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是,善恶是相对的,一件事情的处理,至少影响着两个人,也许事情的处理结果对一个人而言是至善的,对另一个人而言则是至恶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大概也是这么个理。有的人是立足自身的利益谈善恶,有的人是立足集体的利益谈善恶,但总有一个普世的善恶观,于个人而言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对了。
至善与至恶,让我想起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之初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话题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也无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终不得解,直到年长一些,思想成熟一些,经历丰富一些,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开始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变成人之初性本恶,再后来觉得人之初就是一张白板,当然无所谓善恶,这是一个伪命题,是无解的。但这几天突然开悟,自认为已经得到这个辩题的终极答案,那就是“人之初性本恶”。平日里,我们会感激别人的真诚友好相待,却很少发现有人主动行善,所以,善很难。这里的善不是友好善良,是积德行善的心。而恶,却很容易.一个人可以为任何的利益而战,而却不会放弃一丁点儿的利益。我们见过夫妻为财产而战,子女与父母为家产而战,同事之间为职位而战,领导之间为权利而战,国与国之间为土地和权利而战……
至善的人有,但是,至恶的人,却更多!
再来说说至善之人,本来行善是人人颂扬的好事情,但如果你看不清被行善之人是否为善类,而错将一碗粥施舍给了恶人,虽然也是救了一条性命,但极大的可能是这个被救之人并不懂得感恩,且回头以恶相报。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听过,这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行善一定要看清对象,救一个好人,可以换来世界和平;救一个恶人,可以换来世界毁灭。正所谓,佛魔两重天,意念一线间!至善即至恶,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凡事都不看表面,看事物要用心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君子?从古至今都有人在研究,以我愚见:善就是有善心之人,恶是心中的一种执念,小人与君子皆是如此,不管事物发展的怎么样,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自己!用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来静然而待之,静看结果,别早得结论!那事物将是美好的,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这里的至善是指没有智慧的善良,有些时候,好心办坏事就是这样的。不明白因果的运行轨迹,一味地善良,对于坏人不惩治,一味地宽容,也就纵容了恶的延续。这样的结果就是好人受害。虽然发心没有恶意,但其结果却是与恶同行。
因果法则是公平合理的,种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自然就会收恶果。没有什么力量是可以改变因果的。所以,在行善之前,一定要智慧先行!用智慧去辨别因果,才不至于在与人为善之时种下恶因,结下恶果。
说到智慧,首先需要开启智慧,以了知无常与因果开始,仔细观察与思考,辨别事物的两面性,要做到观察入微,只有这样,智慧之门才会慢慢开启!
当了知无常与因果之后,就进入了极善境界!当然,重点是了知无常与因果。跳出自身去观察一切!做到忘我,直至无我。
当然,这里讲到的是善良的最高境界,至善!有智慧的至善,是为善!没有智慧的至善,是为至恶!这里面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智慧。所以,凡事要以智慧为主,不可以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内,只知其因却不知其果。
都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为菩萨明了因果,所以畏因。凡人不明了因果,所以只畏果。当凡人了知因果之后,就会举止言行都加倍小心了!因为一言一行都有因果。哪怕是起心动念之间,因果已成。所以,需要善于呵护自己的每一个心念。做一个真正的至善之人,而非至恶之人!
所谓至善即至恶,是说无原则的善已变成了恶。
任何事情都有原则,都有度,过则适得其反。当我们对坏人行善时,就是为虎作伥,就是对好人行坏。
例如法律是善,是有原则的善。因为法律对坏人是恶的,是惩罚坏人的。假如法律对坏人无原则的行善,任由坏人胡作非为,对好人来说,岂不是雪上加霜。
对善人行善是真善。对坏人行善是大恶。
谢邀,这问题挺玄的,我不一定能回答对。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感受,如好坏善恶美丑悲喜,都是带着自己的眼光,主观意识的,可如果能上升到一个极至的境界,这一切都沒有分别了。我以为至善即至恶这话不是单独的一句,后面还有极坏即极好之类的,物极必反,这也是一种客观规律,但这是一种有关哲学的观点,我们生活中,还远沒达到至或极的境界,也不可能达到善恶不分的境界,至善即至恶,善恶可不分,那只能是无善又无恶的环境,那是终极环境。我们却处在尘世,各种分别与不同,要做的是分辨善恶美丑,弃恶从善,
“至善即至恶”,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善恶都是相对的,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它的本意是说:极致的善也许就是最坏的恶了。就像寓言故事里的东郭先生,他的善恶是不分对象的,对那可恶的狼本不该有怜悯之心的,结果呢?还有那愚蠢的农夫,没事去管那冻僵了的蛇干嘛?这些都告诉我们,切不可无谓的善。同样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现在都望子成龙,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所以也容易纵容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而家长呢?他们一味地娇惯,一味地和善,其结果不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这不就是“至恶”,又是什么?
谢邀,@隐外人。
“至善即至恶”其实很多人都把“至善”的“至”给理解偏了。你当然可以把他解释成“极至”或者没有目标的,没有原则的,甚至没有“智慧”的,物极必反的。可是我从这整句话里来理解应当是指“伪善”的意思,虚伪的去行善。伪善和至善一般不容易区别,甚至伪善的表现更加抢眼些。要从“德”上去分析则一目了然。
中国人行善讲究“积德行善”。积德什么是“德”,道德经下“德篇”有:(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应该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行善也是这样,真正的至善大善往往人们查觉不到,都是在悄悄的不为人感觉到的在做。在中国目前最好的善行是国家政府组织的科技扶贫,知识扶贫。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养成了贫穷的习惯(思维方式)。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体会这些去扶贫同志的艰辛,往往改变贫困地区的固定思维模式,要花上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这些去扶贫帮困的人都是大善之人,很少为人知晓。而我们所熟知的陈光标也是大善人他做事就高调了许多,用现金来帮助贫苦。也是善行的一种表现,但是只能帮急不能够彻底的改变贫困人口的命运。只能算中善之举,但我们社会也需要这种善行为做为行善补充。
(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可以理解为: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行善行为也是如此,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名声为了一些目地去做善事,做了一点善行就大肆宣传最好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也是在行善行,只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去作秀的行为。但是还好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
第三种恐怕就是你口中的“至善即至恶”行为了。这种人(无德,缺德之人)都是伪善者打着行善的名义大肆敛财,广泛宣传自己的善行。甚至于以行善之名骗财骗色,这些行为网络上也有报道。他们都把自己的行为包装成大善,至善来宣传欺骗有善心的人士,善良的人们一般都很难分清上当受骗者很多。出了钱让这一些人去享受,去欺骗愚弄大众。
我本人不同意物极必反的解释,真正的至善大善就像有德之人一样,大都隐于世间不为人知,被人知道或者故意被人知道广为宣传的都称不上大善或至善的行为。善行关键是看心念,心(念)善的人往往行善行,心(念)恶则行善之行亦恶。这就是所谓的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谢邀。先吐槽一下,这种故作高深的语法屡见不鲜,造个句:至愚则至智,至清则至浊。
其实如果你看过《三体_死神永生》的话,你就会被“圣母”程心给恶心到了。程心一次次为了满足她的母性情怀,将人类一步步推入毁灭,甚至于最后的宇宙有可能湮灭都与其有关。
物极必反,太过善良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伪善。无知的人开门揖盗,自废武功;伪善的人,想要道德绑架,去完成其目的。
最好的例子是二战前的欧洲。英国人民战前居然要取消军队,而一些“白左”政党还大力支持,很难想象如果那些白左得权,历史会不会发生偏移。
这是很难理解这些人的脑回路的。
我的理解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至善的人不讲原则就是恶,例如:别人打自己不抵抗,纵容恶行就是恶。至恶的人讲原则就是善,例如:恶人将偷自己东西的小偷扭送公安局就是善。目前,善与恶只是相对的,因为没有至善或至恶的人,这是目前人类的世界观水平决定的。
古人有云:物极必反。世上的东西是没有绝对的,有善必有恶。如果一件事情做过了头,而不是恰到好处,也是不好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至极善良的人,极度厌弃恶人恶事,觉得一点儿都容不下邪恶之事,哪怕只是轻微的。那他会怎么解决呢?没办法,也只能用他所谓的善良之道来处置认为的恶事了。
答:问题不是“善好不好或”该不该“善”,而是“善”是不是到了“至”这个程度。
所谓“至”,在古汉语中有“达到顶点”和“极;最”的意思。亦即,程度已经“到头”了,“过度”了,“过分”了……用哲学观点去理解这个“达到顶点”和“极;最”,就是“物极必反”——“过度即错,过度即误”。
就拿“善”来说吧?对理应善待的人“善”,没有二话,“善”是美好的,优良的,道德的。然当然“过度”到了“至”,对那些恶人、坏人也都一味去“善”了,于是就成了“物极必反”——变成了毫无是非、袒护罪恶、允诺恶行、助纣为虐、甚至同流合污了!
倘若一个“善”心乃至“善”举到了对恶人坏人都一味去毫无是非、袒护罪恶、允诺恶行、助纣为虐、甚至同流合污的程度,岂不就是“至恶”了吗?
吾以为,所谓“至善即至恶”,就是这么来的!
相对的物质世界,没有一处不展示着相对、展示着一体两面、展示着善悪並存一体,这就是阴阳的道理,缺一不成物。理所当然,小好、小坏,中好、中坏,大善、大悪,至善、至恶。在这理“至善至恶”老子是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虚幻性、动态性、转化性。在生活中不能把事物看成是永恒的、静固不变的、变化越过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转化的。即便顺从和持有这种观念也使我们被捆绑在物质则因果定律的流转--轮回中,遗憾的是在这种认识世界的状态下,我们还常常进入主观主义的错觉思维能量中,使这种因果轮回更加复杂多变,这是后话!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吧?先从佛学的角度看应该无解。从题主的描述可以推断,“至善即至恶”的说法来自“花开生两面,佛魔不可分”,但后两句显然又是“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浮生若骄狂,何以安流年”的误传?“人生佛魔间”也就是“佛魔一念间”的意思。因此,“至善即至恶”显然像是善恶不分、以讹传讹的佛学误解。
从儒学角度来分析倒是可以解读。善恶观均是人为的偏见,取决于判断者的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站位,立场相反善恶观也就相反,所谓“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赞成,赞成的就反对。”换言之,政府定义的恐怖分子在反政府派看来无疑就是英雄,比如,米国独立战争时的开国先贤们在教科书上当然是英雄,而这些英雄在英王眼里分明是可恶的恐怖分子。善即恶、至善即至恶。(描述中附图“止于至善”与此题无关)
“至善即至恶”,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善恶都是相对的,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它的本意是说:极致的善也许就是最坏的恶了。就像寓言故事里的东郭先生,他的善恶是不分对象的,对那可恶的狼本不该有怜悯之心的,结果呢?还有那愚蠢的农夫,没事去管那冻僵了的蛇干嘛?这些都告诉我们,切不可无谓的善。同样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现在都望子成龙,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所以也容易纵容自己的孩子,有的孩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而家长呢?他们一味地娇惯,一味地和善,其结果不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这不就是“至恶”,又是什么?
至善和至恶
一般来说,如《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乃可以作为传统认识的一大代表,总体而言,这里所说的是止于至善,过了至善,才是过(过犹不及)。古人谈善的地方不少,有《尚书》、《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庄子》等,但没有人说过,至善是等同至恶的。
而在古希腊的柏拉图那里,至善是对于理念世界和神的向往,这种至善,绝非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所能体现出来的,故而柏拉图极力批评荷马神话的不足。亚里士多德,一直到晚期希腊的斯多亚和伊壁鸠鲁,再到罗马时代的西塞罗,都没有提出过至善等同至恶。
所以,我有些怀疑这个说法可能是后世的观点,甚至是当代人的提法。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辩证法几乎是我们政治课中必修的内容,从小到大,国内无人可以免之。但是,辩证法本身是有限定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不加限制的被随意转化。
我们如果举几个例子,可能就清楚了:
1,假设小明从A地点到B地点,那么,当他从A开始出发,A就是始点,若从B开始出发,A就是终点,因此,A是始点,也是终点。
2,假设小明和小花共同拥有一百万,小明现在开始给小花钱,给得越多,小花越富裕,那么小明越穷。因此,(小花)钱越多,人(小明)越贫穷。
这种辩证法很简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中国、印度、希腊就产生了这种观点。但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条件:
1,A叫做北京,B叫做上海,我们无论如何都得不出北京就是上海的结论。
2,如果我们不同时说小明和小花,而单就某一个人而言,譬如小花,那么她钱越多,我们就不能同时说在这个100万的共同财产内,小花跟小明比起来反倒越来越穷。
所以,前者叫辩证法,后者叫逻辑。笔者以前曾以为辩证法也是逻辑学的内容,后来遇到逻辑学专业的人指出,辩证法不是逻辑。不过,国内的话,说辩证逻辑,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题主单说至善即至恶,别人也可以说至善即咸鱼,缺乏条件限定的辩证法,不过是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