的分量。

所以综合看来,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在有限的篇幅里,只能讲最重要的东西、最主干的东西,真正对于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自学。至于屈原,可能考虑语文课上已经有了这个知识点了,所以历史课就不再教了。(数学课上肯定会讲到祖冲之和《九章算术》,那么历史课上可能也不会教了。)

这45个文化名人到底应该包含谁,恐怕很让人头疼,因为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实在太多了。


谢谢邀请。

屈原,是战国时候楚国大夫,他提倡举贤任能,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者,屈原在楚国被灭时,跳入泪罗江,宁死不投降秦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诗人,他写的离骚,天问非常有名,屈原是中国诗歌始祖。

后来,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活动。屈原作为一个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者,为后人景仰。为中华民族注入了一股不屈不绕,宁死不屈的气节,这种气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源泉。

现在一些专家说历史上无屈原,扁鹊这个人,只是虚构的历史人物,所以把屈原,扁鹊在历史书中去掉了。我认为,把屈原,扁鹊等一些历史人物从中小教科书上拿下是不妥的。


历史教科书要删掉屈原吗???屈原真的不存在吗???否!!!

屈原,见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关于屈原的出身也作了介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楚之同姓”,楚国王族姓芈,屈原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楚国一个地名叫“屈的领地,便以地名为氏。屈氏是楚国王族羋姓中的一支。

也就是说屈原与楚国国君楚怀王是同宗。通篇列传中介绍了屈原生平的事迹,至于题主所说“屈原在历史不存在”更是荒诞了,想了解屈原家族来龙去脉请详见《楚世家》。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慷慨而悲壮,他的爱国情怀也为后人久久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励志爱国报国。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曾经在多次重大场合上提到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不难想象屈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仍至未来,屈原这位历史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朝代替迭,时至两千年后的今天,人们都没有忘记这位伟大悲壮的爱国之人,这么重要的人物,对后世影响如此之深远,是绝对不会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删去的,忘记等于忘本,忘根矣。


怀疑屈原不存在这股风,兴起于民国,经过日本人鼓吹,80年代又吹回中国。

历史上一直都没有人怀疑屈原,到了清末,有一个宗师级牛人出现了。

廖平。经学大师。

他是谁?他是张之洞的弟子,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老师。他去世的时候,蒋介石,孙科(孙中山之子)为之送葬,章太炎亲手写墓志铭。

廖平认为,《楚辞》、《离骚》作者另有其人,屈原是虚构的。《史记》并不靠谱,《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靠谱。

随后,很多学者考证,《离骚》作者应该是淮南王刘安。

连考证大师闻一多也发表文章,称根据研究,端午节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场争论一直吵到50年代,最后国内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最终一起拍板,屈原是存在的。

日本人接着掺和进来了。

日本汉学界有个旗帜级别的大师,冈村繁。他在60年代发表文章,认为《离骚》是屈原死后,别人假借他的名字写的。他不否认屈原存在,但是否认他的作品。

旗帜发话了,其他人当然要跟进,铃木修次和白川静紧接着就跳出来,论证《离骚》是楚国巫师们的集体创作成果。

屈原太神秘了。

先秦史料,包括楚国的文字记录,都没有关于屈原的介绍。考古也没有任何发现。已知最早关于屈原的文字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随后司马公公在《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一百多年前屈原的生平。

屈原简直就是横空出世。

另外,端午节确实和楚国以及屈原没啥关系。根据闻一多考证,端午节是吴越之地百越族的传统节日。当然,那个时候并不叫端午节。

端午节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有的呢?西晋。

西晋有个出名人物,就是“浪子回头”的周处,他写了本书,叫《风土记》,这是第一次有文字提到端午节。

彼时,屈原去世已经500多年。

到南北朝的时候,端午节开始和屈原联系在一起,并在唐代成为一个重要节日。

那么,为啥对屈原的质疑会在清代爆发呢?因为清代文字狱太凶残,史学家们都不敢“以史为鉴”,谈古可以,论今就算了。所以清代史学界“金石学派”非常盛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考古很流行。一点情怀都没了。

金石学派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孤证不证”,就是说单一证据无效。再加上民国时期,反传统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文人都热血澎湃的要干翻传统,甚至以鲁迅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号召废除汉字。在这种情况下,民国政府连传统春节都直接禁止了。

屈原,一个孤证,一个代表传统的孤证,在这种思潮下,果断中枪。被虚无了一百多年。

1977年,安徽阜阳挖了一个大墓,出土了《离骚》部分残篇,彻底坐实了屈原的存在。

其实和屈原类似的还有蔺相如。也是孤证,一直到吉林出土了蔺相如戈,并且通过铭文他在渑池之会的时候任过赵相(话说这一点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才坐实了蔺相如的存在。

所以,考古很重要啊!


质疑屈原存在这种风气,起自晚清,廖平、胡适等诸多学者对《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持怀疑态度,认为《离骚》的作者未必是“屈原”;“屈原”未必存在。

由于在先秦史料中,的确还没有发现有关屈原的记载,所以这种质疑还是有根据的。

但是这种根据其实经不起推敲。

[1]先秦史料经过秦始皇焚书之后留存已经不多,留下的也多藏于地下。

[2]很多先秦史料到现在也还没有被发现。

[3]现在发现最早记录屈原的是贾谊(前200-前168)的《吊屈原赋》。这篇文章写于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距离《史记》记载的屈原生活时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相距只有百年!

贾谊虽然不是史学家,但是对相距只有百年的屈原进行造假,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

后世对于《吊屈原赋》的评价很高,当时没有人质疑过,后世也没有人质疑。

贾谊的《吊屈原赋》记载是真,那么也就印证了屈原的存在。

[4]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虽然是附会。但是最早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吴钧《续齐偕记》中。端午节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屈原不存在,那么千年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怎么可能不纠正?

[5]胡适、廖平生活于什么历史阶段尼?正是新文化运动阶段啊!新文化运动有伟大的功劳,也有致命的缺陷。这个阶段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味批判,妄图以此在文化方面改造国民,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屈原不存在”的学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始地址:/redian/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