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如何分辨装病和真病?

1.观察主诉

2.苏格拉底的诘问

3.故意开没用的药/没用的剂量(安慰剂)试探病人

4.观察他们是否有生病的利益需求

5.观察他们的人格、行为模式,观察他们是否喜欢当病人

6.观察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在这其中是否有问题

不过其实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心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即:

第一、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第三、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重点在于对幻觉妄想与情感是否倒错混乱两个方面。对于是否有自我认知的判断应是在这两个重要判断基础之上。




有珍断手断。




精神疾病的确从表现方式很难确定,但要有科学方式就能鉴别,如压眶反射,巴彬斯基等~




大家好,我是萍姐,就是孟记,精神科医生如何分辨装病和真病?

比方说我吧,换上了抑郁症,医生会问你一些问题,它会根据你讲的这些话,他就能知道你是真的病了,还是假的病了,我去看医生的时候,他当时就说,我是换上抑郁症,就是说不睡觉,不吃饭,心里面乱想,马上就要有事情,身上这疼那疼,然后就嗯,心里很害怕,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是脑子里面,不知道在想啥,反正就是说不好呢,心率加快,心脏就要跳出来那种感觉,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会有这种感觉,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嘛?所以医生就给我开药,然后就给我开白天的药,也有晚上的,我已经吃啦,十几年了,不吃药就犯病,就心脏加速跳的很快,其实也就是心率吧,不能听一点什么激动的事情,就会这样的,在疫情的时候,我就出现过这样的症状,老想着自己要患上了这个新冠状病毒了,老是觉得好像,感冒啦!就害怕感冒,要是有一点,马上就要吃药,这就可能是心里面的毛病,是脑子里面的毛病,反正我也不知道,医生,给我去拿药的时候,每次她都会问我,也很关心的,就是你要找哪个医生看?你就找哪个医生看?要不然的话,他不了解你的情况,所以他会给你,有的药是加呀,或者是减呀,是吧?

抑郁症不是精神病,他属于精神一类的,所以压力过大,才产生的抑郁症,当然,这是医生给我这样说的,其实我也不懂,因为我已经吃药吃了十几年了,点点维维的,懂一点,本人现在还在吃药,所以在医生眼里,装病是装不出来的,好了,网友们,这也是我的亲身体会,就分享到这里吧,谢谢你们的关注。




我的亲人为了贪玩,夸大了病情,回学校以后以为自己没病,不吃药。一个月后请专业的医师诊断,说是症状超过一个月,属于真性精分,从此开始漫漫服药路。所以1.幻觉,妄想2.日上三竿拥被不起,3.无缘无故迟到旷工,4.不爱干净,自言自语。5.失眠多梦,易醒。6.月经紊乱,爱发脾气,丢三落四7.语言夸大,思维云集,感觉思维被插入8感觉不认识的人钟情于自己。超过一个月就是精分




装病属于诈病,凡诈病必有动机,例如逃避学习、工作、犯罪指控,或获取经济赔偿等,这种动机还是容易被发现。

装病要装成精神疾病,却难度很大,多数装病的“症状”几乎都是精神病性症状中的装疯卖傻,既漏洞百出,也难以持久,很容易露馅。

但在精神疾病中,确实有一种症状是装出来的精神障碍,病名是“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disorder),这是需要鉴别而不能当作装病的。,做作性障碍是一种表现为持久而反复地故意编造甚至不惜自残自伤制造躯体或精神症状,以谋求病人身份而寻求关注、同情和温暖以及获得诊疗时情感上满足的精神障碍。

做作性障碍也称孟乔森综合征(Münchausensyndrome)。

做作性障碍与诈病的区别主要在于动机。诈病存在外在动机,例如如上所述的逃避学习、工作、犯罪指控,或获取经济赔偿等;

做作性障碍则无外在动机而存在内在动机,如寻求家庭、朋友或医生的关注、同情和温暖以及获得诊疗时情感上的满足等。




现在的白脖子医生太多了!判断一个人是装病还是真病,那还不容易,查颜观色,望,闻,问,切等,一目了然,怎会误诊?特别精神病,更容易诊断,仪器检查不出,但他的舌苔,他的气色,他的举动,他的脉象等,足以判断他是否是一个病人或正常人,诊断不出真假说明这个医生没一点道行!




这也是精神科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细节:

睡眠:遵守病房作息时间。如果睡不着,不要在病房里瞎转悠,更不要大吵大闹,建议在床上眯着,假装睡得很不错。

交流:与医生和护士交流时,要注意语速适中、语调平稳。按照沟通的情景,适时切换主动问和被动答。

情感:不要因至亲的背叛而过度消极。要知道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出院,暂时抛开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与自己的言行要协调。简单来说,讲述开心的事要露出笑容,不愉快的事则表现出痛苦。

行为:重新审视自己的平时的言行,是否和大众一致,若存在一些可能被怀疑的行为,请尽量隐藏起来。比如一些人喜欢睡前盯着屋顶思考,切记不要这么做,因为精神病患者有时候喜欢凝视某个地方,陷入幻觉。

语言:用词要得当,别自作聪明发明一些新词;用语要得体,符合当前的对话,不能问你吃饭没,你却说上了厕所;不虚构内容,别吹牛。

眼神交流:眼神要与医护人员进行互动,交谈时别左顾右盼。

思维与逻辑:思维连贯,逻辑要经得起推敲。

记忆力:要记得为你诊疗的医护人员姓名。

定向能力:能分辨你目前处于什么地方,能判断现在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上述10个方面,对于正常人来说轻而易举,所以不必过分担心,顺其自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不幸入院,这些要注意

1.不要频繁解释自己没病

精神病患者所说的可信度不高,需要精神科医生从细节入手。医生和护士会时刻观察每一个新患者的言行,评估是否真的患病,所以不要怕自己被忽略,从此永无出院之日。

2.不用过分担心服药

入院可能会被要求服用药物,可以向周边的病友请教如何藏药或吐药。如果检查较为严格,无法躲过,也不要过分担心。服药后可能会乏力、发困等,但短期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3.不建议尝试逃跑

每个精神病院都有三防:防逃跑、防自杀、防伤人毁物。精神科有一套防逃跑的机制,若尝试逃跑,被抓回来反而很有可能会被约束在病床上。

「被精神病」没那么容易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不能判断自己是否有病,陈述的内容往往也往往不可信,入院时诊断的依据往往是来自监护人。

然而,因为存在个体「被精神病」的风险,精神科医生也会多留一个心眼,不会完全按家属所说来进行诊断,而是会进一步核实评估。

精神科医生也不是「吃素」的。

精神医学已发展了100多年,作为诊断依据的症状学非常丰富,若不是装病者拥有丰富的精神病学知识、了解诊疗程序以及精湛的演技,短时间内就会被识破。

在评估和观察期间,并不意味着你「被精神病」了,而是病情判断需要一定时间,这和其他疾病住院观察一样。

若患者不能诊断为精神疾病,且无危险倾向,一般能在一周内出院。

国家立法防止正常人「被精神病」

2013年5月1日起正式运行的《精神卫生法》规定:若个体不存在危险或伤人行为,若非自愿,精神病院不能收入患者进行治疗。

若发生伤人或危险行为,一些医院考虑到可能存在危害社会的倾向,留院观察也是合理合法的,但几天内也会出院的,而且并不是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了。

即使被误诊,还可以向原机构或其他具有资质的精神病院提出再次诊断的申请,由另外两名精神科医生再进行评估。如果对再次诊断的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再次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

真正的难题

我们目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已达1亿以上,患有重性精神障碍的约有1600万人,但实际上「被精神病」的案例并不多。

目前精神科的难题,并不是正常人「被精神病」,而是大约有70%真正有病的人没有接受治疗,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




一般是需要做一些心理测验,另外看一个人有没有现实检验能力,就是分不分得清想象和现实,还可以检查这个人是不是有幻觉。




先看一个前提,能不能分辨装病还是真病?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疾病分为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它们是会互相影响的,有的心理问题会以躯体问题表现出来,有些身体受伤会导致神经问题,就算病人诚心诚意求医,也是有可能撒谎的,有病人信以为是的话也可能不是事实或者只是事实的全部,这些都需要医生去分辨。

主动装病我觉得可以从三点去分辨。

一是目的,他费力装病肯定是有目的的,可以注意收集下相关的线索。

二是治疗,比如你感冒了,吃了几天的感冒药都没效果,那就要怀疑是不是真的感冒了。

还有一个就是细节了,记得《爱情公寓》有一集,吕子乔装抑郁症,被胡一菲和曾小闲拉去心理治疗;吕子乔侃侃而谈都把心理咨询师聊睡着了,哪有抑郁症这么能聊天的啊?




没什么特别靠谱的办法,所谓的一些技巧根本就没太大作用,一个人真要装精神病根本没法分清。

要验证一个人是正常有很多标准,要验证一个人是否不正常,那就很难了。美国一个教授带领学生做社会实验,假装精神病人,找全美最好的精神病院,全部都蒙混过关。

我也一直认为用科学的方法没法完全了解精神世界。科学是了解物质世界的最好方法,了解精神世界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但是一个人想要靠伪装精神病来逃避法律惩罚也是不容易的,法院会考虑过往病史、犯罪动机、意图…等等因素,不会听你的一面之词的。




原始地址:/wenti/6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