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饲养管理,接产时注意脐带消毒。
饲具、牛舍、运动场要及时清扫洗刷,定期进行消毒。
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比较常用的有金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复方新明等。腹泻脱水时,可补水,补碱,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液补液。
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隔离治疗病牛。死亡牛应深埋或烧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如肌肉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这样可以最大预防疾病。
犊牛的抵抗力较弱,比较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一些本身不太厉害的疾病如果发生在犊牛身上都可能导致死亡这种严重后果,副伤寒就是这样一种疾病,得了副伤寒的犊牛会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变急,呼吸急促等情况,粪便变为黄色拉稀状,还可能出现其它一些并发症,那么副伤寒该如何进行防治呢?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接产时注意脐带消毒。
(2)饲具、牛舍、运动场要及时清扫洗刷,定期进行消毒。
治疗措施
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比较常用的有金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复方新明等。腹泻脱水时,可补水,补碱,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液补液。
以上就是犊牛副伤寒的防治方法,副伤寒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现病牛后一定要及时进行隔离,并对其它牛注射疫苗以防传染造成更大损失。
你好,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见解,10~40日龄的犊牛最常见,为病牛排泄物的感染。体温40度以上,腹泻,粪稀,含血和黏液,腥臭。肺炎,咳嗽,有时为间歇性腹泻。体温高时废食,关节肺大,发炎。此时首先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四环素,碳酸氢钠静脉一次注射,每日2次。内服可用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初剂用量加倍。
不少养牛户应该都听过犊牛副伤寒这个病,它有三个主特征是让人头疼的,一个是犊牛副伤寒具有传染性;还有就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最后一个是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幼年牛较成年牛易感,10~4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
1、临床症状
多数犊牛常于10~14日龄以后发病,病初体温升高(40~4l℃),脉搏增加,呼吸快速,呈腹式呼吸,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并有恶臭气味。病情严重时,出现肾盂肾炎的症状,即排尿频繁,表现疼痛。病犊迅速衰弱,倒卧不起,高热不退,常于3~5天内死亡,死亡率有时可达50%。病期延长时,腕和跗关节肿大,有的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2、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接产时注意脐带消毒。
(2)饲具、牛舍、运动场要及时清扫洗刷,定期进行消毒。
3、治疗措施
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比较常用的有金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复方新明等。腹泻脱水时,可补水,补碱,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液补液。
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隔离治疗病牛。死亡牛应深埋或烧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如肌肉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
犊牛副伤寒病因
犊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或都柏林沙门氏菌所致。副伤寒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带菌牛的胆囊内常长期存有病原体,不断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而散播本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一季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牛均可感染,但幼年牛较成年牛易感,10-4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不足,管理不善,卫生不良及罹患其他疾病时,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犊牛副伤寒防治措施
治疗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较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犊牛副伤寒,是养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死亡率高,有50%左右。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幼牛感染居多。
1、主要症状
本病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初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心跳、脉搏、呼吸加快,腹式呼吸。排灰黄,有粘液、血丝、纤维素絮片的恶臭稀粪,病牛腹部剧痛,频见后肢蹬腹。随后迅速衰竭、脱水、倒地而亡。
2、治疗措施
①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
②本病可选药物较多。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磺胺等抗生素对症治疗。
③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50——150ml肌肉注射。
④口服用金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氟苯尼考可溶性粉任选一种灌服。也可交叉使用。
3、预防措施
①免疫接种副伤寒疫苗
②定期清理粪便,扑灭传染病原。
③定期消毒
④转运、免疫接种、天气变化要提前加喂电解多维,以防应激。
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该病,主要是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例如,从温度较低的地区引进犊牛,而运送到温度较高的地区,再加上运输过程中没有饲喂饲草、缺乏饮水以及路上过于颠簸,直接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同时,牛场环境卫生较差,堆积较多粪便,空气污浊,使犊牛到场后无法及时恢复体力,也会进一步导致抵抗力减弱。另外,犊牛引进前主要是饲喂干草,而饲喂非常少的精料,但到达牛场后没有使其经过一个过渡阶段适应饲草、饲料的改变,而是直接改成饲喂青贮玉米秸秆以及大量精料,使其胃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如菌群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当犊牛抵抗力较差时,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通常是3~6月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且在每年的7~8月份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雨水较多、过于潮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而8月份之后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患病犊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神情呆滞,食欲完全废绝,呼吸急促,接着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稀便,混杂黏液、假膜和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最后由于严重脱水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发生关节肿,并伴有肺炎和支气管炎,表现出气喘、咳嗽。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患病犊牛腹泻有所减轻或者完全停止,但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初期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体温有所升高。先发生支气管炎,之后引发肺炎。后期还会发生关节炎,导致跗关节和腕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机体极度衰弱。病程通常可持续1~2周,长时能够达到1~2个月。
3、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死牛心内、外膜都存在出血点,腹膜、小肠、胃脏也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发生出血。病程持续较长后死亡的犊牛,肝脏颜色变淡,形成坏死灶。胆汁浑浊,且质地浓稠。肾脏表面形成坏死灶。肺脏发生充血、出血,表面存在纤维素沉积。脾脏发生充血,明显肿大,并散布有坏死灶。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关节发生损害时,会在关节、腱鞘存在胶胨样的液体。
4、实验室检验
病料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在普通肉汤内接种进行常规增菌培养,置于37℃条件下经过24h,发现肉汤变得混浊,表面存在一层薄膜。取肉汤菌液在几种鉴别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半透明的无色圆形菌落,SS培养基上会长出灰白色的圆形菌落。挑取各个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要加强消毒,并在母牛产后及时清除分娩排出物,如排出的胎水、胎衣等,并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注意每天都要进行消毒,以避免母牛排出的分娩排出物污染产房环境,预防犊牛由于接触隐性带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发生该病。犊牛产出后,要采取隔离单独饲喂,犊牛舍要先使用新洁尔灭和氢氧化钠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消毒,之后每天再坚持进行1次消毒。产房要设有专人值班,确保犊牛产出后在1h内吮乳充足的初乳,每次吮乳量适宜控制在1.5~2kg,每天3~4次,增强机体免疫力。新生犊牛断脐后,要将脐带断端浸泡在5%碘酊中,避免其经由脐带感染病菌而发生该病。
药物治疗。
牛群要逐头进行检查,腹泻或者体温升高的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一般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土霉素、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并配合采取补液、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病牛可肌肉注射5mL5%痢菌净注射液,每天1次;也可肌肉注射10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此外,病牛可使用中药治疗,常选用白头翁汤,即取100g白头翁、30g黄连、30g黄柏、15g秦皮。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黄连、黄柏以及秦皮为辅药,具有清热解毒、苦寒燥湿之效,同时使用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如果病牛呈现里急后重,可添加枳壳、木香,用于调理气机;如果呈现高热、舌红苔发黄、结膜发绀,可添加连翘、金银花、黄芩,用于清热解毒。药物研成粉末后分成两等份,每次取1份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次。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
中文名犊牛副伤寒
病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菌
类型犊牛传染病
主要表现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引起犊牛副伤寒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
一般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土霉素、呋喃唑酮等,并配合采取补液、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
犊牛副伤寒病怎样治疗?
犊牛副伤寒病又称犊牛沙门氏秆菌病,它是由鼠伤寒沙门氏秆菌和都柏林沙门氏秆菌所引起的一种败血病。病的特征是腹泻并伴有肺炎和关节炎。成年牛感染后常是慢性经过,呈隐形感染,母牛可能发生流产并且成为带菌者。
【病原】
引起犊牛伤寒的病原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秆菌和都柏林沙门氏秆菌,两种病菌对犊牛的致病作用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没有明显区别。
鼠伤寒沙门氏秆菌和都柏林沙门氏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中可以生活几个星期。消毒药物中的0.1%的升汞、3%石碳酸、3%来苏尔等都可以杀菌作用。
【流行】
犊牛副伤寒主要发生于生后10—40天内的犊牛。成年牛感染后,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都是成为带菌者。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它们可以由粪便、尿液、乳汁等向外排菌,污染水资源、饲草饲料等,经过消化道感染。由于沙门氏秆菌能在含有蛋白质的污染水中长期生存,因此,被病牛粪便、排泄物、分泌物所污染的水、饲料,具有传播细菌的危险。
沙门氏秆菌为牛肠道内寄生虫菌,正常情况下,不呈现致病作用,但是当母牛产犊、子宫炎、乳房炎、产后瘫痪时,由于牛的抵抗力降低,病菌可以被活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不仅决定于病原菌的数量与致病力。同时还与许多因素有关。
1、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不足或者缺乏,会使母牛体内营养不良、体质衰弱。
2、犊牛初乳喂量不足。
3、牛舍拥挤,气候突然变化、受寒感冒、运动不足、牛舍阴暗潮湿。
4、运动场和牛舍没有消毒或者消毒不严。
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犊牛抵抗力降低,消化机能减弱,造成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因此,犊牛副伤寒是呈地方性流行。
犊牛副伤寒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一般情况下以秋末、冬初为多。
【症状】
急性败血型,病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达到40—41.5℃,呈稽留热。病犊腹部紧缩,四肢缩在腹部下面,不愿意行走。腹泻,粪便稀汤样,里面含有粘液、血液和甲摸膜,具有腥臭味。由于粪便污染后躯,肛门与坐骨结节两边被粪汁浸渍,久而久之,尾根、肛门附近被毛脱落。可以看见呼吸次数增加、气喘、腹式呼吸明显。病犊咳嗽、咳嗽声音低沉而带疼痛感。如果感染病后4—8天内不死亡,就转为慢性。
慢性,牛犊食欲一会有一会又不吃食物,间歇性腹泻,体温时高时低,当体温升高时,病犊症状加剧,食欲废绝,肺炎症状明显。有的病犊可以看见关节肿大,多以后肢附关节为多,关节发炎、增粗、疼痛。随着病程延长,全身极度消瘦,生长发育受阻。
【预防】
1、加强犊牛饲养管理,犊牛出生时,要注意脐带消毒,饲喂要精心,及时喂初乳。
2、定期消毒,消灭病原菌的扩散,用具、牛舍、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定期用1%氢氧化钠溶液急性消毒。
3、加强对下痢犊牛的治疗,防止病程延长、加重病情。已经发病的犊牛,要及时隔离,被病畜污染的圈用具、粪便、分泌物、垫草等要及时清除、消毒处理。病尸要急性深埋。
【治疗】
犊牛副伤寒的治疗原则是消灭病原体防止机体中毒,保护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25%葡萄糖液250毫升、四环素75万单位、5%碳酸氢钠溶液15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每天两次。
2、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10%水杨酸钠溶液50毫升、40%乌洛托品溶液20毫升、10¥安钠咖溶液5毫升及2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3、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0.02克,内服,初次量加倍,每天2—3次。呋喃唑酮每公斤体重0.01克,分两次内服,连续用三天。
4、青霉素60—80万单位、厘米三100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天两次。
养牛的朋友们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难题就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更多更实用的养殖技术、饲料制作、种植技术,请关注老周说三农,咱们共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犊牛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菌引发一种小牛传染性疾病可用抗生素治疗。
主要表现:多十至三十日龄小犊牛,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度以上、腹泻、恶臭味、稀便混有粘液、假膜、血液、牛虚弱、精神沉迷、拱背、低头后期衰竭病程一周左右。
牛犊副伤寒一般和饲养管理不到位有关,如母牛瘦弱,牛犊发育不良。母牛产前没有防疫接受种牛副伤寒疫苗。瘦弱母牛与发育不良小牛都不易接种副伤寒疫苗有不良反应,复壮之后接种。母牛妊娠应加强饲养管理营养均衡充足全面。产后消毒,给犊牛脐带用碘酒消毒避免感染。及时吃到初乳获取母牛抗体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
产室要干净卫生、养殖密度过大,排泄物过多。垃圾粪便堆积、空气环境污染也会导致小牛副寒病多发。还有低温受冻导致小牛抵抗力下降、饲喂精料过多及突然变换饲草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诱发应激反应都可发生此病。
治疗:现在兽药业发展快,可用药物很多如抗生素庆大霉素、痢菌净、环丙沙星、青霉素、链霉素等都可用效果不理想可换药有时会有耐药性。对症治疗三五天就治愈了。找兽医输液效果比较理想,直接补液兼顾消炎灭菌作用直接而且显著。
预防:加强管理按牛日龄接种副伤寒疫苗。(体弱健康再防疫接种疫苗)。
搞好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弱牛犊喂小牛全价料较好,营养全面均衡配料科学,小牛复壮快成长迅速,抗病能力强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圈舍要勤打扫定期消毒。圈舍要干燥通风,保暖光照充足。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其它健康牛,处理好排泻物防止继续传播。
总之养殖业必须防疫、饲养管等理综合管理到位。如小牛副伤寒在母牛妊娠免疫可预防,就象防止小羔羊下痢一样。我们对小牛的健康应从母牛妊娠期管理、母牛、小牛产后护理,环境、卫生、营养、全面管理到位,才能保障小牛与母牛的健康。我个人认为如果条件可以给牛足够的运动空间与时间,充足的光照会减少很多疾病,看我们东北的溜达牛,常年活跃在田野,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三九天,天天溜达在田间原野一年到头很少得病。天天锻炼严寒酷暑经历多了,免疫力强体质好患病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