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孩发高烧,没有退烧药,是怎么处理的呢?

小儿推拿。这其实就是古代手术的一种。我们现代人总是以为中医疗效慢,其实是种错误的看法,中医疗法大体分两种就是吃药和针灸。我们说中医疗效慢,实际上说的是吃药。而见效快的就是针灸,准确的讲,中医是标本兼治,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吃药还是针灸,而且中医胜在培元固本,这叫做疏导性治疗。而西医则是对抗性疗法,虽然也是吃药和手术两种途径,但是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是在指标上做文章,数据正常人就正常,这是西医的逻辑。实际上,西医的思维很狭隘,还发散、综合不到中医的程度,所以很多人即便是指标正常了出院了,名为在家养着,实际上病根没找到,到家里养着只是在拖延病情。所以很多人一下子就病倒了不好治,为什么?原因就在这里。要知道很多慢性病并不是一下子得的,就是西医不重视这种小毛病而慢慢积累来的,而且很多病一旦发作起来,西医根本就束手无策,所以说西医让你清清楚楚的死。而很多人得病其实都是脾胃的问题,脾胃为先天之本,一旦运化异常,直接会导致别的脏腑器官的功能,所以你现在不要问人家什么问题,让你怎么做就照做就完了,只要你照着中医的话去做,稀里糊涂的就好了,好了就行,你管他啥病,重不重呢


幼儿传统退热(退烧)法

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时,父母对我们直接快速有效退热止烧的”医治“方法是:酸萝卜渗酒祛。方法与步骤:

一、取泡酸萝卜一个,切成四至五大片,搁在小茶碗(或磁盅)内备用。

二、倒入白酒100——150克。

三、无菌水(白开水)100——150克凉至35度左右与白酒混合。浸泡酸萝卜立马可用。

四、大浴巾铺垫,将幼儿仰放其上。

五、用酸萝卜在幼儿胸部、四肢及周身反复搽拭,同时用餐巾纸折成长方条状浸稀释酒贴在额头(防止酒水浸入幼儿的眼或耳内)。

六、将幼儿侧身再搽拭背部及后脑。

七、循环搽拭20——30分钟,马上热退烧止。八、再用热水帕将幼儿周身揩洗干净。

此法适用于幼儿深夜突然发烧,在诸多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采用的有效方法。待天亮时再去医院看医生,以便弄清发烧根缘。另一种退热止烧法是:

准备温热水半浴盆,再滴入“十滴水”5毫升或用藿香正气水10毫升渗入热水搅勻,幼儿在浴盆洗澡15——20分钟,也可以达到退热止烧的目的。第一种用酸萝卜祛热法有不有科学道理呢?泡酸萝卜不仅酸而咸,它的散发性极强。再加之用稀释过的白酒综合使用,就加强了散热的力度。搽拭在幼儿周身也就是帮助幼儿尽快地将体内热从皮肤毛孔间快速散出,减轻体内的热量,达到退烧的目的。按照中医的理论:一物降一物,即用物理退热法而非药物来退热,阴阳平衡了,人体也就恢复了正常。此法源于民间,也是我实践若干次的小小总结。人命关天,不敢乱忽悠。青年时代也看过一两本简明中医学,认识几行字,一知半解也不敢乱淌。信者,若在急难之时也可以照第一种方法去试试。(建议家中常备:泡菜坛泡点酸萝卜。时常准备一瓶白酒。)


望闻问切。

有人觉得这四个字背后是悬而未决的伪科学,医学界的争论是我等老百姓掺和不了的。但是每一种医学的诞生发展和延续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如果大家都辩证结合施治,保全的是咱老百姓的身体根本,这才是对症下药的意义所在。

比如发烧,不是额头一烫往额头贴一张冰冰贴就能降温以防烧坏脑的,也不是所有的烧都适合吃美林,打退烧针的。因为小儿发烧可能是积食,可能是受寒,也可能是温病发烧。发烧的病因不一样,自然也不是一张贴,一剂药能统一治疗的。

积食发烧,也可能高烧。它的病因在吃多了不消化,消化不了的食物堵在肠胃,在里面发酵生热。往往积食发烧不只是额头烫,肚子会比后背烫,手心脚心会比手背脚背烫。还伴有口臭,舌苔厚腻,大便量少或多日不行。睡不好,也就是*胃不和卧不安*。中焦阻滞会引起上焦不是,也就是淤积的食物发酵生热,热气向上,也就是向肺部熏蒸出多余的水,为了把水排出去只能咳嗽。严重的还会喉咙红肿。找到病因,再来考虑冰冰贴,美林和吊针,似乎都不能帮助身体把这些未消化的东西排出,排不出自然还会烧。即使可能把体温降下去了一点,但是问题的核心没解决,还积在肠胃,也就还可能会反复发烧。

受寒发烧,本来毛孔就堵着排不出汗了,再来冰凉的东西刺激,病程只可能会拉得更长,恢复也许会更慢。受寒发烧要尽可能让小儿的手脚温暖,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手脚一暖,分散体内气血,以防惊厥。

温病发烧,比如水痘,手足口,也不是冰冰贴能缓解的。皮肤的表征不只是看皮肤科用抗生素能解决病因的。人体气血循环,体内有毒素向上向外排出,会在口腔皮肤有所表征。找对中医医生,或能辩证的西医医生治疗,疗效比较快的同时,也更治本。


古时候,科学落后,没有退烧药,据书上介绍,古代小孩发高烧,基本上是采取物理退烧,请来郎中后(现在叫医生)把小孩放在卓子上过来过去的翻,郎中就下棋去了,下完一盘棋后,几张卓子都发热了,而小孩的烧就退了,这叫物理退烧,其次温水用湿毛巾揉搓退烧。


原始地址:/redian/1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