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是如何训练,怎样保持战力的?

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伍,百人为里,千人为旅,万人为军,募兵制招募的士兵大都来自同乡同里,语言相同,用旌旗金鼓为号令,夜间用篝火为传递军令,三军法度严谨,上令下达,无不谨慎。


古代有一点和今天一模一样的训练,所有士兵从新兵要从队列训练开始,队列训练中培养部队坚决服从命令的良好军风,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军令如山;以队列训练为基础,方能训练各种战术配合,训练各种阵法百的排列、演化。古代常以各级将领和各部分兵士不同的旗色、服色、徽章作为区分队伍行列的标帜。虽然度队列训练的内容并不复杂,但它是各种训练的基础,所以兵令历来要求十分严格。训练时有非令而进退者,要按违犯训练条例论罪。而且同行版的伍长不督促教练,也要受同样的处罚。无论是使用刀枪,还是爬城越险,都需要良好的体力和灵活的身手。兵士入伍之后荷重物练身力达到增强体力的效果。每一种兵器都需要平时刻苦练出一身武艺。弓箭为诸兵器之首。宋代军队全军“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拳术也是军队教战的一个传统项目,战场上,如果万一失掉或损坏了手中的武器,必然要权与敌人手搏拳法的高低就有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众所周知,古代虽然以冷兵器为主,但是兵器种类相当多。古代的军队中分工很细,作战兵将分为步兵、骑兵、水兵、车兵等多种,兵器分为弓弩、刀枪、棍牌等,还讲究在作战前练站队,练布阵等,内容很是复杂。古代要求兵将全部上战场后,要紧密配合,适应战局,动作协调,积极投入作战,不得争第一,不得独自撤退,必须万人齐刃,全军上下动作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等。

古代的各级将领和士兵用不同的军旗、服装和徽章作为区分标志。虽然队形的训练不难,但是是各项训练的基础项目,所以要求非常严格。训练的时候没听到命令就进退的士兵,要和违反训练条例的一样罪名处罚。而且古代要求无论是用刀枪还是爬城墙,都必须体力好,身手很灵活。所以古代士兵参军后要负重锻炼增强体力,每种古代兵器都必须平时刻苦训练。

弓箭是古代兵器中首要兵器,宋朝的时候军人要求“两分习弓,六分习弩,剩下两分练习枪牌”。拳法在古代也在训练内容中,因为万一丢了兵器或是兵器损坏,必然要和敌人用拳法搏斗。可见,古代士兵的训练内容虽然和现在类似,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感谢邀请!

古代军队通过将士兵划分为不同的兵种,分开训练。主要有步兵、骑兵、水兵、车兵等,各个兵种之间又通过使用兵器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弓弩兵、长枪兵、盾牌手,火器兵等。

相比于现代军队,古代军队一般训练相对简单,主要是训练战队、武器、阵法。只需要一直军队能够做到令行禁止,那大概率就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了让军队熟悉旗鼓的指挥号令,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士兵“辨旗帜”、“审金鼓”,这是古代士兵分最基本的技能。

士兵入伍,首先就会训练列队,和我们军训一样,培养坚决服从命令的良好作风,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军令如山。有了列队的基础,再就开始了体能、战术、武器的训练,一般由于古代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训练内容并不复杂,都是些基础的训练。一般的军队,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即可成军,形成一定战斗力。当然要成为一支优秀的冷兵器时代的精兵,那就需要不断的战争中拼杀,将战斗训练成一种本能,融入血液,这样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军就形成了。

虽说军队的战斗力是靠不断的训练和实战来维持,但是严格的军队纪律才是所有的前提,一直军纪涣散的军队肯定没有太大战斗力的。古代军队对于军纪一般特别重视,很多事情都是有严格的规定,触犯后一般也会严肃处理,轻则军棍加身,重则人头落地。

我是夜谈春秋肥星星,期待你的关注,一起交流评论!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建立完善的征兵制度和常备军制度。

战国时,只要身无残疾,从十五到六十岁,都是服役年龄。这只是一般的预备役,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守边疆,帮政府修修城楼,加强防御措施等杂活。

要让他们有战斗力,自然还得从这些预备役中再选出“好苗子”,不同兵种,选拔标准自然有所不同,战国时期,已有材官或材人(步兵)、骑兵、车兵三个主要作战单位。

材官选拔标准,全身批甲能操作十二石的弩,身背五十支箭和一柄戈,头戴铁盔,腰佩短剑,半天走一百里路。只要考核通过,就能免除一家人徭役,田宅也都免税。

骑兵对身高有要求,起码要七尺五寸以上(约1.7米左右),能乘快马疾驰,挽弓射箭,射中指定目标,另外还的有胆量,敢于以少击众,以身犯险。达到此标准者,称“武骑士”。

车兵,年龄需在四十以下,身高1.7m以上,能跑步追及快马,在奔跑时能够跳上战车,能在战车撑旗,能拉八石弓。达标者,方能称“武车士”

对于挑选出来的常备军,统一称呼为“练士”“武卒”,他们是部队中主力,也是绝对的精英队伍,进行大规模攻伐战时,通常是他们带领征召而来的农民,经过短暂训练,一起开赴前线。

如何训练?

一般步骤是,跟这些新兵蛋子,讲解部队中的金鼓旗帜所蕴含的信号含义,如鸣鼓是进攻,收兵鸣金,及一系列“旗语”。

然后训练他们依照信号操用矛戈变换不同的队形,先是单兵训练,而后是五人合练,依次是十人合练,百人合练、千人合练...依次类推。最后进行三军合练。完成各项训练,即可让队伍开赴战场。

另外严格的赏罚制度也是提升战斗力的保证

如秦军队伍中,五人为一伍,五十人设屯长,一百人设百将...按军规:一伍中若有一人临阵脱逃,其余四人都要受罚;如果谁能斩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为增加大伙攻城的积极性,秦王朝还规定,每次队伍围攻城池,若能斩杀敌人首级八千以上,或在野战中斩敌首级两千以上,刚好达到朝廷标准,届时各级军官都能升爵一级。

难怪“杀神”白起会那么热心杀战俘,还不是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朝廷规定的指标!


古代军队训练士兵和保持战力的方法很多,许多古代兵书都有论述,而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天文数学家、物理学家、西学家揭暄在他的兵法名著《揭子兵法》中关于军队训练和保持战力的论述最为详尽,操作性特强。

关于军队训练,《揭子兵法》第38篇《练》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揭子曰:意起而力委谢者,气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萌发了与敌人决斗的念头但力量过早地枯萎,是由于心气衰弱。

揭子曰:力余而心畏沮者,胆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量有余但心里害怕沮丧,是因为没有胆量。

揭子曰:气衰胆丧,智勇竭而不可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气衰败胆气丧失,那么智慧和勇气也会随之枯竭,这样的军队便无法打胜仗。

揭子曰:故贵立势以练气,经胜以练胆,布心以练情,教以练阵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因此,要善于造成有利的态势来鼓舞士气,以经历胜利来锻炼胆量,通过开诚布公来增进感情,依靠严格的训练来熟练布阵的技艺。

揭子曰:三军练,彼此互乘,前后叠丽,动则俱动,静则俱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军经过反复的训练,彼此就会互相协调,前后便能互相照应,这样行动即可步调一致,停止则能整齐划一。

化弱为强谓之练。练即锻练、训练,这里讲的是练兵之道。

任何一支部队,将士均需要进行艰苦的技能训练,才能拥有杀敌的本领;三军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获得步调一致。

练为战。平时训练多流汗,战时沙场才能少流血。因而任何国家历来都特别重视训练官兵。

关于保持战力,《揭子兵法》第63篇《更》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揭子曰:武不可黩。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将帅,用兵不可穷兵黩武。

揭子曰:连师境上,屡战不息,能使师不疲者,惟有更法。这段话的意思是:与敌人相持于国境线上,久战不息就会使将士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轮番作战的方法,才能使部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揭子曰:我一战而人数应,误逸为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军以一部分兵力进攻致使敌人以数部应战,就把安逸的敌人拖得疲劳不堪。

揭子曰:人数战而我数休,返劳为逸。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数部出战而我军多部休整,我军就由疲劳转化为安逸了。

揭子曰:逸则可作,劳则可败。这句话的意思是:安逸的部队出战必胜,疲劳的部队出战必然失败。

揭子曰:不竭一国之力以供军,不竭一军之力以供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用尽国家的财力来养兵,也不要用尽全军的实力去打仗。

揭子曰:败可无虞,胜亦不扰。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即使打了败仗也没有太大的忧虑,打了胜仗也不会有过多的扰累。

轮流接替谓之更。更即改变,这里引申为部队轮番作战,让部队得到休整,从而以逸待劳。逸,必能避开与敌对恃之势,躲其锋芒,寻求安定环境,以图自强,又必能选择最恰当时机,当己方最盛而敌方低靡之际,一战而决。

战争是双方力量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双方将士的伤亡、体力极大的损耗。在局部战争中,我以众兵对付小敌,作战目标有限,不需要竭一国之费,倾全军之力。然而又因领土争端,屡战不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轮战的方式,既可以使部队得到休整,保持强盛的战斗力,又可以让其它部队得到实际的锻练。

揭暄(1613~1695),字子宣,江西广昌人,世人尊称揭子。揭暄出身于将门之后,其始祖揭猛,原名史定,与南越国太子婴齐互为人质,婴齐到长安,史定到揭阳当首任县令,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史定将揭阳和平归汉,并助汉收复了南越国,因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刘彻赐封为安道侯,并因邑赐姓为揭,因其作战勇猛赐名为猛。揭暄是揭猛第57世孙,也是一位将军,参与领导了江西的抗清斗争,他汲取《孙子兵法》及明代之前历代兵法之精华,结合抗清斗争实际撰写的《揭子兵法》(原名《兵经》《兵经百篇》),江西布政使吴炳读后拍案叫绝:“此异人异书也!”著名天文数学家方以智、方中通称誉揭暄是“生千古下,集千古智,为张祖邵蔡申中土之气,岂甘为远西所轩轾的千古奇人。”“其论述出于大西诸儒之上。”李梦日、方中甫说:“交尽天下好友,不如交一异友。读尽天下好书,不如读一异书。”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遭到了历史上不公正的待遇,《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竟然都没有载入揭暄,在南昌滕王阁主阁二楼人杰图中,收入的80位从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也把揭暄忘的一干二净。如果不是揭暄有多部名著传世,可能揭暄早就被历史给抛弃到九天云外了。究其原因,原来揭暄是反清复明的一代战将,揭暄是清朝统治阶级封杀的主要对象,被封杀了将近300年啊,所以鲜为人知。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在编写《清史稿》的时候,也许还是考虑到揭暄是抗清将领的原因,竟对他的抗清活动和为父报仇的事只字不提,只简略介绍了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不知是揭暄独特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还是因为其著作影响实在太大的缘故,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等人硬是冒着被革职甚至斩首的危险,将他的兵学、天文学著作收入到《清经世文编》、《皇朝经世文编》、《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四库全书》等大型辞书中。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军事委员会将其《兵经百篇》印发部队官兵人手一册,为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大家说,揭暄关于《练》与《更》的论述,是不是古代军队训练和保持战力的一大法宝呢?!


原始地址:/redian/1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