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207年说江东已历三代,正确吗?

非也,孙坚是孙策,孙权之父,坚后策,策后权,但也说得过去,父子三人掌管江东,按古法,称三代或三世。


对的。


已历三世,不是己代


诸葛亮是正确的,因为孙家在江东三代是指孙坚、孙策、孙权。

第一代孙坚。

孙坚本是下邳县丞,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委任他为佐军司马,准许他在淮、泗一带地区招兵买马,镇压起义军。孙坚作战勇猛,立下不少战功,很快就升任为别部司马。董卓专权后,孙坚积极参与讨伐董卓,他带着大军来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和袁术结为同盟。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去攻打另一个地方军阀刘表,经过一番苦战,刘表的军队大败而逃,刘表部下黄祖逃到岘山的竹林里躲藏起来,准备放箭射死孙坚,孙坚只顾一路追赶,没料到会遭遇埋伏。孙坚不幸中箭,回去之后没多久就不治身亡了。

第二代孙策。

孙坚去世时,孙策只有十七岁,他带着弟弟把父亲的遗体运回曲阿县下葬,随后便渡过长江,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安定下来。孙策的舅舅吴景当时是丹阳太守,袁术指示孙策去投奔他,孙策没有办法,只好带着部下赶往丹阳。靠着吴景的势力,孙策的军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孙策带着部队朝江东赶去,很多人听到孙策出行的消息,纷纷赶来投靠孙策,等到达丹阳之后,孙策手下已经有了五千多人。公元200年,孙策在一次打猎途中被暗箭射中,虽然医生竭尽全力治疗伤势,但孙策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没多久就去世了。

第三代孙权

孙权当时还没到二十岁,悲痛之中,他继承了哥哥的将军职位,正式开始对江东进行统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讨伐江夏太守黄祖。黄祖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甘宁,从没得到黄祖的重用,于是他离开黄祖转而投靠孙权,并给孙权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孙权依照他的办法,训练了一支精锐善战的水军,孙权几次招募有志之士,对周边地区发动战争,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一方霸主。

所以诸葛亮说江东经历三代是对的,这里的代是指一代领袖的代,而不是一代人的代,如果是一代人,那么孙权和孙策是同一代的人,只能与孙坚并称为两代,但是诸葛亮明显指的是政治上的一代,所以说三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在公元207年冬季与刘备首次见面,讨论天下大势时所言。三世,指的是孙坚、孙策及孙权,父子三人。论辈份,应为父子两代或两世,而不是三世或三代。还有,江东是孙策和孙权哥俩开拓和经营的,而孙坚的老部下,则为孙策和孙权兄弟开疆拓土留下的资源。下文,简单地介绍孙氏父子三人。

孙坚字文台,生于公元155年,与曹操同龄,是富春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的富阳区。他的特点是胆子很大,勇于杀伐,十七岁时就杀了一名海贼,并因此当上了军官。还有,很会处事为人,也就是人缘佷好,他对与自己交往的人,当作亲人来対待,这就是在他战死后,他的老部下象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又継续为其长子孙策效命的主要原因。而就在孙坚在地方当军官时,平定过叛乱,并在公元184年招募了千余人镇压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孙坚总是沖锋、攻城身先士卒,典型的玩命式军人,深受部下的拥戴。并且在此期间曾与董卓谋过面,就看岀了董卓早晚会造反(当董卓祸乱朝政时,说岀了“如果当年张温听我的话杀了董卓,朝廷就不会有这场浩劫了”),后因军功被封为乌程侯。在董卓之乱发生后,又起兵讨伐董卓并斩杀华雄(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给关二爷脸上贴金,写岀了关二爷温酒斩华雄),还拒绝了董卓的收买,表示自己效忠于东汉王朝。再往后,孙坚投靠袁术(当时的袁绍与袁术兄弟的势力与影响力是最大的),袁术向朝廷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公元191年,奉袁术之命征讨荆州刘表,连败刘表大将黄祖,黄祖退守襄阳,在进攻襄阳时,被流矢所伤,因伤而亡,才三十七岁就英年早逝。因此,孙氏与刘表和黄祖结下了世仇。

孙策字伯符,生于公元175年,与周瑜同龄。他成名的很早,勇猛及为人与其父相同,正应了爹是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在其父阵亡后,孙策受到了父亲旧部的拥护,归他领导。又因他聪明英武,好结交朋友,声名远扬,周瑜慕名而至,俩人一见如故,并結为生死之交,互视兄弟。最初孙策也投靠袁术。而在公元195年,脱离袁术向江东拓展属于自已的天地。在短短三四年间,打败、降服众多地方大小势力集团,名震江东,并被称作“小霸王”,并且他的军队军纪严明,秋毫不犯,受到百姓拥戴。在公元196年,曹操接汉献帝刘协到许昌,而自不量力的袁术却在淮南称帝。孙策表态拥护汉帝刘协,而与袁术決裂,表现岀政治正确。但还是太年轻了,有时太轻狂、任性,所以有过滥杀、错杀。因此,在公元200年一次狩猎中被仇家的门客刺伤,因伤而亡,这与他父亲很相似,亡时才二十五岁,更属于英年早逝了。但,他为其弟孙权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孙氏集团的第三位领导人,也是三国中的三巨头之一,东吴建国者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字仲谋。孙权在三巨头中,命是最好的,在十八岁时就成了孙氏集团的撑门人,与他的父兄相比,他的寿命是很长的,逝于公元252年四月,是他们爷仨中唯一正常死亡的。而他与文武之臣的关系的维持方面,更是以尊重年长者,而与年少者称兄道弟来維持。这很象他的父兄,但在战场上,却没有其父兄的勇猛,这也可能是因为他手下已是猛将如云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采納大臣们的正确的建议和善于用人。就象孙策亡前対他所说“举江东之众,決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爭衡,你不如我(也确实,孙权数次亲自领兵时,未有过真正的胜利);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诸葛亮对他的评价也是,贤能为之用)。”在赤壁之战前,任命周瑜为前线总指挥,取得了大胜,公元219年采納吕蒙的建议,偷袭荆州成功,公元222年正月任命陆逊抗击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后两战的获胜方均为东吴,而孙权均为东吴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孙权在外交方面因势利导,既可以视曹操为汉贼,也可以尊曹操为汉相,从这两种相反的、矛盾的选择中而获利。但孙权的晚年即不幸福,还频岀昏招。公元241年太子孙登病亡,孙权五十九岁,可谓老年丧子。公元250年,因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爭夺继承权,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此时六十八岁了,再次丧子,而且是自己杀害的。他晚年大搞特务政治,搞得朝臣们人人自危。又因为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在孙权病逝于公元252年四月时,继位的孙亮才十岁,主少而国乱,东吴陷于了內斗之中,从内部消耗了力量,而无力争夺天下,可以说东吴成于孙权,亡也孙权。


三代是诸葛亮对孙权一种谦称,说明孙权起承转合已经对江东基业巩固,文韬武略,治国强兵都不错,薪尽火传对江东的治理有建树,既可以攘外又安内,外修文德,内修民政,孙权内部团结一致,说明诸葛亮知道进攻孙权师出无名,也没有胜算!


写书的有误,是换了三个主人。


当然要算三代。这个三代指的是三位主君。不是三代人。

为什么要算孙坚?

因为孙坚是长沙太守,灭黄巾和讨董卓的过程中颇有战功

积累了一批武将,更多的是积累了名望。

这就让孙策在创业的过程中起点高了很多。

对比刘备就看得出来了,刘备和孙坚年龄差不多

也是灭黄巾起步,然而因为是布衣白身起家

所以不管是名声还是基础都和孙坚差了不少。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也说孙策借父之名(演义里面只说了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没有分析其他人)

后面又有写到孙权借父兄之名

这就说明当时孙坚的名声对于孙策和孙权的帮助


诸葛亮207年说江东已立三代,正确吗?当然不正确,也不是这种说法。隆中对原文是:孙权据有江东,已立三世,,,。这个三世是讲孙坚的一生一世,孙策的一生一世,和孙权的一生一世。有能力有名望有成就和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评论其一生一世,孙坚终其一生,孙策终其一生,到孙权是三生有幸了,父子三人,已经是三生三世了,诸葛亮的原意是这种说法,应该没毛病。。。孙坚一生没涉及江东事物,但留下程普、黄盖,蒋钦等将领和不少士兵,还有孙坚在世的威望。使孙策能得到权力的过渡,能凝聚人心,从而图谋发展。孙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父亲的光环下更容易拢络人才,从江淮横扫江东,占领九郡八十一县。可惜孙策26岁就去世了,为孙权打下了良好基础。207年,孙权在江东已执掌政权7年了,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江东局势稳定,人民安宁,孙权已是雄居一方的割据势力了。诸葛亮的联孙抗曹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在公元207年冬季与刘备首次见面,讨论天下大势时所言。三世,指的是孙坚、孙策及孙权,父子三人。论辈份,应为父子两代或两世,而不是三世或三代。还有,江东是孙策和孙权哥俩开拓和经营的,而孙坚的老部下,则为孙策和孙权兄弟开疆拓土留下的资源。下文,简单地介绍孙氏父子三人。

孙坚字文台,生于公元155年,与曹操同龄,是富春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的富阳区。他的特点是胆子很大,勇于杀伐,十七岁时就杀了一名海贼,并因此当上了军官。还有,很会处事为人,也就是人缘佷好,他对与自己交往的人,当作亲人来対待,这就是在他战死后,他的老部下象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又継续为其长子孙策效命的主要原因。而就在孙坚在地方当军官时,平定过叛乱,并在公元184年招募了千余人镇压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孙坚总是沖锋、攻城身先士卒,典型的玩命式军人,深受部下的拥戴。并且在此期间曾与董卓谋过面,就看岀了董卓早晚会造反(当董卓祸乱朝政时,说岀了“如果当年张温听我的话杀了董卓,朝廷就不会有这场浩劫了”),后因军功被封为乌程侯。在董卓之乱发生后,又起兵讨伐董卓并斩杀华雄(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给关二爷脸上贴金,写岀了关二爷温酒斩华雄),还拒绝了董卓的收买,表示自己效忠于东汉王朝。再往后,孙坚投靠袁术(当时的袁绍与袁术兄弟的势力与影响力是最大的),袁术向朝廷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公元191年,奉袁术之命征讨荆州刘表,连败刘表大将黄祖,黄祖退守襄阳,在进攻襄阳时,被流矢所伤,因伤而亡,才三十七岁就英年早逝。因此,孙氏与刘表和黄祖结下了世仇。

孙策字伯符,生于公元175年,与周瑜同龄。他成名的很早,勇猛及为人与其父相同,正应了爹是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在其父阵亡后,孙策受到了父亲旧部的拥护,归他领导。又因他聪明英武,好结交朋友,声名远扬,周瑜慕名而至,俩人一见如故,并結为生死之交,互视兄弟。最初孙策也投靠袁术。而在公元195年,脱离袁术向江东拓展属于自已的天地。在短短三四年间,打败、降服众多地方大小势力集团,名震江东,并被称作“小霸王”,并且他的军队军纪严明,秋毫不犯,受到百姓拥戴。在公元196年,曹操接汉献帝刘协到许昌,而自不量力的袁术却在淮南称帝。孙策表态拥护汉帝刘协,而与袁术決裂,表现岀政治正确。但还是太年轻了,有时太轻狂、任性,所以有过滥杀、错杀。因此,在公元200年一次狩猎中被仇家的门客刺伤,因伤而亡,这与他父亲很相似,亡时才二十五岁,更属于英年早逝了。但,他为其弟孙权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孙氏集团的第三位领导人,也是三国中的三巨头之一,东吴建国者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字仲谋。孙权在三巨头中,命是最好的,在十八岁时就成了孙氏集团的撑门人,与他的父兄相比,他的寿命是很长的,逝于公元252年四月,是他们爷仨中唯一正常死亡的。而他与文武之臣的关系的维持方面,更是以尊重年长者,而与年少者称兄道弟来維持。这很象他的父兄,但在战场上,却没有其父兄的勇猛,这也可能是因为他手下已是猛将如云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采納大臣们的正确的建议和善于用人。就象孙策亡前対他所说“举江东之众,決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爭衡,你不如我(也确实,孙权数次亲自领兵时,未有过真正的胜利);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诸葛亮对他的评价也是,贤能为之用)。”在赤壁之战前,任命周瑜为前线总指挥,取得了大胜,公元219年采納吕蒙的建议,偷袭荆州成功,公元222年正月任命陆逊抗击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后两战的获胜方均为东吴,而孙权均为东吴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孙权在外交方面因势利导,既可以视曹操为汉贼,也可以尊曹操为汉相,从这两种相反的、矛盾的选择中而获利。但孙权的晚年即不幸福,还频岀昏招。公元241年太子孙登病亡,孙权五十九岁,可谓老年丧子。公元250年,因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爭夺继承权,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此时六十八岁了,再次丧子,而且是自己杀害的。他晚年大搞特务政治,搞得朝臣们人人自危。又因为立少子孙亮为太子,在孙权病逝于公元252年四月时,继位的孙亮才十岁,主少而国乱,东吴陷于了內斗之中,从内部消耗了力量,而无力争夺天下,可以说东吴成于孙权,亡也孙权。


这个说法没毛病。


诸葛亮说207年江东已经三代,此言不谬。

。公元189年二月,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中真正于董卓刀枪相向的只有孙坚和曹操,这里只说孙坚,孙坚驻阳人,董卓命大将胡轸率领吕布,华容攻打阳人,由于胡轸,吕布不和相互撕皮,孙坚斩了华容,董军一路败退被孙坚占领洛阳,董卓震惊,知会各州郡,县加强防守,孙坚的盟军袁术是负责孙坚的粮响,由于袁术幕下有人进言:孙坚是一猛将支持孙坚赶走了董卓虎,而来了孙坚狼,袁术听用,对孙坚粮草一度断供,孙坚连夜赶回鲁阳,严辞切责袁术,袁术惭愧,立即调发军粮,孙坚亦回阳人,董卓见孙坚如此励害,便派李催游说孙坚和亲,被孙坚严词拒绝,从此孙坚在各路诸侯中威名大震,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時,中伏战死。这是东吴的第一代。

。由长子,孙策渡江发生在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5年)孙策拥于五六千人,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孙策将江东诸侯割据势力消灭,成功统一江东,为后来孙权建立东吴作为基础,这是第二代。

。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孙策因故逝世,临终遗言:将东吳基业传位于弟孙权,这是东吳第三代。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发动伐吳(即赤壁之战),经孙刘联盟,曹操赤壁大败而告终,为了荆州,孙刘成仇。


原始地址:/wenhua/5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