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个就多了,就举个例子吧,袁绍,袁术,他们二兄弟,出身在一个四世三公的贵族家族里,但是最后由于他们兄弟的多疑,目光短浅,犹豫不决而被曹操所灭。


项羽


从开国之君身上看到亡国之相,历史上仅司马炎一人。他光后宫嫔妃就一万多人!泰始九年下诏禁止全国婚姻,以便自己挑选嫔妃。他传位给傻儿子,亲自挑选儿媳贾南风!

晋朝从上到下无休无止的享乐。朝廷重臣划分帮派勾心斗角,知识分子清谈误国不懂治国之道,皇帝昏庸沉迷后宫,名臣攀比腐败盛行。

政者,正也。司马氏得国不正,从司马懿开始,居心叵测,阴险成性,心狠手辣,残酷无情。他们骄奢淫逸,醉生梦死,君臣相杀,手足相残,如八王之乱。他们引发五胡乱华,导致汉人差点灭绝和几百年的大混乱、大分裂、大屠杀。


历史上手握好牌,却没打好的,我首推项羽。

请随我一看究竟。

项羽,赫赫有名,后世文人学者都对他的英武盖世佩服,又对他的功败垂成感到惋惜。

那么,项羽手握“一手好牌”,怎么就一点一点打没了呢?凡事皆有因。我们或许从他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战争经历可以略窥一二。

01从出身地位上,出自名将之后,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司马迁《史记》:“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城,故姓项氏”。项羽少年时,项梁(项羽叔父)教他读书,但项羽不喜欢读书。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后来的经历说明,读书少,吃了大亏。

二十四岁时起兵反秦,是农民起义军中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人物。

年纪轻轻,就神勇盖世,前途不可限量啊!

02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威名扬天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楚军在诸侯军中最勇猛。

楚军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项羽的营门,个个都屈膝前行,没有人敢仰头看项羽。项羽从此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服从他的指挥。

巨鹿之战,项羽靠着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气概扬名天下,他的风头一时无两。

项羽照着这势头保持下去,天下就是他的了。

可惜,以后的战争,项羽的对手太厉害,项羽开始一点一点走下坡路了。

03楚汉争霸,智商人品,项羽有点low

我们拾取两点来分析一下。

第一,“鸿门宴”,项羽妇人之仁,痛失杀刘邦机会。

项羽自认为功劳最大,扬言要灭掉刘邦,刘邦眼光多灵活啊,亲赴鸿门谢罪,一番吹捧把项羽哄的意志动摇,放走了刘邦。就这样,项羽放走了他的最大的敌人。

项羽到咸阳后,好事不做,坏事做了一堆,杀秦降王子婴,火烧宫殿,大火三月不灭。有人劝他,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烹杀谏者,放弃了建都关中形胜之地的良好抉择。也让关中百姓对他怨声载道。

“鸿门宴”这个事件不仅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转折,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关键。

第二,项羽不会笼络人心。

比如:背弃义帝怀王的约定,把自己亲信偏爱的将领分封为王,伤了各路诸侯的心。

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国国王,而让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迁移义帝到江南并杀死。

他的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遭残害毁灭的,老百姓都不愿亲近依附他,只不过迫于他的威势勉强归顺罢了。

04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这场战争里,项羽在谋略上又一次输给了刘邦,导致兵败自杀。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刘邦审时度势,项羽傻傻不知变通。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二人建议,背弃盟约,向楚军突然发动战略追击战。

项羽实诚啊,也没谋士给他建议,有谋士提建议,估计项羽也不听。

二、垓下汉军唱楚歌,项羽又又上当了。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包括项羽都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到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项羽至死,也是以一抵百,可惜勇武太足,谋略太少。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项羽,年少成名,神勇盖世,手握重兵,兵强马壮,到头来,盛年而亡,只留多少后人为他扼腕叹息。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手握好牌,却被打得稀巴烂的?欢迎评论交流。等你哦!


其实最窝囊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了,二世而亡,虽说秦朝也是二世而亡吧究其原因是秦始皇的残暴给后代就下了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隋炀帝就不一样了,文帝创业何其艰难一生恪尽职守,以至于达到了开皇之治,但是杨广呢,杀兄弑父也就不说了好歹做个好皇帝,结果呢,上位之后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最后成为了亡国之君,虽然说隋炀帝很冤枉,但总算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那便是大运河,所以说算是功过相抵吧


秦二世胡亥,项羽,王莽,杨广,


大秦天王符坚。

符坚自幼好学,孰读儒家经典,立下经世济民,统一天下之志。难能可贵的是,符坚是氐族人,而胡人是从来不读书的。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消灭北方多个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论文治武功,符坚不亚于统一北方的曹操,以及后来的拓拔焘。然而王猛一死(王猛是反对伐晋的),符坚失去了最得力的助手。符坚虽勇武善战,但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运筹谋略,以致淝水一战,身败名裂。


崇祯,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最终上吊,亡国


明惠宗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遵从立嫡立长,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为什么说朱允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四个二带俩王满手炸弹愣是没有打过“农民”朱棣。

削藩前兆

在朱允炆被正式立为皇太孙后,朱允炆就觉得他的各位叔叔手握重兵,随时会威胁他的帝位,便向当时的侍读太长卿黄子澄请教:

“「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子澄以汉平七国事为对。太孙喜曰:「吾获是谋无虑矣。」”

黄子澄便用汉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的办法告诉朱允炆,朱允炆听完很高兴,觉得有这一个办法足以对付他的诸位叔叔,今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继位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驾崩前下诏,诸侯王都要在各自封地,不用特意来京师参加葬礼。诸侯王所辖的地界,文武士兵都要听从朝廷节制,限制住各地藩王,导致各地藩王的严重不满,朱元璋这么做是为朱允炆继位营造一个平稳的环境。

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俱因其故,勿改。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继位后,建文帝马上开始了他的削藩事业,招黄子澄,齐泰共同商议。

齐泰觉得应该削燕王朱棣,黄子澄觉得应该先削其他藩王,使其孤立。应该先拿燕王朱棣弟弟周王朱橚下手,随后建文帝下令,曹国公李景隆调兵,生擒周王和他的儿子。

朱允炆听信黄子澄,齐泰的话,第一步就走错了,先对其他的藩王下手,还能瞒得住燕王朱棣吗?这也正好让燕王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放虎归山

在太祖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时候,燕王朱棣为了打消朝廷的疑心,派长子朱高炽,和他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入朝祭典。

齐泰提议,将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扣下来,使燕王有所顾虑。

黄子澄劝说,不能这么做,目前燕王朱棣对朝廷还没起疑心,如果扣留下来,那么会让燕王朱棣严加防范,不如放回去,打消燕王朱棣的疑心。

齐泰请并留之。黄子澄曰:「不可。疑而备之,殆也,不若遣还。」

这又是一个大错误,朝廷对其他藩王下手了,燕王朱棣能不知道吗?建文帝听信黄子澄的话,将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放了回去。

对三个儿子进京,朱棣十分后悔,生怕朝廷扣下来,等三个儿子回到家里,燕王朱棣抱着三个儿子高兴不已。这下没有了负担,彻底可以放手一搏了

朱棣喜曰:「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心慈手软,用人不当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曾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句话成为了燕王朱棣的免死金牌,多次死里逃生。

在耿炳文大败后,建文帝招来,黄子澄,齐泰询问谁能出征,黄子澄说李景隆可以胜任,早用李景隆,早就可以击败敌军了。

于是建文帝封李景隆为全军统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听到建文帝,让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大军以后,不就的发自内的笑了,建文帝用人不当,天助我也。

复闻景隆军中事,燕王笑曰:「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

李景隆,一个富家公子,既自大但是又没有什么谋略,从小到大没有经历什么大仗,还让他作为五十万大军的统率,建文帝又一次听信黄子澄的话犯了错,用人不当。

李景隆大败后,回到朝廷,所有人都建议杀了李景隆,但是建文帝没有听从意见,仍然安排李景隆去守卫城门。

朱棣大军一到李景隆把守的金川门,还未开战,李景隆便打开城门投降,没费一兵一卒。

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建文帝将朱元璋留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明明有多次机会,能将朱棣镇杀,但却因为建文帝自己用人不当,削藩急躁狠辣,导致江山易主。


明崇祯帝,为镇压农民起义他先后用了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这些人除熊文灿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最后推翻明王朝。为抵抗后金进攻他启用袁崇焕,袁崇焕军事才能突出,取得了宁远,宁锦大捷,但崇祯帝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处死袁崇焕,自毁长城。松锦之战中,崇祯帝一味催战洪承畴,导致明军在松锦之战中战败,13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

明朝也有一位,这就是建文帝。我们看历史规律,二世祖容易出问题,一是二世时,天下其实还未定型,二来,二世祖见过创业一代的辉煌,身上有传承包袱,总想干点成绩,但往往能力跟不上野心,那就容易出事。

建文帝当了皇帝之后,手上的牌也是极好的,朱元璋悉心栽培,做好铺垫。曾经有一个故事,朱元璋杀功臣,太子朱标心地仁厚,劝谏朱元璋,朱元璋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

你去给我捡起来。

朱标不敢捡,上面全是刺。

朱元璋说:我杀功臣,就是在帮你拔刺,拔完了这些刺,你就敢拿了。

可见,朱元璋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自己挂之前,把交接班工作都办得妥妥的。虽然这班是建文帝接了去,但效果是一样的。大明四海升平,虽然有些不省事的叔叔,但未必真会反。这时候,他只需要忍耐,积蓄一些力量,而不是贸然削藩。就是削藩,建文帝也有实力平定的,却偏要给前线将领交待,不要杀我叔叔,让我落下不仁之名。这就是妇人之仁了,最终当了四年皇帝就下落不明,可以说,他有一百种赢的方法,最后却选了输的打法。

还有把好牌打烂的袁绍。

袁绍家是四世三公,他年轻的时候在洛阳隐居,其实已经隐隐是士族领袖了。有数个关键时刻,他要是走对了,那天下就姓袁了。

一是诛太监,何进让他当司隶校尉杀太监,结果他不敢下手,非要请董卓进京,结果拱手让出京师控制权。

二是酸枣会盟,他是为盟主,其实就是准皇帝,只要他率众军进击打跑董卓,接下来就是走禅让这套路线。

第三步是迎献帝,在曹操之前,沮授就建议袁绍迎献帝,但袁绍心里一直瞧不上献帝,他自己曾经想立别人当皇帝,所以迟了一步。在这之前,曹操其实就是他手下的一个分公司,自从曹操迎了献帝,曹操就脱离袁绍集团,自立门户。

第四步,官渡之战,手下的谋士也说了,这时候进攻曹操并不是最好时机,只要拖两年,曹操自败。但以前一直有拖延症的袁绍突然开始暴走了。

第五步,自己的粮仓被袭击,他不去护着粮仓,却押宝跟人家互换营地,结果自己的粮仓没保住,对方的营地也没攻下来。

还有最后一步,官渡之败后,袁绍其实还有实力,如果能够痛定思痛,重振旗鼓,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他气性大。自己明明是士族领袖,为什么败给了阉人后代?一下想不开,交接班也是一笔糊涂账,最终是没了


项羽

战国时代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的叔叔是在吴中起义反秦的项梁。他的叔叔战死沙场以后,他接管了军队,在巨鹿打败了秦国的大将鄣邯和王离。攻入秦朝都咸阳,覆灭秦朝。战功可谓显赫。但是正是由于他的赫赫战功,使他十分的自负。虽然听取谋士范增的建议,设下鸿门宴。但是由于项羽的自负,放走了刘邦。最终在江阴战败,只剩二十八骑跟随。最终被刘邦的军队包围在乌江边。高歌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刎而死。可惜可惜


袁绍。

四世三公,讨董联军盟主,败公孙瓒,一统河北,踞幽、冀、青、并四州,威震天下,将有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士有田丰审配逢纪许攸,兵精足备,一时最强。

然而手握好牌却不一定打的好,袁绍先是不听田丰劝谏执意征伐曹操,并把田丰监禁;又不采纳沮授和曹操打消耗战的计谋,一再失去良机。手下许攸、张郃先后投降,许攸更是献计奇袭乌巢烧了袁绍粮草,最后被曹操以少胜多,元气大伤,郁郁而终。

曹操评价他“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袁绍的评价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

毛主席亦有言:“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


我认为是秦二世胡亥,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六国纷争。多么英雄壮举。秦始皇死后,赵高指鹿为马把一个强大的秦国弄得乌烟瘴气,可是胡亥这个纨绔皇帝宠信奸臣,杀了蒙恬兄弟和长子扶苏,一些仗义执言的文臣武将快被杀尽了,弄得民不聊生,天神共愤,群雄并起,揭竿而起。中国第一次大一统的国家被胡亥葬送了。一把王炸带炸弹顺子派被他玩死了


有的人生来就是名门望族,算是一手好牌:也有的人顺应天命,也算是一手好牌。可偏偏有许多手握一手好牌的天之骄子,却打了一场稀巴烂的局。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出身楚国,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反秦之时各路诸侯也归顺麾下,可谓是天下归心。这么好的一手牌,为何最后却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以说项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上天给予他太多的机会了,都没有把握住:赶走谋臣良将范增、韩信等、鸿门宴放走攥在手心里的最大敌人刘邦、打下来的江山轻易分封送人……加之残暴(坑杀20万秦降兵、焚烧秦皇城等)失去民心,导致了最终败局。

袁绍

袁绍祖上位居三公,后来他自己也在三公之上。在讨董联盟中,被众多诸侯推举成为盟主。手下谋臣猛将众多,兵精粮足,当时可谓是势力滔天。在《三国志袁绍传》有明确记载: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然而,如此大的基业竟然在官渡输给了刚起步的曹操。原因何在?袁绍优柔寡断,又不听良言劝阻,非和自己的谋士对着干,最后才把自已玩死了。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是有治国之才的,他创造了国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然后来贪淫无度宠溺杨贵妃,任用佞臣李林甫、杨国忠,荒于政事,引发安史之乱,自己还跑路了。从此,把爷爷奶奶辛苦的大唐基业挥霍殆尽,后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一步步丧失,走向覆灭之路。

黄巢

黄巢才华横溢,五岁就能对诗,然数次科举不中,题下反诗。后投靠王仙芝义军,王死后承喂,称“冲天大将军”,一路攻入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然而忙于称帝的黄巢并没有及时剿灭唐朝余军,使唐朝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喘息,所以后来黄巢义军被唐军包围赶出长安。黄巢被包围在陈州之时,竟以人肉为军粮,每天吃人号称三千余,实乃惨无人道,其灭亡也是天道所向。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他亲手覆灭了明朝,起初是民之所向天命所归,后杀入京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始山海关吴三桂马上就要投降了,李自成有杀其全家大小34口,霸占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最后导致了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可谓一手好牌,也是打得稀巴烂~。


那得把赵构算上,他被金兵打怕了,一味想求和偏安,在岳飞韩世忠等取得胜利,金军节节败退之时,强迫放弃军事斗争,解除主要将领的官职,甚至杀害岳飞。致使南宋唯一一次可能收复北方领土的机会白白丢掉了。


把一首好牌打的稀烂的历史人物有两位:一是项羽。二是刘彻。

一、项羽。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40万秦军。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之后以霸主身份分封诸侯。入咸阳,诛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宫。

秦朝灭亡后,项羽有40万雄兵。而刘邦只有十万虾兵蟹将。项羽却刚愎自用,屠城杀降。民心尽失,最终垓下被围,自刎于乌江。

打败项羽的不是刘邦。而是他自己。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烂。

二、刘彻。

刘彻即位之初,大汉经历了文景之治。人口增长,盗贼绝迹,百姓安居乐业。民富国强。政治清明,国家蒸蒸日上。

汉武帝即位后,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秦始皇创立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推行平准法、算緡法,压榨盘剥百姓。致使经济崩溃,民生凋零。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以腹诽罪(肚子里骂汉武帝之罪)处死儒家大师颜异。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蛊之祸诬陷皇族。致使阳石公主被灭门,诸邑公主被灭门,太子刘据被灭门,皇后卫子夫被灭门,长公主被灭门。皇族被屠戮殆尽。

汉武帝重用法家张汤、桑弘羊,卖官鬻爵,死罪可花钱赎罪。致使吏治腐败。

汉武帝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致使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汉武帝后期,盗贼四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人口减半,相当于今天死了7亿人。国家千疮百孔,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汉武帝对匈奴最后一战,以大汉的失败而告终。汉武帝不愧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把一手好牌打烂!

汉武帝时期,华夏如炼狱!


我来说一个把一手好牌打烂了的人物: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他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英雄一生,威震华夏,被梁启超认为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然而他却在壮年范了严重的错误,导致沙丘之变,自己被活活饿死,令人扼腕叹息。

公元前326年,在位二十四年的赵国国君赵肃侯因病去世,十五岁的赵雍初登王位。这时候魏、楚、秦、燕、齐五国趁火打劫,趁着老王逝去,新王临位的时期,以奔丧之名派出数万军队前来赵边境企图入侵赵国。年轻的赵雍在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采取强硬的态度来应对来势汹汹的魏、楚、秦、燕、齐五国。对外贿赂越王和楼烦王,使越攻楚,楼烦攻燕,牵制住了燕国和楚国。对内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在边境布下重兵,同时国都邯郸的军队也是严阵以待,戒备森严。最终打消了五国进取赵国的想法,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这之后他积极寻找赵国的发展空间,对外征讨胡人,开疆拓土;对内和中原各国建立良好的关系,给赵国留下宝贵的发展时间,同时赵武灵王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在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灭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还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

然而他却犯了两个错误,葬送了一手的好牌。

第一个错误是他对外干预秦国的储君之争,却给赵国留下了一位强大的对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被砸死。因他生前无子,国内掀起夺位之争。

宣太后(即《芈月传》中的芈月)的阵营想拥立公子芾,而惠文后的阵营想要拥立公子壮,芈月势力的拥戴者公子芾得到了大秦丞相同时也是宗室重臣的樗里疾的支持。可以说这个时候公子芾临近王位不远了,如果他能登上王位,战国后期的诸侯格局可能也会因此改变。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出手了。他认为这是一个祸乱秦国的机会,于是坚持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即秦昭襄王)为秦王,并给秦国持续施加压力。在赵武灵王的强烈坚持下,秦国不得不同意秦武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公子稷,继承秦王之位。继位后的秦昭襄王逐渐展示出他雄才大略的一面。起用范雎,帮助自己夺取宣太后和魏冉的权利,并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重用白起,以白起为帅,东征西讨,多次打破关东诸侯对秦国的进攻。最终在长平,一战大胜赵军,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让赵国退出了诸侯争霸的历史舞台。

赵武灵王的初衷可能是想着借用秦昭襄王来搅乱秦国的朝堂,结果却没想到这给赵国留下了一个完全不亚于自己的雄主,赵国也因为秦昭襄王多次失利,最终在长平完败于秦国,从此一蹶不振。自己选取的秦王却让自己亲手打造的强国从此退出了诸侯争霸的舞台,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第二个错误就更严重了,那就是在继承人选择和权力收放上太优柔寡断,导致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早期立其长子赵章为太子。赵章生母韩公主去世后,赵武灵王娶了臣子的女儿孟姚(吴娃),因赵武灵王宠幸吴娃,于是应吴娃临终前请求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降赵章为安阳君,而赵章并无过错。此举其实也没什么,改换太子,各朝皆有。然而他接下来的行动却让人大呼匪夷所思。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君主之父)。要知道当时的赵武灵王只有四十出头,正值壮年,如此年轻就退居二线,退位也就罢了,还把几乎所有权力交给新君,与后世乾隆退位却依然掌权形成鲜明对比。赵武灵王的意思是让赵何主抓国内政事,他自己则以军事长官的的身份一心一意地带兵对外征战。三年时间过去了,在这三年里,赵武灵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拓地千里,虎狼之国秦国也被他玩弄于股掌,能与巨无霸楚国分庭抗礼,其他那些国家更不在话下了。这个时候,赵武灵王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国政在赵何手里,令从王出才是正理,正当壮年的赵武灵王开始后悔了,他想收回国政权力。

同时赵武灵王见赵章失位,而且侍奉弟弟,于心不忍,于是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其封地代郡称王,这样二子各自为王,一来可以弥补对长子赵章的亏欠,二来可以趁机谋求复位。此举相当于裂土分国,诸大臣自然不许,于是作罢。然而此举让废太子赵章看到了夺回权力的希望,也极大的刺激了国君赵何,国内局势开始波云诡谲。

公元前295年,赵章得知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在沙丘游猎,于是和田不礼趁机发动兵变,史称沙丘之乱,可此战只杀死了国相肥义,没能杀死他的弟弟赵惠文王。将领高信率军平乱,赵章逃亡到赵武灵王行宫中,赵武灵王居然接纳了他。后来公子赵成与将军李兑等从邯郸领兵前来增援,围困赵武灵王。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说,以目前之势,如果请示赵王何,赵王何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亲口诛其父兄。如此一来,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信期、李兑、公子成的罪过。而如果不请示赵王何,自己处置,赵王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无力制止。公子成尽出主父宫人,不许主父出宫。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赵武灵王被围困在内宫,内宫没有存粮,日常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赵武灵王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捉那些刚出生的雏鸟生吃。如此持续了三个月之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极富心机的赵何在三个月内对他父亲的生死之事一直不问,直到赵武灵王饿死,赵何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自此之后赵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一代雄主,最终只落得个月溶溶寒风伴枯灯,惨兮兮饿死无人宫,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有人说如果赵武灵王不死,秦国都未必能一统七国,但历史没有如果,古往今来的权力相争一直如此,权利方寸间,一旦把握不好就是满盘皆输的结局。


免死金牌

在看小说《水浒传》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不是水浒中最富足的人物,也不是水浒中武功最高的人,但是他却一面和朝廷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一面有和广大武林中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给他们提供避风港。

这个人就是柴进,柴进号称家中有丹书铁券,说白了就是免死金牌,所以才能不惧怕朝中的大小官吏。

所犯的各种罪行都可免死,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就对这段历史比较明晰,知道柴进为什么家族势力如此强硬。

柴进的柴氏家族,是柴荣的后代,也就是后周的最后一个皇帝的后代。

柴荣的智慧自然无可挑剔,是把一手烂牌打的有声有色的人物。

柴荣英年早逝,大宋的第一任皇帝篡位,才有了后来的大宋王朝。

而柴进手中的丹书铁券,就是赵匡胤赐给柴氏家族,并且世代流传的免死金牌。

一代暴君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关于他的争议就像秦始皇一样多。

有人说他的才华堪比秦始皇嬴政,也有人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

不管有着怎样的争议,事实是,在隋炀帝手中,强盛的隋朝就如昙花一现,很快在历史的长河中陨落。

他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大事,但是不得不说,他作为一个皇帝,太过着急了,想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建树,结果闹的个劳民伤财的结果。

四世三公

三国时期的袁绍。东汉末年的袁绍虽然才能一般,但是他却是东汉末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诸侯,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绝对的统治力。

他一生中错过的建功立业的机会简直数不胜数,是一个完美的失败者,一点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在会盟的时候,袁绍如果能够扛起领袖的大旗,打走董卓,那么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还有在曹操迎汉献帝进入许昌之前,袁绍的谋士就给他出过主意,让他把汉献帝迎到他的领地。

但是袁绍却认为一个废帝,没有多大用途,于是就将汉献帝拱手让给曹操。

如果他能虚心接受某事的意见,那么挟天子令诸侯,就没操操什么事了。

软弱帝王

明朝的建文帝。建文帝说接手的大明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他手里有最强盛的兵力,有最贤明的大臣。

爷爷朱元璋给他计划好了上位后的一切事情。

但是,就算如此,明对叔叔朱棣的造反,建文帝却屡屡退让,一忍再忍,把一边倒的优势现实变成劣势,再变成颓势。

最后被夺权,赶出南京城,下落不明。将朱元璋的安排全部打乱。


前秦的苻坚大帝符合这个标准。

强大的前秦帝国统一了北方,只因苻坚走错了步骤,结果帝国分崩离析,最后苻坚本人也不幸身死。可惜!

一、好牌之底:前秦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

前秦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氐族人建立的政权。

苻坚在其祖父、伯父、堂兄三代人努力的基础上,奋发图强,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前燕、仇池国、前凉、代国,苻坚用了20年的时间,于376年统一了中国北方。依托规模几十万人的小小氐族起家,能一统北方,实属不易。

但接下来,苻坚就开始昏招迭出,最终葬送了前秦帝国。

二、苻坚的昏招

昏招1,为展示招揽天下人才的大度,苻坚重用亡国的君臣,埋下隐患

苻坚灭了敌国之后,不但不除掉帝国的君臣,反而把他们都重用起来。如:羌族的姚苌、鲜卑前燕的慕容垂、慕容暐,前凉的张天锡等。苻坚的重用,那是真的重用,给军队让他们带领,镇守一方。

王猛在世时就劝苻坚说:像慕容垂那样的人不是池中之物,应尽早除掉。但是苻坚不听。苻坚认为他要统一天下,正是招揽人才之际,不能对天下人失去信用。

昏招2,苻坚把为数不多的氐族人分散到各地,把自己的实力根基消融了。

苻坚为了融合胡汉,防止自己偏向于本族氐族人,也为了防止族人掣肘,就把氐族的全部15万户人口分散到前秦各地。苻坚让自己的各个亲属分别统领氐族户口,大的带走3200户,小的只带走几百户。苻坚送他们外出的时候,氐族人都很伤心。秘书监赵整唱道:“远徙氐人留鲜卑,一旦出现缓急应当告诉谁!”

15万户在一起也不算多,何况分散到前秦几十个地方。后来淝水兵败,苻坚众叛亲离,氐族人众想帮忙也帮不上。

昏招3,苻坚急于统一中国,忽视隐患,用高压手段拼凑大军,最终功败垂成

苻坚早在372年就说过:“我的目标是统一四海。”在出大兵伐晋之前,他的重臣、亲族、后宫、太子都反对,并提出了切中要害的理由。但是苻坚被统一天下的大梦催促,反对意见一概不听。

只有慕容垂,出于乱中取利的目的,鼓动苻坚大军伐晋。

苻坚忽视了前秦帝国内部表面和谐、底下暗流涌动的政治局面,急于毕其功于一役。朝廷上,他族君臣林立朝堂;民间,众多地区刚刚被征服,百姓疲敝,也没有真正归心。这时候,苻坚却强令征发百万大军。这样,朝堂与民间均在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下。

结果,淝水战败之后,他族君臣立刻叛乱自立;苻坚自己众叛亲离,身边没有人才也没有军队,最终结局悲惨。

结语:

苻坚大帝拿的的确是一手好牌,但可惜的是,苻坚大帝急于统一中国,忽视了众多问题,最终导致身死国灭。实在可惜!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隋炀帝杨广:我连两手好牌都能打稀烂,你们服不服?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太子杨广继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隋炀帝继位时,手里握着老爹留给他的两手好牌:

综合国力强盛,是王炸

此时的大隋国势如日中天,经过开皇之治,人口达890万户,4600多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即使经历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全国人口只有380万户!唐朝人口最多的开元盛世,人口也才4000万人。也就是说,唐朝努力了将近300年,也没赶上隋文帝统治的二十来年……

军事实力强大,仅有史可查的全国军队人数就达到了空前的113万人,突厥,契丹,室韦,奚……都管大隋叫爸爸!

隋朝全国粮仓总共有大约3000个,而一个粮仓能够储存的粮食就达8000石,共计全国约有25.44亿斤的库存粮食,全国人民啥也不干,可以白吃两个月!

制度优势明显,管理班子过硬,是顺子

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体系: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简直逆天啊!问问同时期的欧洲在干嘛?法兰克人,哥特人,汪达尔人,日耳曼人……还是一群野蛮人在大混战!

前老板给杨广留下了经验丰富的治理班子:高颎,杨素,苏威,杨达,牛弘,那都是老革命,老同志,即使杨广自己不干活,天下也能治理得妥妥的。

花式败家

有这么牛的家底,难怪杨广同志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放飞自我了。

首先,修运河,修长城,营建东都。修运河耗时六年,民夫死者二百五十余万,这还不算后勤保障死亡的人数,营建东都征召民工二百余万,死者十之四五,修长城,又强征民夫一百二十余万,死者十之五六。

此外,因为大量青壮年死亡和服劳役,土地来不及耕种,抛荒严重,到隋炀帝末年,全国耕地竟然损失了十分之七!

其次,游江都,隋炀帝三下江都,每次发动纤夫八九万人,军士二十余万人,沿途地方官为了升官发财争相供奉,人民膏血耗尽。

第三,征西域,隋炀帝发动大军,御驾亲征讨伐吐谷浑,西行至甘肃张掖,虽然占领了西域大片土地,但遇到严重雪灾,人马死伤惨重,自己都差点回不来。

第四,征高句丽,从公元612年开始,隋炀帝发动水陆军队共计一百一十三万余人,运送器械粮食的民夫约二百万,结果隋军大败,渡过鸭绿江者三十五万余人,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第二次,第三次又召集军队、民夫三百余万人,最终无功而返。从此一首歌曲全国流行:《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今天征高句丽,明天盖大运河,后天修洛阳城,横竖老子活不了啦,干脆造反了!

第五,换班子,凡是不听话的,劝谏的,看不顺眼的大臣,一律杀!以宇文化及为代表的小人纷纷上位。

这个,真有点过分了啊!我就想问问杨广同志你到底是有多大心敢这样折腾?就算你是有亿万家财,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啊!广大老百姓其实很好说话的,只要你让他们有条活路,就算活得惨一点,他们一定不给你惹麻烦,但是如果你连一条活路都不给,那他们也只好跟你拼命了!

隋末群雄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全国反隋的起义军上百支,起义人数达五百多万,瓦岗寨首领李密发布反隋檄文,称隋炀帝之恶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当年三月,穷途末路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于江都,隋炀帝本想名垂青史,结果却遗臭万年。


原始地址:/wenti/9655.html