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哪里人不确定,在白帝城托孤以前他没有什么成就,以后他最大成就算是维持蜀国不败-----毕竟蜀国才90多万人口,曹魏大概300多万人口,东吴大概100多万人口。诸葛亮实际为平庸之辈-----六阀曹魏,却不敢用险,劳而无功,用险是唯一可以打败曹魏的-----魏延几次提议用险都被否决。
我们不能相信小说-----那是加工过的。
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才能?
当时天下的形势-----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只有西边可为----在政治上。任何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刘备会不知?
诸葛亮仅作为参军中郎将------现在的中级参谋被刘备雇佣-----用现在的话说-----时龄27岁。
刘备已获关羽的1万水军-----之所以是水军因为不信任刘备。后来刘表的一个儿子(?)去问刘备(?)-----其父已立其兄弟为太子,他该如何?———诸葛亮建议找其父要一万陆军驻守夏口----若刘表不想为其子在乱世谋一出路-----他可能成功吗?
连孙抗曹----仅凭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连孙成功?-----孙权当时也在为如何应对曹操发愁?----战还是降,战该如何战?
七纵七擒孟获----南边为野蛮部落,实力有绝对优势,说明他有才?
白帝城托孤时-----该死的人都死了,刘才想到诸葛亮,但任不放心-----若子不才,君可自取尔。况且刘还有暗手-----赵云。想一想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子留下的暗手李绩。想一想李世民打天下时-----以3000铁骑破敌(?)十万。
以结果论英雄----最后蜀国被灭-----用现在的话说-----被淘汰了,无情的。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说诸葛亮是山东人,荆州人都不为过。
第二个问题。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第三个问题对诸葛亮的评价。后世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对其进行了神话。
诸葛亮祖藉山东,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一生可圈可点的事迹很多,最大功绩就是协助刘备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现在不少文人墨客,喜欢通过否定历史人物来彰显自己的高明和另类,拿一些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所谓史实进行佐证,其实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心态,是一种歪曲历史的表现。一个历史人物能够流传千古,被百姓津津乐道,自然有其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后人有加工成分不否认,但你不可能把秦桧打造成民族英雄。不要总是想着怎样颠覆历史,怎样抬高自己扩大知名度,怎样拿点连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惑弄一下大家。历史人物就是历史人物,你如何评价无关痛痒,历史也留不住你的英名。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孤独的、正直的、务实的大政治家。
但是我却看到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啥出彩得地方。六出九出,说明不是一般的呆板,而且每次都是断粮,一个管理者六次同样的方法还因为同样的原因失败,还把下一任管理者带成和自己一样,不能不说是笨到极点!笨得可气!如果能象玩空城计一样,来一次不一样的出兵,直捣魏都,说不定效果比空城计还好(书中魏延有抱怨提及),直接拿下,历史改写。真让人痛心啊!
5,第五笨:不懂放权,活活累死!
诸葛亮凡军中二十两银子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过目,这样不累死才怪!司马懿抓到小兵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感叹诸葛亮命不久已。做为一个管理者,不懂得放权,把自己活活累死,这不能不说是笨得经典;虽然当时五虎上将已不在,但是当时人才还是很多,姜维张苞之类的人才并不比其他二国少。
6,第六笨:愚忠,抱有私人感情,而置多数人利益不顾
诸葛亮从最开始的被刘备有目的骗出山之后,到刘备死后托孤,叫其可以废其子自立,他都愚蠢的不可救药,反而更加死心塌地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结果自己命都搭上了,刘备那个家族企业最后也是衰败。诸葛亮只顾自己的私人感情,置广大蜀国员工的利益而不顾,这是不能容忍的,早就该废了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自立为王,可惜其没有,立个傀儡样的,虽然还是他管事,但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加上那么多笨的地方,连累广大蜀国百姓,哎...他要是自立为王,我想吴魏绝对心存畏惧,士气肯定受影响,而且不可能出现什么出山断粮的问题!
综上所有,只能感慨一下,诸葛亮你一代人才,虽然有小聪明,但是实在太笨了,不懂管理,以至笨死,可惜啊!
我也是觉得诸葛亮应该要不就是不问世事,做个世外高人,人间隐士,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疯狂著书,然后遗泽百世,要不然就是辅佐曹操,意气焕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笑看乱世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是看到过得,当时我就很不满这个答案的,现在我就来说为什么不满。
驳诸葛亮的第一笨,躬耕于南阳真的就是诸葛亮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吗?错!这出现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有记载过诸葛亮自荐的,是他自荐还是刘备去请,又或者两者都有就不知道,不过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像这样的人他会待着隆重吗?他必定会出山!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国士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说诸葛亮没有这个志向,那才是贬低了诸葛亮呢。有一个叫许是的人去找陈登,陈登见了他之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这个人耿耿于怀跟刘备说,刘备说‘你是个士人,士人是什么,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天下大乱,就是要等着你们出来,报效国家,拯救人民,你们都不肯出山,乃天下苍生何?你在干什么,你在求田问舍,不要说陈登瞧不起你,就算我刘备也瞧不起你,陈登还客气让你睡小床,你来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下!’要是诸葛亮真的是这样的人,刘备是绝对瞧不起的。
驳诸葛亮第二笨,诸葛亮看中刘备,是因为刘备那里有着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一生都是在为复兴大汉做奋斗的,只有刘备才能实现诸葛亮这一个伟大的理想,就如郭嘉当时不在强大的袁绍手下而跑到弱势的曹操那里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要为自己找一个好老板,刘备就是诸葛亮的好老板。刘备是什么人,天下枭雄,谁不认识刘备的?说刘备差,有道理吗?没道理。
驳诸葛亮的第三笨,马谡失街亭,真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吗?确实是诸葛亮的责任,当时所有人都阻止了,但诸葛亮却还是要用他,结果酿成大错,本来应该是能够成功的。再说马谡是人才,跟诸葛亮在思想上都能同步,而且杀马谡的时候不仅仅是诸葛亮哭了,全部的人都哭了,用马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马谡还不善实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三国志记载,马谡是下落不明,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被诸葛亮杀了,一种是病死在狱中,一种是逃跑了,这个顺便提一下。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份管理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军事家,对于军事诸葛亮并不是精通的,而把军事当成是政治,那是不了解军事政治的人才说得出的。
驳诸葛亮第四笨,诸葛一生为谨慎,他一生都是求稳的,这是他的做人立场,改变不了的。他每一次出征,那是他不想的,打战就要军粮,军粮从哪来,农民身上来的,对蜀国的人民来说这负担是很重的,实在没有太多的军粮给予诸葛亮北伐。但蜀国一定要出征的,只有出征才能保全他的领地,这个了解蜀国的地理就知道了。再说空城计,诸葛亮真的有空城计吗?没有!这是罗贯中给他的,空城计是曹操的发明权,吕布在攻打曹操的时候曹操就是用这招打败吕布的,在此就不多讲了。
驳诸葛亮第五笨,诸葛亮大权独揽,那是因为他效忠于蜀国,一个效忠国家的人你说他笨到极点,那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驳诸葛亮第六笨,诸葛亮真的存在私情吗?如果真的有,那么他就自立为王了,还用得着刘禅吗?刘备临终前是这样说的:“若自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还有其他的儿子,他那句话更确切来说应该是说如果刘禅扶不起,就让诸葛亮自己在他其他儿子中选一个,而不是让诸葛亮自立,历来哪有一个皇帝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人的?再说刘禅真的是弱智吗?答案是否定的,刘禅并不弱智,刘禅聪明得很呢。如果诸葛亮自立,那么他的形象就此毁了,让他自立,简直就是想要毁了诸葛亮的一生。
所以说诸葛亮笨到可以,那简直就是毁谤诸葛亮。诸葛亮总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就连他死了这么多年,依旧有着那么多不了解他,在这里毁谤他的人存在,真是为诸葛亮感到悲哀呢,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悲哀!
再说一次,诸葛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是笨死的,而是累死的,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接受,也希望不要再有什么人误解了诸葛亮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千古名臣,小编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事迹,是我们奋斗的楷模。诸葛亮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
诸葛亮的出生之地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在公元181年出生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也就是古代的徐州琅琊阳都)人。诸葛亮的父辈都是官史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经在西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最高首长,也就是二品大员,属于那种位高权重的人物)。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今山东做过泰山郡丞,是太守下边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就这样诸葛亮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几年,在诸葛亮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诸葛珪病逝。家庭也随之没落,诸葛亮只能带着弟弟诸葛均投奔叔父诸葛玄,当时诸葛玄是在刘表手下做官。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失去了靠山,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所以只能在隆中隐居下来,平日里喜欢结交朋友,如徐庶,崔州平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当时的社会问题。能和这些人成为朋友,如果自己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是进不了这个圈子里的。说明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才能不比这些人弱或者还比他们强很多。这些人后来对诸葛亮的帮助很大,也是诸葛亮腾飞的助力。
诸葛亮一生的成就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所败,军马物资损失惨重。刘备带领数十人投奔荆州的刘表,刘备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实力。有一次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刘备交谈时,说:一般的儒生大部分都是见识浅薄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看透当世的局势?能对当世看的比较透彻的儒生也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人。
刘备求贤若渴,听信此言便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这才出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画面。从这开始诸葛亮才真正的走向了历史舞台。刘备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向刘备陈述了三分天下之计。刘备听闻此计后大赞诸葛亮的才华,于是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便是被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被刘备作为蜀汉的基本国策,长达几十年,当时的诸葛亮才27岁。
从此君臣二人,相铺相成。结盟孙吴在赤壁大败曹操大军,迫使曹操北撤,在今后数年无力南下。这便给孙刘两家创造了休养生息的条件。此后君臣二人便合力图谋荆楚之地,在占领荆南四郡之后,便又挥师西进蜀地。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顺利的占领蜀地。这成为刘备的大本营所在之地。在刘备问鼎蜀地的同时,曹操也没有闲着,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曹操派兵南侵汉中,与刘备在汉中对峙不下。在双方经过多次交战后,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刘备于当年七月在汉中称王。至此诸葛亮完全实现了在《隆中对》制定的荆楚和益州的战略目标。
公元221年,刘备在汉中登基为帝,是为蜀昭烈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此后数年相继失去了关羽,张飞二将。刘备因此病重不起,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在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相继打败雍闿军,七擒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于十二月班师回朝。在平定南乱的时候,蜀军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的积累为诸葛亮的北伐打下了基础。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由曹叡继位。诸葛亮抓住曹叡缺乏统治经验,决定出兵北伐,于次年三月率领大军驻扎在沔阳(既今天的陕西勉县)。此后由于马谡失街亭。而同时赵因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结束。至此之后,诸葛亮又进行了五次北伐,但都以各种原因而失败。
在第六次北伐,诸葛亮由于长年的积劳成疾于五丈原病逝,时年53岁。在大军返回成都以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把诸葛亮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生前生活节俭没有什么财物可以陪葬,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陪伴着这位古之圣贤。
总结
诸葛亮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这位古之圣贤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了"忠义"二字。很多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的辅助刘禅想完成统一大业,只可惜心有力而不足!(谢谢各位的观看,喜欢的话请关注一下,请多多评论。有写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包涵)
诸葛亮,子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山东古为东夷聚集之地,东夷拥有黄白混血的特征,所以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伟岸”,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之父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氏也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诸葛亮三岁母亲病逝,八岁父亲去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诸葛玄职位被人替代,随叔父投奔刘表,因讨厌都市喧闹,隐居于隆中。
诸葛亮的成就:
一,隆中对论,三分天下。
二,新野之战,救刘搓曹。
三,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四,巧借荆州,巩固地盘。
五,夺取西川,攻取汉中。
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
七,辅佐幼帝,联吴抗曹。
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孔明,足智多谋,忠武英高,礼贤下士,御军有法,治国有礼,万民景仰,炳在日月,烈气不散。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早亡。亮早孤,从叔父玄往荆依刘表。玄卒,亮于南阳(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也就是说:诸葛亮祖藉琅琊阳都,后随叔父生活于荆州南阳。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27岁的诸葛亮。此后,诸葛亮终其一生,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完成霸业。先是只身下江东,凭三寸舌说动孙权,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败曹操。趁曹操北归之机,在诸葛亮谋划下,刘备占据荆州。三分天下,雏形少显。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取益州,军师庞统阵亡,大军不利。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亲率张飞、赵云朔江而上,攻克巴东重镇,与刘备会师成都,益州牧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又得益州。建安二十二年,又随刘备的攻打汉中,诸葛亮使老将黄忠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又设奇计败曹操于汉水,再得汉中。三分天下,鼎足之势成矣。
刘备称帝,建立蜀国,以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亲自起草、制定《八条》、《七戒》、《六恐》、《五惧》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蜀国。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活富裕,足衣足食,安居乐业。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年幼,诸葛亮身为托孤重臣,为保全蜀国,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亲率大军渡泸水,深入不毛,击败并生擒孟获,平定南方。为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随后,又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饮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发明家。其前后《出师表》被认为是古今第一奇文,《戒子规》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他发明的木流牛马,现代人都不能复制;诸葛连弩,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孔明灯、孔明锁更是流传至今。
历代名人名家都给予诸葛亮很高的评价,我对他也是极其崇拜。我认为诸葛亮治国有方,治军有法。身具文武,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德行高远。清正严明,百官典范。以法约官,使官向上而不敢营私;从礼待民,使民富足而没有怨声。真真当得起‘千古一相’的美誉。
诸葛亮堪称千古第一相,他是在山东沂南县出生的,但是他真正长大的地方,还是在河南南阳。很多人在争他是哪儿的人,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他肯定是中国人。江湖小晓生带大家一起看看他这一生的成就吧。
第一,辅助刘备,夺取荆州之地。
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可谓是颠沛流离,在北方各省都转了一圈,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只好来了荆州。终于在荆州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诸葛人。当时刘表去世了,他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跟曹操是死对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跟东吴达成联盟关系,诸葛亮只身前往孙权处,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孙权一起抗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当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如果没有他这么做,可能孙权也会束手就擒,那刘备可就完蛋了。所以刘备能够起家也是依靠诸葛亮的,诸葛亮帮助刘备击败曹操后,又夺取了荆州的大片土地,使之成为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
第二,镇守荆州,维持三方格局。
很多人提到荆州,第一印象就想到关羽。关羽的确在这里镇守了六年多,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刘备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的时候,诸葛亮可是荆州的一把手。当时荆州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刚刚收复的地盘,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重新磨合,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期。诸葛亮在这里呆了三年多时间,这段时间他将荆州所有错综复杂的关系都给捋顺了,也定制了一系列管理条例。跟曹魏还有东吴之间的关系,保持的十分稳定。他明白荆州是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所以他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行。做完这一切以后,没想到庞统去世了,诸葛亮只能将荆州交给了关羽,而自己带着张飞赵云等人前往益州助战。
第三,夺取益州,功不可没。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入川的事情,刘备想要打下益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刘备身边最重要的军事庞统被刘璋的人给射死了。这使得刘备在攻打雒城的时候花了足足一年时间,他跟刘璋基本已经处于僵局,谁也没办法消灭谁。而刘璋自身补给充足,成都城内的粮食够他们长期坚守的,刘备就不行了,他已经坚持了一年时间,再这么下去,只会把自己拖垮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入川了,这是入川最好的时机。他们一路上攻城略地,将成都以外的所有地盘基本都收服了,还未刘备带来了大量补给。刘璋实在是顶不住压力,这才出城投降,所以诸葛亮入川是刘备问鼎川蜀最重要的一步。
第四,镇守益州,为夺取汉中打下基础。
到了益州以后,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立刻着手于夺取汉中的计划当中。而这个时候留守益州的又是诸葛亮,他在益州维持当地所有人的关系,将益州本土治理的井井有条,让刘备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的。因为益州是刚打下来的地盘,还有不少人都不服气,而且风土人情跟荆州是完全不同的,诸葛亮必须要考虑全面。在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粮草,除此之外,男人当兵,女人运粮,基本上益州的人都被诸葛亮派上了战场。这还没有导致混乱,可见诸葛亮的组织能力真的是天下第一。
第五,白帝托孤,诸葛亮扶持刘禅十二载。
刘备被孙权击败以后,在白帝城呆了百年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成为了他的托孤大臣。刘禅登基以后,诸葛亮辅助刘禅,对外维持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与曹魏斗争到底。对内平定四方蛮夷的叛乱,使得蜀汉内部军民一心。此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让蜀汉帝国成为当时第一个法制的国家,虽然自己是丞相,却也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要犯罪了都要受到惩罚。在马谡丢失街亭以后,诸葛亮是十分舍不得马谡的,但是他不得不杀掉他,因为必须要按照法律来治国,才能让大多数人信服。这也是蜀汉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总结:诸葛亮堪称千古第一相。
没有哪位丞相的经历能够有诸葛亮这么丰富,也没有哪位丞相的能力能够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他是大汉朝的丞相,也是天下老百姓心目中的丞相。他去世以后三国之内都是哀嚎一片,认为天下失去了这么一位大贤。有人总是抓着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来贬低他,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换成你来统领十万大军,你连沙盘都不会看。诸葛亮一生的侧重点在于治国,他能够将蜀汉这个孱弱的小国治理的比大国还要稳健长久,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他在军事方面的功绩也不在少数,六次北伐虽然失败了,可是主要原因不是他的错,而是国家弱小,总是为了粮草而取消北伐。诸葛亮果真是千古谁堪伯仲间的第一名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读《出师表》时,读着读着的,便流泪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卧龙先生做到了!可无奈,”近君子,远小人“。他!未能如你所托。
1.诸葛亮算哪里人?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阳都”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投靠刘表,由于诸葛玄和刘表是多年好友,在刘表的帮助下,诸葛玄很快在荆州站稳脚跟。
不过在(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而17岁的诸葛亮不屑于闹市生活,隐居于襄阳隆中(南阳)。(公元207年)跟随刘备,(公元212年)入住川蜀。如果按诸葛亮,生活时间长短来算的话,他算川蜀人。他在蜀地生活了22年。
2.诸葛亮有那些成就?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诸葛亮提出:”天下会一分为三,曹操割据于北方,孙权割据于江东,刘备割据于汉中川蜀等地,成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川蜀等地,虽然崎岖,但!土肥人旺,乃养兵之圣地。可繁养生息,等待时机,可成大业!这一次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史称《隆中对》
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得到重用,军政大权一手抓,为刘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方向,在人员调配上取长补短。为刘备出谋划策,得到刘表的信任,在荆州站稳脚跟。让刘备再也不用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了。短短1年,将刘备1万的残兵老将,发展成为,3万训练有素的将士。(公元208年)去往东吴“舌战群儒”,取得孙权信任,联合东吴,抗击曹操。与周瑜合谋,火攻曹军,赤壁大胜。史称:《火烧赤壁》
在占领荆州后,继续繁养生息!(公元214年)刘备占领川蜀,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川蜀政权!入住川蜀后诸葛亮军政。据《三国志》描述:抚百姓、约官职、示仪轨、开诚信、显公道。尽忠义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岁亲必罚!仅十余年的时间,蜀军发展到几十万之众。还向曹操、孙权的用兵。
发明出:八卦图、孔明灯、木牛流马、孔明灯、馒头、诸葛连弩等。
创作出:《诫子书》、《出师表》、《后出师表》,尽显忠义!
3.评价
康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唯诸葛亮能如此耳!
刘备:吾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苏轼:诸葛孔明乃,密如闪电,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人也?神也?仙也?我不知也!真卧龙也。
老实人!话少!通宵达旦!创作不易!望诸君点赞!关注!谢谢!
谢邀。一家之言还望有胸怀接纳,否则以后不再赘言。
诸葛亮何方人氏,学术界一直存议,主流观点是山东临沂,也有学者认定是河南省南阳,依据是《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南阳公务员朋友说,南阳有武侯大量遗迹。
诸葛亮的政治表现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追随刘备征战流徙,直至占据益州,汉中,荆州一部。他的职责是负责后方兵粮筹备,克尽职守,勤勉。
第二阶段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开府执政,排挤掉另一接受遗命大臣李严,独自统摄军政。内治国政,外征魏境。此后他的全盘策略就是北伐,前、后《出师表》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但屡屡兴兵动众,却师出无功,最后他死在北伐五丈原。
后世历朝统治者,为维护“忠君”统治思想需要,推崇赞赏诸葛亮,文人也纷纷以其为励志榜样。
客观评价诸葛亮,他品格清高,处事公允,善于管理国政内务。但诸葛亮长于规划,短于应变。六出祁山,劳师远征,无一成功,《三国志》陈寿评其“治戎为短”,不善应变,是相当中肯的。诸葛亮后期治国方略谬误,当时魏国土地面积是蜀汉两倍多,人口是蜀汉四倍,蜀地民困兵疲(吴国使者看到蜀民面有饥色),人才凋零,还存在荆州,东州,益州本土的派系纠葛内耗。诸葛亮应当大力发展经济,休生养息,调和国内矛盾,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以待中原有变。
但诸葛亮追求理想化,罔顾内忧外困现实,穷兵黩武与强魏硬碰硬,结局就是五丈原上的秋风泪襟。
诸葛亮发展了四川的农业!
他制约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扶皇室近亲以为正义。如他以魏延之出奇兵为事,就会大功而成,他是一言堂者,将失败移手他人,真是笑话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